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上师:人能够保持天真纯净的童心,就不怕衰老,而且离得道不远了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孟子提出来的重点。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当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个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唯大人可以入圣境,当皇帝则是入圣境为圣王,做宰相则为良相,做老百姓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圣人。所谓“赤子”,就是婴儿,“赤子之心”,一般人说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学》,就是所谓的大人之学,最后才“止于至善”,首在“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而普通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没有机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明人洪自诚的《菜根谭》中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如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他这几句话很有道理,一个人对人情世故知道的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较浅。所以年轻人做事,看来是个冒失鬼,但他心里染污少,不知道别人可能心存不正。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办法也多了。因此他主张“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似乎一个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圆融,处处通达;倒不如老实一点,笨一点,保持那分天真比较好。人纯厚,则能保持天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不愿看的一副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贾宝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对,但在这一点上,他还是保持了赤子之心。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讲这个人永远长不大,什么事都不懂,等于半个白痴,像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事实上,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真正修养的境界,如学佛学道,明心见性,初步都是为了恢复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两句话说得很好:“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够得上中国文化所标榜的“大人”,可以做圣君、贤相。

人的修养,是要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样才能达到呢?不能以填鸭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启发式的教育使其自得。这和后世禅宗的教育相同。我们知道,禅宗祖师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线都是这样,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什么是道的境界?在这里暂以孟子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恢复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也就是由后天修养回复到先天的境界。

要怎样才做得到呢?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现在有许多人学修道,学打坐,一开口就说:老师教我这样打坐的,好像是为老师而修道、打坐的。老师教了重点,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够活用;自己不去体会,不去活用,这就是不能够自得,而是拿到鸡毛当令箭了。

禅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学问修养要自得,自己启发自己的灵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从老师那里填塞进来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则就变成了宗教的教条式信仰,那并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则能“居之安”,而“居之安”并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则资之深”,这个“资之深”,不是现代语老资格的意思,“资”是资用,也就是说,平常处世可以应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出家也好,隐居也好,不出家也好,为官也好,都处在道中。所以学问之道,要“自得”。

过去圣人的言教,都是要我们能够求其自得,这也是从“赤子之心”来的。学问的修养、道的修养,都是这个原则,要“自得”。而学问以外的培养,则要学识。严格说来,学问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写文章等,那只是学识。自得的是“道”,恢复“赤子之心”,就是人类天然本性的修养,不被后天物欲环境做污染。对于知识,则先求渊博,再求专门,与道的修养并不违背。

《孟子与离娄》(东方出版社)

-----------

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

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所以现在要研究脑,最高的修养,中国道家有几句话:还精补脑长生不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证人至少有一个,我做证人。现在我八九十岁了,我到现在的记忆力,比年轻时还要好,精力也更好。这就是告诉大家,生命靠自己保养,照那个原理,生命是可以改变的。老子告诉你道家的修养方法,有八个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自己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当然是指非病态的婴儿。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

------------

《中庸》一开始,子思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这个天不是讲我们头顶上那个深蓝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这个天是儒家思想的代号,也叫做道,儒家就用这个“天”来代表本体。

有始以来,这个生命是自然下来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然来的。但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当然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万物就是那么个现象,所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们人一加入后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个婴儿,开始会讲话时后天已经受到污染,就已经不是率性了,儒家经常用赤子之心来形容。一般人解释赤子为婴儿,那是不对的。所谓赤子是不会讲话,生下来一百天左右的那个婴儿,胞衣里刚出来,一身肉是发红的,那个婴儿才叫赤子。

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个心就是道,道的存在。并不是说婴儿就是道。我们大人觉得此心纯洁、干净,既无欢喜、也无烦恼,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样,那就是道,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可是我们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是“修道之谓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烦恼思想里头,慢慢修行,慢慢纠正自己的心理行为,使它返还“天命之谓性”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之教),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大学》开始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

老子说得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们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内的奶娃儿一样,此心活活泼泼的,没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个奶娃儿,你逗逗他,他也会笑笑,你说那笑有意义吗?那你才见鬼;没有意义吗?有意义,他就喜欢笑,笑过了没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没得事。我们凡夫越长大越不懂,笑了以后不笑了,心想:我刚才为什么对他笑?糟糕!他该不会说我神经病吧?一大堆客尘烦恼与妄念就来了,这个就是人长大了。大人一毛钱都不值,而且,大人变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远保持童心就是道。天真未琢,破了就完了,所以我们一般人如果能够成道,实无天理!因为心里头的道理太多了,讲难听一点是:脏的心思太多了。真的哦!我不是骂人哦!我讲了老实话,认为我在骂人,不是你疯了就是我疯了。

心性的修养,只要能做到如婴儿的状态,一定成功,他是天真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很多虚假,明明是恨你,还要敷衍你,皮笑肉不笑,多么罪恶啊!这就同行愿有关了。佛经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做不到直,有多少假!每分每秒都假,连内心念头都假,都在造恶业,所以行愿谈何容易啊!

要证果,不管男女老幼,无论年纪多大,修持第一步,非修到童真不可。如何修到童真?心念无分别,生理色法转了,整个六根不漏,那才转成童真之身,立刻入道,绝对不假,佛法是不欺人的。

《如何修证佛法》《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

《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法”的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的恶、善;也包括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为什么也不住著呢?因为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你的心经常惦记它,或者把你已经得到的境界放在心上,这些其实都是障碍,所以无所住本身就是法,就是道。

有的同修对于坐禅之中或之后很多的感觉、幻相、幻觉很在意,说看见什么影像了,看见什么情景了,听到什么声音了,或者是梦见什么了。有的同修甚至心里暗暗得意,沾沾自喜,也跟别的人交流。

所有在静坐中所发生的由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感触到的异常现象,都是幻相,都得放下。可能这样讲让很多人很伤心,因为费了老大劲,就有这么点感觉,现在你说都是幻觉,要放下,那他们怎么能乐意呢!

坐禅的人沉溺在由坐禅带来的各种奇异的现象和幻觉中,乃至于沉溺在由静坐带来的那种身心的混混沌沌、没有什么太多念头这种舒服的感觉中,这后面是有一些心理机制、心理背景的。

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坐禅的人有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没有舒展开,比如,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自我肯定,这些没有完全舒展和实现,于是就有人把坐禅中得到的那些东西作为一种满足、一种补偿。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样的修行人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厌离现实生活,跟周围的人不合作,自我封闭。我们知道在修行人中,也有远离人世的头陀行,也有深山老林的闭关苦行,也有出离心生起的厌离行。

但是,前面说的这种坐禅的偏差,和刚才讲的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要搞错。前面我所说的沉溺在坐禅的各种奇异幻觉里,作为对现实生活、心灵世界一些漏洞的补偿,这种情况是一个修行的错误,应该要避免。

有的同修可能还会说,我的感觉不是幻觉,很真实。不要说你坐禅的感觉是幻觉,就是你现在摸你的身体,够真实的吧,这也是幻。

可能还有一些人坐禅的时候,得到一种特异感知能力,比如预见一件事情的能力等等,后来都得到了印证,难道不是真的吗?这个也一样,应该说更可怕,因为你更容易沉溺在这种能力中。

一旦你沉溺在这种能力中,你的修行也就停下来了,甚至可以说划句号了。就像你从石家庄坐车到北京,离北京还远着,在定州那儿有个花园很漂亮,你进去歇会儿,一进去就不出来了,你以为那个花园是北京,这就被耽误了。

那么你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说要我们坐禅,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我们之所以轮回,我们跟佛之间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个见地——佛是佛见,我们是众生见。佛的见是如实见,我们是颠倒见。

这个见,当然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但是,根本上是在起心动念处,心和境相对的时候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会整个改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你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想六根运作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听,还是见,但是不一样了,主客观颠倒了。

在古代禅师们讨论修行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公案。有个禅师觉得修行很到家,点一柱香,把腿一盘,在香点完之前,能坐脱立亡。坐化,这个厉害啊!坐化之后把身体一烧,烧出很多舍利。但是,另外一位禅师就说,你就是坐脱立亡,烧出再多的舍利,不如下得一句转语。

下得一句转语是个禅宗术语,它指的是禅师在对答之间,表现自己跟佛一样见地的那一句话。因为跟佛一样的见地,不是以一种特异能力来表现的,也不是以五眼六通来表现的,那个见地就在禅师们的机锋往返之中,你和盘托出的、流露的真正的那个东西。你有了这个,就见与佛齐。

跟有些宗派和传承比,这可以说是禅宗不共的地方。我们知道,现在汉传佛教之外,有的传承的修行不是这种思路。禅宗的思路,如我刚才讲的,重视见地,“只贵子见地”,甚至有的禅师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不重视你的行,只重视你的见地。

“行履”是什么意思啊?比如,我一晚上没睡觉,彻夜打坐,我如何地苦行,这个不重视,重视的是见地。当然没有得到那个见地之前,我们还得用功,还得有行履。这是它的不共的地方。

我们现在打禅七,没有让你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参话头,但是如果你们能树立我刚才所讲的这种修行的正见,你坐在那儿具体操作怎么用功,并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关于你修行的正见,究竟想干什么,为了什么,要什么,这个重要。以这种正见去统摄和指导你的修行,那就是禅。

也有的同修在坐禅之后做一些梦,梦境就更不真实。梦境有时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欲望心中情结的流露,也有的是我们在坐禅深入以后,内心深处潜伏的意识种子、业的种子表现在梦中,以图像显现,就像一些故事。

再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作家,他写电影剧本,肯定最早是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不管这个电影剧本演出来有多么地生动,它的来源是一些基本的理念、想法和素材。

我们心里也有这些剧本的原型,平时显现不出来,静坐深入,白天的意识活动趋于平静,在梦中,这些深处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所以,也不可依梦境生出很多的见解、想法来,也要让它过去,还是那一句“心不住法”。

有的人做有预见性的梦,你也不要以为奇怪,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并不了解,它有很深层次的心意识,它本身就是超越时间的,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它有过去的信息,也有未来的信息。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而时间是依分别建立的。

有的同修坐禅以后意识活动很敏锐,作诗、作偈,这也是一个禅病。如同刚才我所讲的,从石家庄到北京,走到定州停下来了,有个花园进去转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静坐中,由于内心的平静,造成你的心智敏锐、才情横溢、下笔万言、滔滔不绝,这个没有什么,你要是执著它,就是病了。

有时候看看写的偈子,好像也蛮有点味道。古代开悟的人不是写偈子吗?我也能写,是不是也到家了呢?这不一样,这是一种病,是你的意识现象。

你的意识就像猴子一样,很聪明,可以变出各种花样来,它在搞鬼。古代的禅师开悟以后写的偈子是怎么来的呢?他是得到了根本的正见,在根本正见的指导下流露出来,它不是意识的花样。

以敏锐的心智这种力量玩点意识的花样,比如写这些偈子,并不难。所有的凡夫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奇特,不要以为是什么,也不要被你写的东西陶醉了——这个又是泼冷水了,意思是你得放下。

事实上,古代大德的开示中说,你就是明心见性,真正见到了那个,你还得放下;你已经体悟了自己跟佛平等无二的心性,你还要把你体悟的那个境界放下,那才是真正的体悟。最后是什么呢?《楞严经》里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个让我们听着有点沮丧,其实无所得一定就无所不得。就像我们用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很少,用碗装更大,用更大的容器更大,不管多么大都是有限;你只有把容器打碎掉,同虚空一样,那才是无边的。你也不要执著虚空的相状,执著又是有边。最终到达的是这个方向。

因此,赵州和尚在他的师父南泉普愿禅师跟前问:如何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现在的人可能经常讲“平常心是道”,但是这句话分量相当重。

这个平常心可不是一般的,而是经过了修道的各种历程,得到、放下,再得到、再放下……层层地超越,层层地放下,最后归于平常心。“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个有什么,我们都会!不然,你这个会,跟祖师的会有天壤之别。

有这样一个方向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坐禅中自己丝丝点点的这些感觉所迷惑。古人也有讲,坐禅中,你贪著于这些幻相的幻觉,叫“鬼窟里做活计”,这是个比喻。

“鬼窟里做活计”是说的阴境,都在五蕴之中,没有超出五蕴,心只要有执著,就是阴境。虚云老和尚有时候又比喻是“闹鬼”。这样一执著就是阴境,不执著就是坦荡的光明相,差异就在这里。希望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的同修们,自己警策、观照和调整。

转自佛弟子文库
明海法师 https://t.cn/RXG1rlH

42.《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21讲之下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嫩寒锁梦正月春

四方云集扬州城

稽首恭闻惊天法

六动一时法眼明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一毛端,即一根头发丝的一个尖尖;十方国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法。所以圆顿大法,一粒微尘、一根草丝缕结,皆具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方三世无量万法。所以我们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啊?是不是就在这里啊?天堂地狱在哪里啊?就是在一个毛端里。这一个毛端就是无量的法界。这个心法不可思议呀!好好把这个道理想明白呀!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阿难还是疑惑,如果讲这个见精,我自己能见的那个东西一定是真正的我,那这个东西在我的眼前吗?见必我真:你佛讲的这个所谓的见性如果一定是我的话。我今身心,复是何物:那么我现在这个肉团身、我现在这个能看、能听、能想的意识心,它是个什么东西?我无量劫以来就把这个东西认为是我,那现在来讲,又有个真我在旁边,之前这个东西变成假我了,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他感到很疑惑,始终执著在这个方面。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他讲出理由来了,为什么他要向佛这样反问呢?「而今」我当下这个身、这个分别心,能够分别一切的情,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彼见无别:你佛所讲的那个见性,我也意识到后面了那个东西虽然在,「无别」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他怎么没有来替我想一想啊?他不懂得能分别的这个心就是那个心当下摇身一变,两个心是不是一个心啊?

(是)。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如果那个见性确实是我,「令我今见」。他这硬是在钻牛角尖,他要把它看到。比如说我们有智慧的人,眼睛看到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拳头啊?你不能讲非要把这个拳头拿出来给我看。见性实我,而身非

我:这个见性真正是我,而身不是我?这是一种很盲目的自我肯定。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何殊,有什么不同啊?你一开始不是也这样来问难吗?怎么问难呢?物能见我:佛前面因为阿难始终认为那个真正的我一定有形相,一定要找出来。

所以佛讲,你如果认为那个我们的心是个有形有相的东西的话,那么好了,那个有形有相的那些固体物是不是能互相看得见呐?前面那段大家记得吧?佛是来批判他的话,他把它变成佛的话。

其实佛始终并没有讲心有形有相,是根据阿难的这种理论,佛设种种方便来引导。那么我们再次提醒,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人,物能不能见我啊?都能见我。一切的万法都能道交感应。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佛跟他也耍滑稽。所以「今汝所言」,你讲是我佛讲的,我还讲是你讲呢。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这个道理不存在。若实汝前,汝实见者:这是假设,在佛法里叫先纵后夺。先假设这样,然后给你破掉。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方」是东南西北方向,「所」是具体的地点。非无指示,难道不可以指出来看一看我有方所?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阴者」,看那个树林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蓝相、绿相?「明」呢,特指是光,以光现明,以明再现出阴。碍者是壁,通者是空:这就包括了整个祇陀林这个道场、树木华草。如是乃至草树纤毫:纤毫就是树叶的一根丝、一根茎。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只要它是有形有相,没有不可以指出来的。这段经文一目了然。你在我坐前,你看到这个道场一切东西有形相的可以指出来,也一样,你那个见性给我指出来。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你给我指出来。阿难可能还傻呆呆地到处在找,看能不能找出来。实际上就是把他逼到黄河里去,但就是找不到,可是我们刻骨铭心地知道存在。很简单,从逻辑推理来看,不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它存在啊,就是找不到啊——两句话就了事了。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若空是见:就指出来啊,这个万物哪个是见呢?既已成见,何者是空:道理很简单,按照世间法来讲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啊;如果它能见的话,它不就变成人了?按照凡夫的心态是不是这样的?空还能见物,其实空能不能见呢?所以虚空藏菩萨与五百阿罗汉对话,五百阿罗汉讲:「虚空藏菩萨,你光给我们讲话,看不见你的人,我们如何相信你呀?我们每人供养你一件衣服,你能不能接受供养?」虚空藏菩萨说:「行啊。」一人供养一件,五百件衣服,虚空藏菩萨:「谢谢各位。」衣服没有了。你以为虚空是谁啊?虚空就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明白吗?许多人认为虚空就是虚空,虚空是虚空吗?而且你当下还就是个虚空,你信不信?你当下还是一股风,你当下还是倾盆大雨,这都是真的。

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茶杯能看到了,茶杯还是茶杯吗?汝可微细披剥万象:祖师大德打了个比喻,「披剥万象」怎么披啊?就跟芭蕉树一样,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是不是?析出精明,净妙见元:噢,知道了,这里的无形无相的空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在这里就是说,叫阿难在有形有相的万法中你找出一个见精来,叫这个见精离相是我,离开一切相是我,你要找出来。这里的「见元」就是前面的见精、见性、见分。「精明」也是「见元」,「精明」就是见性、一精之明。同彼诸物,分明无惑:离相是我,它必须独立于千差万别之相之外,这是我。

「分明无惑」就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任何怀疑。

搞得现在不知道谁在质问谁,你们能不能搞得清楚啊?又像阿难在质问佛,又像佛在质问阿难。到底那句话是谁讲的?阿难讲是佛讲的,佛讲是阿难讲的,真正是谁讲的重要不重要啊?不重要。看看它能不能存在,这是真实义。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肯定,离开一切的万法,找不出一个能独立于万法之前的这个见性。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个从方便法来讲是对的,把那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变成有形有相,列出来就变成有形有相,但是那个见性讲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用别教来讲,我们这个心是离开一切相,谁也指不出来。注意啊,这是用别教的观念来讲;用圆教来讲,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见呐?没有哪一样不是。

 

佛言,如是如是。

 

肯定,讲对了,讲对了。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马上就涉及到下一个更加有意义的问题,你找不出一个独立的见精。但佛讲啊,是物之中,无是见者:因为物中没有找到见,找不到这个见,不等于这个物中没有见。佛在这里又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开导阿难,你不能找不到见就认为没有见呐。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就是讲,这么多的万法中,难道就是没有个见精给你指出来呀?汝又发明:这里你再用智慧来观照。此诸物中,何者非见:这一切的东西中有没有哪一个东西没有见?你找不到见性,它在不在啊?就这么怪。虽然找不到,它就是在。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不知是中,何者非见:这个时候比较聪明了,他不能肯定。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如果树不是见的话,我怎么能见到树啊?比如我见到茶杯的时候,见是不是就在这里啊?见明明就在啊。它不是见,我怎么能见到它呀?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茶杯就是见的话,那怎么能叫茶杯呢?这个法大家能绕过来吗?你讲它是见的话,那它还能叫树吗?还能叫茶杯吗?你讲它不是见的话,那我们又怎么能见到树,见到茶杯呢?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他现在乖了。这一切的万法没有哪一个不是见。虽然是见,但也找不到那个见的东西。

 

佛言,如是如是。

 

这里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四,是为了推动后面的剧情,后面的剧情是少谷主和纪云禾联合杀谷主,不交代谷主的育人理念,不执着深刻的仇恨,少谷主去杀他父亲,是不是又要说他大逆不道了?原著中,这
  • 要永远热爱英雄和魔法哈哈哈哈~ 如今的我现在已经大三啦,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但是这条路我还会一直陪你走下去的,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嘿嘿!@任嘉伦Allen#任嘉伦[
  • #热门楼盘推荐#【花溪龙湖·湖山原著】价格:约230万元/套起全部户型:别墅(130~190㎡)楼盘概况:龙湖·湖山原著整个组团依山而傍,被曲线型的绿宝石纽带公
  • #翻译硕士考研[超话]##考研[超话]#封校日记7又到晚上啦,开始记录模式今天上午满课,怪累人的,第一节课商务口译一如既往的划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第二节写
  • !!
  • 先哲说,“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静以修身”和书上所谓“闭门思过”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
  • 转载#南丁格尔在协和#第一期-王琇瑛王琇瑛(1908-2000):护理学家,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获学士学位。1986年赴伦敦被英国皇家
  • 对此,《侠之道》官方于今日发布公告,对玩家的反馈做出来回应,在其中称因“由于团队经验的不足,以致最终错估时程,在人手增派不及的情况下,游戏测试期程过短,导致部分
  • 2年前,病毒毒性还非常强致死率还非常高的时候全国都在封锁老百姓基本上也没有多少怨言因为那时候一旦传染上真的是有可能没命的而现在国际上那么多躺平的国家已经证明现在
  • #泰祺##考研##199管理类联考[超话]##MBA[超话]##苏州大学MBA[超话]#11月24日泰祺江苏分校走访苏州大学MBA中心受到MBA中心胡勇副主任等
  • 1⃣️不用去食堂买早饭时的标准早饭 上学期剩的咖啡和一鸣的奶酪包 2⃣️豪华午餐 最便宜的拌饭+鸡排 窗口阿姨记住我(这是真的) 配上买了很多的力大狮豆奶 粉红
  • 而她就是那道“光”向着光亮那方继续前行![心]八月份期待更多喜爱支持小姐姐又不知用什么方法支持她的朋友们,请戳链接进群,一起为她努力,打call,成为更好的自己
  • 用过晚膳,她急急忙忙梳妆完毕,自从事传开后也未见他拒绝,想来他对她也是有情的吧,望着镜中明丽的双眼,或许,真的可以实现。 “这当朝右相啊是个奇女子,三
  • 心软是病得治,一次次的心软最后换来一次次的失望…有些人有些事不是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你不是圣人,每一次当你觉得良心对不住别人的时候,是否有人也良心发现你所有
  • 去年我做了4次4D基本上刚做完就有紧致效果可是这个效果也就能维持一两周为了维持紧致效果我就搭配了米拉的这个紧致精华可以负责任的说我的脸真的没掉下来这个精华的成分
  •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难过因为三个方面,一是舍不得过去的时光,二是觉得以后可能遇不到他对我这么好的啦,三是难过自己付出的感情,最后遭遇决绝收场。结果让他后不后悔
  • 除了你别人都不想看了[可怜]肖战俺不说了哈哈哈#肖战我喜欢你# [心][心]#虾 什么事情都想告诉帅哥肖战#从我们交往到结婚到我怀孕,我老是一言不合就和你吵架,
  • 【挂在天边亮瞎眼的,不一定是UFO,还可能是金星】最近这几天啊,很多人爆照说:在西边天空看到了“不明发光体”不仅闪瞎了眼,用手机拍下来的话,还能变换成六边形、圆
  •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车型的玻璃水开关是通过实体按钮控制的(按下按钮即可)一般来说都是位于控制拨杆的最外侧,当然在功能方面也是一样的,都是玻璃洗条器和雨刷器同时工作
  • 为白嫖迪士尼烟花,日本夫妇蜗居16m²房子…那些日本奇葩住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