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世界上唯一保存4.36亿年前完整有颌类特异埋藏化石库】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从鱼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据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与来自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曲靖师范学院等单位学者合作,在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在重庆秀山发现一个具有大量鱼类完整身体保存的特异埋藏化石群——“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这个化石群大量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鱼类化石的生物群,堪称“有颌鱼类的黎明”。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文/上游新闻 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南艳湖畔,院士建言献策城市安全】9月19日,中国工程院2022年“院士安徽行”第四届南艳湖公共安全科技论坛——能源与城市安全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感知城市脉搏,守护人民安全”为主题,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安徽省城市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合肥市已集聚城市安全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

近年来,合肥市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持续加大安全投入,创新安全治理,培育安全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记者从论坛上获悉,目前,全市已集聚城市安全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

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合肥市市级层面先后安排48.4亿元支持城市安全工程建设及产业发展,相继实施清华合肥院一期和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园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三期建设又将启动。

近年来,合肥大力支持创建协同创新载体,先后建成巨灾环境耦合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24家,组建专家智库,引进国家千人领军的顶级创新团队3个,新增硕士以上研发人员300余人。同时,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64项,攻克激光传感芯片等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院士团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合肥,科技的“硬核”守护无处不在。2013年,合肥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2015年,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加快走向全国。

如今,生命线安全云和消防安全云,已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生命线安全云接入监测点10.8万个,覆盖管网1.2万公里。

安全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合肥市已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16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目前,全市已集聚城市安全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清华合肥院先后孵化培育合肥泽众等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1-5月营收3.5亿元。

另外,合肥先后签约产业上下游项目31个,引资42.4亿元,初步形成了核心元器件、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教育培训等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16个地市监测平台全部建成

安徽将加快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建设

记者从此次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将加快启动二期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的风险隐患全域感知、动态监测。

16个地市监测平台建成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8月安徽全面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以来,截至目前,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系统化的整体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级城市建成覆盖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四个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安全监测系统,安装各类传感设备15.33万套,实现了对燃气13857公里、供水6341公里、排水8754公里、桥梁325座的风险可见、可知、可控。

同时,常态化的动态体检水平显著增强,16个地市监测平台全部建成,省级监管平台与各市监测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目前,省级监管平台已接入全省16万余套智能传感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初步建立风险识别、预警研判、分级处置、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

打造风险感知立体网络

下一步,省住建厅将在高标准、高质量完善一期建设的同时,加快启动二期建设。一方面,加快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全面构建从场站、地下密闭相邻空间,到工商业户和家庭终端用户的立体化燃气安全监测网,实现城市燃气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逐步拓展生命线工程到热力、电力、电梯、消防、窨井盖、通信、综合管廊等领域,打造广域覆盖的风险感知立体网络,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的风险隐患全域感知、动态监测,做到城市安全风险早研判、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将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县域延伸,实现所有县(市)全覆盖。

城市基础设施安徽省安全技术

创新中心将在合肥打造总部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今后,城市基础设施安徽省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将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城市安全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推动全省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

该中心以城市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围绕重大共性技术和产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基础研究和工程推广,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检验测试、诊断评估、灾害事故调查等工程技术,建设成果转化平台。

同时,围绕中心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求,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和创业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该中心将按照“一个总部、两个发展阶段、三个建设层级、四个应用领域、五个技术攻关方向”的总体规划,有序布局、同步推进。

其中,“一个总部”,就是在合肥市建设创新中心总部;“两个发展阶段”,就是按照建设提升期和成熟稳定期2个阶段展开;“三个建设层级”,就是构建依托单位、合作单位、协同单位等3个层级的协同创新体系。

另外,“四个应用领域”,就是重点聚焦公共建筑安全、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其他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等4个应用领域;“五个技术攻关方向”,就是安全传感与芯片、安全诊断与预防、运行监测与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韧性增强与综合保障等5个技术方向。

众院士为合肥发展点赞

在此次论坛期间,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各位院士为安徽省城市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期间,不少院士对合肥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说:“合肥整体的创新氛围非常好,一些措施及时到位,很多支持力度在国内也是最强的、最有效的。”看到合肥发展得这么好,令人振奋。

2018年,合肥市政府与天津大学合作成立了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王成山介绍,经过几年的运营,研究院颇有成效。在研究院发展过程中,也处处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的关注,对人才的重视。

谈及对合肥的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院长、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说:“在我的印象中,合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袁亮向记者进一步解析了这种“活力”。他说,一是创新活力,从平台上来说,合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迅速打造了“4+1”个研究院,聚焦能源、健康、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未来技术等领域引发世界关注,引领国家前沿科学的发展方向。

另外一方面是人才活力。合肥不仅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同时还拥有一批创新和活力迸发的先进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高校,同时,合肥在人才净流入方面在整个长三角地区都位居前列。

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在合肥生活工作了五十余年。“多年来,我亲眼看到了合肥的巨变,年轻人迅速成长,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钢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王运敏充分肯定了安徽的科技创新。他说道:“安徽省这几年的科技创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都走在前面。”而科技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为安徽籍院士,王运敏院士说自己时常在看到安徽的这些科技进步时,都非常高兴。“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安徽优势明显且独特,很多方面都是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 https://t.cn/A6SrkeuF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公众号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一看这标题,没等打开链接看文章,就回复说,“如果发房子能有用,早就没有住房问题了”。对方回了我一个诡异的表情包。

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虽然标题写的是我,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发表宏论,只是在中间有一句话提到“一名叫赵燕菁的教授提出,如果真的想要拉动消费,那么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既没说来龙,也没说去脉,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发挥起来。我赶紧上网一查,嚯!讨论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句这个“厦大教授”在哪里说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是观视频“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40人论坛”年会中间的一个采访。现在B站还有这个视频,22.8万人观看过。标题是“解决住房的根本不靠政府分房,而是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买得起房”。

和现在网上那个“厦大教授”说的完全相反!一个学术观点,居然能被互联网世界改造成这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有人会疑问你为什么还写文章和作者商榷?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这些公号的作者不是假名、笔名,就是不知背景的小作者,你的那句话就是被用来博取流量抓取眼球,是否真假根本不重要。你想和他们商榷都无从商榷起,因为那句话根本不是你说的!

其实,住房和消费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别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在原视频里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原视频里,我只是强调住房不能“免费”发,而是要创造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我一贯主张的“先租后售”。但是和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发一套房子”这么简单。一直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商品住房榨干了“六个钱包”,家庭债务将其他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如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把房价压下来。

这一套说法看似符合常识,但却不符合事实。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就一路下滑,房价一跌再跌,但是你看到内需扩大了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房地产不景气的同时都伴随着消费下滑。

如果放到更长的经济周期,你甚至可以看到相反的住房消费效应——房价上涨的房地产繁荣的周期,大多也是消费扩张的周期。尽管我非常不想得出房地产拉动消费的结论,但事实却是如此。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我之所以一直不认为“房价下跌利好消费”,就是从现代货币角度看,消费和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正相关的。现代货币,特别是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如果社融下降,消费大概率会萎缩。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银行社融的大头,其他贷款很多也是以不动产做抵押,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货币,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创造的。如果房价下跌,社融会下降还是上升呢?如果市场上货币总量收缩,消费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房价高影响消费,房价低也应消费,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是只有少数同时熟悉房地产和货币创造的专业学者才知道的现象,那就是创造资本和提供消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伙人,对应地,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有两种住房,创造资本的住房价格要高,同样的住房能抵押更多贷款;而创造消费的住房价格要低,同样的收入能剩余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能有更大的面积容纳耐用消费品。这才是我在这个视频里提到的重点——住房双轨制以及与此对应的“先租后售”模式。而不是被自媒体演绎出来段子——“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至此可以看出,住房和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即使我提出的“双轨制”也还是一种建议性的方案而已,因为在标准经济学里有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共识,那就是“单一市场里任何双轨制都是低效率的”,因为理论上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出现套利(尽管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已经验证了双轨制的可行性)。自媒体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降低为“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然后自作聪明地大发议论,表面上看有助于将住房和消费变为一个公共话题,但对解决问题几乎毫无助益。

关于“发房子拉动消费”话题使我联想到一年前我在2021年第十八届蓝筹年会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被自媒体自行剪辑为“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雷人的观点也是一脸懵逼,“这真的是我说的?”我那次演讲实际提出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时人口约6、7亿,为什么现在14亿反而人口不足?”。文字稿首发于经济观察网,道亦有道传媒经转载,网上都可以查到。其实,我那次发言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而是“建议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奖励”。

当然,自媒体硬把“奖励多生”解读为“惩罚少生”也没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回事。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我那次讨论的重点。我的观点是,各国人口下降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导致的。

由于养老金制度替代了家庭代际互保功能,所以家庭生育的效用没了,而家庭人口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养老金制度沦为庞氏骗局。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只要集体养老的制度不变,奖励还是惩罚都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为了避免养老金崩溃,就要延长缴纳养老金的就业年龄,缩短领取养老金的被抚养年龄。这和网上传的“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完全是两回事。但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误解,你根本无从反驳,因为没有人能为一个他没有说过的观点进行辩护。

相信遭遇到此类网络无妄之灾的人不少,但我原先以为都会是一些有影响的大V,捏造一些抓人眼球的段子也轮不到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我不仅因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被捧上热搜,并能够在一年之后还可以荣登“专家教授‘金句名言’”。我看了下,这里面有黄有光、张曙光、管清友……估计他们入选的“金句”也是被网络改造过的。在网络上被骂几句其实无所谓,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捏造、扭曲过的观点强加在大V名下赚取网络流量的现象。

一种观点是舆情操控。网络上大量带有政治、经济、宗教目的“网络水军”被有目的操控操作某一个话题,俗称“带节奏”。比如大家常听到的“行走的50万”“五毛”“美分”“1450”,不同政治观点的网络群体也会给对方舆论领袖集体画像,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某一群体代表性大V说的,都会遭到力捧或谩骂。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网络“阴谋论”存在,但对操作中性的学术话题兴趣不大。

另一种观点是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一个2002年到2015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下的网民比重超过一半。随后几年的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这些网民对专业程度较深的讨论很少参与,而一旦有自媒体把专业话题“简化”为这类群体自以为能够听懂的“人话”,就会很容易掀起网络风暴。这就像当年为了便于大众理解,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简化为“1+1”导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热是一样。

不过我自己更相信是互联网“点击率”和财富挂钩这一机制导致。由于点击率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又与财富收入相连,网络上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自动将长逻辑链学术讨论降维。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进一步导致网络话题的低俗化。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断章取义重塑敏感话题成为有利可图的网络行为。观点被扭曲的受害者只不过是市场为了迎合低水平读者的牺牲品。你要想利用市场机制的便利传播学术思想,就要做好为各机制付出“代价”的准备。

怎样避免网络“低智化”带来的无妄之灾?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公众号《存量规划前沿》),当我写道“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退休后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时候,我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最难理解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暂时不能理解这一点,说明已经触碰到你的专业盲区,那么本文后面的讨论也不必往下继续阅读了”。有没有用,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3年1月1日21:40我的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 享年89岁️永远爱我的奶奶我一定会很想念您吧 你走了这几天家里“格外的热闹”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还会有您的影
  • 而我二姨和姨父,悄悄把我叫回去,递给我3万块钱;还嘱咐我,结婚了就要好好过日子,不要任性…… 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我暗暗着急,因为爸妈一直没给我打电话,
  • 很感恩到这个年龄了还能被这么多爱包围着,我生活的很幸福也很知足[爱你]谢谢我身边的家人们以及朋友带给我的这一切。虽然心态停留在了20岁,心智却真真的上升到了40
  • 路子交:那就行:还是你厉害:要发微博,我就不信,你一个同学也不认!禄交:那就志气:不志气不行,还是行,就行,还是不要理,就在这个楼,还是要记,那个阿姨?
  • 玩双人ps4游戏 不过他真的好聪明 玩啥都学得很快比我厉害呜呜呜 后来玩累了我就躺在他身上刷抖音 躺着躺着就躺到他腿上 他玩弄我的头发 屡试了几次后他亲了我两口
  • 能走连续30年普通好运(其中包括5-10年大好运)确实不多,实践看只占15%甚至更低,即想了20个人发现有3个是如此,我自认为我周围的人算是命运较好的。4.只讨
  •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good]福国国王李龙馥在日本的凌晨来到泡泡,对听了非常非常多遍《Deep end》的福国民众进行深切关怀;[耶]顾及受众,国王先后使用韩英
  • #素心餐厅测评#5月17日 星期二 小雨☂️ ☂️ 唉,已经下一周的雨了,[失望][失望]什么时候才能放晴呀,[可怜][可怜]膳膳去餐厅用餐都不方便了。二公舞
  • 换句话说,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那就对企业的潜力投注而非对管理人的才智。如果你采取这种“芒格规则”可能偶尔会出错,但从长远看,一生中你将远远走在别人的前头——同时
  • 他邀功一样说,“买了我们家的股票,怎么样,惊不惊喜?莫非我救了你,你对我再次心动了?
  • 41岁后大运进入西方强旺之地,日元得势自己能掌握的了,运势是自己信心的支撑,这个时期的自己强大有力,自然不会受女人欺压,只有没本事的时候,有本事的时候你说什么都
  • 不过现在,就像你们之间的感情是敏感话题一样,第三方的事也不是随时能提起的事,而且如果出轨方此时正在跟你互动,正在被家庭中的吸引力吸回来的时候,你又开始提到第三方
  • #斗破苍穹云韵[超话]##致我们的云韵##云韵[超话]# 『Day5』动漫中最打动你的情节沙漠之吻yyds虽然不是这里入坑,但是这一吻定情太好哭了,小说意难平,
  • 有贤者说,聪明人一辈子有六不问:缘分,不问结局;努力,不问回报;成熟,不问过去;相聚,不问归期;付出,不问成就;此生,不问来世……如此,不易为昨天的匆匆而逝懊恼
  • 《太阳真的灭了吗》​文/山谷百合不可思议 ​太阳居然会燃烧这样的话 会不会存在冒烟如此而来 灰尘落到哪里呢​地球到处都会发生黑暗吗太阳消失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实
  • 即便你死,世界依旧会运转;即便你声嘶力竭,也无人倾听;要是倒在血泊,大地会喝干你的血;就算被砍伤,也无人关心;我曾告诉自己,若见到上帝,定要先问问他,创造这奇幻
  • 望着在空中飞翔的“婆罗门鸢”舞这么想着:“我也想像它那样在高空中飞舞! 望着在空中飞翔的“婆罗门鸢”舞这么想着:“我也想像它那样在高空中飞舞!
  • [抓狂][抓狂][抓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摩登兄弟刘宇宁 18宫格是个好东西,请多发[老师好][老师好]已经开始期待下次了!
  • (国是直通车、图源韩联社)芒格:低估值好企业至少吃一样最好兼得我们要从那些运行高效的企业赚钱,有时候我们就买下整个企业,但有时仅仅买下这些企业的大部分股票。同样
  • 大抵は余計な考え事をしたり悩んでる時…そんな夜は気を紛らわそうと長風呂してみたり、SNS開いてみたり…そんな大人の1人の時間はいつもより少し長く感じます。大抵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