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采摘了吗?

作者 陈萌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城的居民对田野乡村越发向往,而京郊周边的采摘园也应运而生,像雨后春笋般遍布京郊各地。发展到今天,京郊的采摘活动已经没有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采摘活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京城的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孩子,约上三五好友聚于采摘园,共享采摘乐趣。

对京城人来说,采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成为了城市居民放松休闲、亲子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

采摘的前世今生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采摘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是进入21 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出现的时尚休闲活动,其实这是对于采摘的一个认知误区。采摘的历史非常悠久。采摘一词最早出自《隋书》,后在唐代文献中也有“时果未熟,乃有邻里小儿攀缘采摘”之说。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也用“采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来寄语新茶。随着时代的变迁,采摘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意义——陶渊明式的田园情调。它让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清新的空气,带着回归田园的梦想与奢望,享受着真切而原始的收获之乐。

论起采摘热潮,当从十多年前开始说起。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高压力、快节奏让生活其中的人们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更没有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会。很多孩子对于超市里的蔬菜水果都认不全,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生长,如何被采摘下来的。比如我家的孩子,一直以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于是,采摘就成了让孩子认识自然的一个最简单最实在的途径。

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也为“采摘热”连年火爆的局面“添油加醋”不少。绝大多数媒体对采摘的意义都是持肯定的态度。

而商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新奇的采摘内容,更是促进采摘热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比如深受人们欢迎的樱桃、草莓,由原来的春季采摘,发展为四季均可采摘。

“我们单位的跨年活动就是去采摘园采摘。”于女士作为一名公司的H R,在制定年底单位团建活动的时候,从众多候选方案中选定了采摘,“说实话,很多的活动方式对于大家来讲都不陌生了,甚至可能都参加过很多次了,所以我们这次想来个新鲜一点的。”事后据大家的反馈,也确实证明了冬季采摘别有一番风味。

热衷采摘的小孩子

采摘与其他同类别活动相比较而言,是一项零门槛、老少皆可的项目,因此参加这项活动的人们“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年龄跨度极大。据相关数据统计,采摘的队伍中带孩子的家庭占据整体采摘队伍的八成以上。

笔者在顺义某采摘园内看到一位只有2岁的小宝宝兴奋地跟着大人屁股后面,似模似样地采摘着草莓。说实在的,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采摘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是他们却会觉得采摘无比有乐趣。作为父母,带着这么小的孩子来采摘,根本体会不到乐趣,不过是在城里带孩子和在采摘园里带孩子的区别罢了,反而还平添很多劳累。一般的采摘园都在郊区,需要驾车前往,小孩子的体力有限,耐性不足,往往摘了几个果实之后,新鲜感就会慢慢开始消减乃至消失。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就会开始变得不耐烦,造成孩子跟家长之间有各种形式的“不愉快”发生,使得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采摘活动大打折扣。

而3 岁以后的小宝宝就相对好了很多。比如我们这次遇到的3 岁小朋友——菲儿。小姑娘在整个采摘园里撒欢儿跑,跟着父亲爬到梯子顶上又爬下,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攀爬的游戏。算下来,她并没有采摘几颗樱桃,而且也没有吃到几颗樱桃,但是却玩得不亦乐乎。当她的父母要求她“善待”自己那还只有几颗樱桃的篮子,督促她赶紧把篮子喂得饱一些的时候,她说她还想再继续用她自己的方式“玩”一会儿。可见,在孩子的眼中,采摘园就是游乐场,对采摘本身倒没什么兴趣。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总希望通过采摘这么一个休闲活动,产生出一些“教育意义”。于是,很多父母带着孩子采摘蔬菜,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蔬菜的知识。杨女士就是这样一位“背负着重大责任”的父母。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坐地铁、坐公交,外加打车才来到了某个采摘基地后,挎着菜篮,拿着剪刀,牵着孩子走进觉到菜园有多复杂,身临其境后发现一垄黄瓜一垄茄子一垄豆角一垄西红柿的格局完全颠覆了小朋友心中菜园子的形象。于是,小朋友看着不同高度的蔬菜架,突发奇想,感觉这些架子就是专门用来做玩躲猫猫道具的,瞬间就兴奋了。尽管杨女士在旁边苦口婆心地讲解着什么样的蔬菜能摘,什么样的能用手摘,什么样的需要拿剪刀剪等等,孩子的心早已飞向躲猫猫的世界里了,说了一句“我去那边看看”,就躲到了“云深不知处”的各种蔬菜架子后面,杨女士只能开始了她与孩子“躲猫猫”般的采摘活动。

当然,到底有没有人真的通过采摘活动,教育了子女劳动的辛苦,蔬菜、水果的来之不易就不得而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好的一项休闲活动,何必那么“功利”。知识是靠不断累积的,摘得多了,慢慢也就了解了。指望通过一次采摘,就让孩子成为“植物之友”,又是何必!

采摘的乐趣在于不限量的吃

凡参加过采摘活动的人都知道,采摘的水果、蔬菜的价格,要比在菜市场买可贵多了。与其如此,何必采摘,直接逛菜市场不是更直接?会不会有人因为有“挨宰”的感觉就不去采摘了?那些即便知道采摘贵,也乐在其中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刘女士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发的团购采摘门票,感觉物超所值,于是她也跟着团购了一张去体验了一把。确切地说她是想要去体验一下置身自然环境中的田园感。刘女士小时候是在农村田间地头长大的,虽然当时根本就感觉不出来那种自然环境的美好,甚至有些反感土地的味道。后来刘女士来到城市生活,慢慢远离了农村,脱离了田地,再也没有过想当年的那种感觉。所以在看到便宜的采摘活动之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找“和土地打交道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小时候,至于采摘的具体内容倒在其次。甚至说如果融入自己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话,她都想在采摘园里干点农活,用这种方式遥寄对故乡的思念。

聊完极具情怀的话语之后,刘女士也对采摘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她参加的采摘活动是不限制现场吃多少的,也就是说她在采摘园内边采摘边吃了不少。这就有点像是吃自助餐,总感觉必须吃到不想再吃才划算。等离开采摘园的时候,规定每个人至少要采摘3 斤以上的草莓才行。面对这种情景,刘女士一直在质疑,她认为这可以算是采摘活动中的“坑”。她表示,就算放开了使劲吃,一个人能吃多少水果呢? 这样的团购活动带着强烈的算计,商业意味太浓了。刘女士表示不仅她不喜欢这样,很多人也跟她一样,很难产生好感,一次之后就“敬而远之”,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类似这种现场随便吃,走时还需要“高价买走”的采摘模式,其实很多人都表示可以理解,并享受其中。

采摘的乐趣是什么?真的是摘吗?吃才最重要吧。那种吃别人家的东西不要钱的感觉简直太美妙了。至于出来以后要付高额的钱买下采摘的果实,很多人都表示:“采摘园也要生存。客人又吃又摘的,其实真正会摘的人很少,糟蹋的更多。难道采摘园来赔损失么?毕竟人家是做生意,不是搞慈善。”

采摘的乐趣在哪里?不知道你有没有采摘过?有没有发现,不论你当时采摘的那个果子有多漂亮多饱满,你总会觉得还没采的那些比你采完的要更好更大。于是,不管你在去之前如何告诫自己一定要少摘,那么贵,不值得,但是,“下一站更好”的欲望却勾着人停不下来伸出去的手。于是,每一次采摘没有上百元的支出肯定是下不来的。

孙女士是一名生活工作在北京的烟台人,特别喜欢吃樱桃的她由于工作原因,樱桃当季的时候她却回不去烟台“大快朵颐”。很多时候望着京城里的樱桃价格纠结郁闷。直到近些年来不少采摘园推出不限量吃的采摘活动,孙女士终于找到了“放开怀抱,吃出境界”的感觉,她特别喜欢参加这样的采摘活动。每次去之前她都会用大的矿泉水瓶装满自来水,在采摘的时候边摘边洗边吃,用她的话来说,别人带矿泉水是为了喝的,我带矿泉水是为了洗樱桃的。

至于在采摘最终需要用高于市场价的价位“买”走樱桃的问题,孙女士表示能够理解并接受。一方面是在采摘园现场看到的水果,比市场上卖的那些不知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还是从地上用笤帚扫起来的樱桃要好不少;另一方面对采摘园有了一些直观印象之后,她觉得采摘到的樱桃比市场上买到的好吃,所以价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来讲,对于采摘比较感兴趣的成年人里,女性比男性要多一些。一些采摘园为了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采摘的行列,陆续推出“采摘+ 烧烤”的方式,这也让采摘活动越来越休闲化。

采摘园主的前景

“采摘热”为采摘园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对于采摘园主来说,未来的采摘会怎样发展呢?

笔者和一个采摘园园主通过多次交谈后逐渐熟识。园主沙女士原来是在市区工作的普通文员,前些年自家的采摘园是由父母打理,没有现在规模这么大,来采摘的都是自家亲戚、朋友或者沙女士的同事。后来沙女士工作不顺,父母年迈,外加采摘的火热兴起等等各方面因素,促使沙女士离职后开始认真地打理这片采摘园。到今年为止,采摘经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从前期的种植管理,到采摘活动的宣传营销,沙女士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沙女士还表示,她的丈夫也计划辞掉市区的工作回来与她并肩工作,他们不是把采摘当作了一般的工作,而是想要做成一份事业,那种信心和憧憬从她那洋溢着笑意的脸庞上显露无疑。

了解了沙女士的采摘蓝图之后,笔者又接连走访了不少的采摘园,发现几乎每个采摘园都有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并且,目前发展得都非常好。有不少采摘园主表示,采摘经济得到了村子里领导的支持,他们坚信采摘经济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虽然北京周边的采摘园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正是这样的良性竞争才能带给采摘园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采摘园主会主动了解采摘者的想法,及时更新采摘品种,不断让采摘活动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采摘园也不再靠单一的采摘活动取得收益,不少采摘园主扩大规模,设置休息区,有的采摘园还会摆放儿童玩具以及小型儿童充气城堡等设施,让客人在采摘之外,还能享受到更多的休闲乐趣。对于他们来说,采摘园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需要用心经营并与时俱进的,是有发展、有前途的事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许多人都知道日本家庭教育有优越之处,但具体到还不太懂事的低龄宝宝,日本家长是如何养育、教育孩子的呢?
几年前,我住在香港,一个生活细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搭乘地铁时,如果车里有放学的小朋友,哪怕都是黑头发黑眼睛,你也很容易判断出他们的国籍——那些有家长或菲佣跟随,且让别人帮着拎着大包小包,自己只顾低头玩手掌游戏机的,是香港本地小孩;那些没有大人跟随,单独行动或与同学结伴,不仅自己背着书包、便当盒甚至足球等运动器材,满头流汗的,是跟随父母在香港生活的日本小孩。
日本孩子不仅独立,而且非常有能力。在日本,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开始便能帮大人分担家务、达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
1、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参与集体活动,塑造良好家庭观念
如果说国内的朋友圈里都是“晒娃狂魔”,日本的街头就都是遛娃狂人。不管多冷,温度如何。本地人往往是全家集体出行,即使家有新生小宝宝也不例外。
日本人确实很重视家庭。对日本家长来说,一方面,无论宝宝多大,都希望孩子能够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充分参与集体活动,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往往不是迫不得已带上孩子,而是计划要全家一起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爸爸妈妈无论多忙,在关键时刻也不能缺席(例如孩子的表演、学校运动会等),哪怕你的出现只是做个观众,但那一刻,最重要的是你“在那里”,你是“家人”。
这样从小置身在一个随时充满“家庭集体感”的环境中,不仅有助孩子安全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塑造全面的人格。而安全感强的孩子会在未来表现得更为独立、自信,不仅生活能力强,更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相比之下,国内的爸妈有多少一提起带孩子出门就嫌麻烦?有多少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何必折腾?又有多少人认识到“家庭是个集体”、“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塑造极为重要这件事呢?我们重视孩子的吃、孩子的穿,恨不得样样都是最好的,但我们在行为处事中有营造最重要的“家庭”观念吗?一个缺乏“家庭集体”观念的小朋友,会主动为家庭出力吗?未来自己有了家庭,能够维持幸福吗?
2、不娇惯孩子,“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
看看日本街头“遛娃”的家庭,大大小小的宝宝们没有哪个是里三层外三层裹起来的,女孩子尤其明显,从会走的一岁宝宝开始,都是穿着连裤袜、小裙子,萌得不要不要的。
二战后日本一直着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例如学校午餐强制喝牛奶、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形象—男孩四季着短裤、小丸子动画片中的“冬季露天浴”,都是一种体现。
事实上,“不娇惯”孩子,除了提高身体抵抗力,这种“不心疼、很舍得”的心态,也说明家长并没有将孩子摆在一个过于宠爱的位置上,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谋幸福。
3、年轻父母独立自强,孩子自觉以大带小
在日本街头,莫说一对父母带两个宝宝出门极为常见,一个妈妈独自带两个宝宝上街也是寻常风景。在日本期间,我没有见到任何需要老人陪伴出行负责带孩子的情况。
为什么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团队孩子,而中国人是一团队人带一个孩子”,除了社会安全程度、福利制度等客观环境差异,主观上,中外年轻父母的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式也确实不同。
日本父母虽然他们很年轻,甚至有些人的时尚风格“朋克”得很(看过日剧你懂的),但与孩子的互动中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很有担当。孩子们也被父母言传身教,早早有了独立意识。多孩家庭中孩子的年龄差在三岁左右比较常见,以大带小是很常见的模式,幼稚园大小的孩子已经会主动照顾弟弟妹妹了。在这种家庭模式下,爸妈有了个小帮手,照顾二胎也可以轻松一些。
这其中,之前提到的“家庭集体”意识和不娇惯的养育态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当然不能只是索取,也要给予。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甚至无需引导。
4、亲近大自然 ,重视人文教育
日本人原本就是非常重视大自然的,说对自然抱有敬畏乃至信仰也不为过。日本的家长大多鼓励孩子从小接触自然,与各种生物互动。无论是春天萌生的花草、夏天飞舞的昆虫,还是树林中的野生动物,在安全监护的前提下都鼓励去了解和探索说到寺庙、园林,在日本,带孩子参观历史古迹、人文景点简直是不分年龄的。你不难看到家长对着话都讲不清的小宝宝,认真转述古迹中一段历史事件的描述,或是某一种建筑结构或精彩绘画的解释。
我第一次去卢浮宫的时候,有印象派的主题展,一群法国的低年级小学生就在莫奈的一幅画前席地而坐,卢浮宫的讲解员在给他们讲画中光影、色彩的运用。孩子们可以随时打断、举手提问。
我当时特别感慨,自己从小看到的世界名画都是美术书上巴掌大的一张图,颜色如何还要取决于印刷厂的技术,老师分析的时候会讲伏尔加河的纤夫反映的是阶级压迫……而人家的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真迹,听到的是卢浮宫专业讲解员的艺术分析。这些孩子从小在美和艺术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的熏陶融化在骨子里,影响和塑造这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自然而然就不一样。

许多人都知道日本家庭教育有优越之处,但具体到还不太懂事的低龄宝宝,日本家长是如何养育、教育孩子的呢?
几年前,我住在香港,一个生活细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搭乘地铁时,如果车里有放学的小朋友,哪怕都是黑头发黑眼睛,你也很容易判断出他们的国籍——那些有家长或菲佣跟随,且让别人帮着拎着大包小包,自己只顾低头玩手掌游戏机的,是香港本地小孩;那些没有大人跟随,单独行动或与同学结伴,不仅自己背着书包、便当盒甚至足球等运动器材,满头流汗的,是跟随父母在香港生活的日本小孩。
日本孩子不仅独立,而且非常有能力。在日本,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开始便能帮大人分担家务、达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
1、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参与集体活动,塑造良好家庭观念
如果说国内的朋友圈里都是“晒娃狂魔”,日本的街头就都是遛娃狂人。不管多冷,温度如何。本地人往往是全家集体出行,即使家有新生小宝宝也不例外。
日本人确实很重视家庭。对日本家长来说,一方面,无论宝宝多大,都希望孩子能够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充分参与集体活动,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往往不是迫不得已带上孩子,而是计划要全家一起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爸爸妈妈无论多忙,在关键时刻也不能缺席(例如孩子的表演、学校运动会等),哪怕你的出现只是做个观众,但那一刻,最重要的是你“在那里”,你是“家人”。
这样从小置身在一个随时充满“家庭集体感”的环境中,不仅有助孩子安全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塑造全面的人格。而安全感强的孩子会在未来表现得更为独立、自信,不仅生活能力强,更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相比之下,国内的爸妈有多少一提起带孩子出门就嫌麻烦?有多少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何必折腾?又有多少人认识到“家庭是个集体”、“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塑造极为重要这件事呢?我们重视孩子的吃、孩子的穿,恨不得样样都是最好的,但我们在行为处事中有营造最重要的“家庭”观念吗?一个缺乏“家庭集体”观念的小朋友,会主动为家庭出力吗?未来自己有了家庭,能够维持幸福吗?
2、不娇惯孩子,“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
看看日本街头“遛娃”的家庭,大大小小的宝宝们没有哪个是里三层外三层裹起来的,女孩子尤其明显,从会走的一岁宝宝开始,都是穿着连裤袜、小裙子,萌得不要不要的。
二战后日本一直着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例如学校午餐强制喝牛奶、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形象—男孩四季着短裤、小丸子动画片中的“冬季露天浴”,都是一种体现。
事实上,“不娇惯”孩子,除了提高身体抵抗力,这种“不心疼、很舍得”的心态,也说明家长并没有将孩子摆在一个过于宠爱的位置上,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谋幸福。
3、年轻父母独立自强,孩子自觉以大带小
在日本街头,莫说一对父母带两个宝宝出门极为常见,一个妈妈独自带两个宝宝上街也是寻常风景。在日本期间,我没有见到任何需要老人陪伴出行负责带孩子的情况。
为什么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团队孩子,而中国人是一团队人带一个孩子”,除了社会安全程度、福利制度等客观环境差异,主观上,中外年轻父母的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式也确实不同。
日本父母虽然他们很年轻,甚至有些人的时尚风格“朋克”得很(看过日剧你懂的),但与孩子的互动中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很有担当。孩子们也被父母言传身教,早早有了独立意识。多孩家庭中孩子的年龄差在三岁左右比较常见,以大带小是很常见的模式,幼稚园大小的孩子已经会主动照顾弟弟妹妹了。在这种家庭模式下,爸妈有了个小帮手,照顾二胎也可以轻松一些。
这其中,之前提到的“家庭集体”意识和不娇惯的养育态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当然不能只是索取,也要给予。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甚至无需引导。
4、亲近大自然 ,重视人文教育
日本人原本就是非常重视大自然的,说对自然抱有敬畏乃至信仰也不为过。日本的家长大多鼓励孩子从小接触自然,与各种生物互动。无论是春天萌生的花草、夏天飞舞的昆虫,还是树林中的野生动物,在安全监护的前提下都鼓励去了解和探索说到寺庙、园林,在日本,带孩子参观历史古迹、人文景点简直是不分年龄的。你不难看到家长对着话都讲不清的小宝宝,认真转述古迹中一段历史事件的描述,或是某一种建筑结构或精彩绘画的解释。
我第一次去卢浮宫的时候,有印象派的主题展,一群法国的低年级小学生就在莫奈的一幅画前席地而坐,卢浮宫的讲解员在给他们讲画中光影、色彩的运用。孩子们可以随时打断、举手提问。
我当时特别感慨,自己从小看到的世界名画都是美术书上巴掌大的一张图,颜色如何还要取决于印刷厂的技术,老师分析的时候会讲伏尔加河的纤夫反映的是阶级压迫……而人家的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真迹,听到的是卢浮宫专业讲解员的艺术分析。这些孩子从小在美和艺术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的熏陶融化在骨子里,影响和塑造这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自然而然就不一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唯一能暂时勉强维系着这段摇摇欲坠的关系的方法是反复地提起往日最初的约定,强调两个人相同的出发点,因为那是她们的心离彼此最近的时候,自从那之后她们就渐行渐远了……
  • 除了群力外,汇水区内其他地方有很多下水是雨污合流,因此,汇集到这里的水有臭味。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通道上的两个马葫芦涌水,通道北侧污水处理厂的马葫芦也有涌水现象
  • #基金 股票# 【#钛媒体每日收评# |今日港股收评:恒指跌0.83% SOHO中国涨超11%】9月7日,恒指低开1.49%,午后跌幅收窄。4. 中铝国际收涨9
  • 最后是我们今天搭的小白房子,感谢小悠宝乖乖的跟外公外婆待了那么久,留给我们时间搭屋子[嘻嘻]众所周知,古代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但当我在电视剧中看到了她们所穿的内
  • 想起来春光乍泄,何宝荣那么放肆自由的爱,因为梁耀辉始终会容纳他,不管怎样,总有个温暖的避风港。而对于这个“家”的理解,从心来说,有时候我们也会抱怨,生气,但是当
  • 当然,你也可以用芋泥或者咸蛋黄流心,和芝士也很配,分分钟变出网红,高阶选手们可以慢慢探索。*翻拌,烘焙中常用的手法,从中间切入,翻起,如此重复:9. 模具涂上黄
  • 经常在网上看到那种对于自家猫的描述或者视频,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我家猫今年五月份满的17岁,毫无疑问是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我也曾经一度规划着为他记录点什么,文字
  • #2021湖北大数据内容峰会# 【2021湖北大数据内容峰会举行 “楚治”“传播力十佳”重榜发布】数智引领,创新赋能。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携手楚天舆情数据研究院
  • 04.我为你青丝高挽,你带我纵马天下。04.我为你青丝高挽,你带我纵马天下。
  • 市场营销在商业计划书中必须回答的四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或服务对客户有什么效用?从未来客户的角度描述创业者的想法,说明客户有哪些潜在问题或需求,并可以通过您提供
  • 花儿总是那么惹人喜欢,因为它们真的很漂亮,当花儿们拥簇在同一片田地的时候,微博推广皑皑寒冬,清晨的风总是咆哮个不停,总让人“闻而生畏,放不下被窝里的温暖,放不下
  • 想要了解巫山的历史文化,推荐来巫山博物馆看看。一向以热爱陶瓷自居,甚至想转行陶瓷事业,以为到了中国陶瓷博物馆,会区别于以往去的其他各种博物馆,会全程投入,会被馆
  • #就是这样的狮子座狮子座♌️ 是慢热型,对感情往往加倍执着。狮子座的态度就是,小事你随意,我不在乎,甚至有些糊涂,但只要是认定的事,决定了的事,就别想左右他的
  • (上)】美国藤校早申请录取喜报频传引发无限遐想,2021年伊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送孩子出国留学?(上)】美国藤校早申请录取喜报频传引发无限遐想,2021年伊始,
  • #微博橱窗# #淘宝造物节# 【券后价】29.9 【购买连接】 好消息:这里进去是一个100%返钱平台,我们打造全微博乃至全淘宝唯一一家高优惠券
  • 价格方面:情绪低点,加上预期最差的时刻等待好价格,好公司没有好价格是价投困扰的地方,很多人也时常挂在嘴边,茅台就是这个价格,不可能到多少多少,但有过塑化剂,有过
  • 这几天高频度烤肉感觉自己脑子像是被赛博黑客黑到义体过热了 放点日常图舒服一下 虽然我的相册除了小偶像还是小偶像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自己脑子 因为最近在看肯尼两年前
  • 7⃣️加入的大部队,上次去堂会是高中的时候了吧,真的很不错,就是不够唱歌,感觉能唱到半夜才爽啊哈哈哈8⃣️生日许了很多愿望,今年陶白白说星座会很旺,我觉得应该是
  • 有时候看着我的脸 才会发现自己变了 但是不知道是哪里 其实心里也是一样的吧 我变了很多 在这几年里 只是我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就连现在我的微博发的也和中年人一样
  • 就像石女儿本来没有,哪里会计较这个石女儿是高是低、是得是失,或者有对有不对呢?世间一切法本是空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我们过去由于私我意识,总是在这里面去分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