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非思量,若立佛性之有无,皆是有待而言的对机施教,故经典中所立之佛性是为了说明众生成佛这一超越性的根据,而不立佛性则是为了打破思量之佛性的概念执着。若悟得真实佛性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言:

“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众生之自性即是佛性,只要识得众生之五蕴皆空的道理,此空性是缘起法的真实本性,若识得此性即能成就中道解脱的大智慧。佛性一旦被开发,即不退转众生界,故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若心不达五蕴皆空,迷于我法二执,即使自性有万般妙用也无法呈现,故云“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的平直指的是心的平等与心直契真实的境界,即是自性的解脱,离诸染垢,旷阔平坦,无有偏颇。此亦是《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高子遗书》云:“人之生也直,本体也,以直养而无害,工夫也。”

在六祖的开示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出自于《楞伽经》,通过上下文来分析,六祖这里所言的心既指本心佛性又指妄心无明,因为我们的佛性被虚妄的识所染。佛性能生万法,无论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无论是善法还是恶法,都依于佛性而起。无漏清净善法是依佛性而生,有漏杂染法是凭依于佛性而起,就像波浪本无自性,然仍是依海水而起,波浪是因无明之风刮起,风平则浪静。故可理解为心本无生灭,而有生灭的心都是妄想依于本心的功用而起的妄相,若能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无明转为明。对于心性与佛性的问题,六祖进一步作偈来开示大家,经云: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此自性真佛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真如是诸法之正体,亦是我们心性之体,如果要成佛就要找到我们真实的心性。邪见是五见之一,也可以说五见(我见、身见、边见、禁取见及邪见)统称为邪,若取五见之一的邪见,则意为拔无因果之理,故作恶不惧,闻善不称,此乃五见中最为邪恶,此见长养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而生一切轮回之杂染法,故此无明邪见与贪嗔痴三毒是扰乱我们自性的大魔王。充满邪念和烦恼时正是魔王居住在我们的身心内,而当我们正念生起观照如实之自性时即是妙觉如来住于心地。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我们的见地和我们的烦恼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的见地不与真实相应,必定会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引发矛盾,而当我们不愿悔改时,烦恼自然就引生了。凡夫的见地总是想抓住一个不稳定的对象,故佛陀一再强调世间的无常,但若不通达生命的轮回和善恶的因果,那无常也会变成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自性能生万法,但当自性被邪见和三毒所障时,所生的万法即是轮回的苦相,一旦冲破迷障后自性所生的万法才是庄严清净的身心世界。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自性本具法身、化身与报身,然众生自性若迷,法身即是轮回,化身即是生老病死,报身即是妄想分别。众生若悟,则心包太虚,其法身遍一切,化身则是法身遍一切处的千百亿变化身,而报身就是圆满通达法界身心的智慧。若于迷处,三身则是苦惑业,若于悟处,三身则是解脱、般若、法身。此三身性中具足,若识得本心,三身则转为成佛妙法;若迷自本性,三身即堕入无始轮回。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通常将三身中的法身定为心之体,化身依体而起用。此处六祖特别强调化身对于证得清净法身的作用。在《坛经》中所说的化身,更深刻的含义是指众生当前一念,因为六祖一再强调当下的正念对于修行的重要性,此念的清净是成佛的不二之路。马祖所言即心即佛,《大涅槃经》中所说缘因佛性,都是强调众生现前一念才是修行之本,离此念成佛别无他路。自性是无执的清净心,此心所起用之正念,时时呵护,时时长养,因为只有此念的相续不断才能成就圆满无尽的功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淫欲染污之性亦是生自性清净法身之因地也,在《维摩诘经-弟子品》中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意思是说要以智慧来驾驭世间法,于世间法不断亦不染。僧肇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从性相来说,淫欲之相不清净,而其性体亦无自性,不异真如;从转化来说,淫欲乃众生对自性的误用,若悟自性之真实,则可渐离爱染,并生智慧与利他心,从而助成菩提道的成熟与圆满。故除却对淫欲的妄想执着就是清净的法身了,若能于自性中除却对五欲的执着,则能于刹那之间体证到众生本具的天真自性佛。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今生若能值遇顿悟法门,并且当下回归自己的本性即是与见真佛无异,此即以心印心,实乃是因为心、佛、众生,其性本无差别。若修行人只想着到处寻觅外在的圆满,这种心外求法的心态本身就是不清净的,以不清净的心又怎能寻到真实的佛。大珠禅师云:“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魔即是我们着相的心,此心即是向外所求,将虚妄之相当做真实。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吾人若能从自心中找到真实的自性,这自性就是我们成佛的因,故称之为佛性。《大涅槃经》将佛性分析为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不变的理体,了因佛性是实相观照的智慧,缘因佛性是开发般若智慧的各种缘起。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涵养自己,当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生起时,执着也就随之放下了,此时善知识对我们的开示就很容易领会接纳,通过修行的各种助缘(缘因),启发我们本心(正因)所具有的般若智慧(了因)。若不能从自心上修而总是一味地向外觅佛,我们内在的邪见与三毒又如何降服得住,以邪见和三毒生起的成佛心恰恰与修行是本末倒置。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六祖接着开示说,顿悟法门如今都已传授给大家,成佛是要利益众生的,但前提是唯有自己净心才有堪能去救度世人。奉告当世及来世的学道者,若不能具此正见,则会荒废修行的岁月而无有精进的工夫,佛门的精进是有燃烧烦恼的功用,否则修行再辛苦也只是苦行外道。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经教之言辞都是对机而设,相待立说无有自性,需灵活运用。说一切法而不执一切法。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三科是将宇宙万法作了三种分类: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由简到繁是因众生根机而立。为破自性之我说五阴法,为破受者之我说十二处,为破作者之我说十八界。在《俱舍论》中说到三科对治法门,认为五阴是对偏于迷心者说,十二处是对偏于迷色者说,十八界是对偏于色心俱迷者说,宇宙万法不出精神与物质两大类,针对有情执于心色轻重的不同而说三科。万法唯识,三科中所提到的法皆不出我们的心,心被染污故称之为识,识之自性如虚空能含藏万物故名含藏识。大乘唯识所说的阿赖耶识即是含藏识,若起思量则转成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和前五识,末那识之恒审思量,所思为非量;意识之分别思量有断有续,所思为比量;前五识摄取性境,所思为现量。前五识与第六识意识同时生起,第六识又依染污第七识末那识为根,第七识对第八识的执又是根深蒂固,这就是我们整个生命迷的状态。若能超越第六识的分别,由心(通体的生命)去体证自己的本来面目(亦是心),此是真正的以心印心之本意。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三科的内容:

(一)五阴

五阴亦称五蕴,罗什译阴是覆真之义,覆出世般若之慧;玄奘译蕴是积聚之义,集散不绝,轮回生死。阴(蕴)乃通名,若心迷,宇宙万法皆具阴义,皆是生死因。五阴之色阴属色法,受、想、行、识四阴属心法。色与受是苦,想是惑,行是业,而识是凡夫的认识结构。

(1)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地、水、火、风四大;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属性,如轻重湿涩等,又如冷暖饥渴等。

(2)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领纳之境有顺境、逆境和非顺非逆之别,故其受也有苦、乐和非苦非乐之异。受亦分为六,六触(眼耳鼻舌身意之触)因缘生六受。当有情与外界事物接触时而产生诸多感受,因认识器官的不同而分为六种受。

(3)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六触生受取六尘之相。运用概念或范畴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活动,如我们分别颜色的青黄赤白,分别形状的大小方圆,甚至是分别人事的美丑善恶等。

(4)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六想之后起不善业、善业和非善非不善的不动业。此业即是我们的行为意志,通过思维认识后形成判断性的意向活动,能决定我们的生命走向。

(5)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小乘立六识,大乘立八识。抑或是指统一各种心理认识作用的根本识,五阴即是一切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总称,众生皆是由五阴构成,五阴是缘起法,是一种暂时存在的假象,故一切众生皆是五阴和合无有自性,小乘讲“人无我”,大乘则更为彻底,认为五阴本是亦无自性,此之谓“法无我”。

 

(二)十二处

十二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此是宇宙万法的又一种分类形式,十一处属色法,意根属心法。“处”在《俱舍论》中的解释是生长门义,无论是六根还是六尘都是心所在之处,能生种种心故有生长门义。“处”旧译为“入”,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六根是自身六种认识感官,通过对外在事物六尘的摄取与认识,推动着身心功能的发展。眼耳鼻舌身是五种身理器官,分别单一对应着自身所能认识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对象,意根则是心理器官,具有综合认识的能力,它将五根所摄取的素材碎片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对对象有一整体的把握。

由于意根(识)天生就带有偏见与执着,而每个众生的心理又千差万别,所以由心(识)所现的世界都各不相同。十二处的六根与六尘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而识是主客两者联系的纽带,故十二处中的意根(识)可统摄根尘,若将意根这一心法具体展开则又成了“十八界”。

 

(三)十八界

十八界即是认识功能的六根,认识对象的六尘,生起认识的六识,根尘已说明,以下补充六识意:

(1)眼识界: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2)耳识界: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3)鼻识界: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4)舌识界: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5)身识界: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6)意识界: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類经》
【類經十二卷】

证治类(二)

气味方制治法逆从(《素问.至真要大论》O四,附:有病真假辨)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急或缓,或燥或润,或轻或坚,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涌,吐也。泄,泻也。渗泄,利小便及通窍也。辛、甘、酸、苦、咸、淡六者之性:辛主散主润,甘主缓,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坚,淡主渗泄。《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五味之用,升而轻者为阳,降而重者为阴,各因其力而行之,则气可调而平矣。O涌音勇,如泉涌也。软,软同。)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非调气,谓病有不因气而得者也。O王太朴曰:病生类有四:一者始因气动而有所成,谓积聚癥瘕,瘤气瘿气,结核癫痫之类也;二者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疣疥疽痣,掉瘈浮肿,目赤熛疹,腑肿痛痒之类;三者不因动气而病生于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也;四者不因动气而病生于外,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朴之类也。凡此四类,有独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独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而后治内而愈者,有须齐毒而攻击者,有须无毒而调引者。其于或重或轻,或缓或急,或收或散,或润或燥,或软或坚,用各有所宜也。)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治之之道。有宜毒者,有不宜毒者,但以所治为主,求当于病而已,故其方之大小轻重,皆宜因病而为之制也。)

帝曰:请言其治。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臣佐义见下章。)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法也。)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病者微之,如阳病则热,阴病则寒,真形易见,其病则微,故可逆之,逆即上之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热极反寒,寒极反热,假证难辨,其病则甚,故当从之,从即下文之反治也。O王太仆曰: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太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然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须从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此之谓乎。)坚者消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而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温之,温养之也。逸者,奔逸溃乱也。行之,其逆滞也。平之,安之也。上之,吐之也。摩之,按摩之也。薄之,追其隐藏也。劫之,夺其强盛也。适事为故,适当其所事之故也。)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其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从少谓一同而二异,从多谓二同而一异,必观其事之轻重而为之增损。然则宜于全反者,自当尽同无疑矣。O愚按: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如寒热之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弱或迟,为厥逆,为呕吐,为腹痛,为飧泄下利,为小便清频,即有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也。真热则脉数有力,滑大而实,为频躁喘满,为声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赤涩,或发热掀衣,或胀疼热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温其寒,真热者直解其热,是当正治者也。丢若假寒者,阳证似阴,火极似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或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秘热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阳盛隔阴也。假热者,阴证似阳,水极似火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或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热化,亦日阴盛隔阳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原矣,是当从治者也。又如虚实之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虚有盛候,则有假实矣;大实有羸状,则有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形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遗精滑,或呕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气短似喘,或劳伤过度,或暴困失志,虽外证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当补也。实者邪气实也,或外闭于经络,或内结于脏腑,或气壅而不行,或血留而凝滞,必脉病俱盛者,乃实证之当攻也。然而虚实之间,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如《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奇则虚。此虚实之大法也。设有人焉,正已奇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呼?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末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无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末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末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足气无损者,邪气虽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与而邪反盛,适足以借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证者,当直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使臻速效,此治实之道也。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证,实者可攻,何虑之有?不能胜攻者,使是虚证,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证最多也;假寒之证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误也。然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故实能受寒。而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受热。世有不明真假本未而曰知医者,余则末敢许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节从王氏及新校正等注云: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即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即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如《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渐甚。乃不知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则下虚自实,中满自除,此塞固塞用之法也。通因通用者,如大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治假,其始也类治似同,其终也病变则异矣,是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积溃坚,气和而病必已也。O塞,入声。)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气调而得者,言气调和而偶感于病,则或因天时,或因意料之外者也。若其治法,亦无过逆从而已,或可逆者,或可从者,或先逆而后从者,或先从而后逆者,但疏其邪气而使之调和,则治道尽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见归来,相思寄于山我躲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想你,却又时时刻刻期待相遇。不见归来,相思寄于山我躲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想你,却又时时刻刻期待相遇。
  • 有什么好追剧的,你又活不成电视剧的女主角,不八卦男女之间的事,自我提升了,匹配的也自然会来!有什么好追剧的,你又活不成电视剧的女主角,不八卦男女之间的事,自我提
  • lerovole 意大利原瓶进口红酒2支礼盒装 DOCG级巴贝拉干红葡萄酒【原价】199.00元领30.00元优惠券,券后【169.00元】包邮秒杀! 【淘口令
  • 板写水印/头像/壁纸/题字/全屏水印/文字配图/橙光字素/小说封面字素等【长期接单】!【lxfs→1470330283 】欢迎扩列,空间不定时有新例图抽写!
  • 在万众为你欢呼的吶喊声中,你能感受到我的一颗纲丝的挚心吗?人山人海中,郭德纲不会知道我一个打工仔能如此痴迷于他!
  • 初爻是父之蛊,二爻马上就是母之蛊,看来父母都有蛊,对于父母留下的弊端,作为儿子的都要去干,这就是干的必要性。干母之蛊还是不能太激进,要懂得刚柔适宜,还是多和这个
  • 奶奶:不怕,这年轻人,睡的死!爷爷:我是说你现在别吼叫,孩子睡觉了,昨晚睡的迟!
  • 7月3日,不少西安市民在朋友圈转发了西安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截图,来自手机软件天气预报显示,西安未来一周持续高温,连续几日最高温超过40℃,这是真的吗?华商报记者
  • 再看图2:某支十倍股起涨时:再看图3一支数千亿的白马,我没有画圈,是因为这支票后来已经从量能很难进行分析了,因为他太大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他成长的起点时,平均
  • 刚刚还高兴地说着哥哥呢,哪知道……周围都暗了下来,天黑了,也塌了……爸爸和妈妈见我和小姐一前一后出门,半天都不进来,使劲喊了起来:你们两个进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 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形式,无论是页面展示还是直播展示还是其他互联网形式,最终都是头部商家把所有的利润吃了,只挣不亏的就是电商平台,他们的幸福的海外生活建立在多数国人
  • 重要的是你我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当中你我的感知,你我的感悟,你我的所得这些就是结果起初并不相识的两个灵魂在长期的互相摸索中互相碰撞 经历过一段时间后 或许会交予
  • #武汉##新冠肺炎如何攻陷全世界# 在央视《鼠疫斗士伍连德》中,对于放鞭炮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说过这么一段话,“春节放鞭炮是一个中国人的
  • 今天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如果大家对我有什么建议,可以表达出来,我会努力改进的~1954年,飞行员保锡明击落一架敌机后,不幸被击中,座舱盖被打掉。可惜的是开炮六次
  •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产业快速成长,科技成果逐一落地,产业链条化、集群化脚步不断加快……今年下半年以来,航天基地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依托区域得天独
  • 日本人のだれもが富士山を愛しており、日本を代表するシンボルと思っている。富士山 富士山日本最高の山で標高 3776m、18世紀始めに大噴火があったが、それ以後は
  • 昨晚早睡了,今早收到朋友推过来的微博,我赶紧发给小姨,她说她昨晚就看过了,还和我说了好多我不知道的事,几点上热搜都知道。原来这位从来不玩微博的姐,这几个月天天泡
  • ”  没有接触过脱贫攻坚的读者说:“被这本书感动得热泪盈框,没想到贫困村脱贫的背后会有这么多精彩故事!”  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燕少红
  •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娃# 比如说,她发了个朋友圈,你可以不去点赞评论,这种太低级,你要用隐晦的方式告诉她,你看了这条朋友圈,你还仔细琢磨了。#霸道总裁#
  • 2.数据模式1)数据模式周期设定 按电源键,液晶依次循环显示“030d、3c、15c、30c;3c、15c、30c …”“3c、15c、30c”为数据模式测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