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轮回观2:四种我见1:蕴即是我】(下)

○如《楞伽经》所说:
“速灭如电(闪电),这叫‘刹那无常’。”
  
至于受、想、行、识的无常,则更是显而易见。
心中念头,此起彼灭,犹如猿猴从这根树枝跳向那根树枝,没有一刻停住之时。
若说乐的感受是我,则心中应常乐而无苦无忧;
若说苦的感受是我,则应常苦而无乐;

若说某个想法念头(想)是我,则不应再有其它想法念头;
若说记忆是我,则人不记得四岁以前和熟睡时。
即便成年,清醒时所历之事,也非一一记忆无遗,记忆既非持续不断、无所遗失,则亦属无常。
  
人活着时,五蕴虽然皆悉无常,念念生灭,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从前念原封不动搬到后念,但形貌、性格等毕竟变化较慢,尤其是有记忆的连锁作自我意识的基础。

身死命终,转生五道,不记前世,则更见无常、非我了。
今生的张三,转为来生的李四,此世的须眉丈夫,转为彼世的窈窕淑女。
堂堂人类,转为牛马猪羊,其中究竟有哪个东西是其故我?
有谁是从这间房子走到那间房子的主人公?
无始以来的轮回路上,生死死生,出入五道,不可胜数,究竟其中哪一回、哪一个算我?
从无常的五蕴中,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真常自我的。
  
3.依因缘和合而生故无我。

我者自在,自在,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因果,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能自作主宰、常住不变。

然观析欠的生命,实际依因缘而生,乃五蕴合集的生灭相续过程,“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依蕴而有众生之名”(《杂阿含经》第41经)。

五蕴中,受、想、行三蕴合称为“名”,意为心理活动,“名”与色蕴合称“名色”。

○《杂阿含经》第12条经说
名色与识(蕴)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比喻为三捆芦苇互想支撑而得竖立。

○大乘论典中则多说:
身与心或色与心,为一缘起法,互不相离。
生命既是因缘和合,且各因缘亦互相依存,则非自在,非我。
若说是我,那么究色(身)是我,抑或受、想、行、识是我?
若色身是我,则应离心识而能自存,然则若离心识,色身即死。
何况色身由头手躯体等组成,其中究竟头是我,抑手是我、足是我、躯是我?

若头是我,则砍下头颅,头应能活能思:
若手是我,则砍下手来手应还会动作。
既然一一部分都不是我,合起来又岂能是我?
至于受、想、行、识,皆依境缘而生,依身和“根”(感知器官)而有,若便是我,则应离根、境而能知,心离身而独存。
五蕴和合的本身,便已排除了有自在常一的“我”存在于其中的任何余地。
  
像这样辨析五蕴中无我的论述,在佛典中比比皆是。

○如大乘《圆觉经》中一段分析五蕴非我的话: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
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说身心皆因缘和合,其中没有一个可称为“我”的实体。

佛经中还有一个说明身非是我、常被引证的故事:
说有一人因事远行,路宿古庙,夜见一鬼扛一死人尸来,后跟一鬼,与其相争尸应属谁,争执不下,请此人证明。
此人说应属先扛尸而来的鬼,后来的鬼大怒,将他左臂一把揭拽下,先来的鬼马上从尸身上拽下左臂,给他补上,如此乃至头足身躯,全身皆换,二鬼乃共食拽下的身体而去。
此人寻思:
我今究竟是谁?有身无身?此身到底是我非我?不能得解,心转迷闷,乃往问众僧,众僧答言:你从本以来,便从来没有过自己固有的身子,不过是错误地执着有身是我而已。此人醒悟,出家修道,断我见等烦恼,成阿罗汉(《阿育王经》等)。
(待续)

中道不二思想

佛陀在世时,经常教戒弟子行于中道,如苦乐中道、断常中道、无记中道等。苦乐中道是避免顺世论的享乐主义和耆那教的苦行解脱;断常中道是争对顺世论的断灭见与婆罗门的大我见;而无记中道则是对于我们思维的世界与修行毫无意义的话题,如世界有边抑或无边,世界有限抑或无限等,在《坛经行由品第一》中六祖开示惠明道: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经文中不思善不思恶即是中道,此中道是真实的意思,并不是量化的中间之道,此句看似和原始佛教的中道毫无相干,但我们也可以说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教导的中道当然也是真实。佛教发展至唐出《坛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经典的描述已然明白什么是真实。唯识宗言一切轮回皆由我们的虚妄识所变现,识的特点就是二元对立,带有“我相”的认识才让我们看不到真实。所以六祖教导世人放下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是中道不二。

佛陀所批判的重点并不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带有成见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以佛陀提出的苦乐中道并不是反对苦行,正如佛陀对他的弟子大迦叶的苦行进行了赞赏。所以苦行只是某种修行的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具有般若的正见,而此正见亦可以说是中道不二之见,若是苦乐对立的修行方式是佛陀所反对的,而《坛经》中的思想旨趣其实和原始佛教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原始佛教时期的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后四大分离无有我,此乃断见;婆罗门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大梵天而来,死后还是回归大梵天,这种小我与大我的思想即是常见。佛陀反对断见与常见,因为这些知见都是建立在带有“我相”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佛陀言中道即是让我们契入事物的真实性。真实性其实即是佛性,佛有化身与法身之说,但其两者又是不二的关系,若执其为二便是断常之见。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龙树大乘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虽在原始佛教中就已出现,但在龙树的中观学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地八大宗派之源头也都可以追溯至龙树的中道不二思想,故教界称龙树为“八宗之祖”。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具体可落实为八正道的解脱之道,而龙树的中道思想又继而发展为真谛与俗谛的不二。
大乘佛教思想兴起后将佛陀的济世精神落实于修行中。个人的解脱需要证到真谛的境界,而济世精神则更是将真谛的智慧与俗世间打成一片,即所谓的“即世间而出世间。”

此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亦是如此: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又言: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此中可以看出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是人为的认识造成的,真俗不二才是圆融的世界。龙树的中道最究竟处还落实到了对“空”的执着上,同样与“有”对立的“空”也是要遣除的,在龙树的《中观-观行品》中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佛教的终极成就是圆满的佛,相比之下的声闻缘觉和菩萨,其智慧福德还不究竟,不是偏于空就是偏于有,故对于执着空的人而言,还要将这最后的一丝执着给荡除彻底,《坛经机缘品第七》云: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由上可知《坛经》虽是中国人所著,但其思想不离原始佛教之核心,并继承龙树中道之精神而一以惯之,其不二之见更是灵活运用于禅坐止观之功夫上,并下手于日常之事中。

中道也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禅宗向来倡言不立文字,但存留下的公案却是很多。所以在坛经中虽然明确表明“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但若悟妙理,还需善知识的指引。故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禅宗自达摩不立文字起是争对世人都在文字上下工夫时才提出的,而六祖之后的禅宗本不立文字,却再一次让世人迷失在众多的公案中。故诸多偏失处皆是由不能在自性处下工夫而导致的弊端。

禅宗旨在明心见性,直指的是般若佛性,故定慧也是从清净的自性上立言,若定慧不等,即是杂染之参杂,如云遮日,佛性仍旧是处于隐秘之处。故《坛经》所有的修法都需从自性上立,而自性的真实是同时具足了定慧,经中还以灯光的体用之关系的不二来譬喻之。

《坛经》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自性的佛性与般若,两者同样是以中道不二的精神来体现,在表述佛性不二时,《坛经行由品第一》中云: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在论述般若时,《坛经般若品第二》言: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此中若有大小,有方圆等则为二,般若不二。

《坛经》中除了继承对佛性与般若的不二中道认识外,慧能更是提出了他独特的三十六对中道不二法。

慧能所提出的这三十六对法,目的是让我们远离两边、超越两边之行相而行于中道,而这三十六对也是由自性而生。《坛经》还运用自性本具的佛性般若来融会贯通各家所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第二册(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 对内身以显不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于是,佛在这个时候,又从他这个百宝轮掌里头,飞出去一道宝光,像鸟飞那么快,也就像闪电似的。这也可以有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用手电筒;手电筒这么一开开,这个电射出去,很远就可以看得见。佛的手上可以放宝光,比手电筒那光照得更清楚了。这道宝光在阿难右边飞过去,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即时阿难就回头向右,看佛这个宝光到底飞到什么地方去了?飞出多远?阿难这么样子,(上人作回头状)就回头望。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在正望着的时候,佛在轮掌里头,又放出来一道光,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又回头向左来盼。好像现在的探照灯,从空中这么一射,射多远都看得见东西,大约就是这样子。“盼”,就是看的样子。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佛又问阿难:“你现在头为什么左顾右盼的这么摇动呢?”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就说:“我看见如来放这种妙宝光明,来到我左边,又到我的右边。所以我往左看一看,又往右观看观看。我因为看这个光,头就摇动了。”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佛又问阿难:“阿难哪!你看这个佛光,就向左右这么动头。你头这么动,这是你这个头来回这么摇动呢?还是你这个见性来回这么摇动呢?”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阿难回答佛说:“我的头自己这么摇动的。而我这个能见的见性,连一个静的相貌都没有,又怎么会摇动呢?所以我知道是头自摇动,而这个见性没有摇动,见性是如如不动的。”“止”,就是不动,也就是头先那个“静”字的意思。这是阿难答覆佛这样子说。

佛言:如是:佛说:“你这个说得也对了!这个道理你也没有说错。不像以前你认贼作子,那么样尽认妄想当你的真心了!现在你明白这个见性是不动的了,你现在是有点办法了!”这是佛很欢喜的一个赞叹的词。佛说“如是”,就是说:“对的,你说这个很对的!”

N4普责迷认(分三)
O1取昔所悟客尘 O2令观现前主空 O3怪责自取流转
今O1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当到这个时候,佛就对大众说了,你们现在听到我讲这个道理,一定都很明白了,一定对这个道理都很清楚了,我不必再讲了。可是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假设有其他的众生,他以摇动的这种东西,就叫“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以不在这儿住的,就叫“客”。为什么这样呢?

O2令观现前主空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你们大众现在看见阿难这头来回晃,来回摇动。可是阿难方才没有讲吗?这个见性是没有所动的。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你们现在所有的大众,都看见我这手伸开又合上,合上又伸开;可是这个见性没有伸开,也没有再卷起来。这个“卷”(音:眷)字,在这儿应该读“卷”,就是“把它卷起来”。

O3怪责自取流转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是佛反问大众说,你们现在看得清清楚楚的,阿难的头自动,这个见没有摇动,也没有卷起来,也没有把它伸开。既然是这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为什么你们大众现在,还以这个动的东西,就当你们自己的身体?你不能见着你自己真正的那个见性,而拿这个身体就当你真实的一个东西了,所以“以动为境”。但本来这个动,它是个境,不是你自性所有的。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这个“洎”,就是当“到”字讲。从开始到最后,“念念生灭”,在你这个念里头,用你的识来用事,前念生后念灭,前念生后念灭,这生灭生灭;你尽在这个生灭里头做功夫,做活计了,所以没有真正明白这个见性。

佛现在就又呵斥大家,说大众都错了!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你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把你们那个真性给丢了。其实这个丢,不是真丢了,就是好像丢了似的。为什么好像丢了?众生不知道自性这种不动不摇的境界,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好像失掉了似的。

因为遗失真性,就“颠倒行事”,做事情本来应该往好的做,他偏偏往坏的做;本来应该做善事,他偏偏去做恶事去,这叫“颠倒”。再给你们讲一个比喻,人倒起来,脚冲上,头冲下,这就叫“颠倒”。或者你脚冲下,头冲上;你拿鞋往头上戴,拿帽子往脚上穿,这也叫“颠倒”。或者你小时候,父、母亲叫你去读书,你不愿意读书,这也叫“颠倒”。还有,人家都睡觉,你就要在这儿大吵大闹,扰乱人家睡不着觉,这都叫“颠倒”。总而言之,颠倒的事情,就是不顺乎情理的事情,背道而驰。好像现在要到南三藩市去,人家往南走,你往北走,背道而行,这就叫“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因为你行事颠倒,所以你的性和心不合作了。不合作,就失去这种真实性了,所以“认物为己”,你就认外边的境界当你自己了!也就是你不应该认你这个“旅店”是自己,可是你却认这个“旅店”就是你自己了。“物”,一切万物都叫“物”。

因为认物为己,所以就生出种种的执着,种种的事情都看不破了,也不明理了。因为不明理,结果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就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头出头没,自己去找生死。“流转”就是生死;自己去找生死,自己去跟着生死跑,这叫“自取流转”。

可是生死的问题,你自己如果不颠倒,能不认贼作子,不认物为己,你就可以把生死了了。想要了生死,这个问题很容易的,就在你自己向后一转就是了。你现在往前走,就是走的生死的路。你向后一转,这生死就了了,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就在乎你自己去做,你自己转身就是!只要能回头转身,生死就了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那苦海没有边,你一转,回过头来就是岸了!

以上内容为大德宣化高僧开示,更多内容详见《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经典浅释,宣化上人法汇,可以网络搜索“宣化上人法汇”,打开法界佛教总会·万佛圣城网站,跟随佛祖菩萨高僧修善念佛,来世出生于没有苦难的佛国。#心中的净土[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先生称,2月10日,他添加了名为“起点”的姚女士的微信,经常通过微信聊天,张先生将自己的经济情况也告诉了姚女士。张先生称,2月10日,他添加了名为“起点”的姚
  •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嘉嘉让我下载了一个游戏,让我沉迷其中,玩游戏严重破坏了姐妹聚会的气氛,我反省。
  • 一想到你还那么小就出来工作了,我就好心疼呀。我看哥哥你那个凶凶的表情肯定就是在怪我选别的都不选你的吧,哈哈哈哈哈......哥哥我跟你说,我期末考试的时候,把鲜
  • 他的作品以中世纪文学为滋养,上承浪漫主义,下应唯美、象征、颓废等潮流,观览他的诗作,就像观览一幅十九世纪英诗截面图。他的诗歌内省自观,远绝尘嚣,执着于探索人类激
  • 我很幸运,一开始就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在做《风味人间》的时候我们只敢在开头和结尾做个孩子,说一些真挚的话,中间我们是“长皱的样子”很多人只想知道什么好吃,并不关心
  • 包括我现在都认为 一个人能不能赚到钱取决于她对赚钱的欲望有多深 因为赚钱能治愈一切矫情 有钱能治愈一切自卑不喜欢靠买惨博同情吸引眼球 但这一路的确是我一步一个脚
  • 「 妈阁是座城 」。叙事乏力、情感脉络牵强导致人物和故事的发展比较寡淡 但演员们的演技不错因此我还是有所触动。不管是赌钱还是赌感情,一投入即是输。赌感情看起来
  • 十年前的今天崔妗粲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心]我们在期待中迎接她的的到来[心]出生第三天我去兰州办手续.与她第一次见面[心]从此我又多了一个身份:linlin妈妈[
  • #郑爽[超话]#今天是立小夏的生日,她也是追星界励志性人物,一首追光者代表了她,也代表了我们,这个女孩演青春故事,总是蕴涵了一种种美好初恋般的感情,剧里有很多大
  • 事实证明 Tony们永远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说法 再熟的Tony也没用 只要他想削薄或者是剪短你的头发 你的拒绝和双手比❌ 就永远没用 我只想要一个公主切 您给我切
  • 老一辈的我的人,我的爷爷奶奶外婆…身上一定都有很多可以歌颂的事迹、值得聆听的故事,回想起奶奶曾经和我讲过的那些艰苦的岁月,忆苦思甜,我致敬!那样一个常常微笑,慈
  • 。每个人都是值得的,不要因为任何人改变这一点,你也很不错,何必作些无用功呢。
  • !很丰富 有南瓜彩椒面包丁芝士片[赞]烟熏鸡胸也很好吃[赞]秒杀罗森[二哈]但是要配一个罗森的溏心蛋[赞]456的芝士小零食超好吃!
  •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场是恒大连续的第四个客场比赛,体能上或许并非那么理想。这一场的初盘也是七国那么乱,虽说基本是纠结于恒大让1球还是1.25,但弊就弊在许多机构在
  • 最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我是这样真的觉得的,今天早上在公车上给一个奶奶让座,她的背上有一个好小的小朋友,然后另外一个奶奶就和我聊天,她说不是放假了吗,我说我留在这里
  • 原来大家谈个恋爱都有这么多故事的吗”“怎么一个比一个惨”后半截看星空博物馆感受是“啊空调没有前面那个馆凉快”“嗨你说这弄点小彩条小羽毛小灯带为啥就能吸引这么多小
  • 想想法律其实不是我旺财之地,但在我手中也变成众生之福田,也就够了。猪耳的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懒散,有极重的惰性,时常拖拖拉拉不去做一些计划中的事,做了也是心不在焉
  • 也算是可以了,喜欢墙头墙头后来就红跟一个小伙伴一交流,她说你什么什么时候喜欢我[笑cry]喜欢以前很久之前的cp然后近期会有后续,或者又合体或者相遇的[允悲]胡
  • 不搞事的人、平安的人,就是有根基的人。一个能成功的人,又要有大根基,又要有大修行,如果只有一个,就不圆满了。
  • ’王志仁听了,顿起恻隐之心,就问明了猪款多少,送给她加倍的真银,少妇遇到了这样大慈大悲的好人,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欢喜,无法形容的感激,向王志仁说了很多谢恩祝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