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30天戒糖挑战# 控糖day39,在慕尼黑血糖中心复查,近期血糖良好。医生说除非一周之内的50%以上数值无原因飘红,不然就不用复查,继续监测并控制饮食即可。至此血糖毕业了[爱你]~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可能是地表最强动力,爱吃如我也变得自律,偶尔飘红,也可以重回正轨,我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爱你] https://t.cn/R2WxFr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6-"看花,要将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看山水,要将山水的精神收入到自己的眼神中来。一试是勇气,是接纳,是活在当下一步一脚印的体验。
  • 如果预算再高一点,可以选择百年灵的这款AB0138241C1P1,推荐理由是搭载B01计时机芯,和帝舵的MT5813机芯是共用的,并且在劳力士、欧米茄、百年灵这
  • 2023一共五份工作,每一个工作都教会我成长勇敢,一年的时间改变了我很多,认识了一些让我受触动很深的可爱的人,我学会了克制、坚强也更加自信。看着你一点点长大,心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出来。
  • 比如今天学会了一种新的扑克牌打法并且牌运不错赢了很多把2023 走马灯p1 6个人穿出一年四季p2 大艺术家新鲜出炉大作在武汉xx店速捡p3 和超多超多美女拍照
  • 最近省级、市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如过江之鲫,泛滥成灾。这些工作室成立,纯粹是领衔人,博名博利。拉一帮子人,开个会,吹捧吹捧,下面干活的造几个关键词,再弄几篇狗屁
  • #崔恩智Dia[超话]#231231 彩色小相机更新[#디아]윈시~~어느 덧 2024년이 되었고 우리가 함께 또 새해를 맞이할 수 있게 되어서 너무
  • 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应该在2023的末尾结个账 就是觉得这些事情属于我这一段人生,不管它们有多糟糕或者多灿烂,但是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本来感觉这一个学期比之前都忙和
  • 我从小就时常想,这些花放在我们手里,肯定最后落得个绿陨红销的下场。” 但是姥爷拂去了记忆,并不意味着他忘记了爱。
  • #王俊凯[超话]##王俊凯电影刺猬##王俊凯新年快乐##王俊凯电影749局##江苏卫视跨年##王俊凯电影野孩子# 俊在零零碎碎而又烦躁无趣的生活琐事里希望你比去
  • 海报没打开之前我是放弃祈祷状态,就是之前因为太喜欢那张照片就自制了小卡和明信片,所以心说不是这张也没关系,海报是随机的,结果一打开,就是我最喜欢的这张!我不知道
  • 在爱人需要的时候,可以变成任何样子虽然说我不想关注,但是微博推送好友关注,这个功能我真的很无语,我并不想知道我的好友都在关注些什么,也不想知道那些博主发了什么,
  • 今年日志的最后是这个人哦 #亀井海圣# #菊池风磨#咖啡的苦与甜,完全在于喝的人趁年轻,多和有趣的人一起玩耍嗨,我觉得你挺有气质的,可以和你认识一下吗?很开心你
  • 首无这本书本该两年前就看的,它是一部不太好开始读的作品,大量的故事设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在阅读的初始阶段便抬到个很高的门槛,我也是时隔了这么长时间,才重新拾
  • 今年您写了六对CP,字数为……您懒得数了只能提供约数所以大概可能应该是五十万字,但在六十二个tag里反复遨游,没有看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但瓜一口没少吃,虽然产量一
  • 当然我也希望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好的[心]晚安再见了2023这一年,很勇敢,很开心,很幸运,也很努力看了两场喜欢的爱豆的演出,喜欢他们身上的热血,也享受带来的一切
  • 对于未来,除了把自己一点一点变得更好外,就是恋爱方面了,自己回避了二十多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自己也想通了,虽然自己想法和大家一样,觉得是必修课是好事很美好。”
  • #白鹿[超话]# #和白鹿点亮微博之夜# #白鹿# 我的大明星新的一年要开心快乐✨不忘初心✨平安顺遂 原来已经陪着你三年了[心]让茸茸们陪你一起走花路吧鹿依心飞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申有娜发布MV之后,跑来超话反间,到处卖惨没有依据说只有劳务的MV最费钱最上心,只能说你担不上心和申有娜无关̲综̲合̲算̲起̲来̲,̲申̲有̲娜̲个̲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