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解析思索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①。’学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②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① 见于《启问道通书》“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篇。

② 辛壬:辛巳年(1521年)与壬午年(1522年)。

欧阳崇一来信说,我读了老师您写的《启问道通书》,您说《易经·系辞》中的“何思何虑”,指所思虑的只是天理,此外再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空空荡荡的什么都不想。心的本体即是天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学者下功夫,千思万虑应该是从一个根上发出来的,这根就是天理落到心之本体上,也就是从良知发出来的。所有努力只是要恢复良知本体,若去安排思索,也就是师心自用了。

“安排思索”的“安排”在这里的意思是“谓施以心思人力。与纯任自然、不加干预相对而言。”陆澄修心学,“求圣心切”,把成圣这事儿看得太功利了,结果欲速而不达,这就是一种安排思索。

明朝刘元卿《贤奕编·应谐》有一则寓言,说的就是“安排思索”: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下面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筋疲力尽,失手掉到地面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师心自用”这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意思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现在的学者有两个弊病,要么“沉空守寂”,要么“安排思索”。

“沉空守寂”是佛家用语,和“沉空滞寂”意思相同,此病属南宋禅宗高僧宗杲禅师所批判的“默病”中最典型的一种,又称之为“枯木禅”。《六祖坛经》中提到的大通禅师,犯的就是此病。该禅病的特征就是,沉溺于空心静坐,闭目塞听,一切不管,以不见一法、不知一法的虚无之境为究竟。禅宗是最贴近我们文化的佛家宗派,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其他的宗派相对要远一些。

欧阳崇一信最后说,这两个弊病,我也经历过,在辛已到壬午期间犯有前一种毛病,最近又犯有后一种毛病。

思索只要是从良知发用的,应该就算是符合天理的,那么和安排思索有什么区别呢?我担心自己认贼作子,被迷惑了还不知道,特意请教一下先生您。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① 《尚书·洪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② 语出《孟子·告子上》原文“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思曰睿,睿作圣”出自《尚书·洪范》,按照伊川先生的解释“思虑久后,睿自然生”,“思曰睿”是说人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久了,明睿自然就出来了,人是以思而灵,但不要忘记,人也以思而妄,所以一定要善于思考,不要胡思乱想,要勤于思考,而且方法要好、要对;“睿作圣”,“作”的本意是ト人用刀刮削、钻刻龟甲,引申为创造、创作的意思,也就是明睿久了,就自然而然成为圣人了。

“思”的重点是要心有敬畏,不要抱定一个“我以为”,而是要去查证检验一下这个“我以为”对不对。同时一定要随时去观察,随时去思考,随时去验证,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思考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心有思考的功能,思考就会有所得到。

伊川先生说:“致思如掘井”,意思是说我们致力于思考的时候,就好像在挖井一样。挖井,刚开始的时候,水一定都是非常地浑浊,随着工作时间的延伸,挖得越来越深了,慢慢,清水就引出来了。开始思考的时候,一定会很浑浊,很乱,但是,思考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快了,这就像挖井一样,挖得还不够深的时候,当然都是浊水,挖到泉眼的时候,清水一出来,就明快了。

阳明先生说,思考是不能没有的。“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的结果,也就是基于私欲的“师心自用”。这两点在丧失良知之用方面的效果是相同的。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的昭明灵觉,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就是良知的作用。

如果“思”是从良知上生发出来的,也不过是天理,必然是明白简易的;如果是私意安排的“思”,自然是纷纭劳扰,良知也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究竟“思”是出自良知,还是出自私欲,自己都是知道的。会出现“认贼作子”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对致良知不真的明白,更不知道从良知上体认。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致良知”,将合于道的“良知”通过人践行,践行包括心的一涌动直到落实出来,就是一个“致”的过程,“致”的本意是“送,到”,既要“送”,也要“到”,才算是“致”。“良知”人人具有,但能时时保证“良知”能被“送到”才是“致良知”的功夫。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1、人在的时候 ,以为来日方长什么都有机会, 其实人生是减法, 见一面,少一面。6、不要在心情糟烂差的时候, 用决绝的话伤害爱你的人。
  • 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 见相 ”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 永嘉证道歌 》曰 :  “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 瑜伽师地
  • 我发现了一个宝贝,【逸砂】逸尘轩紫砂王静半手工制黄龙山原矿花块秦权壶【逸砂】逸尘轩紫砂王静半手工制黄龙山原矿花块秦权壶,160CC矿料介绍:潭北,指的是大水潭北
  • 众生皆bitter在工作的大家都好累啊,不论是高中备考,工作干活,生活中的大小怪兽真的很多昨天晚上想到了自己的退学情绪和当时度过最艰难时间的一切,感到特别舒缓但
  • 为了方便旅客乘车,沟营铁路营口河北站还雇佣辽东号小火轮,往来于辽河南北两岸渡客,并于途中供给旅客一顿饭,这样一来,当时的营口人出门运货都选择北渡辽河坐车,称之为
  • 参展作品:卢禹舜《黄河安澜天下大同》中国画 248cm×185cm 北京精彩还会继续,我们将持续推出“看名家真迹,请到郑州美术馆”系列篇。参展作品:黄永玉《有荷
  • #文轩[超话]# 【迟来的开站】 岛屿棕榈轻柔着夏日的花田微风 梦色的坂道肆意的填满色彩 一缕微光拂着隐秘的浪漫悸动 这个夏天迟来的开站礼物 像他去见他一样
  • #郑州头条#网上不停刷屏的郑州这一例确诊的轨迹也是神奇!从上海绕道广州,再飞抵郑州开会,标明是去纬二路开会,行程主要则是吃喝玩乐买gucci,入驻豪华酒店,这两
  • 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请你记得,那个努力生活、用力付出、顽强生长的你;是你,在风雨交加的日子活成了自己的屋檐;是你,在无人问津的日子也生活得热气腾腾;是你,在无数个
  • #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 [打call][打call]#每日一善# 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的,忘记了什么,也不能忘记真情、良心。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
  • 作为一家俱乐部,我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球员走上前线并受到关注而感到骄傲,距离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征兆。从周六开始,我们要拿出对利
  • ”一脸震惊,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千言万语似是拥挤在胸前,堆积成了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苦楚向我袭来,把我淹没,而我也真的快要被这苦痛淹死
  • 古时,一男子从一大户人家买了一个丫鬟,带回家中当妻子。可是没过多久,男子发现妻子竟然早已带有身孕。那妻子见瞒他不住,只得坦白交代了。男子得知实情,并未生气,反而
  • 同时这类人对爱情要求也比较高,起初总是不太满意自己在现实中的爱情,总期待好的爱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要求也降低很多,变得对恋人比较珍惜,所以这类人晚婚比较幸福。
  • 案例投稿:填充的脂肪也越来越自然了,脂肪的存活率也是很不错的 兰州做额头脂肪填充哪个医生技术好,哪家医院做脂肪填充比较好,做下巴填充哪位医生效果好,兰州做
  • 越来越期待22年[doge]期待开学后的一切期待未来备考所有证书和考试的日子,也但愿自己能在那些平凡枯燥的生活里找到更多的乐趣[羞嗒嗒]是真的很喜欢英语也是真的
  •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就无所谓,有人明明知道这是违规的还故意犯,这不是一个好的影响,也希望明星和网友都可以互相督促,完善自身。(2)明星有自己的影响力,要做好自我规范
  • 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
  • 没能进A公寓的他再次来到了一栋公寓前,打了个电话后刚才已经和他分开的B出现了,B把头靠在伊野尾的怀里担心的问他:“没事吧?郁闷的他打车前往酒吧与模特C某见面,但
  • 在1.3中,依然是通过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激烈辩论,苏格拉底点出“正义者是快乐的,而非正义者是痛苦的”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小节理解为正义的重要性。比如“正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