【治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治理的绥德实践】“辛店沟示范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水保科技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8月29日,8位中科院院士来绥德县辛店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该示范园的建设成效和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绥德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遵循,推进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绥德县副县长孙虎生说。近年来,绥德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重视河道治理和沿黄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内山水林田路、梁峁塬坡沟综合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土不下山 泥不出沟 清水常流——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多功能防治体系
辛店沟属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也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了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探索水土保持良方,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因地制宜,为流域南部、中部、北部配置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生物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同时,应用集雨节灌、自然修复、保土耕作、坝系稳定等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总结出了梁峁坡地修田造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道内建淤地坝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理论,巩固沟床,拦蓄径流,变荒沟为良田,形成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体系。“绥德‘7·26’特大洪灾发生时,辛店试验场卡口站水位才0.2米。”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试验场副场长李尧说,经过几十年努力,辛店沟流域治理面积达到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已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常流”的生态治理效果。目前,试验场基本形成经济林、沟道坝系、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区四大功能区,场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可集水容积1万立方米,拥有淤地坝22座,坝地梯田占地600多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淤地坝有很大的综合效益,除了拦泥保土、防洪减灾、促进水资源利用外,还能淤地造田。”李尧介绍说。在黄土高原地区沟沟壑壑的群众中,广泛流传着“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说法,并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能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下降,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上升,实现了人均林地2.4公顷,草地0.3公顷,粮食超千斤。“我种了近10亩坝地,主要以玉米为主,每亩能收1000斤。按照现在每斤1.2元计算,每亩地的毛收入就是1200元。”58岁的王茂庄村原村支书刘艳雄说,王茂庄村大约有400亩坝地,每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绥德县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33.8平方公里,全县河道治理保护140.5公里,堤防总长度53.29公里,建成淤地坝2915座,控制流域面积823.98平方公里,总库容34311万立方米,拦截泥沙18.6亿吨,可淤地面积5.66万亩,总灌溉面积3070公顷,各项水保措施的实施,对防止水土流失、增地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稳定脱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森林资源实现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
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以来,该县坚持开展造林绿化“接力赛”,到2020年底,森林面积增长83.28万亩,覆盖率提高到29.93%,林地总面积1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09%,全县境内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7.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绥德县龙湾生态综合治理区历经20年治理,森林面积达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逐步形成了风景资源优良、旅游景点遍布、交通条件便利的市级森林公园。每逢夏秋,走进位于城区的龙湾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鲜果飘香、生机勃勃,从塬面到梁峁,从沟壑到河岸,郁郁葱葱。如今,这里不仅是市民居住生活的天然“氧吧”,而且已成为休闲采摘的好去处。“过去这里大部分都是耕地和撂荒地,常年风沙大,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后,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绥德县林业局局长张春胜说。这仅是绥德县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重点实施了五大绿化工程,使城区周边山体坡面的绿化在原有0.1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7万亩,实现城区山体坡面绿化全覆盖,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验收,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同时,完成村庄绿化300多个,大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以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为主线,打造绿色走廊,新增通道绿化面积6万多亩,实现青银高速、210国道两侧直观坡面绿化全覆盖;完成退耕还林33.29万亩,涉及退耕农户近4万户11万多人,累计兑现资金近5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每年都顺利通过国检、省检,面积核实率、面积保存率、钱粮兑现率、管护率、档案率均为100%;打造了四个生态示范园区,即陕北规模最大、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龙湾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以满堂川镇圪针湾为中心的万亩核桃示范园,集休闲、娱乐、采摘等于一体的裴家峁创新林果园及崔家湾绿源生态示范园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山峁沟壑不仅要绿起来,还要发展绿色产业,带动群众富起来。核桃就是绥德县绿色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从2012年开始,绥德县就通过多方考察调研,最终决定发展核桃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县通过“样板示范、典型引路”,先后打造了满堂川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崔家湾绿源核桃精品建设基地和绥德县绿源生态示范园,引领带动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160多个村。除核桃之外,红枣和苗圃也逐步成为绥德县生态与经济效益有机循环的代表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红枣栽植面积达到14.64万亩,总产量达2.8万吨,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红枣产业链。苗木种植面积也发展逾1万多亩,年出圃苗木近1亿株,产值在2亿元以上。
“三变”改革驱动现代园区建设——架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是绥德县赵家坬村的真实写照。过去,赵家坬村农民大量外出,以务工为主,大部分土地被闲置撂荒。2017年,赵家坬村迎来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踏上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该村先后召开30多次会议,成功将赵家坬村7000余亩荒山荒坡流转到绥德县二十四坬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费平均每年每亩55元,流转期限为20年。二十四坬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建好的果园集中连片无偿给赵家坬村976人人均1.3亩,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村民又将自己的果园入股到村集体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经营。“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8亩地撂荒,地里没有一点收入。园区建设以来,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还没花一分钱就拥有5亩多果园,果园入股村合作社后,分红1500元,我还在园区打零工挣了5000多元。”赵家坬村村民赵如龙说。赵家坬山地苹果示范园是绥德县深化“三变”改革的一个典范。该园区占地面积达3万余亩,目前已建成1.75万亩高标准现代化山地苹果园,创建成为榆林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陕北贫困山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如今,园区带来的效益初见端倪。“自从村里建起了园区,我家的日子总算稳定了。”赵家坬村村民杨玉清说,去年,她家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光伏分红、园区务工收入共达2万元。园区现在能为当地和周边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年平均每亩55元;二是入股分红,截至目前,已兑现分红234.85万元;三是务工收入,园区每年可为村民提供劳动岗位600余个,去年支付工资380万元;四是光伏收入,截至目前为贫困户分红共计9.59万元。赵家坬山地苹果示范园不仅绿了山峁沟壑,还带动了周边发展。“绥德按照‘新时代高西沟’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园’的定位要求,抓紧抓好赵家坬等一批生态示范点建设,以点上示范带动面上突破,推进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孙虎生说。近年来,绥德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产业覆盖、联结机制、精准帮扶”为突破口,建设种、养、加一体化,集休闲观光旅游、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巩固发展以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目前,绥德有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园区87个。https://t.cn/A655tqAP

修文,5个困难村的变迁
——天生桥、龙窝、宝寨、龙山、三合5个困难村的脱贫故事

核心提示:

  在修文县的脱贫攻坚路上,有5个困难村的变迁,尤为引人关注。

  曾经,这些偏僻的山村,走的是泥巴路,喝的是“望天水”,村里的产业,犹如一张张白纸。因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有的村寨,半数村民要外出求生活。

  如今,这些曾经贫困的山村在各种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发展起了一个又一个乡村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便实现了华丽转身:自来水通到家里,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民的荷包鼓了,昔日的“空壳村”,集体经济在不断地壮大;一些村里不仅有了太阳能路灯,还建起了专供村民唱歌跳舞的院坝;家乡变好,乡愁浓了,寂寞的山村,迎来一股又一股“返乡热”……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山村,聆听发展故事,感受山乡巨变。

  A三合村:“空壳村”的养猪经

  三合村隶属于修文县的大石布依族乡,因石漠化严重、四季缺水,村里的4800亩土地种的基本是玉米等传统作物,曾是该乡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产业“空壳村”。

  2012年,刘永平返乡创业,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年出栏8000头生猪的联江生态养殖场。在他的带动下,三合村先后建了两个村集体养殖场,加上村民小规模养的猪,整个三合村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其中,在联江生态养殖场,上面的贫困资金被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后,贫困户再以一头猪1000元的资金入股到猪场,一头猪就可以得到300元的分红。而贫困户在猪场买仔猪,一头还可以优惠500元。

  而村集体的养殖场则属于合伙性质:场地、工人由村里出,刘永平出技术、饲料和猪苗。其中,1号猪场,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20万元,2020年因猪价可观,盈利更多;而2号猪场,2020年也出栏了2000余头生猪,保底收入了43万元。

  “我们村集体的养猪收益,60%用来分红,其余的收益则用于村集体的滚动发展。”三合村村支书陆胜军说,除了分红,村里还有几十名村民在养殖场打工,多的一月有4000余元收入。

  除了养猪,三合村的精品水果、肉牛、蜜蜂、蔬菜等产业同样风生水起,“三种三养”、六大产业,让三合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壮大,村民的荷包也日渐见鼓。

  目前,三合村人均年收入已有上万元。村支书陆胜军说,今年,三合村还准备种植500亩牧草,同时建一个养牛场来延长这块产业链;乡里面则准备在村里搞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一个精品果园采摘园,并将其升级为省级示范园区,三合村集体经济将不断壮大。

  B龙窝村:“云中苗寨”的华丽转身

  龙窝村是六广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这个山中苗寨有2500亩土地、400亩水田。因地势偏远、缺水,村民们一度喝的是“望天水”,走的是泥巴路。

  因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了一方人,那些年,龙窝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面对这样的村情,2016年12月28日,龙窝村召开了“脱贫攻坚的逝师大会”,100多位村民各抒己见,述说发展愿景。其中,通路通水、发展产业成了村民最强烈的愿望。

  村支书熊玉菊说,从2017年起,龙窝村开始整合资源,着手解决这两大发展瓶颈。

  在各种政策帮扶下,2017年,龙窝村修了30公里的村路;2018年,自来水通到了每一个村民的家里……

  解决这些发展瓶颈后,龙窝村开始向扶贫指挥部的各个成员单位申请资金支持来发展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龙窝村发展了起了一个又一个乡村产业:经果林2000亩,食用菌基地15亩,3个养鸡场规模15000只,养牛基地2个,有400头牛……村民以土地入股园区,没有租金,但却占股10%,一亩地一年保底收入1000元。

  2019年,县供销集团给了村里第一批分红——53万元,其中,31.8万元分给了149户村民,每一家分红都在2000元以上。除了猕猴桃,龙窝村当年参与分红的项目共有6个。这些项目都与村里的贫困户利益联接,19户4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在3000元以上。

  曾经全靠财政拨付经费的龙窝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正在不断壮大,人均收入已在8500元以上。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一到傍晚便灯火通明,同时还建起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院坝,让村民有了一个唱歌、跳舞、聚会的好去处。

  家乡好了,乡愁浓了,龙窝村的村民开始纷纷回到村里盖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漂亮房子,“云上苗寨”生机勃勃,正朝着乡村振兴之路出发。

  C龙山村:收购订单助力农产品出山

  龙山村隶属于修文县的小箐镇,全村有606户人家,其中,贫困户有17户58人。

  村支书王浩说,以前的龙山村,进村是泥巴路,车子无法进来,农产品也不好销出去。路难行,喝水也是一大问题,其中几个组一到枯水季节,就要靠政府送水喝。

  随着扶贫政策力度的不断深入,自2017年起,龙山村党支部开始带领村民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曾经的“烂路村”,后来总计修建了4.5公里的柏油路和10余公里的串户路。在畅通乡村产业的发展通道后,龙山村开始着手发展各种产业。

  短短3年时间,龙山村的猕猴桃、辣椒、番茄等产业发展到了2800亩。此外,蜜蜂有1173箱、蛋鸡有1万多只……整个龙山村形成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结构,还成立了修文联绿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民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并收购村民种植的蔬果来包装销售。

  为解决种养殖业规模壮大后的销售难题,龙山村还建起了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省内外各大收购商签订单,来保障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更加提升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养殖的积极性。

  随着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龙山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人均收入达到了12920元。

  D天生桥村:建好通途拔“穷根”

  天生桥村因桥闻名,却因地处深山峡谷,条件恶劣,一度是贵阳市的市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户61人。

  “在村路未建好前,村民到县城卖蔬菜,有15公里的路程,天不亮就得背起蔬菜朝县城赶,天黑了才能到家,大半时间耗在路上。”村支书王松说,2017年起,随着窜户路、机耕道、产业路等不断修建并完善,天生桥村开始告别行路难,车子通到田间地头,蔬菜、猕猴桃等可以直接拉到县城。

  随着扶贫的深入,天生桥村发展起了高标准的猕猴桃种植和蔬菜基地等,光猕猴桃就种了近3000亩,其中,村集体有两个百亩的猕猴桃基地。同时还建起了140余亩的蔬菜大棚、4个冷库,每个冷库能储藏20吨的货物。与此同时,蜂蜜等产业也在不断地壮大。

  2020年,天生桥村村集体的冷库已经租出去了。这一年,天生桥村的各种集体收益加起来,已经接近20万元。王松说,这部分收入,80%将分红给村民,部分则用来滚动发展村集体经济。

  村支书王松说,2020年,天生桥村人均收入超8000元。下一步,村里准备搞一个低碳公园来发展旅游经济,同时准备建100亩的生态养鱼场。

  E宝寨村:偏远乡村迎来返乡潮

  六桶镇的宝寨村位于修文县的最西边,是贵阳市最偏远的村子之一,距离修文县城有50多公里。

  “过去的宝寨村土地贫瘠破碎、基础设施薄弱,2000年时,部分村民还住在茅草房里,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起。”村支书周作文说,由于没有产业,那些年,宝寨村的半数村民要外出求生活。因为大量劳动力外出,村里的很多耕地一度成了荒地。

  为将闲置土地资源盘活,2017年,宝寨村开始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让村民入股发展种植产业,建起了一个3500亩的猕猴桃园区并种植了2300亩的晚熟青脆李。

  村民以土地入股,一亩地的土地流转费为200元,且逐年递增,至400元封顶,但无论丰歉,都能保底。果园里有了效益后,村民还能以5%的收益来分红。一些勤快的村民在果园里做工,一年收入上万元。

  除了猕猴桃和晚熟青脆李,宝寨村还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养了绿壳蛋鸡,村里的38户贫困户108人全部被纳入到了合作社。2020年,宝寨村光这一块收入就有10余万元。

  “2018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个‘零’,2019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3万余元,2020年已经突破50万元了,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超过了8000元。”周作文说,2021年,宝寨村还将扩大肉牛的养殖规模,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随着村里经济不断发展,昔日在外闯荡的乡亲开始纷纷返乡,掀起一股又一股的“返乡潮”,1500余名外出村民,如今大部分人已经回到村里。

  在龙山村,在天生桥村,在宝寨村……记者听到了一个个乡村发展故事。这些故事,几乎都围绕着一个同样的主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增强造血功能,最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波 杨继军 杨源/文 周永/图

  三合村香菇种植基地

  短 评

  后发赶超

  并非偶然

  贵阳市有20个“特别困难村”,其中五个在修文,这五个村有的地理位置偏远,有的基础设施落后,有的自然条件艰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贵阳市特别困难村扶贫解困定点包干工作方案》出台,贵阳市特别困难村集中攻坚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今天,在整个贵阳市的全力帮扶之下,困难村脱胎换骨,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强调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精准帮扶,仅靠微观层面的个人先富带后富,仅靠各个村单打独斗,一些难以逾越的致贫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党对发展规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下,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曲摆脱贫困的史诗才在贵州大地上演。一开始就把公正和效率放到相对平衡的位置发展集体经济,引入先进的农村三变机制,科学规划产业方向,接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返乡村民,和谐的干群关系,和修文五个困难村一样,贵州的农村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少走了不少弯路,实现了快速发展。回望中国数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贵州的脱贫奇迹,我们能看到其中隐约的脉络。

  摆脱了贫困的贵州农村又将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修文”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形成更先进的乡村文化,全新的村风民俗,是贵州农村发展的新课题。我们看到,修文五个贫困村在摆脱贫困之后,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绘事后素,贵州农村好似一张刚刚铺开的白纸,我们相信,创造了脱贫奇迹的贵州,还将书写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富且美的新史诗。 ■舒波

(信息来源:贵阳晚报)

【李建军:当好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文稿/张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直通农家,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井然排开,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时尚,欢快热闹的文化广场洋溢着村民幸福的笑容……走进新荣区上深涧乡刘安窑村,犹如走进了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村里的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贴心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军。”村民李生鹏感慨地说。

选他当书记——百姓“顺气”

2014年11月,38岁的李建军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那天,他就是睡不着觉,心想:我的责任重大呀!老百姓选我当村官党支部书记,是莫大的信任哪!我决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李建军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调查研究,走访群众,为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想办法、谋划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创办了党群活动中心,经常开展党员与群众直接的贴心交流活动和对话,围绕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群众,关注民生,凝聚人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序的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惠及民生。”李建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村党支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村级服务功能。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建了图书馆和活动中心,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多人参加文艺宣传队,走村窜巷进行文艺表演,投资11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投资28万元新建了村卫生所,澡堂各一座,整修了学校,村办公室,硬化了校园,美化了围墙300多米,实施旧村改造拆除旧房屋1000平方米,硬化村道路8000平方米,新建休闲广场1300平方米,完成绿化环村林带各种树木的栽植。李建军组织村里成立了“孝道康养照料中心”,把村里年满70岁的老年人以及孤寡老人、残疾人集中在照料中心看电视、聊天,还有美味的饭菜,他们觉得生活幸福有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心情舒畅、生活美满,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建军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年免费为村民耕种、秋收3000亩,村集体还拿出资金补贴村民种地,减少村民种地成本,调动他们的种地积极性。此外,村里每年还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360元,难怪村民们逢人就夸李建军干出好样子,是群众眼里的“顺气”书记。

服务于百姓——百姓喜气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如何尽快让村民富起来、钱袋鼓起来,但要找准发展思路却是摆在李建军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年来,刘安窑村以种植谷子、黍子等农作物为主,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李建军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反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决定将村东500亩适宜发展经济林的沟坡地,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规划为仁用杏经济开发田。李建军以此为契机,先后又开发了绿色有机苦荞实验田,作为引导群众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根据本土寒冷的特殊性气候条件,李建军在传统种植普通莜麦的基础上,又重新试种了高品质的食用与保健功效二合一的花晚六号铃铛莜麦。多种特色种植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从根本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经济种植业快速转变的过程。同时李建军积极寻找探索养殖业的方法和流程,帮助李生福和刘喜两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帮助他们申请了银行贷款,并村里出人出力帮其购买了食草性前景看好的安乐氏肉牛,现在李生福办起了家庭农场,已发展到肉牛50头,成为当地致富明星。刘喜已饲养肉牛8头,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村民纷纷效仿,刘安窑村科学养殖规模日渐扩大。

刘安窑村地处工矿区,四周煤矿较多,李建军就充分发挥本村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针对村民们缺资金、业务少的状况,李建军采取党员联户帮扶办法,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并负责联系业务等,调动了村民搞运输业的积极性。村民李红在李建军的帮助下,贷款10万元购买了1辆拉煤车,还帮助他与唐山沟煤矿联系业务,李红如今运煤车发展到了3辆,过上了小康日子。

干出好样子----百姓服气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塞外高原上的刘安窑村生机勃勃,沙丘、土沟、荒滩、荒坡上点缀着各种花草树木,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新建的劲源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释放出阵阵科技兴农的气息。

如何依托现有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是村里的头等大事。2017年6月的一天,刘安窑村格外热闹,全村村民共同见证了载入村史册的时刻——新荣区劲源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

“我们租赁本村和蔡家窑村、施家洼村、马村共计116户村民流转出的闲置耕地、土地3000多亩,其中贫困户19户,96亩,用以种植苦荞、荞麦。”李建军向笔者介绍说。

劲源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刘安窑村委会出资500万元于2017年6月成立的,以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为当前主要经营模式,并建立了惠农服务中心,为本村和周边村的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春耕、秋收到加工销售,扩大为农服务范围,提高为农服务功能。劲源公司按照富村帮助贫困村的模式,从周边村开始向全乡范围辐射,大量租赁闲置耕地、土地,并且租赁土地优先考虑贫困户,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助力他们早日脱贫致富。“集体经济不仅要让村民富裕,更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幸福感越来越强。”面对未来发展,李建军充满了信心。

如今的刘安窑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友爱和善,农家院里笑语连连,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文明和谐气息蔚然成风,李建军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子走得又稳又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写给你的话这应该是我这么久以来打电话最长时间的唯一一个人了吧[微笑]谢谢你说把我当成你最亲的人[心]你没有对不起我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愿意 没有对不起 没有任何
  • 可是我好像也有点害怕自己一个人[吃瓜]再说吧,今晚先做个美梦[色]所有的好事,请都到我滴梦里来[笑而不语]精神病又犯了[哈哈]晚安喽![爱你][爱你][爱你]先
  • 昨天和一位猫头姐姐发生了点不愉快,理由是怀疑我批黑皮,虽然刚粉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不知所措 但是现在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我已经是一个成熟mtjj了,已经到达了唯粉的资格
  • 这个烤鸡皮也太香了,不过感觉是油炸的,很脆,有一点点油分但吃多了也不会腻,沾干辣椒特别香! 不过烤茄子感觉还差一点火候,而且辣椒放的不够多,嗜辣的人吃起来就太清
  • 甜豆儿厨房·茄汁酸汤面 又双叒叕是简简单单的一餐[doge] 披萨就烤吧烤吧,牛奶就热吧热吧,面条就煮吧煮吧[喵喵] 吃一锅热腾腾的面条,结结实实的出一身
  • #周棋洛[超话]#周棋洛生日快乐啊啊啊啊! 转眼在一起已经快三年了呜呜呜—— 很难想象一向墙头草的我居然会喜欢一个人这么久。但是周棋洛不正是一个变所有不可能为可
  • [二哈]特别鸣谢大川儿对我的关心知道我没抢到票说让我和他一起回去,晚上走凌晨到说可以先把我送到临江再回赵家嘤嘤嘤嘤嘤嘤感到了深切的同乡情!这部片真的太好笑了,0
  •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源于食野;恰逢年节,染者数万余,九州内,皆惶恐,车马安,人畜避,万巷空寂,以隔新冠;医甲钟士,携雷火二神,率一众白衣,逆行入疫,死战不
  • [猪头]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人生的道路变幻莫测,我们都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但是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却能改变自己的运气
  • 诗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极力称赞太叔段的才貌、武艺和品德,含有夸耀的意味。姚小鸥:这篇诗据说是称赞太叔段的。
  • 现在的客服蛮好笑的 之前买的腿姐全家桶我写的本来是家的地址 后来我以为要开学了就改成了学校的地址 发货前他有发短信说陆寓丰全家桶开始发货了 让改地址 可是我不
  • 好的曲子不管用什么乐器弹奏都是绝美,我特别喜欢去听这支曲子不同的纯音乐版本,精神世界的巨大享受。后来被科普到这首歌是用国风雅乐音阶编写的,我真的好爱这样的中国风
  • 而对于自己爱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水瓶会拿来奉做圣经。 水瓶懂得尊重别人,这并不是人云亦云,事实上,水瓶没有那么多的好奇心去在乎每个人的想法,对自己不在乎的人,又
  • #因为无论再成熟的女性,面对爱情,她们都会变成一个小女孩,天真、纯洁善良又小气# 当女孩对你说没事的时候,其实心里对你的期待是,你依旧知道她心里有事;当女孩让
  • 说到锤封面抄袭吸色就忍不住想到我空间这个太太有一说一,蛮真实的……扪心自问要是我最喜欢的几个太太被炸了我可能比现在极端一百倍……但还是不想成为这种不理智的双标人
  • 虽然,我们现在远在数百里外的不毛之地,连电话信号也是时有时无,可一个个的心都恨不很马上飞到樟木那边,了解克理斯三人的情况。就在我们徬徨无助的时候,徐谭想到西藏国
  • 但如果需求暴增让平常10%ROE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50%ROE,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时股东WACC利率标准不仅达到,还多出来40%的剩余收益率。真正重点是预
  • #六阿三的日常##金泰亨[超话]##30天安利金泰亨# #金泰亨为爱而生# DAY.3030天安利只剩最后一天啦!感觉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呢,想对你说的话太多啦,
  • 欢迎继续关注我们,评论并转发此微博,带话题#简约旅行# 分享你的五一出行小贴士,我们将在5月6日,抽取五位粉丝,各送出我们精选酒店的房券一张,为你的下一个假期送
  • 佐野玲於のモーニングルーティーンを披露! 今週は玲於、亜嵐、裕太が登場。 先週に引き続き「お家時間」を紹介。佐野玲於のモーニングルーティーンの話まで! 鳥の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