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这一品,世尊通过讲述菩萨布施七宝所得的福德,来深细描述实相心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对于五阴修布施度所得的福德,根本就是舍受,祂并不享受一点点一丝毫,也不在意福不福,祸不祸,也不知道有福与祸。又因为如来藏没有贪心所,不会贪着福德以及其他一切法,祂对一切法都是无欲无求,不喜不厌。菩萨悟后依止于如来藏这种体性,对于福德以及一切法,也都不会生起贪求心行,不喜也不厌,保持中道的舍受,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行。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释:世尊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一个菩萨,用遍满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如果又有一个菩萨,了知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都没有一个我,因此修成了无生忍和无生法忍,那么得忍智的菩萨所得的功德,要远远地殊胜于布施七宝的菩萨所得的功德。

菩萨布施七宝所得的福德, 世尊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其福德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菩萨布施,不仅有福德,其中也能生出功德。因为福德增长了,心地就能得以清净,心性得以调柔,禅定就能得到增进,智慧就能得以增长,道业就会得到增进,自身就会得到真实的功德受用,这是菩萨财布施所得的果报。而另一位菩萨,已经修到了得忍的程度,内心深深地觉知到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因此证成了无生法忍智。

忍一切法当中都是无我,这是哪种程度的忍呢?忍,有小乘断我见所证得的五阴无我的无生忍,有大乘法的无生忍和无生法忍。小乘的无生忍,分为四向四果。其中初果向的忍,虽然不是真正断我见的忍,但是在意识上,也忍可了五阴的虚妄不实,也在努力精进地观行,趣向于真正的断除我见。此时就差意根对于五阴无我之理的认可,这就需要意识不断地思惟观行,把五阴无我的道理传递给意根,让意根明了。意根一旦明了,就是真正的断我见,这时就成为初果人。

成为初果人以后,对于五阴无我之理,还要进行深细的观行,这个过程是意识获得更深的无生忍智的过程,是逐渐获得定力断除烦恼的过程,更是意根慢慢断除对于自我五阴执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和意根都需要不断地忍,更深层次的忍,直到意根彻底断除人我执为止,这是小乘人获得的无生忍。

大乘的无生忍,是菩萨们证得第八识以后所获得的,菩萨不仅要忍于五阴无我之理,更要忍于第八识如来藏的不生不灭之理,要深忍于第八识的无生;忍于第八识的空和有两种体性;忍于第八识的不垢不净体性;忍于第八识的所有中道体性;忍于第八识的所有方方面面的体性。然后菩萨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定力越来越增强,烦恼越来越轻微,智慧就会越来越深细。其自心的功德受用就会越来越广大,菩萨的果位就会由七住位,逐渐增进到十行位、十回向位,由破初关,到重关,再到牢关,定慧都会更加深细。

然而,这也只是五阴人无我范围内的忍,范围还不够广大,忍度还不够深邃。必须达到初地菩萨以上的无生法忍,其忍的范围才是更广大,其忍智才是更深广。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是忍一切法当中都无我,这不仅是证得了人无我,同时也证得了法无我,其法无我慧、无生法忍智地地增上,越来越深妙。

因为地上菩萨能够现观如来藏在五蕴中的运作,能够现观如来藏在十八界万法上的运作,因而深知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蕴,如何出生十八界万法的。菩萨会在一切法上,观察如来藏的运作行相,知道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运用心所法输出种子而生成的。没有一个法能够离开如来藏,而能有自身的生住异灭,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生出一切法相,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暂留一段时间,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渐渐地变异,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散坏消失。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一个法相能出生,能停留,能变异,能灭去,因而一切法相本身就是虚妄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如空中花,了不可得,其本质都是如来藏。一切法既然都不真实,没有自体性,都是如来藏性,当然就是无我的。

其中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只要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后天出生的,三界世间当中存在的,包括过去世的一切法、未来世的一切法以及现在世的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法,这些都是无我的。具体来说,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包括宇宙器世间,包括众生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了众生的五阴色身,也就是五根、五尘和法处所摄色。

心法包括七识心和七识的心所法。总括起来说,就是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些十八界法、十二处法、五阴法。这些法,都在一真法界如来藏里存在、生灭、变化、起用,都是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变现、所执持。因为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变现的,那就是有生有灭的法,就是不自在、不自主的法,就是不能自己做主宰的法,就是无我性的法。而有我性的法,是不会生灭变异的,是能够自我做主宰的,是能够自我独立存在的,是不需要他缘,就能永远长存的,是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利用的。

无我的法,就不具备这些性质,无我法不能自己独立存在,需要依赖一些外缘才能存在和起用,也需要如来藏不断地输送种子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行,否则就会灭去。所以三界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都是无我的。而出世间的如来藏法,虽然有一部分的我性,能够自己独立存在,不需要外缘,不用出生和灭亡,能够自在,能够自主。但是里面还含藏着七识的染污业种,这些业种是要生灭变异的,会拖累如来藏也发生转变,使得如来藏的功德利用也受到一些影响。

因为这时的如来藏里的种子是要受七识的熏染的,既然里面的种子能受熏染,如来藏整体就不是不变异的,那就不是完全有我性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来藏本身也有自身的识种子流注,这些识种子刹那生灭变异,才能维持如来藏的存在和运转,因此如来藏也不是完全有我性的,还是无我性的。

只有佛地的法身无垢识,才是完全有我性的,那时七识的业种生灭变异就结束了,无垢识不再受熏染,不再变异,没有生灭的种子了;自心的识种子流注也停止,没有刹那生灭的现象存在。因此佛地的无垢识就是完全彻底的我性,完全是我,其功德利用能够完全得到发挥,不再受到七识染污业种的局碍和限制,心所法由原来的五个变为二十一个,因此是完全彻底究竟的我性。

菩萨因为证得了一切法无我,能够忍于一切法当中都无我,获得了甚深的无生法忍智慧,其功德受用是极多极大极深的,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菩萨会以此甚深的唯识种智,渐渐进入佛地,福慧都圆满具足,成为三界世间所尊,人天大众之师,具足十个名号的功德利益。能够在十方世界建立诸国土,示现成佛,广度无量众生。因此菩萨证得一切法无我,其无生法忍智的功德受用,要远远超胜于菩萨布施七宝的功德和福德,其中的差异不可比拟,无以言说。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世尊又开示说:为什么是这样呢?须菩提,是因为诸菩萨们都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世尊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们都不受福德呢?世尊回答说:菩萨们所做的一切福德,都不应该贪著,因此才说菩萨不受福德。

这里的菩萨,世尊暗指实际理地的真正的菩萨,那个真正的菩萨,不受一切受,对于一切法,都是舍受。这位真正的菩萨圆满具足一切法,对于一切法都不贪求,因为没有贪求,所以才无所得。菩萨的五蕴布施世界七宝的时候,其感得的福德果报是菩萨的五蕴七识得,七识来受用,真正的菩萨——如来藏并不得一分一毫,也不受用一分一毫。而菩萨的五蕴在行布施度的时候,七识也要依止于如来藏,不贪求于福德。

菩萨在布施时,其心观行布施度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没有真正布施的人——我,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他,中间没有布施的物——七宝。为什么没有布施的人呢?因为布施的人——五蕴,是如来藏所变生的,色身是如来藏四大种子刹那输出形成的,就相当于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戒指色身;七识是如来藏刹那输出的识种子形成的,那就相当于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项链七识,色身和七识合一起组成了五蕴,五蕴整体金制品就是黄金如来藏。

那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到底有没有五蕴呢?五蕴是个什么东西呢?五蕴全体当然就是如来藏,无有其余。所以菩萨布施时,没有布施的菩萨五蕴——我,同理,也没有被布施的五蕴——他。那么中间所布施的七宝呢?七宝也是四大构成的物质色法,是如来藏刹那输出四大种子形成,是如来藏这块黄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耳环等等这些七宝物,那么七宝物到底是什么呢?七宝物就是黄金如来藏,那就没有真实的七宝,都是如来藏。而如来藏之体,也是性空,无有一个实质的相存在,空无一相。所以整个布施度,就是三轮体空,了不可得,菩萨根本就不必执著。

同理,菩萨所得的福德,也是空。首先菩萨的布施行,会作为业种存在如来藏里,缘熟时,如来藏再输出业种,实现菩萨的福德。其福德实现的形式,会以物质色法和七识心所法的形式来实现。物质色法无非是以金钱、财产、权势、地位、家眷等等形式体现出来;而这些色法,都是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形成的,本质都是如来藏,没有真实的物质色法,物质色法与如来藏不一不异。那就没有真实的福报可得,都是如来藏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在享受这些物质色法的福报时,是七识的觉知心来受用,是七识的受心所来领受、感受、享受,受心所会觉得舒适、快乐、自豪、自傲、自喜。而受心所法是随顺七识而有,是七识的助伴,七识一出现,与六尘对境,就有受心所的运作。七识是如来藏输出识种子形成的,本是如来藏,与如来藏不一不异。七识心体了不可得,那么七识的觉受,也了不可得。所以菩萨的福德实现时,福德以及对福德的享受,都没有实质,本质都是如来藏。

菩萨们证得此种智慧境界,也就会对福德不再贪求,不会再有心去享受福德。并且把修得的福德都回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的修行就是为了早日成就佛道,不会为了世俗法的福德享受,而行布施度。这样菩萨的修行,才能达到内心空净,一法不着,心空及第归,就会证得无上的佛果,圆满菩提大道。

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下去去听评弹馆的曲子,唯一遗憾的是吴亮莹老师感冒了,有点小失望,但是她师姐唱的也还过得去,哪里感觉少了韵味,没有那个调调,我买的A28前排座,票价是128元的(
  • 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
  • ·平型关本是内长城上的一座小关,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是一座沧桑的关城,是一道险要的关口,是一座别致的口堡,是一则惨烈的故事,还是一个平型关大捷纪念地。·由于恒山
  • 和爱困谈心好好哭啊[泪][泪][泪][泪]每个人好像都没有那么幸福都有自己的伤 但在上都很活泼开朗很可爱大家都想要宠爱困困溺爱困困说自己不够幸福 那一定要让困困
  • 曾经的卡魔拉离开了,现在的当然也极具特色。漫威怎么说呢,真得是又爱又恨,他陪伴的是我人生最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他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故事我的很熟悉,看着他们就像看见
  • #SVT中转周边[超话]#好价拼盘试拼 有捧花净 戳脸净 铃铛澈 正规四后续wvsjp 日周随机卡 M不可挤 其它多带可挤 标星有瑕 后四张如果定价不合理可
  • 考完试时每天沉浸在估分中,一会感觉自己应该差不多一会又觉得肯定不行了压力倍增,无意看到了种地吧综艺,看到第三期通沟的夜晚给了我很大的释怀和激励,人生就是白干加白
  • 三、宿傩对娟娟/天元把自己遗体做成即身佛说是挖苦我吗,并且“还是说——”这里有三个有点在意的地方,首先是宿傩说“羂索,不,是天元吗”其次他对自己的遗体被神格化处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算计你的小人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中国特色,小人不可得罪,同样小人也不可饶恕,这是万世不变的真理,说到底小人也有心小的一面,对待这种人要稳准
  • 真的撑死我了不理解为什么要买这么多…我好像真的越来越享受和自己相处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就是友宝女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朋友 但是大家难免都会有自己的事情 今天出门
  • 这次的色戒罗斯福尽管还给力,我们又聊了不少,又新增子时外滩江畔新回忆。Bar Rough 关门了,外滩夜景的回忆留在了2008年,那时我带Simon 去过?
  • 上脸的感受很舒服,面膜纸比较厚但又不闷,不愧是被称为“气垫”膜布,感受 30+分钟的奢华享受,让肌肤得到更好的吸收,取下面膜把剩余的面膜按摩吸收再用清水洗千净,
  • 什么时候也能拥有这样一套梦中情房哦~今天陪朋友来锦里原看房,看的我也好心动哦一进地库就感觉不一般,整体的色调都是暖色调,车马停的铝板吊顶有将近3⃣0⃣0⃣米的灯
  • 剧组互动好可爱,伙食也好好,太开心了 [打call]*・° ✰.。保持热爱需要见面,每见你一面就越难忘记,那我大概要一直一直喜欢你了,王源。
  • 苗苗这个角色可以不把她作为一个人,而作为一种现象吧,就像困苦生活里面的一朵小白花,哪怕身处阴沟仍然要抬头仰望的星空,而且20几岁的年轻人,要钱没钱,要事业没事业
  • 各位在附近的吧友们也现场去验证一下,现场画面请点击️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路面文明出行,或者城市治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下载开吧APP,在圈子当中的“曝光台”发帖,处
  • 公安提示:办理房屋和汽车贷款切勿贪图便宜,觉得对方提供的“利息低”通常这种情况存在猫腻,很可能就是骗子。公安提示:办理房屋和汽车贷款切勿贪图便宜,觉得对方提供的
  • 没有不请自来的幸运只有有备而来的惊艳​我也曾想过 会有某个地方那里有我年少的梦想转眼时光飞逝 我也不曾遗忘青春里最热烈的一章那写在脸上 溜不走的时光提醒我信仰的
  • 综上,这个赛季狼队就是独一档的存在,老林的bp也终于展现锋芒,那些​花辞​树、嘲笑fly等的,一句话:八冠在手,笑看小丑。[脱单doge][支持]第一、作为定盘
  • #行者无疆##人生只能在路上#满庭芳 孟夏将阑,皋凝峰雪,影形应坐斜阳。#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每日一善# 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