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汝今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你现在所说的:见性只有在你前面,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不是这样的。是义非实,你现在讲的是不对的,[非实]就是不正确的。佛告阿难:你说你的见性只有现在你的眼前,这个道理这样是不正确的!
  [前阿难谬执,见性与身心各体,故有见性在前之疑。佛不即约身心见性,无有二体以释之,而独约万法一体以破者,中有二意:一者、易于施破:见性如果在前],这个见性[应同万物分明可指],什么东西现在你的眼前,当然你讲得出来啊![既于万象中,竟无是见非见之可指],是见,你指不出来;非见,就是指不出来。[则是非双绝],你是见性,那就指出来给我看看见性是什么?非见,就是离开见性也没有可以看东西,我眼睛离开见性,怎么能看到东西呢?能够看到山河大地呢?如果我们的见性不存在,树现在你面前,我们怎么知道是树、是山?所以,是见非见都指不出来,[了无前相,而见性万物,自成一体]。佛法是不二法门,[以此例观,疏远之万物,与见尚属一体,而至亲之身心,与见岂复为二耶]?意思就是:离开我们那一些星河大地,还是我们的本体所影现的呢?何况 我们的身心,可以离开我们的见性吗?
  [二者、兼除二执:盖身心者,我执之亲依];你为什么会有我执,就是认为有这个身心啊![万物者,法执之显境。阿难祗恐认见],现在眼前的见性,反过来[必遗身心,则我执正自炽然],就是很强烈的执着这个[我]。[而法执尚犹微隐],[隐微]就是难明,还没有很明显。[若但说见性身心一体],如果但说见性与身心是一体的,[彼将更执见性身心,合为我体],那么,他将更执着见性身心合为我这个体,[而以万物为他体]。所以,就是讲这样也不对,讲那样也不对,对阿难没悟到,佛也很难讲。合为我体,而以万物为他体,就把万物排在如来藏性以外了,而把外在万物为他体,不是如来藏性了。[非惟法执不能兼破],而我执、法执,[而二执益增上矣]!更加强。[故佛总对万法,悉显其无自无他],无自性,也无他性,就是自己的性本不存在,自性不可得;他性也不可得,就是也没有借助其他的缘起,这个就更进一步的难,无自性、无他性,叫做空无自性。意思就是:诸法本来就空,没有合来合来,根本就没有自,也没有他,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要你体悟缘起自性本来就空,没有东西合来合去的。诸位!讲因缘合和是佛不得已的,对二乘人善巧方便的开示;若着缘起法是实法,那么,你会死在语言、文字上,就进趣不了这个菩提。佛陀告诉我们:讲缘起是为了破外道,执着一个缘起,就没有办法进入如来究竟藏性,没有办法进入萨婆若海。所以我们了解,佛陀讲缘起法是破外道,是给二乘人或者凡夫,让你了解缘起法它就是有因果的法则;但是,你着一个缘起法是实,那也是摆脱不了他性,借重外在的种种条件。佛陀说:连自性不可得了,哪有他呢?诸位!无一法,包括颗粒微尘,自性尚不可得了。所以,我们讲:我们今天有能演讲的师父、你们听讲的一切众生,方便叫这缘起法。但是,如果我们体悟到空无自性,没有能说,亦无所说,万法、诸法本来就空。你今天有来讲堂,讲堂本来就空;今天回归到你们家,讲堂本来就空;讲堂本来没有增,本来就没有减。你这个色身当体即空,如果这样体会不出来,讲缘起法,好!
  诸位!现在把大家都化作是骨灰,你们桌上摆的,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骨灰,还包的好好的,上面都放着一件往生被,好!你现在好象很清楚,我们就在讲经说法啊!没错!佛陀说:缘起如幻,当体即空。现在把这个时空往后退,一百年后,所有的骨灰都放在你们桌上,一片静悄悄。所以,把那个百年后的情况,摄归到当下来,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善用我们的心。我们了解,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化作一堆白骨,这个是必然的,你不必等到那个时候再讲解脱,你要回归当下,现在你就很清楚,这个就是一堆白骨,没有任何例外的。在佛的透视的般若妙智里面,即一切相,离一切相的,讲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佛陀让二乘人中途依靠的,所以讲缘起法,如来藏它就是绝对,绝对不能缘起,缘起即空就是绝对。
  我们说:因加缘等于果。我到韩国去的时候,这个法师来跟我谈论,他就是一直讲因果……佛法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因当体即空,就是非因;缘当体即空,就是非缘;果当体即空,就是非果,讲因加缘等于果,是为了让众生不可以脱离因果的法则,免得修行落入断灭;讲当体即空,让你推上无上究竟菩提,不留任何的善巧方便,就是绝对,就是空。没有什么好谈论的!所以,如果你功夫够,来,师父一拍桌子,双手一摊,OK!没东西可以讲,好!下课!用这样的方式,对你们根器这么好,行吗?哼!我从台南坐车来,你竟然一句话都没讲?这不行!无有能说所说,你就是善巧方便说,就是要这样子说。因此我们知道,缘起法就是空。[则二执荡然矣]!修行就是在去除执着。[如灸病者,须得其穴],就是针炙,你要得到那个穴位。[阿难种种谬执,惟此见性在前,是其谬本,故佛首夺云:见在汝前,是义非实。]你说你的见性就在眼前,这个是不对的![初直斥妄拟竟]。慧律法师《楞严经》

【凤阳惊现“七龙桥”!龙凤石雕、蟠龙石础也冠绝天下!】#凤阳是个好地方# 明中都,是一座恢宏的都城。作为明初规划和营建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其建设体现了《考工记》中古代都城建设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宫殿分列,繁华侈丽,其午门须弥座和奉天殿石础的雕饰,在规制与奢华程度方面都超过北京故宫。

  这是一座悲情的都城。出于种种原因,明中都没有彻底建成,也没有正式启用,在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光环沦为“陪都”后,又先后经历李自成的纵火、清前期的降格、“破四旧”的洗礼,再加上风雨的侵蚀、岁月的变迁,明中都大部如今仅剩下断壁残垣。

  这还是一座神秘的古都城。世人皆知凤阳县城以东的小岗村,却对县城西北的明中都遗址鲜有了解,即便凤阳是因中都营建时“席凤凰山之阳为殿”而得名。在凤阳县,老人们一般将明中都遗址称为“老县城”。

  从2015年起,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明中都遗址的发掘工作。今年,在安徽省考古所的邀请下,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力量也加入进来,联合对外金水桥等遗址进行系统发掘。目前,新成果正逐步公开,新疑问也浮出水面。

“五龙桥”?“九龙桥”?其实是“七龙桥”

▲明中都遗址目前已发现多块巨型蟠龙石础

  就在截稿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王志还兴致冲冲地向记者透露了新的发现。“这几天外金水桥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又确定了各段河道的底面都用砖做了海墁。”他说。

  “这有什么功能和意义呢?”记者问。

  “此举可保持河底平整,有效防止河水冲刷河底,且提升景观效果。这一发现,再加上前段时间在外金水河发掘出的砖砌驳岸,以及错落有致的河床高度等,都是营建等级规制极高的体现。”王志顾不上吃晚饭,耐心地向记者解释。

  这番对话,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回了数天前的明中都考古现场。

  行走在初冬的午门广场前,面对眼前厚重的明城墙,草木萧瑟之时更有威严之感。如今,明中都遗址除却午门和南墙西侧及西墙共1100米左右的城墙,其余地上建筑都不复存在:宫殿变荒丘、城门变土堆,城墙也变成了公路。

  今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对明中都外金水桥遗址展开了揭露发掘。记者从午门出发,向南行进不过百米,便来到发掘现场。从位置上看,明中都外金水桥位于午门以南,承天门以北,这与后期的南京、北京外金水桥位于承天门(天安门)以南不同。

  而这,也与历史学者、明中都皇城的“再现者”王剑英的观点不谋而合——“进承天门往北,经御桥(外金水桥、外五龙桥)至午门前广场”。

  但是,也有和王剑英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意料之外的不同,着实让王志“喜出望外”。之前,“五龙桥”一直是主流观点,王剑英也依据明《凤阳新书》所载“御桥五座,在午门南”赞同这一观点;近年来,还流传“九龙桥”的说法。而随着外金水桥遗址发掘进入尾声,桥梁数量的谜底也已揭晓。

  原来,那两种说法都不对。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床之上,有7座桥的单拱桥券出现,是为“七龙桥”;每个桥拱由白玉石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形成券脸,内以砖券。从桥券的分布还可以推断出,外金水桥呈“2—3—2”东西对称的布局——这都与北京外金水桥不同:北京天安门五个门洞对应五座三拱桥,另外在太庙和社稷坛各对应一座单拱桥。而明中都午门设计为“明三暗五”,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掖门,中间三座外金水桥为一组和午门中间三门洞对应,边上各以两座为一组,对应午门的两“观”。

  “这七座桥整体构成中轴线上的外金水桥,最中间一座为御路桥。各桥在建造上暗含了等级秩序。”王志说,“‘七龙桥’的发现将更新我们对明中都中轴线建筑布局的认识。它勘正了《凤阳新书》造成的误解,印证了《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

道路系统是否建成仍无定论

  午门之南,在外金水桥和长安街之间有两处土堆,那是承天门发掘回填后的遗迹。考古发现,承天门城台呈长方形,城台中间原有三个门洞,与午门中间门洞基本对应,共同位于明中都的中轴线上。而在两侧禁垣墙接近城台处,还各开有一门。城台的墩台为外包砖内夯土结构,包砖厚度4.8—5米。夯土芯为夹砖瓦夯土,也就是一层砖瓦一层土。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细致、涉及多学科的分析呢?

  王志笑着说:“考古不是为了挖宝贝炫耀,而是要获取历史信息。以承天门遗址发掘为例,通过发掘可以了解到承天门的布局、规制、建造工艺、兴废过程等信息,以揭示其科学、历史价值。”

  “从发掘的承天门与午门,东、西华门对比看,几座城门在城台的长宽尺度、门洞数量及尺寸、建筑用材和砌法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规制、等级的区别。”王志对记者说。

  目前,从2015年开始的承天门遗址发掘已基本完成。三年的时间,对于明中都的整体发掘而言,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尽管明中都遗址发掘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中都城是建在高亢的原土层上;罢建至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地层不太乱;遗物仍在原位,遗址清晰可辨等。但也有着先天性的“无奈”:规模太大、地下水位高企、排水不便等。

  在现场待了3年的王志对“水患”深有体会。地下40—50厘米即可见水,排水不畅,不仅影响对重要遗迹的判断,还容易造成坍方垮塌,使遗迹本身受到威胁。此外,在含水的淤泥层进行发掘,可谓拖泥带水,人力铲锨进展缓慢,速度只有普通土层的五分之一。他说,金水河发掘的前期工作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开始,但出水量巨大,工作开展极为困难。

  “外金水桥发掘,最大的困难就是水。”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博士后王太一今年作为故宫力量的一员,投入现场发掘工作。据他介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成立明中都考古工作站后,团队定下了打通水系的目标。在外金水桥的发掘进入尾声后,未来还将开启内金水桥的系统发掘,在发掘过程中疏通淤塞日久的宫城水系,以此带动排水问题的解决。

  路网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外金水桥发掘前,考古队解剖了5处可能有道路的位置,其中午门外御道上解剖两处,结果仅发现清代砖铺道路和疑似明代道路的基础;西华门——西安门解剖一处,在现代道路下只有生土;西华门——东华门间解剖两处,仅发现清代白玉石大街。在外金水桥发掘中,御路桥两侧同样也属于必要的交通要道,但仍未能发现明确的明初道路或路基。所以,作为筑城的收尾工作,明中都“功将完成”之际是否已经完成道路系统的建设,仍未有定论。

藏起来,还是请进来?如何保护好仅剩的遗迹

  三年的发掘,也让王志增添了很多新疑问。

  奉天殿基址先后做了三次发掘,但形制却“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中心台基“中”字形,到“凸”字形,再到“工”字形。“我们最新发现,之前三次发掘可能只发掘了奉天殿南面的一部分,奉天殿基址在清代被改建过,而且最初很可能并非单殿,而是和北京故宫一样的三大殿。要厘清平面形制,仍需进一步工作。”王志说。

  金水河的疑问也不少。在发掘中,他发现,外金水河的河床有金水桥处,要比无金水桥处深得多,在河道经过外金水桥流出之际,河床又突然变窄变高。难道这与景观和仪式功能有关?而无实用的排水功能?由于外金水河东部出口被居民区覆盖,那外金水河是直接向东南流出还是折向北后,接入午门东边的南护城河?对此,王志心底也没有答案。

  对于此次明中都外金水桥的发掘,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徐海峰评价道:“没想到此次外金水桥发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基础构造,其平面布局也很清楚,为了解北京紫禁城金水桥桥面以下基础构造、建造工艺找到了很好的参照范本。”

  一直以来,明中都和明初其他两都(南京、北京)之间就被认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物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看来,北京宫殿布局和中都类似,如午门、紫禁城四角楼、三大殿、东西六宫、左祖右社、内外金水河等。凤阳宫殿在万岁山之南,北京则在宫殿之后筑一土山为紫禁城屏障,亦取名万岁山。凤阳宫殿左右有日精峰、月华峰,北京紫禁城则有日精门、月华门以象征之。所以中都宫殿应是北京紫禁城最早的蓝本。

  甚至有部分观点认为,明中都在奢华方面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巅峰,即超过后期的南京、北京都城。对此,文献上的证据包括,洪武二年(1369年)后,“令天下名材至斯”“九万工技之人”“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龙、凤、海马、海水、云朵”“雕饰奇巧”“城河坝砖脚五尺,以生铁镕灌之”。而在洪武八年(1375年)“诏罢中都役作”后,明太祖要求营建南京“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明成祖要求“营建北京,宫殿门阙,悉如洪武旧制”。

  多年来积累的考古成果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证据便是石雕。明中都午门、午门洞两侧的白石须弥座,连续不断地镶嵌着总长达四五百米的白玉石浮雕、浮雕高32厘米,长度不等,深度更是达到了3—5厘米。其中,龙凤石雕占了块数的40%、长度的45%,云、方胜等装饰石雕占了块数的49%、长度的45%。与之相比,南京明故宫午门须弥座上嵌有少量花饰,深度只有约1厘米,其余全是光面石块;而北京午门石雕,只有门东南北两端左右两侧才各有一个花饰,形象、尺寸几乎一样。

  此外,明中都宫城内目前至少发现3块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础面浮雕蟠龙一圈,蟠龙圈高凸出平面15厘米,宽32.5厘米,外圈直径1.9米。而北京故宫太和殿石础直径仅为1.6米,且是素面。

  对于如此精美的古都建筑,王剑英曾呼吁“明中都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遗址的宏观中来理解、掌握、保护和利用。它是中国,也许是世界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完整的都城遗址,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去年明中都遗址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后,随着故宫规划、展陈优势力量的加入,凤阳当地有关部门已酝酿出边考古、边保护、边展示的想法,让遗址“活”起来。

  “目前的考古工作,像发掘外金水桥、承天门遗址,主要都是围绕明中都中轴线的展示设计而开展的。”王志说。

  凤阳县文广新局有关专家则给出了具体建议:“从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出发,为了让考古遗址公园得到可持续发展,其建设不可急于求成,需要给考古时间;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可以适当对老百姓开放考古工作现场。比如,外金水桥遗址在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可以定期开放工地,派专业人员讲解外金水桥的发掘情况。增进百姓对考古遗址的理解、欣赏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https://t.cn/E4fPY0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者,圣人之为,为之于道,为之于理。常人之为,为之于名,为之于利。为名利者,乃是有欲之为。圣人无私之为,不用心思安排,虽无为而却能自然成就;未尝劳力,却能自然入妙。这是因为圣人之心体虚静,圣人之德性浑厚,不生逆料之心,不起将来之想,以无为而为,人不能知其为,不能见其为。因圣人之德广大悉备,所以能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能合自然之道,所以能“为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文中所谓“为无为”,盖是此义。

“事无事”,是说圣人之事与常人之事不同。圣人之事,是为天下之公事,其事远大,其理幽深。常人之俗事,多是天下之私事,易见易闻,易得易失。圣人之心迹无所留碍,事之来,随机而应,不起事外之念;事之过,因其已过而忘之不留。无论好坏,皆不存固我之想。如此,虽然人身终日在应事,而实际却无事存心。若以有心去应事,则私念必起而心愈累,心愈累则事愈多,都是自己在找事寻事。故前辈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自然客观规律。世事无偶然,都是因果在循环。

圣人凡事顺天道规律而行,不违心背理,顺其自然,故常能处于“事无事”的无为之中。常人不识阴阳,不明天道之理,私心用事,尘事缠扰不断,终日陷于烦恼之中,损性耗命,难于解脱,此乃世人之苦也。

“味无味”,世间万物皆有味。但味有真伪、浓淡之别。圣人之味与常人不同,圣人以道味为味。“道味”者,以淡泊清纯为味。道味是世人“不味”之“味,其味有益而无害,其中之妙,世人不能知;其味之理,世人不能得。

常人以世俗之味为味,贪名逐利,纵情恣欲,花天酒地,以七情六欲为味。情欲之味,趋之者多,逐之者众。贪味愈浓,失味愈多。其味毁败性命,有害而无益。古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lǐ甜酒)”之训。故圣人舍世俗之浓味,味世间无味之道味。

“道味”口不能咀嚼,全在心中领会品尝,积之日深,身心内之涵养自妙。味之久,则天理自明;味之深,则人伦自立;味之纯,则尽己尽物无所不融通,无所不一贯。常人岂能品此无味之味?文中所言“味无味”,即是此义。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上三句“无为”、“无事”、“无味”,皆是顺其自然之道,不立己见,因感而应,不起我心的结果,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先天状态。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说如果有人强加于我以怨恨,无论此怨大小或多少,我皆以善待之。虽怨在彼,而我心不起波澜,以宽容之德回敬之,不怨不恨,泰然处之。这种“以德报怨”之心,人必以德而感,这种德性的无形力量,必然会在默然中使矛盾彼此相化为无事,其怨顿消。这便是“报怨以德”的妙应。

如果别人对自己生起怨心怨言,便起报复之心,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一来一往,无有穷期。别人报我以大小,我必报之以相称,则大小之念即起,多少之心即生。报怨的心念既生,阴魔刀马立即蠢动,报复之心迭起,别人报我的怨气更甚。怨怨相报何时了?此种怨恨心一起,立即产生大量毒素、干扰素,负载着恶性场信息,必然作用于别人。伤害别人的心身,最终必伤害自己的心身,两怨相报,两败俱伤。假若如此,不仅历史上所结的怨业未了,反而造下新业,结下新怨,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

人与人之间,当以宽厚和善相待,忍字当先,忘却可怨所怨的人与事,报以无怨之善德。对可爱者,仍以爱施之;对可亲者,仍以亲遇之。无论别人待我是善是恶,我皆报之以德。虽以德善对待一切,心中却空空洞洞,无所留滞。人的德心皆具有能量场,施人以善恶,别人于千里之外皆可以感应而知。若自己心中坦荡无事,在人亦可感而化之,其心亦会归于无事。故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有德之人,怨尚可以以德去报,何况有德于我者,更应加倍回报。人施我之德,则我以德报德,无人不可乐,无人不可感。以德去化天下之怨,必能化为无事,与万民同心而无为。

修道之人,广有容人的心量,不仅能“以德报怨”,更应知恩报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报天地养育之德,报父母生养之德,报众师救度栽培之恩,报万物相助相佑之恩,报一切帮助过我的人与事之恩,做一个有良心的知德报恩之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
此八句是在示人:凡有为,凡有事,凡有味,皆不可先入于难,不可先求于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下之事有难有易,有大有小。凡遇难事,应先从容易处做起;欲作天下大事,必先从细小处着手。先易后难,先小后大,此乃事物生成的自然客观规律,亦是处世用事的必然法则。

“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洞晓自然规律,故治理天下先从细微处着手。圣人心存好生之德,谦卑处下,故能小中见大,难中见易。顺自然之理,随事顺势,随物处宜,不为不可为之事,不牵强难为之事,一切皆是“无为而无不为”。凡“所为”,皆是“不得已”而为之。

世人不明阴阳之道,不知隐显同观之理,故凡事贪大求多,先难后易。始作于难则必难,始作于大终必小。假若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终必碰壁。所以圣人由微至著,积小成大,遇事从优而为之,先明机微而后事。以谦让自守,以虚心自立,无为而为,不作为难之事;无事而事,不立为大之心。所以“为无为”,“为”而无不成;“事无事”,“事”而无不就;“味无味,“味”而无不自得。到此天地,其小何患不能成其大?其难何患不能成其易?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此四句正是论说人们常犯的先入于难、先求其大的通病,以警戒世人。
人之在世,言出于口,不可不谨;身之行事,不可不慎。言若不谨,言多必失。事若不慎,其事必废。此所以大小、多少的怨恶,自此而生。难易得失之患,自此而起。

浅陋之人,多是言不真诚,意无一定。只图妄夸大口,妄自轻诺,以言语轻许于人,到时不能实现其诺,事至不能实践其言。言行不能相顾,所言无着落,结果失信于人,反遭人怨。此即为“轻诺必寡信”。

所谓“轻诺必寡信”,事之将行之前,不思前后,不虑始终。不顾头尾相接,不知事之轻重,不审事之可否。以为天下万事皆任我作,无时不可随我之便。这种以“多易”之心,轻忽浅躁,不知事之机微,莽撞鲁钝,往往使可行之事而成为不可行,使能成之事成为不能成,图多易反而变多难。故曰“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圣人凡事不敢妄进,图难于其易,先难而后易;为大于其细,知易而守难。犹难之难,以不难而似难,这样才能使难变为不难。圣人遇事谨慎,以易作难,所以虽至难之事,终不足以难住圣人。此即“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之义。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示人要立德务本,明理知法。若能以道为本,无论处世做人,无论修真证道,终无难事也。
人生在世,生死之事,性命之微,皆是至大至难之事。但世人却颠倒行事,置生死性命之大事于轻忽,却视纵情贪欲之事为之大,其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实是可惜!若能明理向道,立志修真,向五行不到处,向父母未生前,去妙悟生死之源头,即能见元始至尊,勘透本来面目,入于黍珠之内。非有什么工巧,亦并不费其力,只要炁合元初,自然可入玄妙。

修真之人,惟重一个心字,凡事图难先从易始,作大事先从小事做起。身处红尘,尘中脱尘,火中栽莲,修心炼己,刮垢净心,消受业障等等,皆是不易之大事,故当从日常中之“易”处着眼,从身边“小”事做起。天长日久,必积沙成塔,积小为大,累少为多,移难为易。如此,无为无事,而事必无难易之别;以善德尽己尽人,而善恶不萌,即入于无善无恶之境。即或有不安之萌动,能从未兆时即谋制之,自微脆处破散之,就会无事而安。到此天地,心性至诚之理,无所而不往;无时无事,不是中正之道。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无为不可成,无事不可就,世间又有何事足以难我乎?
众人为有为之事,圣人为无为之道。事者,所为之条件也。天下之事,就形器之体而言,其形必有大小之分。就物之数而言,必有数量多少之别。人心之分别,恩怨之生起,皆是产生于物之大小多少。人心最难忘者,就是一个“怨”字。得物多者大者便生喜心,得物小者少者便生怨心,畏大侮小,贪多图大,这是人心的通病,所以人心欲壑难平,其理亦在此。

大道之妙,非形非数,无怨无恩。圣人与大道同体,没有恩怨之心,犹如宝镜高悬,物来则照,物去则空,明体不亏,真光不昧,随机妙应,应之无情,无可无不可,无动亦无静,此便是圣人“为无为”之妙处。

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为天下事非为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常与物生赘(zhuì)。事之微妙已显,不知顺其自然,所以事终不成。故有为则生事,有事则劳心;为而不为,则事亦无事。圣人能致虚守静,反繁归简,虽纷纭万变之事现于眼前,犹如观掌中之果,如视手中之纹,莫不洞见其始终,莫不了知其本末,此便是圣人“事无事”之妙处。

“味”者,所为之理趣也。天地之至味,敛之于身心,而无不咀嚼,取之而不可竭,用之而不可穷,服食于终生而不可去,惟默而识之,不能以言语形容。犹如哑人食蜜,惟独哑人自知,别人不能知也。此便是圣人“味无味”之妙处。今日闻经之上士,若能了悟此三者之妙义,则万事俱备,无事而不圆通。

本章还论述处事必须慎其“始”,从开始易处着力。故河上公名之为“恩始”。
“慎其始”正是“为无为”之义。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曰:“所以得遂其无为者,能图其难于易之时,为其大于细之时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终难,始细而终大:终之难起于始之易,终之大起于始之细。故图之、为之于其易细之始,则其终可不至于难,可顺至于大,而不劳心劳力,所以能无为也。若不早图之、急为之于其始,则其终也,易者渐难,细者渐大,心力俱困,无为其可得乎?”
此章文中所言,皆是自然辩证之理。“事之大小”,实则是言心之大小。凡事开始处于细小之时,心不敢自以为大。事虽已大,心亦不可动,始终能处微处小,如此才能成其大。“轻诺寡信”、“多易多难”等句,看起来好象是言事之难易,实则是言心之难易。“始多易者终必难”,故圣人临事开始之时,虽处之于易时,而心犹难之,始终不敢轻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所以终无难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杰[超话]#关于音乐课放杰哥版《身骑白马》上周二上午第四节是三班的音乐课我们班上的政治,上到一半我就听到《身骑白马》我跟我同桌说wc,张杰的身骑白马(很激动
  • 编号:GDZPS6102书名:《第一次品绿茶就上手:图解版》(人人学茶)版别:旅游教育出版社作者:王岳飞 周继红主编  潘建义 徐平副主编书号:ISBN 978
  • #邓为[超话]# [心]#向全世界安利邓为# 想对你说的话: 为子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坎坷和磨难,我很后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他,站在他身后给他力量和支持,没
  • 看明白了爱不爱自己,你说了算,我一直会等你哟[爱心]​打卡第二天[男孩儿][女孩儿]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胃。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说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 #杨紫[超话]##杨紫奶栗妆# 给我买普拉达口红B03,这个色号太绝了,无妆都能拔高5米气场,现在是6.6米。超级显白,不拔干,不显唇纹。
  • 2、桂枝茯苓胶囊+他莫昔芬: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发病原因复杂,以瘀血阻络为最终病机,在治疗上除应节制饮食、条畅气机外,还需予以活血化瘀类
  • ”她瑟缩着后退,嗫嚅道“我,我和他没什么”男人是京中赫赫有名的权臣,虽位高权重却一直清心寡欲,直到那日惊鸿一瞥看上了小姑娘桑柠陈妄桑柠陈妄(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
  • 本次加长了牧春约会,把直拍好用的镜头都放进去了,坐大腿一起摇什么的,不要太甜[抱一抱]PS:这集怎么还有春泉吻回忆杀,我又又又切了然后做个小预告,第五集的变动是
  • !!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口诀丝丝入扣,背熟句句砸人 一、口 男人口大必有法,女人口大必有煞。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家当。黄毛尖嘴,好吃无底。翘嘴猪子会翻栏,翻嘴唇皮两头传。唇不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60句不落俗的八字名句: 1.贾谊: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2.司马迁: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王勃: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4.岳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 并且王牌驾驶员@朝凪司_TH 还作为这个宇宙中人气最高的偶像团体@TH_official 的团长20231112 兆丰广场 Report@Ayame_月令时Mi
  • 」爺孫が爺孫してるはい和うん都可可爱爱(´∀')「経理のおじさん」(冫、)「誰が経理のおじさんや!必要、ないんだ。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还有银行板块,同样是追涨资金不少,但三月下跌了;整体来看,3月资金净流入有所放缓,无论是北向资金还是国家队救市资金,而且一季度政策面利好消息较多,所以从资金面来
  • 因这一句话,导致饭⭕和二次元吵架,本来还有jjy的粉丝在评论区里说:橘子们大咖说了不要参与❗❗不要参与❗❗不要参与❗❗不要参与❗❗专注自家❗❗所有蜜橘闭麦,开麦
  • 问了另外一个没事借我家猫撸的人,要不要养,兴奋喜悦,我以为猫咪有家了,结果没两天,告诉我全家过敏,直接告诉我准备转送给一个说这是她的梦中情猫的人,也还行,也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