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吸欧气!#逛菜市场也能发现新物种#】“没准儿是个新种!”这句玩笑话,成了真。

2021年春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滨清等人正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撞见几只米粒大小的小黑虫,由于飞得很“笨”——“挺着胸、直挺挺的”,引起朱滨清注意,他们迅速掏出捕虫网采集下来,还打趣或许是个新物种,没想到一语中的。

这种小黑虫,正是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的4个新物种之一——三叉诺襀。

新物种的发现有何意义?靠“找”还是靠“碰”?如何验证真“新”?野外考察会面临哪些危险?日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新物种发现者,探寻新物种发现背后的故事。

【发现:靠积累 也是意外】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朱滨清都在野外考察,但他不会刻意去找新物种。

“新物种的发现有一定随机性,有时跑一晚上什么都没看见,有时只是停车休息下,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朱滨清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运气,调查人员的耐心和积累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提前做准备工作。

图1:朱滨清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本底调查 朱滨清供图

例如,朱滨清本人对昆虫中的襀翅目非常熟悉,但为了此次本底调查,他还是查阅许多资料,充分掌握武夷山当地“老种”特征,这才能在发现三叉诺襀和武夷山诺襀两个新种时一目了然。

“襀翅目对环境非常敏感,和蜉蝣目、毛翅目一起,是国际上常用的水质监测类群,它们的存在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朱滨清说,保护物种最重要的是保护原生环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亦认为,发现认识新物种,一方面是认识自然进化本身,另一方面是摸清“家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2:金效华在西藏米林考察 金效华供图

金效华对兰科植物有着20多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60多个新物种。他表示,发现新物种需要发现者有深厚的积累,但大部分新物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6年,金效华在缅甸葡萄地区考察,在经过村旁一颗树时,他抬头间猛然发现一株看起来像兰花的奇怪植物,仔细分辨后确认它是一株蝴蝶兰,而且是一个新物种。

“意外”之喜接踵而至。2017年在同一片地区,金效华在一片被烧光的竹林中看到几棵还未烧毁的竹子,蹲下来仔细一看,竹子底部竟然长了植物。“是天麻!”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物种。

果不其然,经过调查验证,这株天麻确实是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则有一段长达10年“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2010年,吴刚在菜市场购买了一种叫作见手青的牛肝菌,看着似曾相识,但又与其他见手青不一样。“这种见手青个头大很容易被采摘,但是菜市场卖的绝大部分是不成熟的,没有孢子产生,所以缺少用于真菌物种鉴定的重要形态数据。再加上我们一直没有在野外采到标本,鉴定工作停滞不前。”

直到2020年,吴刚的师弟终于在云南大理的松林中采集到它,这才证明这种见手青代表了一个新属和新种。

图3:吴刚正在察看牛肝菌切开后的受伤变色情况 吴刚供图

身在云南,经常能发现“躺”在菜市场上的野生菌新物种。“拿我研究的牛肝菌来说,在菜市场上有很多俗名,比如黄癞头、紫见手、红葱、白葱等。其中红葱就是我发表的新属新种,但我从来没有在野外采到过,可能是被老百姓采了,因为卖价不错。”吴刚说,为了做研究,他们也会去菜市场购买野生菌。

【验证:靠眼缘,更要证据】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往往依靠外貌差异;一个新物种的验证,则需要充分可靠的证据。

吴刚告诉记者,目前物种分类中,普遍流行的方式是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学特征以及生态学数据来认识物种。

但他也提出,分子手段在极大地提升发现新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同物异名”,即不同人给同一物种取了不同的名字,但最先发表的、符合命名法规的才是有效名。

吴刚就犯过这样的“错误”。2016年,他发表了一个牛肝菌新种,但2019年却有同行质疑这个新种是“同物异名”。

模式标本是物种“名称的携带者”,该同行对相似物种的模式标本重新研究后发现,模式标本的子实体是不成熟的,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并不完全正确,再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吴刚发表的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实际上,我对前人发表的物种原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物种在孢子大小上的明显区别,我就认定是新物种,问题就出在我没有研究已发表物种的模式标本。当你对自己研究类群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吴刚说。

在金效华看来,发现的新物种与前人发现的物种“撞车”,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随着文献上网、标本上网,学者在查阅文献和标本时也更加便利,这种情况和风险也随之降低。

对于此次发现的两个新物种,朱滨清等人在收集到标本后,又经过近半年的整理、筛选、观察、比对,才最终确定为新种。

朱滨清认为,DNA测序、基因拓扑结构分析等现代手段提高了对隐存种,近似种等表型不易被区分的物种的身份界定,但不能代替传统的分类学,终归要回归物种表型上的差异,而这也是许多从业人员的兴趣所在。“我从小就爱好研究昆虫,我的同事、同行也基本是因为热爱从事的这行。”

【野外:有惊吓 也有惊喜】

从开始研究兰科植物,金效华有80多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

他认为,发表文章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不应该局限于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形式,但野外考察非常重要,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科学敏感度和对生物进化现象敏锐性的重要过程。

但野外考察,也是与危险共存和搏斗的过程。

图4:金效华在西藏墨脱县考察 金效华供图

2004年,不到30岁的金效华前往海南的热带雨林考察兰科植物,由于向导也喜欢观察植物,他们不知不觉地走散了。更糟糕的是,又下起了暴雨。

金效华冷静了一下,凭借经验判断村庄应该在低处,于是一路往低处走,所幸下了山。又搭乘老乡的摩托车,再步行到达90公里外的县城,终于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还有一次更“要命”。2007年金效华等10多人从云南的贡山独龙江步行走到西藏察隅时,在穿过无人区,翻过海拔4700米的垭口后,他们发现快断粮了。

所幸,一行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当地的部队。由于大雪封山,部队粮食也十分紧缺,但依然为他们挤出了前行的口粮,而原计划三四天的路程,实际上走了七天。

为此,金效华总结了几点野外考察经验:安全第一,一定要用当地向导,带够粮食。

图5:吴刚在浙江景宁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本底调查 吴刚供图

吴刚则有一次因“祸”得“福”的经历。

2011年,他们一行10多人前往云南怒江州考察,原本计划爬过怒江边上的一座陡山,再通过一座吊桥过去。但当爬至山顶时,才发现没有了前进的路。

碰巧一位老乡路过,他们赶紧问了路并沿着这条路走,结果还是没走出去。焦急中,他们又“摸”到一条小水沟,于是沿着小水沟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怒江江边。

令吴刚惊喜的是,迷路当天,他竟然采到了一个牛肝菌新属的物种,“不枉此次迷路”,他笑着说。

朱滨清也有一次在山里跋涉的经历。那天突降暴雨,导致山路塌方,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背着设备从早上9点走到凌晨2点才出山。

图6: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璀璨星河 朱滨清摄

常年在野外,科考人员也得到了老乡、摄影爱好者、护林员的许多帮助。朱滨清表示,很多老乡看见稀奇的物种都会拍照发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有时候我们也会住在老乡家里,山里的夜间真的能看见灿烂的银河,太震撼了!”https://t.cn/A6JH8WNf

【来吸欧气!#逛菜市场也能发现新物种#】“没准儿是个新种!”这句玩笑话,成了真。

2021年春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滨清等人正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撞见几只米粒大小的小黑虫,由于飞得很“笨”——“挺着胸、直挺挺的”,引起朱滨清注意,他们迅速掏出捕虫网采集下来,还打趣或许是个新物种,没想到一语中的。

这种小黑虫,正是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的4个新物种之一——三叉诺襀。

新物种的发现有何意义?靠“找”还是靠“碰”?如何验证真“新”?野外考察会面临哪些危险?日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新物种发现者,探寻新物种发现背后的故事。

【发现:靠积累 也是意外】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朱滨清都在野外考察,但他不会刻意去找新物种。

“新物种的发现有一定随机性,有时跑一晚上什么都没看见,有时只是停车休息下,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朱滨清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运气,调查人员的耐心和积累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提前做准备工作。

图1:朱滨清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本底调查 朱滨清供图

例如,朱滨清本人对昆虫中的襀翅目非常熟悉,但为了此次本底调查,他还是查阅许多资料,充分掌握武夷山当地“老种”特征,这才能在发现三叉诺襀和武夷山诺襀两个新种时一目了然。

“襀翅目对环境非常敏感,和蜉蝣目、毛翅目一起,是国际上常用的水质监测类群,它们的存在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朱滨清说,保护物种最重要的是保护原生环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亦认为,发现认识新物种,一方面是认识自然进化本身,另一方面是摸清“家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2:金效华在西藏米林考察 金效华供图

金效华对兰科植物有着20多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60多个新物种。他表示,发现新物种需要发现者有深厚的积累,但大部分新物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6年,金效华在缅甸葡萄地区考察,在经过村旁一颗树时,他抬头间猛然发现一株看起来像兰花的奇怪植物,仔细分辨后确认它是一株蝴蝶兰,而且是一个新物种。

“意外”之喜接踵而至。2017年在同一片地区,金效华在一片被烧光的竹林中看到几棵还未烧毁的竹子,蹲下来仔细一看,竹子底部竟然长了植物。“是天麻!”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物种。

果不其然,经过调查验证,这株天麻确实是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则有一段长达10年“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2010年,吴刚在菜市场购买了一种叫作见手青的牛肝菌,看着似曾相识,但又与其他见手青不一样。“这种见手青个头大很容易被采摘,但是菜市场卖的绝大部分是不成熟的,没有孢子产生,所以缺少用于真菌物种鉴定的重要形态数据。再加上我们一直没有在野外采到标本,鉴定工作停滞不前。”

直到2020年,吴刚的师弟终于在云南大理的松林中采集到它,这才证明这种见手青代表了一个新属和新种。

图3:吴刚正在察看牛肝菌切开后的受伤变色情况 吴刚供图

身在云南,经常能发现“躺”在菜市场上的野生菌新物种。“拿我研究的牛肝菌来说,在菜市场上有很多俗名,比如黄癞头、紫见手、红葱、白葱等。其中红葱就是我发表的新属新种,但我从来没有在野外采到过,可能是被老百姓采了,因为卖价不错。”吴刚说,为了做研究,他们也会去菜市场购买野生菌。

【验证:靠眼缘,更要证据】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往往依靠外貌差异;一个新物种的验证,则需要充分可靠的证据。

吴刚告诉记者,目前物种分类中,普遍流行的方式是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学特征以及生态学数据来认识物种。

但他也提出,分子手段在极大地提升发现新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同物异名”,即不同人给同一物种取了不同的名字,但最先发表的、符合命名法规的才是有效名。

吴刚就犯过这样的“错误”。2016年,他发表了一个牛肝菌新种,但2019年却有同行质疑这个新种是“同物异名”。

模式标本是物种“名称的携带者”,该同行对相似物种的模式标本重新研究后发现,模式标本的子实体是不成熟的,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并不完全正确,再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吴刚发表的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实际上,我对前人发表的物种原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物种在孢子大小上的明显区别,我就认定是新物种,问题就出在我没有研究已发表物种的模式标本。当你对自己研究类群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吴刚说。

在金效华看来,发现的新物种与前人发现的物种“撞车”,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随着文献上网、标本上网,学者在查阅文献和标本时也更加便利,这种情况和风险也随之降低。

对于此次发现的两个新物种,朱滨清等人在收集到标本后,又经过近半年的整理、筛选、观察、比对,才最终确定为新种。

朱滨清认为,DNA测序、基因拓扑结构分析等现代手段提高了对隐存种,近似种等表型不易被区分的物种的身份界定,但不能代替传统的分类学,终归要回归物种表型上的差异,而这也是许多从业人员的兴趣所在。“我从小就爱好研究昆虫,我的同事、同行也基本是因为热爱从事的这行。”

【野外:有惊吓 也有惊喜】

从开始研究兰科植物,金效华有80多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

他认为,发表文章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不应该局限于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形式,但野外考察非常重要,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科学敏感度和对生物进化现象敏锐性的重要过程。

但野外考察,也是与危险共存和搏斗的过程。

图4:金效华在西藏墨脱县考察 金效华供图

2004年,不到30岁的金效华前往海南的热带雨林考察兰科植物,由于向导也喜欢观察植物,他们不知不觉地走散了。更糟糕的是,又下起了暴雨。

金效华冷静了一下,凭借经验判断村庄应该在低处,于是一路往低处走,所幸下了山。又搭乘老乡的摩托车,再步行到达90公里外的县城,终于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还有一次更“要命”。2007年金效华等10多人从云南的贡山独龙江步行走到西藏察隅时,在穿过无人区,翻过海拔4700米的垭口后,他们发现快断粮了。

所幸,一行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当地的部队。由于大雪封山,部队粮食也十分紧缺,但依然为他们挤出了前行的口粮,而原计划三四天的路程,实际上走了七天。

为此,金效华总结了几点野外考察经验:安全第一,一定要用当地向导,带够粮食。

图5:吴刚在浙江景宁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本底调查 吴刚供图

吴刚则有一次因“祸”得“福”的经历。

2011年,他们一行10多人前往云南怒江州考察,原本计划爬过怒江边上的一座陡山,再通过一座吊桥过去。但当爬至山顶时,才发现没有了前进的路。

碰巧一位老乡路过,他们赶紧问了路并沿着这条路走,结果还是没走出去。焦急中,他们又“摸”到一条小水沟,于是沿着小水沟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怒江江边。

令吴刚惊喜的是,迷路当天,他竟然采到了一个牛肝菌新属的物种,“不枉此次迷路”,他笑着说。

朱滨清也有一次在山里跋涉的经历。那天突降暴雨,导致山路塌方,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背着设备从早上9点走到凌晨2点才出山。

图6: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璀璨星河 朱滨清摄

常年在野外,科考人员也得到了老乡、摄影爱好者、护林员的许多帮助。朱滨清表示,很多老乡看见稀奇的物种都会拍照发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有时候我们也会住在老乡家里,山里的夜间真的能看见灿烂的银河,太震撼了!”https://t.cn/A6JH8WNf

这个方子,专调肌瘤与囊肿,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赞啊][赞啊][赞啊]
在以前,谈及肿瘤囊肿,肌瘤息肉这些疾病,很多人都是笑一笑,不放在心上,因为那时这类病的发病率极低,很多人甚至一生也不会与它粘上关系。
现在不一样了,情况愈发严峻,类似肌瘤囊肿病症逐年增多,而且以女性为重,如宫颈囊肿,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纤维瘤等,在女性病历上越来越多见。
现代人,尤其现代女性,常常为肌瘤囊肿困扰,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却不知这些病究竟是怎么来的,除了看医生手术,拿它也没什么办法。
为什么生活好了,肌瘤囊肿反而越常见?肌瘤囊肿,又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肌瘤囊肿怎么来的?
大多数肌瘤囊肿,与中医里的“月经病”、“癥瘕”、“痞块”等症十分相似,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血瘀。
因为血液的一大功能,是运送人体内排出的代谢废物,血瘀时,代谢废物无法及时运走,或是无力排出,聚集在身体的某个地方,久而久之积累为肌瘤囊肿,危害体内环境。

好比垃圾放的时间久了,会变质发臭,污染空气环境,那又是什么导致了血瘀呢?主要原因有2个。

首先是气滞,即七情不畅,愤怒,烦闷,压抑等负面情绪,易引起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这三大脏器皆与人体血液调节相关,造成血瘀。

然后是体寒,女性太爱美了,尤其年轻的女性,不愿多穿衣服,寒气随随便便进来,就凝固在血液当中。天热吃凉食,寒也会积聚在胃里,胃为髓骨生化之源,变成血液,血先天就寒了,这种时候肌瘤囊肿最容易滋生。

比如子宫肌瘤,因为血寒,血液运行缓慢,例假来时,子宫膜脱落过程中就可能脱落不完全,每次留一点,一点一点的积攒,成为一个瘤。寒气越多,停留的地方越多,慢慢就发展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又比如巧克力囊肿,女性一个月中生成20个卵泡,要有一个存活一个卵子,另19个卵泡透过例假排出来,如果体内寒气重,卵巢机能衰退,排不出来,全死掉变成垃圾,便易形成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

恩,尽管外面看着红彤彤的,可割开看里面,白白的。。。

白色,你们都知道的,这是雪的颜色啊,在中医里代表着寒冷啊、痛啊。。。

的确,子宫肌瘤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寒凉导致的。寒冷会导致气血凝滞,凝滞就会造成淤血的堆积,所谓“寒则涩而不流”。

所以为什么老中医都不让美女穿露脐装,容易造成子宫寒凉啊!

接着说子宫肌瘤,民国时期,有一个牛逼到天上的老中医张锡纯,他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了子宫肌瘤的成因:

女子癥瘕(子宫肌瘤等肿块),多因产后恶露未尽,凝结于冲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益凝滞其上以附益之,遂逐渐而成癥瘕矣!

这里又点出造成子宫肌瘤的致病源:恶露。

恶露是什么?生过孩子的妇女都经历过,刚刚生产的那个月,淋淋漓漓的流血、粘液、浊液,淤血、等等,都是恶露。

这些生理产物阻碍气血流通就变成病理产物,当热乎乎的气血到达不了那里的时候,就无法化开这些寒凝的淤血,久而久之就麻烦了。

2

老中医献方

这张名方的贡献者就是张锡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军医,民国时候,在东北沈阳,随军出征,医术在当时的国内算得上前几名。

为何叫“理冲汤”呢?因为女人的月经跟冲脉、任脉这两条经脉密切相关,如果说这两条经脉是河流,那么子宫肌瘤就是河流中泥沙堆积的小岛,所以要想治子宫肌瘤,首要任务就是疏浚河道,把这个瘤化开。

而且最最最令人称奇的,它不光治肿块,闭经、慢性盆腔炎、不孕、甚至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有良好的效果。

为了好好看看张锡纯老大爷的本事,给你们讲个故事:

民国时期,一个姓张的妇女,也是四十岁左右,有一天哭着找到了张锡纯,跟现在的病号看病似的,医生还没问呢,她自己就开始抱怨自己命苦,鸡毛蒜皮的小事说了一大屋子,把张锡纯都听烦了。

最后张锡纯说,把上衣撩起来吧,我摸摸。

女人一听,两颊绯红。害羞的从上面解扣子。。

张锡纯赶紧止住她,哎哎哎,我说,你从下面撩起来我看看就行。

女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解错了,撩起上衣,张锡纯探手一摸她的小腹,冰凉。

一问,这才知道,女子患癥瘕已经5年了,这么多年小腹部都硬了,跟铁板似的。

女人问,我还有救吗?老公都厌恶我了。

张锡纯说:别怕,保你好。这话说得很有自信啊。

说罢开了这个方子。里面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都是偏于补的,补气补脾,提升人体正气。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䗪虫都是活血化瘀的。小茴香,温暖散寒。重点说鸡内金,这个东西不但能健胃消食,而且能消瘤子,张锡纯每逢癥瘕必用,效果奇好。

有人可能有疑问,你说活血化瘀我懂,温暖散寒我也明白,可为什么还补啊???会不会越补瘤子越大?

这个问题你得先明白,长达5年的肌瘤,得耗散人体多少营养?久病伤正,要攻邪,先得把自己身子补好了,不然攻着攻着,瘤子还没完呢,人就先虚的爬不起来了,那你还怎么弄?

这就叫软硬兼施,攻补兼备。

吃到第四服药,患者的小肚子开始变暖,吃饭也多了,胃口好了。再吃5副,本来铁硬的小肚子开始变软,又吃了10副,全好了,恢复到了软绵绵的小肚子。

前后不过20副药的时间,就把5年的肿块消弭于无形当中。

一个病恹恹的中年妇女,又可以花枝招展一回了。
特别提醒:本文所涉及之处方用药,仅供临床医生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颖随行】“强悍太久,让我软弱很难”】我始终守护着一个人,她萌,她仙,她善良,她坚持,她聪明,她勇敢……她让我感到骄傲 11年,她靠着自己一步一步的步伐,
  • 嘿嘿~这个生日前夕还有点埃mer(矫情所致因为生日和好久没聊的很喜欢的好朋友j聊了天[抱一抱][抱一抱]nana送了我生日祝福我们还越好要一起去画娃娃^o^小兰
  • 全文链接:#推文[超话]##男频小说推荐##昆明约拍[超话]# 弎旬摄影棚拍写真作品.美女仿妆虽迟但到因为这个造型真的太好看了,没忍住我就斗胆一试[污].眉毛一
  • 这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这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而且愈挫愈勇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这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这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而且愈挫愈勇屹立
  • 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你,感谢大地让我爱上你,感谢生活让我懂得你,在这个叫做感恩节的日子里,送出我最真的祝福。感恩静敏子给的脆饼饼 感恩蓝天阳光和红叶感恩第二只只要一
  • 出门旅行有哪些好的A.P.P推 荐?[酷] [星星]交通类: 1.租租车:选定日子和车型,会显示取还地点、租车公司,还可以选择“上门取还”,勾选专人送车的选
  • 【慧眼闪电财讯】中国造破冰船“雪龙2”号15日首航南极,开启“双龙探极”新时代。在建安区的发展史里,这70年,却是伟大辉煌的一页!1800年前,魏文帝曹丕以“魏
  • ”一到挡的时候,自己作为路人身份,又成了:“放开你的手”我真栓Q了,还有,人家张哥翔哥好着呢,别三天两头找事我来中翻中哦 看什么看,我的瓜也敢吃。这四年来,我曾
  • 真的很爱我姥和我姥爷,朴实善良的人,平淡踏实的一生也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操心付出,啊,突然想到了昨天我和zs去看他俩,他们急着把各种瓜果,各种饮料拿给我们的场景,是
  • 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一个人拥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满足,那种精神上的贫穷更加可怜!所以,人
  • 4.做人,如果不善于发现阳光面,那只会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做人要明白,一个人,欲成事,先修心,心修好了,事情自然水到渠成,因为你的心,是根本,根
  • 合肥→杭州】6月28日8时56分,随着列车长在对讲机中发出“乘降完毕”的指令,由合肥南发往杭州东的G9394次复兴号列车从合肥南站缓缓驶出……按照既定时间,经过
  • 婚后的女人现在的女人并不希望老公在家,一个人和孩子在家真的很清净,老公就是一种负担,事情做得不多,话不少,句句扎心。结婚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把婚姻过成这样,无爱
  • 夏文勇同志简历夏文勇,男,汉族,1972年11月出生,江西吉水人,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抚州市委副书
  • 我去搜狗也没搜到栎栎的,自己就简单做了一个,不全但我会每周定时更新一下。#管栎[超话]#自制了一个栎栎@管栎YUE 的闪光✨语录,有需要的姐妹们可以看一下。
  • 做为曾经的老球迷,不禁想到当年杨晨纵横德甲的时候,98年杨晨转会法兰克福,赛季打入7球并列球队射手王,那时毕业不久,住在出租房,吃着炒饭,幸福得流泪。pi注
  •   目前,聊城已经形成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及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在内的20条重点产业链,并大力实施“专精特新”融链固链行动,支持鲁晟精工等有潜质的企业卡位入链,
  • 海口豪华三晚三球套餐(全含套餐)3850元①下场地—西海岸18H + 观澜湖6号或7号18H + 美视五月花18H。 与地球的距离: 2,283 光年星等: 8
  • 现就我省准考证打印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位考生仔细阅读:一、准考证打印时间会计专业技术初、高级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日期为:2022年7月22日—8月6日。三、相关
  • 话说……我并不讨厌她的,但粉丝真的就闭着眼睛夸吗?#被Wendy笑死##月升沧海#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赵露思路人缘那么差,大家整天的说她,其实我觉得她演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