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禅师:何谓菩萨能行忍辱?

来源:《宗镜录》卷第二十六

又,但与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大宝积经》云:“实行沙门,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言语?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当见有和合众?”

又,舍利弗问诸比丘:“汝等从何闻法?”

答:“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

又问:“汝等为谁弟子?”

答:“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是以悟者方知,非言所示。

又心为苦实际,名苦谛;心性无和合,名集谛;心本寂灭,名灭谛;心本圆通,名道谛。观心空,出声闻乘;观心假,出菩萨乘;观心中,出诸佛乘。观实相心,非色、非心,不同顽碍,故非色;不同受等妄情分别,故非心;非色非心,以为戒体,出律藏。

《广博严净经》云:“若能持此经,具足一切戒。”

《金刚三昧经》,明悟本觉者,佛言:“如是之人,不存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服,虽不具戒,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

《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毘尼。”又云:“若不得心,则不念戒。若不念戒,则不思慧。若不思慧,则无复起一切疑惑。既无疑惑,则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则名为真持戒也。”

《文殊师利所问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

《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是则名为不坏毘尼。”

又,一切善恶等法,可轨可持,出经藏;观心能研妙义,出论藏。是以檀因心舍,圆清净之施门;戒因心持,成自性之净律;辱因心受,具无生之大忍;进因心作,备牢强之进门;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则禅因心发;般若灵鉴,穷幽洞微,则智从心起,即六度门。

故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岂心外有法可住相耶!经偈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宁执事法,分持犯耶。经云:“忍者,于一剎那,尽一切相及诸所缘。”又云:“何谓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伏捺自心,对治前境,而为忍受耶?”经偈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又云:“何谓菩萨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可得。”宁着有为,妄兴劳虑耶?经云:“不见心相,名为正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

是知,心外见法,尽名外道。故经云:“外道乐诸见。”若直了自心,则不为诸见所动。如经云:“菩萨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则一切法。”夫言无所见者,非是离一切法,云无所见;即见一切法,而无所见。以无所有,即一切法;一切法,即无所有故。

《首楞严经》云:“法法何状?”所以经颂云:“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大足法师临终题壁偈云:“实相言思取,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安处,异学但云云。”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此是亲友喻,譬如世间有两人彼此是亲友关系,此人心中专忆彼人,而彼人心中却没有此人,故此二人,相逢也等同于没相逢,相见也等同于没相见,若逢若见对专忆者言,不逢不见对专忘者言。此亲友二人之喻,好比众生与佛的关系,佛有大悲故与众生同为一体,佛有大智故视众生平等一如;然众生业障深重不信因果,发不起修行之心,众生愚痴暗钝不了念佛妙法能横超三界圆证不退,故无心念佛。若彼此二人相爱相亲,岂止相逢相见,乃至生生世世都同于形影,不相舍离,好比众生若至心念佛必定见佛,必定成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此是母子喻,比亲友喻更为亲切,因为世间慈爱最切者莫过于母亲,十方如来怜悯众生,亦如母亲疼爱自己的子女。世间母亲,若子不听教诲,仍会念念不舍,若子忤逆忘恩负义,母亲也许会心灰意冷。然佛念众生,哪怕是一阐提类,亦要全力救度,如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世间母亲慈悲止于一世,十方如来慈心无尽,生死相随无有退转。《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般来说,父母都会记得子女的生日,但有多少子女能够记得父母的生日,有些子女看到父母甚至掉头就跑,此“逃逝”比“专忘”更为令人心疼,好比有人发不起修行的心倒也罢了,还要诽谤佛法,破坏僧团,此之景象怎不叫人痛惜。尽管如此,即使是堕阿鼻地狱的众生,只要至诚回心念一句佛号,亦能得到佛光的救度。

若母为慈母,子为孝子,自然经历多生亦不相违远。十方如来似慈母,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又如文殊普贤化现寒山拾得,阿弥陀佛示现丰干之身等,这些诸佛菩萨皆是因为忆念众生,为度有缘之人而来,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忆念众生一样,则生佛感应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而得究竟成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阿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故若得见佛须成就一心不乱,此一心不乱即是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七日与九十日的不同乃是众生根机有别,重要的是能做到净念相续、都摄六根,在《往生集》中记载一夫人终年念佛不断,“昔葛济之夫人,一心念佛,因家贫终日织布,机梭一掷,一声佛号,频年行之不倦,其夫信道教,劝修金丹之术。她劝夫学佛,其夫不从,遂各修其道。一日正在织布,念佛声中,见弥陀现全身于空中,遂即礼拜,乃唤济之来看,济之只见佛上半身,庄严光耀,亦即礼拜,由是信从,夫妻同修净业,同生净土。”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相,至第三次时,见佛身遍满虚空,自知往生时至,遂集众告知前后见佛之事,此后谢绝诸缘精进念佛,果至其时,结跏趺坐,念佛往生西方。“不假方便”即是不假观想、观像、参究等诸多方便,只要一心念佛,念念是佛,心佛如一,自得心开,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之人,去佛不远,故得佛之气氛,染佛之香光庄严,此实乃自得心开后,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大势至菩萨以念佛为因地修行第一方便,以此念佛心为其因地心,而证入无生法忍,现在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同归极乐净土。

佛问圆通缘起时,阿那律选眼根,周梨槃特迦选鼻根,乔梵波提选舌根,毕陵伽婆磋选身根,须菩提选意根,而大势至言,我无选择,都摄六根。令眼所见无非佛色,令耳所闻无非佛声,令鼻所嗅无非佛香,令舌所宣无非佛号,令身所触无非佛境,令意所对无非佛法,将六根一起收摄于一念佛号中,如是净念相续,更无余念,内离妄识,外离妄境,内外湛然,从此得入首楞严三摩地。故大势至法王子以他的所修所证而言,此念佛法门最为圆通,根大因缘最为第一。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过,对于高通给小米的这个权限,也有网友表示:其实华为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小米与高通联合研发的GPU控制面板功能,其作用就是调节参数以发挥GPU的潜能,而且连
  • 想成为奥田民生的男孩与让认识男性陷入疯狂的女孩本来以为是一部时尚爱情片,看来是我太单纯了[允悲]妻夫木聪真是又帅又可爱。(忽略电影里的人设吧安藤樱的角色有点疯疯
  • 如果有,就不要抱怨了,因为这个他,就是来渡你的人,让你感悟到了真正的爱情。人生落魄的时候,其实是你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
  • ”他接着连哄带骗地说:“我刚才提起塔尔顿家并没有把他们推给你的意思,那兄弟俩都不错,不过要是你以后看上了凯德·卡尔弗特,对我也完全一样。庄园有什么了不起,如果—
  • 知理,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知趣,是懂得做事的分寸,知足,是以无为有的心态。知理,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知趣,是懂得做事的分寸,知足,是以无为有的心态。
  • BEYOND THE SIGHT_ BEHIND AURA | @arist_khs W / PRODUCT CODE : STEAD ARTIST'S
  • #郑州游玩##郑州周末游##郑州小众打卡地##郑州网红拍照打卡点##游郑州##郑州旅游##我爱郑州##下班去哪儿# 复古才是最时尚的潮流,不论哪个年代那些经典复
  • ⛰️早就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们相遇的幸运,认识你之后很多很多次都在想我这辈子的很大一部分好运气都花在了听说相识相知然后珍惜这个女孩子身上 相见恨晚真的不过
  • 今天处理事情如果选择了暂时的欺骗或者用伎俩蒙骗的话,是非常有损你的人脉资源和名声地位的,也很容易陷入到另一个坑中,但也不是没有转机,还是需要你用更真诚的态度去打
  • 【2020攀枝花·京东电商芒果节正式启动】7月30日下午,2020年攀枝花·京东电商芒果节暨京心助农战略项目正式启动。金沙滩啤酒城今开上午开启17天狂欢模式】青
  • 狼、赤狐、沙狐、貉、豹猫、猪獾、狗獾、鼬獾、花面狸、小麂、毛冠鹿、狍、苍鹭、草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豆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斑嘴鸭、绿头鸭、赤嘴潜鸭
  • 多少古代帝王倾举国之力想要到达的长生不老,升仙封神,在他这里,一个是命运疼痛的“天授”一个由时光锻造,在经久的岁月里将肉身麒麟宿成金胎。它就这样,带着我所有的愧
  • 站在幕后看台前,影影绰绰的时候会不会感慨自己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我呀,看到你的背影就能想到我自己,你总让我想到我自己。任何人的心路历程多么不同又多么相似啊,因灯
  • #云合数据排行榜##只看正片有效播放# 2020年7月30日#网络剧艺人霸屏榜# 榜单发布啦,TOP10分别是:1.#朱一龙[超话]# ;2.#许凯[超话]#
  • 初期规划6张图的主题分别是:园区鸟瞰、电竞氛围、顶级赛事、西安曲江电竞中心、万人综合馆、产业配套区。本季 PEL 和平精英职业联赛成功与全球顶级格斗赛事 UFC
  • 他们高中结识,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与艺术和出版相关的职业。 2011年荣获凯迪克金奖的《阿莫的生病日》是这对夫妇组成图画书搭档后的第1本作品。
  • Action If everyone of youngster and teenager abandon himself in pursuing the
  • #1626News!# Clarks ORIGINALS x Wu Wear联名Wallabee系列革新登场    2019年秋冬,Clarks ORIGIN
  • #读书笔记# Day50#Sapiens 人类简史# 农业革命下人类的需求范围渐渐扩展,泛神论里的神灵逐渐失去地位,而随之而来的是多神论应运而生。 多神论注重
  • #肖战[超话]##青年演员肖战# xz #肖战 无傲气而有傲骨# 今天看完直播,又想起初中疯狂看莎士比亚戏剧,高中尝试写剧本的日子了…… 每次看文本,看同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