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紧产业“牛鼻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龙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乡村振兴篇】

9月底,走进龙潭区省级“千村示范”示范村棋盘村,放眼望去,风景如画。这里有一望无际的稻田,有野趣垂钓的鱼塘,有果蔬成片的采摘园,更有一个个忙碌穿梭的身影和一张张幸福甜蜜的笑脸。棋盘村党委书记冯利伟说,他们以党建引领,坚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打造集食、购、游、娱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展示基地,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种养+游”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龙潭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补实“三农”领域短板,乡村正逐步成为我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

党建引领提振乡村“精气神”

从棋盘村到西杨木村,再到双桠山村——分布在龙潭区的每一个村庄都如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充满了“精气神”。

探究其根源发现,从脱贫攻坚伊始到乡村振兴推进,党建引领成为龙潭区乡村日新月异的动力之源。他们结合实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夯实了全区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强化领导力量,打造乡村治理“骨干核心”。龙潭区充分发挥区委“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龙头”以及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结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始终坚持党员带动,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理顺工作机制,构建乡村治理“联动体系”。龙潭区结合干部包保、村民居住、党员分布等实际情况,建立以乡村干部分片包保为牵引,发动管理团队、工作团队、志愿团队以及村民群众等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策群治的工作格局,织密上下贯通的乡村治理“防控网”。

突出民主管理,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龙潭区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对村级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点问题实行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事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积极作用,鼓励支持各行政村根据实际组建协会组织。自新时代文明实践、村屯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以来,各村屯不断涌现出志愿者队伍、妇女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龙潭区仅用一年时间就让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村庄整体面貌、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产业富民乡村振兴“有底气”

棋盘村率先落实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规避了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的弊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村集体企业+农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发挥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转型发展。2021年3月,棋盘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龙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棋盘经验”的核心在于“产业为王”,“这也是全区在乡村振兴中全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的成功实践”。

去年,经过科学评估、细致谋划,龙潭区创建了二道河子村、望马沟村、北山村等7个示范村。他们结合各村基础状况和资源禀赋,投资246万元建设全区产业项目普康农业养殖续扩建项目,投资645.09万元为各示范村购买农机具,项目投产后可确保7个村村集体收入达到示范村标准。

不久前,龙潭区乡村振兴局组织各乡镇和示范村召开示范村项目谋划和入库会议,又提前谋划了33个项目,振兴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发展村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村民。在棋盘村,已有500余名村民在村办企业上班,成为早晚打卡、领取月薪的“上班族”,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而截至2021年底,棋盘村为村民发放各种福利累计约5122万余元。

龙潭区全力补短板,让生态乡村更聚人气。今年,龙潭区仅在创建的7个示范村就实施“补短板”项目15个,其中包括维修道路2.36万平方米、新建边沟(排水沟)5046米、围墙(栅栏)3351.4米,安装路灯483盏,新建桥涵4座,植树7000株。各示范村实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庄特色更加鲜明。

如今,放眼龙潭,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龙潭人将继续铆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龙潭大地的振兴蓝图将越绘越精彩。
来源:江城日报

#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解码十年# 【十年砺剑绘宏图 勇立潮头再扬帆——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成就回眸】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重大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极、地、台、区”)。

勇当标杆,敢为闯将!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敢为人先,系统改革破坚冰;激发动能,产业集聚壮实体;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建高地……

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前,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准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营商环境等各领域改革,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发展蓝图,已化作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改革势如破竹 发展蓄力腾飞

工地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车间全速生产,马不停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中川北站物流园,货运班列和各类货车车水马龙,一派繁忙……

这是兰州新区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区开放发展十年来的生动截图。

回首建设之初,荒滩之地,百业待兴,发展何处落笔?改革如何“破题”?

新区向“新”,兰州新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桎梏藩篱,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在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商事制度、国资国企、绿色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活了发展动能。

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启。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目前,兰州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61%,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兰州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等。
2017年3月23日兰州新区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农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新组建石化、水务2家集团公司。2022年新成立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临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有集团公司,引导十家企业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商投集团入列中国“500强”,开发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

2017年6月,全面启动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薪酬,彻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扫除干部身份障碍,面向全国各条战线精准选招干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兰州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蓝图管控+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审批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改革举措,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营业执照办理从改革前的7到9个工作日到现今即时即办、立等可取,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0%以上。在全国率先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的商事登记模式。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示范区落地新区,绿色金融改革成绩全省领先。

十年过去,播撒下的改革“良种”,结出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兰州新区不断创造着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倍,常住人口增长5倍、城镇化率超过70%,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2022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岗拓岗等重点工作,实现GDP增长13%,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聚力集群强链 产业全面“开花”

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

快速落地的项目、不断增长的数字、率先实现的突破……在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兰州新区始终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现代农业、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十年来,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40%以上,实体经济主战场地位凸显。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一排排生产装备高效运转,“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工人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装配、调试、喷漆……全力以赴确保加氢反应器、脱硫反应器、核电机组等一批重点产品按时完工。

2012年,通过“出城入园”,兰石集团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迅速实现营业收入由40亿向60亿的大幅跨越。

兰州新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一路不懈接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

2022年6月14日,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标志着项目建设不到半年时间实现投产出箔,创造了新的“新区速度”。

近年来,兰州新区快速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能源、光电、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道氏、宏宇、德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世界最大的高性能铜箔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储能之谷”。

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实现倍数增长,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各项产业展现蓬勃发展之势。
绿色化工园区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新冠防治药等“专精特新”项目145个,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

兰州新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名单,标志着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落户兰州新区。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临空经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产业高质快速增长,“西部药谷”建设加速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游购娱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智治善治 新城宜居宜业

今年7月3日,第三届“集聚英才·汇智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双选会在兰州新区举办,吸引3.5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参加。
城市的核心是人。兰州新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目前,兰州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5%,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0余人,博士30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过5万人。

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拴心留才”一流环境加速形成。

2021年8月起,兰州新区累计承接安置舟曲避险搬迁群众达到11批次1700户6851人,完成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推动灾后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虹吸效应不断增强,背后是“智治+善治”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会思考,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2022年3月18日,兰州新区“数字政府”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与全省数字政府系统同步运行,5500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8.74%;重点打造“一云、二网、三平台+N个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加快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职教园区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建设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累计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千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地、都市休闲游乐新城的品牌效应。兰州新区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如今,兰州新区核心区3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青山碧水蓝天交相呼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载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昂首阔步,再迎下一个十年。

兰州新区锚定了新的目标: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2035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秀美、和谐宜居、具有强大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正全力践行国家“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中先发力、带好头,全力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新甘肃·甘肃日报)
https://t.cn/A6SGT5j0

#媒体印象#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九台区乡村振兴发展纪实】

  高位推动 汇聚乡村振兴合力
  “做好‘三农’工作是农村发展的重头戏,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乡村振兴总体战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四集四引’为根本路径,以‘三区两改一建一整治’为载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促、共同发展、加速推进农村发展步伐。”九台区委书记闫旭说,乡村振兴造福的不仅仅是九台百姓,对推动全省‘一主六双’产业布局落地、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凝心聚力起好步,奋楫扬帆开新局。九台区委、区政府把乡村振兴行动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农民关心关注的痛点难点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目标任务,坚持把乡村振兴行动牢牢抓在手上,顶层谋划推进,凝聚起了全区上下协调一致的合力。
  顶层设计,真抓实干。九台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以“建三区、强四带、兴五业”总体发展战略为抓手,明确乡村振兴“三区、两改、一建、一整治、一攻坚”工作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乡村建设行动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督查落实亲自推动,分管副职破解难题、狠抓落实。截至5月末,先后召开了全区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现场推进会4次,举办了乡村五大振兴各类专题培训班5期。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硬件基础。2020年,区财政列支2000万元,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幸福九台民生行动计划;区财政列支3026万元用于粪污资源化利用;中转站投入1400万元,垃圾收集费用投入2600万元;累计投入人居环境整治资金3.58亿元,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乡村建设行动步伐不断加快。
  高位规划,整体推进。九台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编制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了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2021年,九台区以“四集四引”为引领,促进土地集约、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成、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引领、双轮引擎、模式引路,努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九台特色的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建设新格局。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九台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从区委、区政府领导、区属各局委办到乡镇村屯,上下协力共同奏响大合唱。

  “九台模式” 为乡村产业赋能
  产业兴,则乡村活。多元立体的产业链条、创新多样的产业模式,成为九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基石。
  谈到产业发展,清水村党总支书记、致富带头人单海龙这样总结,清水村探索形成了“双领多平台”产业带富模式,就是龙头企业领着集体经济发展、集体领着庭院经济发展,打造服务平台、孵化平台和营销平台,实现镇域产业创富。清水村正在打造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总投资200万元的锦绣山河复绿工程,3年后产生收益,预计年收益100万元。另一个是总投资为100万元的樱花休闲旅游项目,利用闲置校舍资源,打造民宿体验项目,2年后产生收益,预计年收益30万元。
  单海龙还总结出他们发展产业的“四件法宝”。第一件是党建引领,苗木专家都是党员志愿者,村书记也是致富带头人,处处彰显党建引领作用。第二件是“互联网+”电商平台,村里开了线上苗博园,通过VR、电子商务平台推介、宣传、营销苗木花卉,成了集体服务于庭院经济的重要载体。第三件是“锦绣河山”经济联合总社。这是全省唯一的镇域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组织,把小而散的村集体经济,变成组织化程度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集体经济实体,用能人带动、项目带动,促进集体增收。第四件是九台区农村集体经济创业基金。这是全国唯一的资助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非营利性基金,募集社会资本3000万元,通过路演择优选择好项目,注入基金扶持项目发展,盈利后收益归村集体。
  红光村曾荣获全国水田工程机械化示范村、吉林省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该村通过“三换两集中”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指农民宅基地换房,土地经营权换社会保障和收益,“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使用权换公益事业建设,分散居住的人口向城镇化新社区集中,分散的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集中。
  记者了解到,红光村共投资1.6亿元,历时两年建成了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住宅楼4栋,使全村七个社406户村民都上楼入住。这里还成立了九台区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分红获得的收益高于当地村民收入的50%。合作社与红光村签订“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使用权10年协议,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随之显著提高,目前,红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可达到15万元。
  在九台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千顷地、万栋棚”项目,主要采取“双低换双高”保供保收模式。“双低换双高”就是以低价位的供热保障、低门槛的融资条件,换来高标准现代化棚室、高水平贫困户收益。在热源上,九台区政府牵线搭桥,与华能电厂达成支持设施农业的供热协议,解决了制约冬季棚室发展最关键的瓶颈问题;在融资上,为棚室发放权属证,建立政担银企合作机制。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大幅降低,棚室投资主体积极性大增,并且形成了带贫、益贫的机制,优先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就业,一举多得。
  记者来到远近闻名的“泥土村”马鞍山,这里曾被列入省级贫困村。通过乡村振兴,马鞍山村创造出了“改革聚资本”模式。市文广旅局帮助引进长春文化国际旅行社与马鞍山村及部分村民签约10年,投资300余万元打造了民宿合作社、望山餐厅、“一分田”“马鞍工坊”等旅游项目,九台区投资2500万元兴建的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落户马鞍山村并对外开放,村里还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马鞍山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以“休闲观光、民宿体验、生态农业、康养度假、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2019年底,33户59人全部脱贫,全村人均收入125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10992元,其中产业分红人均4300元,带动210人就业增收。
  九台还有一个“龙头企业+村集体”社会资本融资模式,重点采取了“龙头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方式,建设完成22公里的波泥河大顶子村—土们岭二道沟村“百里画廊樱花大道”。按照“一村一景观、一屯一特色、一户一小品”的思路,樱花大道沿线栽植了钻石海棠、暴马丁香等50多种苗木花卉,在沿途村屯重要节点位置建设“六园”(果园、苗园、药园、花园、瓜园、游园)。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社会资本融资模式打造樱花大道,实现了“政府不投入、集体增收益、产业得发展、环境有改观”的多方共赢。
  龙嘉稻田公园、马鞍山田园综合体、城子街大贝花海、兴隆花海、其塔木红旗花海,全区年接待游客达2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1亿元……九台乡村振兴产业充当主引擎,不仅拉动乡村产业加速跑起来,也拉动乡村旅游实现新的腾飞。

  美化环境 让乡村生态文明宜居
  通过振兴战略,九台乡村实现了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高水平建设“幸福九台”,绘就新时代“富村山居图”。
  整治乡村环境,九台持续推进“五项工程”。在“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等“五项工程”上持续发力,统筹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让乡村建设行动真正成为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益的“民心工程”。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垃圾中转站24座,实现中转站全覆盖;新设垃圾箱680个、垃圾桶54184个,修缮垃圾池1820座;建设污水处理厂6个、污水管网和收集池8个,实现镇区污水全收集全覆盖;投入资金3000万元,改造农村户用厕所1万户;投资1267万元,在饮马河流经的4个街道23个村和水源地2个街道11个村建设储粪场54个,配备污水储存罐473个,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户无复养。
  美化乡村环境,九台“五大行动”环环相扣,“乡村环境提升行动、全民参与共建行动、乡村旅游发展行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典型示范引领行动”成效显著。“河长制”全面落实,全区无黑臭水体。组建448支志愿服务队,出动1.1万名志愿者进村庄、进庭院,带动群众由“被动看”变“主动干”,爱护环境成为新风尚。
  保护乡村环境,九台“五个机制”同步发力。健全完善了“考核机制、督导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宣传发动机制、长效管理机制”等五个机制。制定出台了乡村建设12个行动考核细则、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细则、河长制考核问责办法等系列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定期深入村屯督导18次,下发通报3期、简报18期。全区统一印制并发放乡村建设行动宣传书画等17万册、致《学生及家长一封信》6万份、制作警示牌780个。建立健全“区督查、镇负责、村管片、组包户、户保洁”的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对全区2785个网格实行严防死守。建立健全了村庄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等系列长效机制。全区实现了“三化”(垃圾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处理资源化)、“四步”(清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五有”(有设备、有技术、有队伍、有投入、有监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新成效。
  提升乡村环境,九台两个模式并驾齐驱,一个是“四边两村一大道”绿化村庄模式,以“四边两村一大道”为载体,重点打造邱家、红光2个中心村,上河湾、其塔木2个中心镇,7个一里长街,清水、平安堡、马鞍山、桦树、大贝、双顶、石羊等25个重点村屯,初步实现了家洁、院净、村美。一个是村民适当付费模式。“每人每天五分钱,干干净净一整年”村民付费制度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九台先进经验推广全国。在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推进农业展现新质态,农村展现新面貌,农民展现新风采。
  村庄布局协调美,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乡村振兴的“九台模式”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越来越多企业到这里投资,百姓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业已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幸福新城区跃起在新的地平线上。

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以单独成妆,像夏日里的萤火虫✨2020新款汤姆福特TF雪映流光身体滋润油(香氛身体乳)✨TomFord最新出的银色细闪身体油,光是看这个颜色,就妥妥对是夏日里
  • 开创性的趋势和市场机会在于具有高端系统和服务的建筑的升级和现代化。开创性的趋势和市场机会在于具有高端系统和服务的建筑的升级和现代化。
  • 1块多一杯❗️它真的是我知道的 可以冷水/冷牛奶冲泡的速溶里最便宜的了,而且口味稳定、超级浓郁、3秒溶解易冲泡,还要什么自行车? 不喜欢纯黑咖的宝宝可以试试与牛
  • 除了合作开发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速线路,以作为开发莫北高速欧亚走廊长期计划的一部分之外,中俄两国还对其他路线进行了商讨,希望通过开发新路线,并通过灵活的关税、提高列
  •   对此,章法官表示,这样修改的意义在于明确了责任承担,给予被骚扰者进一步保护,消除其维护权益的心理顾虑。  上海二中院主审法官章晓琳告诉记者,在司法实践中,那
  • 在清城区流调溯源工作专班进一步流调中,发现其曾患病并接受过集中隔离治疗,苏某某在转运及集中隔离期间,故意多次隐瞒既往感染新冠肺炎病史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清远市公
  • 陆源在河南开封杞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那时候就有很多小伙伴对她提起“你是捡来的”但她那时并未相信,只当是玩伴的恶作剧。尽管如此,寻亲的想法已然在陆源脑海里
  • 至於ViuTV,上次報告講到劇集《冥冥之中》是該台今年播的港劇之中,首播成績最差的一套,去到第二周再跌,由3.3點跌至2.9點,看來的確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網絡上
  •   水瓶座:无情摧毁  水瓶座的人善变,难以捉摸;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内心波涛汹涌;一旦得罪了水瓶座,令他们发起狠来,谁都抵不过他;看起来老实、容易被欺负;但一转
  • 对于转型发展,他有着切身收获:“企业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我的工作也从铸造‘大黑粗’变成加工‘高精尖’环境好了,收入也高了。“全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 蝴蝶君的场刊可不好买,我当年也是拖了吧主才买到的#清迈[超话]##清迈教育[超话]##清迈生活[超话]##创新教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看过网上传的视频,也不知
  • 在感情中,巨蟹也有不善于表达的倾向,如果自己的需求没有被重视,付出的心血被践踏,也不会主动质问恋人,只会暗示或靠闹小情绪引起关注,很有点鸵鸟精神呢,所以遇到心思
  •  新专辑“Last Fantasy”的专辑标题的意思是,从10代的最后时刻,看着20代的开始,具有将IU心中的想法、想象、幻想等描绘在专辑中的意义,以及通过歌曲
  • 七月十三《临高县志》这个“迷童男女,以招前死者之魂”感觉有点吓人 七月十三晚,迷童男女,以招前死者之魂。(《临高县志》) ●迎节 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
  •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桃木剑属于纯木制品,在五行生克中,金克木,故不能与金属类物相冲. “齐放,更不可以放置于金属类物品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在众多桃木制品中,桃木剑是
  • " 事后,朱元璋还说:"我给你们发着工资,你们还隔三岔五就请假,以后有谁再请假,就不用来了,直接回家种地去吧!" 退朝后,大臣们个
  •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日子颇多, 日子可以慢慢过,却不知道, 像今年的时运,「戛然而止」四个字, 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看着家中嗷嗷待哺的
  •   -老师亲授弟子班-成为婚礼领域的标杆,年收入达到百万业绩是每个Boss的终极梦想.艾米丽一年仅对外三期的弟子班在本月27日即将开启只有身临其
  • 七年的时间,中国银行的股票价值,实际总共增长了:(3.04-1.61)÷1.61=88.82%就是说,如果我们2014年买了中国银行股,到现在为止,这七年的时间
  • ”近日,陇县温水镇李家河村村民杨师傅向华商报-二三里资讯反映,他们村一条水泥路因为连续下雨路基被“掏空”路面出现悬空,希望尽快修复路基,确保村民安全出行。”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