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 【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建设美丽新宁夏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宁夏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明显增强,政府各部门协同抓环保的局面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空前加大,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宁夏生态环境部门凝聚力量、引导群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风清气正”涵养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精心守护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广泛凝聚正能量。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生态系统持续修复

  1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关键词”,“环境优美”作为宁夏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生态优先战略被确立为“五大战略”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近年来,宁夏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先后颁布了《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基本建立起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宁夏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提标,推动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新步伐。

  宁夏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高位推动这场全社会参与的战役。建立健全省级领导包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制,出台实施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实现了地级城市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专项督察的全覆盖。

  2017年至2021年,自治区财政累计用于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资金达到762.9亿元,年均增长11%。10年来,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和成果,转化为助力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绿色“成绩单”——

  国土空间进一步优化。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压茬推进。

  贺兰山整治成效持续提升,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位、保护区外围45处整治点位全部得到治理,关闭退出煤矿28家,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得到国家肯定,列入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率先在黄河流域编制完成“四水四定”方案,扎实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开工新建黄河右岸头道墩至都思兔河56.26公里滨河道路工程,星海湖水域面积从21.1平方公里减少至10.55平方公里,不再耗用黄河水。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42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1.57万平方公里;建成沙化土地封禁区5个,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的省区。

  扎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17年以来,完成营造林667.6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3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6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45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6.91%和52.65%;西华山、香山寺列入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污染防治纵深推进

  日渐优美的生态环境,让美丽抬头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及。

  蓝天、碧水、净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指标。近年来,宁夏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坚持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措施不软,持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上下功夫,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

  2015年至2021年,全区地级城市年平均优良天数由296天增加至306天,随处可见的“宁夏蓝”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2021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0%,较2016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稳定“清零”,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由“十二五”的Ⅲ类提升到目前的Ⅱ类,连续五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已成为宁夏生态环保事业的“亮丽名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750个。

  扩大“四尘”同治成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大力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攻坚行动,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扩大“五水”共治成果,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入黄排水沟和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河湖治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持续改善水环境,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断面水质继续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扩大“六废”联治成果,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环境监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提高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水平,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加大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力度,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碧水蓝天也是幸福……宁夏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

逐绿而行低碳循环 绿色发展成效凸显

  如果说宁夏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上做的是减法,那么在绿色发展上做的就是加法。

  绿色是美丽宁夏靓丽的底色,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绿色发展。10年来,宁夏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奋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关口,推进“碳达峰”行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的发展新路。

  ——宁夏加快推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立覆盖区、市、县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开展取用水专项整治,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8年下降15.6%。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能源结构优化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启动实施能耗“双控”三年行动计划,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降至26.6%,2018年以来累计退出煤炭产能1046万吨,淘汰落后产能1448万吨,化解过剩产能773万吨。

  ——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分别达到45.7%和28.8%,2021年较2018年分别提高6.9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银川市、吴忠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两高”项目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紧盯存量、在建和拟建的220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管,狠抓违规“两高”项目问题整改。对不符合要求的39个“两高”项目坚决叫停、严肃查处,减少新增能耗1725万吨标准煤。严控“两高”项目准入,对拟建“两高”项目全部停批、停建,244家重点用能单位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5312吨、2693吨、1794吨、123吨,均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宁夏生根发芽,宁夏正朝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进。

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六大领域实现突破

  天蓝地绿水净,是群众期盼的一座幸福城市的底色,也是城市管理者给群众承诺的民生工程。为了这份优秀“成绩单”,宁夏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和服务企业力度,不断在改革创新、环保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支持和服务沿黄生态经济带、银川都市圈建设,完成“三线一单”编制,明确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控策略。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等制度,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压缩时限、精简环节、提高效率,对自治区重要规划、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先期介入,主动服务,对不符合规定、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设项目设置“防火墙”。

  在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上实现新突破。完成省级以下环保监测执法垂管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用重典、出重拳,开展专项执法,排查治理环境风险隐患,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屡查屡犯、弄虚作假的企业加密监管频次,集中查办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以最严格的执法监管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统一全区生态环境系统权力清单指导目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进度,严格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加强绿色金融协作和联合惩戒,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企业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和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巩固和深化“绿盾”专项行动成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在环保能力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完成全区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100个区控水质监测断面实现采测分离。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科技支撑与生态环保投入,深化先进治污技术成果转化。加快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构建生态环境数据平台。持续强化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推动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全覆盖,全面完成放射性废物库安保升级改造。

  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实现新突破。切实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开展“担当作为、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主题活动,对标党中央要求,看齐一流标准,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不断强化规矩意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挺纪在前,突出教育预防,切实做到业务工作部署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就延伸到哪里,营造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以政治清明促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文  图片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供)

【开发区: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熟悉西宁的人都知道,重压之下,我市依旧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强劲势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功不可没。

诞生于2000年的开发区,从成立起就肩负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四地”建设,重点引进了时代新能源、弗迪电池、高景太阳能、阿特斯、晶科能源、丽豪半导体、天合光能、中复神鹰等一批知名头部企业,“高精尖”“绿色低碳”“生态友好”成为其发展的代名词。

全国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首个光伏200兆瓦N型电池智能工厂、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都在这里。

精深加工枸杞、沙棘成为闻名海外响当当的“青字号”招牌,迪士尼邮轮、迪拜双子塔万豪酒店、拉斯维加斯永利酒店等场所使用的地毯来自于这里……

历经十年的潜心发展与蜕变崛起,开发区一跃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从一片空白到熠熠生辉,从没有一个产业到形成一区四园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示范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从名不见经传到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投资沃土。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奋力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开发区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蓄势:党建引领华丽蜕变

【数读十年】这十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9%,年内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开发区,无论是身处现代化的企业车间,还是在环境优美的园区街道,都能体会到开发区党建引领下的巨大向心力,感受到开发区全速奔跑的“热度”和“激情”,聆听到这里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谋发展的铿锵足音。

把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全过程,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巩固组织建设,不断夯实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产业引才、以才引才,完善年轻干部信息库,修订干部选拔预审备案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有序推进体制改革,扎实开展能力建设,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民生难题“大排查”、服务群众“大提升”活动,累计办实事206件。

“一区多园”管理体制确立后,各园区依托各自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重新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2012年,在主导产业蓄势待发之际,开发区及各园区紧跟国家政策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向,坚持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关联配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锂电隔膜、高档铜箔、多晶硅、光纤预制棒、高端铝合金等一大批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整个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有了新的变化。

2018年,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2019年,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同年,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开发区位列第62位,是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绿色发展水平最好的开发区……

坚持党建引领,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夯基垒台、接续发力,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成为开发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密码。

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数读十年】2021年,新兴产业规上产值占开发区的比重达28%,较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十年能改变什么,又能塑造什么?

开发区给出答案:一座产业新城!从传统产业改造到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这里迈出新高度。

加强顶层设计,精准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十年来,开发区新兴产业实现蓬勃发展,构建形成以锂动力(储能)电池、光伏制造、有色金属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有机食品为主导,藏毯绒纺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锂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形成正极材料—铜箔—隔膜—电芯—壳体—电池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年产2.3万吨正极材料、33吉瓦时锂电池综合生产能力。

【光伏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组件相对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拥有年产14.5万吨多晶硅、61吉瓦单晶硅、900兆瓦光伏组件产能规模。

【有色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铝铜锌镁钛等合金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加快建设。

【生物医药和高原有机食品产业特色鲜明】形成以生物医药、生物科技、高原生物及绿色食品加工、中藏药加工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中藏药企业占全省医药企业的7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崛起:招商引资招大引强

【数读十年】十年累计入驻工业企业68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8户,亿元以上企业超过61户,比2012年均有大幅增长,企业规模和数量实现“双提升”。

“精准招商,招大引强,选择开发区,就是看好这里的产业链,还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店小二’服务,这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快速发展。”南川工业园区一企业相关负责人小赵说。

围绕锂动力及储能电池、光伏制造、合金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整车装备制造5条产业链,绘制了8张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制定了16张靶向清单,建立总投资约1700亿元的重点项目滚动储备库。

深入对接产业链上中下游关联企业、龙头企业,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指明发展路径,为今后各产业更好更优地发展提供了思路。

结合产业实际,明确开发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

各个工业园区不再“等米下锅”,纷纷签订责任书,组队外出招商。干部不再坐守办公室,朝九晚五上下班,而是走进工地车间,帮助企业解难题促生产……

十年来,开发区聚焦全市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全力以赴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重点引进落地了高景太阳能、丽豪半导体、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同时,加大与弗迪电池、时代新能源、泰丰先行等头部企业对接力度,强化包保服务,推进企业扩能增产,加快布局合金材料精深加工产业。

从珠海来到西宁考察投资环境的高景太阳能公司负责人徐志群,一下飞机就接到一杯热茶以驱散寒意。西宁的产业配套和招商政策,特别是开发区领导干部的主动和热情,让他和随行考察人员用时不到3天,就确定投资180亿元在西宁建设50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

奋进:创新驱动为发展注入活力

【数读十年】拥有6个院士工作站、119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光伏、锂电等50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创业园、孵化器基地等16个创业平台。

管辖面积101.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犹如一个“聚宝盆”,汇集了数百位博士硕士、数百位高级职称人员,一批技术带头人来宁发展,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区域。

走进东川工业园区国家电投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智能化水平领先的N型IBC电池及组件车间,硅片经过智能传导及精细化工艺加工后,具有高颜值及高转换效率的产品就被生产出来。

在南川工业园区,晶科首根单晶硅棒出炉,N型最高效能热场技术创下行业第一。

在甘河工业园区中复神鹰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这里采用完全自主国产技术,“纺”出的这根“丝”,规模布局、单线产能、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汽车制造、体育器械等领域。

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盛世泰科、康州生物创新药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光伏清洁机器人等高科技项目拟落地,将大幅提升园区产业科技含量……

“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和研发平台建设,攻克了多晶硅48对棒加压还原炉、高转换率N型IBC电池、12英寸硅片用电子级多晶硅、微孔铜箔、高孔隙率隔膜、梓醇片降糖新药等一批关键核心生产技术,累计授权专利达2800件,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说起开发区的创新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颇为自豪。

如今的开发区,已然成为一只腾飞的巨鸟,挑大梁、做先锋,下一个十年,将继续聚力建设锂动力及储能电池、光伏制造、特色化工和合金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机遇、塑造新优势、赢得新未来,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均由黎晓刚摄】

【河南持续做好粮食安全大文章】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田间地头。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农业强,首先粮食产业要强。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坚定落实“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等重大要求,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推进种业攻关
河南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近年来,河南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
为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筑牢产粮大省根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在政策方面率先发力,要求河南各地各部门持续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到202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要加快现代种业强省建设,通过整合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种业科技专家汇聚在“中原农谷”,为种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介绍,为进一步护好大国粮仓,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省委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介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目前,河南小麦年供种能力为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其中10亿斤销往省外。
做好耕地文章
今年,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河南克服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长势偏弱等不利影响,狠抓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夏粮生产取得总产762.61亿斤的好成绩,发挥了“中原粮仓”的重要作用。针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河南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迅速组织动员力量抗旱保秋,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力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成绩的背后,是河南做好耕地这篇文章的持久努力与付出。耕地是红线更是底线,也是稳产增收的根本。近年来,河南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惠农补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来保护耕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周霁介绍。
河南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藏粮于技”走进现实。
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介绍,沈家村建设的5G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了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苗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AI智能模拟土壤墒情、虫害发生和气象发展趋势。
根据尉氏县农业农村部门对首批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效益分析:该批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每亩人工费下降55%,亩均收入增长近一倍,还有效实现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尉氏以“耕地、水利、科技、政策”为关键点,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来抓,立足本职、忠实践行、创新举措,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河南信息通信业累计完成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投入44.3亿元,同比增长31.8%。在数字化背景下,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河南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7580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河南突出抓好水利这个命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延伸产业链条
既要种好粮,更要用好粮。近年来,河南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树牢“大食物观”,做强特优农业,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小农户”牵手“大市场”,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建立防疫生产双线运行机制,着力保障农产品物流畅通,实现货畅其流。
如果说润滑油和食品安全有关系,很多人会感到不解。其实二者关系很大。漯河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科长张晓亮表示,食品企业的生产设备都会用到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如果有润滑油进入食品中,势必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使用食品级润滑油是必然要求。
位于河南漯河的河南倍佳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研发食品级润滑油的企业。倍佳科技董事长胡纪根介绍,全球公众健康和安全组织(NSF)是对食品级润滑油开展国际认证的权威机构,公司的产品已通过了该组织H1(生产配方)和ISO21469(生产体系)的双认证。目前取得双认证的企业,全球一共只有17家。
倍佳科技所在的园区,汇聚了双汇、可口可乐等大型食品企业。如今,园区内的食品企业不用再千里迢迢从国外进口食品级润滑油,近在咫尺的园内企业就能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展对接。在这里,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制成品的生产转移,而且还覆盖了食品工业生产要素的方方面面。
倍佳科技是当前河南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达65%,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万亿元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三全、思念、白象等品牌享誉海内外,不仅丰富了国人厨房,更走上了世界餐桌。十年来,河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书画界[超话]##国画[超话]#【钱松嵒 #那人那画# 竹林七贤】 钱松岩的画以古拙、稳健、凝重、沉着、浑厚为突出特色,他把传统笔法中的“屋漏痕”发展到极
  • 从2月20号到3月10号,野生邻居项目组和@自在博物书店 @猫盟CFCA 一起在北京的五道口自在博物书店举办了为期20天的自然生态沉浸式摄影展,和5场本土动植物
  • 张小娴说:“吃清淡食物,过朴素生活,把欲望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却依然怀抱着期待、梦想和爱,这样的日子就是快乐的日子。清泉好像是活的一样,它怕你渴所以给你足够的
  • 09:51 2022-04-03记得我给2005春晚小品《功夫》打了“98分”——没有得“100分”这是不是、算不算“大成若缺,——没毛病!09:52 2022
  •   截至昨日19时 已完成核酸检测31.48万份 结果均为阴性嘉峪关市  10月17日,在陕旅游人员中发现2名曾旅居嘉峪关的游客核酸检测为阳性,嘉峪关市立即启
  • 刚刚,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更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5亿,对应死亡人口达到了619万人(如图1)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统计结果,根据多方面
  • 我想起我那执着且热烈的比利时同事大概6、7年不惜一切都要飞去,老板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去music festival [允悲] 我问他怎么想的,他说You mu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
  • 而在接触下来之后,你会发现狮子座的女生身上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气场,完全是靠实力来支撑的。狮子女可能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首先了解到的,不会是她们身上的气质和内涵,
  • #体育##足球#️【波叔赛前】“国家德比是一场特别的比赛。很明显,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重要的比赛。
  • 除此之外,也可以用来装入沙拉调味剂、甚至作为花瓶插上鲜花等等,用处比想象中要多很多哦~#餐具[超话]# #餐具##下午茶小食光##下午茶##赫伦##herend
  • #母婴用品[话题]##补充DHA宝宝吃什么[话题]##宝宝[话题]#【#郑州一游泳馆顶棚坍塌砸入泳池#已有9人送医,仍有人员被困】4月18日11时许,河南省郑州
  • 小柴胡汤里面有柴胡的升与黄芩的降,咳嗽的时候,实际上是气血壅滞,那么首先得让气机活动起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对吧?曾经有一位专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得病
  • 很多观众虽然都不知道李彧的名字,却记住了这张与父亲李保田极为相似的脸。应该早就预料到评论区会有不和谐的声音,李彧直接发文感谢黑粉守着点黑自己,让人哭笑不得。
  • 山下智久关于LIVE DVD&Blu-ray的感言不断进化的演唱会“UNLEASHED –FEEL THE LOVE”进行剪辑后期制作演唱会影像的那几天
  • 在川渝约了电子科大的朋友一起吃火锅,看熊猫[报税]这段回忆太太太美好啦今年回国落地重庆,如果疫情川渝湘不严重,我还打算和男朋友再一起深度游重庆、成都、长沙[哇]
  • 没遇见那样最好的陪伴时,用一点点小小的执着,主动地付出,换得那些能与你相逢一笑萍水之缘的人,也是很好的啊。"我们这一世行走,从头到尾,会遇见无数的人,
  • 每隔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前去拜访这批人,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博克提出
  • 维特塞尔在社交平台发表了离别感言:在权健的18个月令人难忘,感谢权健的所有人,以及球迷,相信权健会在本赛季以及未来继续前进。但由于中超二次转会窗口已经关闭,维特
  • 疫情当前 虽然说公司有保障基本工资 但是长久下来 人真的快废掉了 一直在给自己做思想工作 既然疫情的事实没办法改变 那就努力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 让自己进入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