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二集)  2015/8/10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02-041-02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五頁第五行,科題,「利他行」,分兩科,兩小科,第一,「慈和勸進」。法藏比丘也就是法藏菩薩,圓滿修足忍辱波羅蜜,所以前面講的是「忍力成就」,意味著自度圓滿了,自度圓滿之後就要度化眾生。為什麼要成佛?是為了要幫助眾生,不是為自己。但是要幫助眾生,首先得自己成就,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就不能幫助眾生,必須自己修行功德圓滿,戒定慧三學都得到了,這才能教化眾生。我們看這段經文: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這四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解,上面就是前一段經文所說的「惠利群生」,這是慈,「忍力成就」是悲。「是故於諸有情,常以慈忍為懷」。慈,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的仁,所以我們常常把仁慈連在一起,仁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慈是佛陀所說的,意思相接近。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所以仁這個字它是會意的,人邊,這邊是二,就是二人,有自己一定想到別人,這叫仁。佛家講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這慈悲兩個字都是仁,中國用一個字代表,佛把它分成兩樁事情,一個是幫助眾生離苦,一個是幫助眾生得樂。這就是佛陀教育的終極目標,最後希望做到的。幫助眾生離苦,眾生苦從哪裡來的?是從迷失了自性,對於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認錯了,看錯了;看錯了,於是就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才惹了許多麻煩。

  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在住的這個地球,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是人為的,不是自然有的。這個,中國傳統文化說得很清楚,佛也說得很清楚。現在量子力學家做出了證明,說得沒錯。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諸位如果讀過《壇經》,《壇經》是六祖大師說的,他是中國人,他不是印度人,是我們中國土生土長的,他老人家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很重要,「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全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生的,自性現的。自性是什麼?我們常說真心,自性是真心。是從自性生的,所以明心見性了,對於這些萬法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明瞭,一點都不迷惑。這個也是佛陀教學的最高的目標,就是教你把自性找回來,明心見性,佛陀教育就圓滿了。見性之後,你對於一切萬法真正明白,沒有認錯,有能力自度。自度什麼?自己的苦沒有,樂現前,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是登峰造極,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所以苦跟樂佛知道,迷了就苦,覺悟了就樂。所以佛對於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理論依據,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或者是轉迷為悟,都行,總是要覺悟,不能再迷惑。用什麼手段?用教學。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佛陀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現在一般西方人講的宗教,佛法不屬於,佛法屬於教育。釋迦牟尼佛在世,這歷史上有記載,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出現在北印度,現在的尼泊爾附近。當時都是部落,部落就是小國,他父親是個國王。他十九歲出家,為什麼出家?感覺到生老病死苦,這苦怎麼來的?能不能避免,怎樣避免?每天想這些問題。想到最後,看到有些出家人他們是真正在做這樁事情,離苦得樂,他深受感動,十九歲出家。出家之後,他給我們表法,他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求學,所以印度那個時候宗教之國,也是哲學之國,幾乎所有宗教學派,他都親近過,十二年,到三十歲。回頭再看看這些所學的、所修的,得不到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就是沒結果。六道輪迴是苦的根源,能夠脫離六道,那就是離究竟苦,再也不受苦了。與樂,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一個道場,不要說一個國家,那不是國家,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沒有總統,它是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叫極樂世界,得究竟樂,這裡頭再也沒苦了。為這個來的。

  唐朝,我們淨土宗善導大師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諸佛所以興出世」,十方三世諸佛到世間來了,來幹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部經,就是為了說這部經而來的。他一生講了許許多多經典,換句話說,那都是附帶的,最主要的是這部經,而且這部經是講了很多次。我們中國古大德,細看《無量壽經》,現在《大藏經》裡收的有五種版本,五種本子對起來看,這個裡面有很大的差別,這就顯示不是一次說的,如果一次說的,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異,一定是多次說的。這部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翻譯,非常可惜有七種版本失傳了,《大藏經》上有經題,有這個經名,書沒有了,只剩下五種,七種失傳了。

  內蒙有一位金教授,現在是蒙古文的權威,他整理蒙古文《大藏經》,告訴我,蒙文《大藏經》裡面,《無量壽經》有二十多種譯本,比我們多得太多了。所以我就希望他能把這部分東西翻成漢文,提供給我們淨宗來做參考。真正證明釋迦牟尼佛這部經常說,四十九年每隔一、二年他都會講一遍,有的時候年年講。為什麼?佛說法契機,看到有人跟極樂世界有緣,那一定要告訴他,不能疏忽。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這個人成佛的機緣到了,不能不幫助。一個人也要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其他的成不了佛,還在六道搞輪迴,慢慢來,不著急,這個人機緣成熟了,一定要幫助他。所以一個人也講,三個人、五個人也講。這是什麼?慈悲,慈悲到極處。

  我們這一生遇到這部經,也不是偶然的。大乘經上說得很好,凡是遇到這部經,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人,都是有很大的、很深的善根。深到什麼程度?佛說了,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今天遇到這個本子,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你能信,能發願,肯念佛,不簡單!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這許許多多經典,像《大藏經》,每部經都要靠自己修戒定慧才能向上提升。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特別慈悲,不靠自力,靠佛力,完全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保佑,阿彌陀佛加持,縱然你造了很多罪業,只要你真正相信,不懷疑,真正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還是來接引你,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就是這一門。這一門簡單,很有效,保證你一生成就,不必等到第二生。

……

我分享了【《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二集)】, 快来看吧! | https://t.cn/A6xRUhst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还把boy和boing骗过来一起哈哈哈哈等他们到了 我们就立马起身回家 留下他们离谱住了hhhhh z呀 今天又是满满当当的一天 完全没有时间想太多 朋友见面就
  • 下面这个选配表呢,就供大家参考有用户觉得应该选小的,省气,但是如果功率过小,动力不足,就会影响采暖和生活热水使用,小马拉大车,锅炉永远处于工作状态,还达不到使用
  • 这九年,是陈登芳跨越青春、努力成长的九年,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有辛苦,有忙碌,有收获。【双11:纯手工美食】这里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这里是匠人的手作工厂,拥有
  • 他在《红木家具设计“六品”》中写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器以载道”的直观呈现,红木家具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人追索其作为“器”的架构与蕴涵其中的“道”的价值。”中
  • 赠予你30条人生忠告,懂了以后会开心很多。 1、不谈恋爱死不了,脱贫比脱单更重要。 2、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 3、做你害怕做的事情,然后你发现,不过如
  • 到这里应该就是很多人要上网跟情感博主投稿说自己对象对自己不上心,在线等网友劝分的情形了吧,但是我一点不生气,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买的东西和我的龟,他说啥都改
  • 其将醉酒的顾客扶回店内休息属于好意施惠,小森的死亡与小吃店的安全保障义务无关。其将醉酒的顾客扶回店内休息属于好意施惠,小森的死亡与小吃店的安全保障义务无关。
  • 坐落于温州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温州「老牌4星酒店」富丽堂皇、古典气派大气、奢华、仪式感…这里通通都有海鲜档、日料区、煎扒档、甜品档、中西美食…打响自助餐“第一战
  • 差不多喜茶的每个口味都喝过之后,我也到了该离开北京的时候啦,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七年的地方,相对于老家,北京的这个小小的出租屋更像是我的家,一个舒适的充满了
  • 反正我没有,因为我黑皮啊看不出来[笑cry]but并不代表毛孔很干净,周末试用了人生第一款鼻贴【YMGO乳糖酸去黑头鼻贴套盒】去黑头鼻贴6张+特殊棉棒6根+收细
  • 出场很美呢(杨超越跟我想象中的温柔比,少了点娇憨,但是多一分侠气)应该说,许久没有体会到这种飘逸但靠谱的台词了。周杰伦第十五张专辑猜想首先是专辑名,目前网传是《
  • 想起来了再补充[并不简单][爱你]感谢看到这里的各位大可爱小天使们~#sky光遇[超话]#dd固玩我04,准大学生,美术生,很闲,d个友友一起跑图打卡景点,最好
  • 轻触时光,一些念,若尘;一些梦,幽幽,指尖的温度,滑过静好的岁月,任一剪相思,妖娆了心灵深处的晓月眉弯。人生,春秋几度,枯荣之间,任时光飞逝,我们依旧要微笑对待
  • 很酸的文案 1、这场自救的仗,我不想打了。 2、温柔扑了个空才长记性。 3、你眉目有千秋偏无我。 4、你放不下的人,或许早已找到了代替你的人。 5、情
  •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终会有成。 ​#每日一善[超话]#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
  • 还把林楠笙朱怡贞爱情拍的好高级好艺术整部剧甚至只有一个抱 两位的表演就是独立平等灵魂的相爱 只要一眼就可以触动 隐忍克制的爱“我平等的歌唱女性和男性” 全剧对女
  • 已经售出45000件,需要的别再犹豫哦 #夏季必备##花式种草# #好物撩一撩#~~~ PangYan很丧①被U无聊的考验测试,只是为了试水以后能不能给我讲t
  •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世一堂用自己的行动呼喊着国家行业管理的规范,也用自己的行动铸造这自己的文化,坚信恪守那:配伍医方为道,的祖训,奥说挺胸的做人,一如她们那窗明
  • 丙戌日的婚姻怎么样丙戌日柱的人,感情上比较体贴,也乐于付出。但丙戌日柱的人不管怎么样,他她们是追求心灵感受的人,特别注重感觉,所找的人形象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