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在说些什么?(四)

今天所要谈的子题是:《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

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借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

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 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

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

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借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

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摘自《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四))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法义连载-58
第十八章 称名一行 总超万行

(十一)念佛即是实相行
《无量寿经》有“明信佛智”和“疑惑佛智”,专修念佛就是明信佛智,杂行杂修就是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五逆谤法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入地狱,这个时候,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佛光明,当下接引西方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菩萨没有这样的智慧,诸佛也没有这样的誓愿。念佛人对于这一点明信不疑,就是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实相。念佛,就是实相行,这也是凡夫能做到的实相行。
《阿弥陀经》里讲: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因为他“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寿无量,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就是法界之体,所谓实相就是如此。
阿弥陀佛以法界之体、圆满实相,成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之行。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问答:这个人造了这么多罪业,念佛念得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哪头重就往哪头坠,如果说造这么重的罪业、轻轻念一两句佛号就到西方,这怎么是“重者先牵”呢?业因果报之理岂不是不可信了吗?
昙鸾大师辩才无碍,他说:轻重之义,不在于时间长短。他给我们打了个比喻: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的黑暗有一千年,但是,窗户打开之后,太阳光一照进来,刹那之间房间就变光明了。不能说黑暗在这里呆了一千年,太阳光进来也要慢慢地经过一千年;没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黑暗才出去。
不是这样,刹那之间就明来暗去!我们虽然过去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一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刹那之间就消除我们累劫的罪业。
昙鸾大师又说: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众生的罪业,是凡夫以虚妄之心、缘虚妄之境所产生的。为什么造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而财色名利本来就是虚妄的,众生又起虚妄心,妄上加妄。如果不遇到实相法,众生就只能堕落。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念佛是实相法,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临终之人虽然只念一句、十句,其功德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念佛虽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叫“一实”。虚实不能相比。
比如说水面上有崇山峻岭的倒影,虽然看起来有千重山、万重山,觉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块小石头丢到水里,是不是当下千重山、万重山就都被石头打碎了?为什么呢?山看起来很大,但只是虚幻的影子;石头虽小,只有一颗,但它是实的。多虚不抵一实,一块小石头丢进去就打碎了。
我们心中有很多罪业,如同千重山、万重山,如果不念佛,没有实相法进来,我们只能轮回六道。我们念佛,一句佛号就像一颗小石头,“嘣”丢进去,当下千山打碎,当下罪业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怀疑,一实能胜多虚,这叫实相法,我们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都是虚妄,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们还在虚妄里打滚,虚妄轮回,虚妄堕落。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了,一实能破万虚,很轻松。
昙鸾大师怎么说明如实修行、实相修行呢?
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如实修行,虽然在恒常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就叫如实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万声、五万声,实际上我们没有修。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不过在自然而然地相续念佛。
如果觉得我在修行,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是妄执修行相。我们念一万声、三万声,从本质来讲,不是我们修的,还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然地随顺弥陀誓愿,随忙随闲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虽常修行”,在那里念佛,看样子是在修行,从本质来讲,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虽然船在很快地向前运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动;虽然没有动,但是在快速地向前行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内心如如不动,也没有修行相,但是,这样就契合弥陀的誓愿,自然往生极乐净土。所以,不要纠结有妄想没妄想、有杂念没杂念,那都是虚妄,没有意义。
昙鸾大师又说: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
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是为众生成就的,是能够拯救众生的——“为物”,“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实相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为我们所有,这叫“为物身”。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即是实相。但是,这个实相不能自己开发,它不具备为物的功能,不能让我们自己往生、自己成佛。可是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六字名号自身是实相圆满的果觉,同时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净土,有化他的功能,有济度众生的功效。
这就跟我们所讲的佛性不一样了。我们的佛性虽然在,但是我们生生世世还在轮回。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修证的一切果地功德,阿弥陀佛的修德感应我们,让我们也能显发本具佛性。就像磁铁一样:遇到磁铁,小铁钉也能带有磁性;如果没有磁铁来感应它,小铁钉就没有磁性。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磁铁,我们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铁钉。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不能开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来称念,当下就变得也有磁性了,当下佛性就可以显发。
昙鸾大师说:
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名号是实相,是真实功德,信受、称名的人也得到真实功德。既然是得到真实功德了,那就决定可以往生真实功德境界的西方极乐世界。
以凡夫的身份,虽修种种妙法,因为我执的作用,皆成有漏有为法。诵《金刚经》,不能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学《法华经》,也不能悟得诸法实相;学《华严经》,也不能证入法界观:这些对我们都不能叫如实修行,不是实相行。
可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我们这样叫实相行,这就是称名一行超越万行的一方面。
(十二)念佛是本愿行
念佛是本愿行。其他修行再怎样殊胜,不是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所选择,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念佛虽然简单,但这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既然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我们就蒙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其他修行,弥陀本愿没有选择,我们修得再努力、再恳切,不蒙受弥陀本愿加持,力量就不足。所以,称名一行超过万行,在于它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
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就是念佛,而且单提念佛,没有提到其他行法。所以,这是弥陀本愿选择之行。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本愿称名,当下进入必定,得不退转。
善导大师解释说: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念佛,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超胜。
(十三)念佛是正定业
念佛是正定之业;余行往生不定,称为杂散之业。
正定之业胜过杂散之业。
为什么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呢?因为顺彼佛愿。
所谓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因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十四)念佛万修万去
念佛万修万去。修行其他法门回向求生,就不能万修万去了,一千个里面难得一两个:念佛超胜就在这里。
善导大师说: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所以,专修念佛超过杂行杂修。
善导大师又有三首偈语: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都是“皆当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通通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机。
法灭时代众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现在呢?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念佛法门真正是万修万去、万机不漏,任何时代、任何根机都不遗漏。
永明禅师也有著名的“四料简”,其中说道: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虽然参禅不开悟,但是如果念佛愿生净土,就“万修万人去”。只要能见阿弥陀佛,还愁不开悟吗?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虽然参禅大彻大悟,但是不念佛求生净土,大命将终的时候,阴境现前,刹那之间不能做主,就随着业力又去六道轮回了。
很明显,这是告诉我们:有禅,还要有净土;有禅,若没有净土,很危险;无禅,没有关系,只要有净土,还是保险——这不是很明显吗?
印光大师也说: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什么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发愿,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你不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不是说相信有什么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
“只要能发愿”:发愿也不难,“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发起来了。你不发愿,那是你的问题。
“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难,张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信,不愿,不念佛,这样就不能往生。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法门,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这些法语,能让我们生深信,愿往生,愿念佛。

摘自《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有一种疼叫“智齿疼”,智齿能拔吗?

世界上有一种疼叫智齿疼,不少人都遭受过智齿折磨,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面部发肿,苦不堪言!
但是一提起拔牙,很多人就皱起眉头,怕痛、怕变笨、怕伤牙神经、怕食物嵌塞、怕见牙医…总之会有N个害怕的理由!

【人为什么会长智齿[微风]】
智齿是口腔中最晚长出的牙齿,也称第三磨牙,一般有1~4颗不等。
智齿一般在18~24岁开始萌出,这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接近成熟,所以被看作是“智慧到来”的象征,故称“智齿”。

每个人智齿萌出的时间有差异,有的20岁以前长出,也有的中年以后长出,还有人终生不长,也不是四颗智齿都会长全。之所以智齿容易出问题,是因为现代人类颌骨逐渐退化,缺乏足够空间容纳智齿萌出。无处生长的智齿只好部分或全部被牙龈甚至骨组织所包埋,造成牙龈炎、冠周炎等口腔疾病。

【优秀的智齿也可以不拔[微风]】
很多人一提到拔牙,就有恐惧感,所以对拔智齿这件事很抗拒。对于“长歪了”的智齿我们肯定是要拔的,但如果智齿很“优秀”,也可以考虑不拔。
那怎么才算“优秀”呢?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智齿生长正常
智齿生长方向正常,可以正常萌出。

2、冠周组织没有发炎
智齿冠周软组织没有发炎和疼痛史,而且智齿没有龋坏。

3、有对合的第三磨牙
有对咬牙的智齿,即你的左右上下或同一侧均长了智齿,而且咬合正常。

如果满足这些条件,那智齿不拔也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清洁!长歪的智齿不容易清洁,容易龋坏,还容易造成邻牙病变,严重时需拔除智齿及第二磨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咀嚼功能,所以长歪的智齿需要拔掉,不管这颗智齿之前有没有发过炎,痛没痛过。

除此以外,还有六种情况的智齿也需要拔掉:[微风]
1、冠周炎反复发作
智齿水平阻生、垂直阻生、倒置、低位等,导致牙冠不能完全萌出,有牙龈覆盖在牙齿表面,牙齿、牙龈间隙常有食物残留,不易清洁,易诱发冠周炎。
炎症控制不好,会出现面部肿胀,导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这种情况智齿必须拔掉。
         
2、阻生牙本身龋坏
智齿出现比较深的蛀牙,或位置不正、窝洞发生在牙齿邻面、位置较深等,一般建议拔掉,否则可能引发神经痛、牙髓炎。
         
3、智齿前倾
如不及时拔掉,常可导致智齿和第二磨牙丢失,严重影响咀嚼功能。
         
4、无对合的第三磨牙
智齿会一直长高,与对合牙槽黏膜接触,导致黏膜病变。食物还可能在牙齿一高一低所形成的牙缝中长期残留,难以清洁,使牙床发炎。
       
5、矫正畸形牙齿
智齿的萌出挤占空间,可能会导致其他牙齿错位、变形。为了排齐牙齿、保证矫正后不易复发,也需要拔出。
                
6、有诱发颞颌关节疾病的风险
智齿萌出位置异常,导致咬合关系错乱,影响颞颌关节正常活动,可能发生关节弹响、疼痛、开闭口受限、耳鸣等,需要拔掉。

【拔牙很疼吗?[微风]】
拔牙过程中会有牵拉感,但不会感觉到疼痛,因为医生会提前打麻药进行局部麻醉。如果患者害怕打麻药进针的那一瞬间痛,医生还可以先滴一些麻药在牙龈上,然后再打麻药,轻松实现“无痛”拔牙!

对于普通的牙齿,拔牙的过程通常比较快,对于那些埋在牙龈里的阻生牙(如下颌的智齿),拔除过程相对复杂。术后麻药消了可能会出现疼痛,尤其下颌骨比较坚硬,血液循环相对差一点,术后伤口肿胀和疼痛的机会大一些。不过,必要时服用止痛药,即可缓解疼痛。

【拔牙会伤牙神经?[微风]】
以下牙为例,其牙髓神经来源于下牙槽神经,下牙槽神经位于下颌骨里,离下颌智齿根尖非常近,拔智齿特别是拔阻生牙和埋伏牙的时候,可能会损伤下牙槽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同侧下颌皮肤感觉麻木,但因为神经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通常会在几个月内恢复正常。

【拔智齿会变笨?[微风]】
记忆力和大脑相关,人的智力取决于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下牙槽神经只是周围神经,下牙槽神经属于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即使下牙槽神经受伤,对大脑的智力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至于离断的牙髓神经,更是和脑神经差了“好几辈”呢。所以,拔智齿会变笨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拔牙后容易嵌塞食物?[微风]】
拔牙后通常有一个窝,期间,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食物嵌塞。不过,等骨头和牙肉长好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个月),就不会再发生食物嵌塞了。另外,新的牙肉和牙骨是从下往上长的,嵌塞的食物不可能被包裹在里面,大家不必为此担心。有些人拔完下颌的智齿后,靠舌侧的牙槽比较尖锐,可能把牙龈刺破,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术中及时将牙槽骨挫平,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智齿##拔智齿# https://t.cn/RJLZGk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过看到他笑了,还是这样爽朗意气风发,就觉得好开心[抱一抱]一野,好好搞事业吧,事业是男人的第一个季节的药,你本来就应该是个传说[微笑趣泡]#肖战顾一野#曾经有
  • 这种“主体”当他在诗的王国中横冲直闯时,其对客观、他者的无礼粗暴必然造成重要的损失,诗人在尊重自身的同时更应当尊重他者,对宇宙保持虔诚的信仰,诗和音乐艺术都是需
  • 只因爱太强大,深爱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现实与灵魂的双重支柱,让人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坚硬的铠甲。痴情之人亦像一个任劳任怨的辛勤园丁,不舍昼夜的培育自己的那株爱情树,盼
  • 不过接下来先让我玩会儿然后睡大觉吧[awsl]没有考试咱还是个文明人,可以好好说说话写写字[鲜花][亲亲]昨天阿静上来了阿姨就接我来她家吃饭玩了一晚上啥也没看就
  • 感觉拍照应该蛮有感觉的,店内整体黑色装修,感觉穿白色or黑色会比较酷~但做为业余美食博主,主要看食物味道【Pork Katsu Burger】搭配挺特别的!猪排
  •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7日在华盛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国及其盟友愿意倾听俄方的合理关切并尝试予以解决,前提是俄方也得让步。俄方先前提出,美国和北约应为排除北约
  • 曾说要重返科技行业】1月5日,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日,天眼查数据显示,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被执行人信息清零,现仅存股权冻结信息,此外,#罗永浩目前无被限制高消费的
  •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成名作,亦是重写数十次、雕琢二十年的代表作,讲述主人公“王二”3个不同人生阶段:青年时豪情万丈,以不屑、逃离对抗荒诞的年代;三十而立,努
  •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仍在一户一户的进行。系统恢复后,有志愿者家属发消息说,自己在门口已经放好了板凳,并用塑料袋铺好,以供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休息。
  • 适合: 眉眼距离适中,眉弓高,眼部脂肪较多,适合大部分东方人,严重吊眼不合适。特点:温柔自然,秀气不张扬,有内涵,文艺范。
  • #米卡1221生日快乐# #以143mph速度奔向米卡# 北京举行 新浪时尚风格大赏 ⚽vx搜索新浪时尚的视频号,可以预约直播。3点55分开始直播❶进场签
  • 近日,车主王先生前往市公安局裕安分局报警,称自己停放在市区某小区门口的车辆内财物被盗,车内放有30余条香烟,价值一万多元。通过侦查民警抽丝剥茧,在办理该案的同时
  • 彭二林居士,摘取佛菩萨,建立法门,度化众生的因缘,与历代古德、僧尼、王臣、士女,以及动物之类,念佛往生的事迹,又录出他们宏扬净土真切紧要的言语句子,集成一册,名
  • 选址很重要,当然要背风朝阳,这点上面提过,在北面及两侧,用土或石块垒砌的矮墙,正面墙体高度目测大概要有个70~80厘米,如今建的都比较随意和将就,没有之前那般重
  • #区块链[超话]##比特币数字币[超话]##Gart格里芬元宇宙手游NFT[超话]##bala元宇宙[超话]#说一下ETH大级别当初我判断ETH中线形态比BTC
  • 直鼻、小翘鼻等都可以塑造,在假体材料上没有过多要求,会做假体也会做肋软骨,效果都不错西安鼻修复医生测评 测评医生:画美杨万忠,壹加壹李建辉 测评项目:隆鼻修复|
  • #莱昂纳多[超话]#小李子的电影我看的差不多了,想看的都已经看完了,最喜欢的几部是《盗梦空间》《血钻》《荒野猎人》演技真不是吹的,总是可以把情绪传递的那么真实,
  •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史记》中的30句名言,句句经典,古人的大智慧,受益无穷!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天下吵吵嚷嚷,都是为私利而来;天下拥挤奔忙,都
  • 友情的世界里可以有很多个,但爱情的世界里我只容得下一个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界线我划分得很清晰明确友情是友情,爱情是爱情,我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我这里不存在模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