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译文连载~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当时,须菩提听到这些经典,深刻地领悟到佛法的妙义,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并且向佛陀说:“太珍贵,太罕见了,世尊!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从过去到现在,虽然洞彻一切妙理,但也未曾听过这样的佛法。
“世尊!将来如果有人,能够看到或听到这部经,并领悟修持,无有杂染,必然达到本性清净,领悟到本性是佛的真实之相。当知此人,因离相见性,无为顺道,而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您所说的真实之相,其实是不着空有之相的大道本体,并非以‘相’的形式存在,说是‘实相’,也是假借的名称而已,修持之人仍然不可立这一‘实相’为相,进而执着。
“世尊!今天听到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是坚信不疑的,也能够理解领会,更会按照您所说的妙法去修持,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困难;但是等到佛陀圆寂后,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倘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部经,进而能理解其奥妙,坚信不疑,依法修持,我想,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此人将能成就第一等稀有的无上功德,成就佛道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达到本性境界,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世间万相。何以见得呢?因为世间万相皆为虚幻不实之相,只有离一切相,安住在自性中,才是佛的境界,而‘佛’也只是个名相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看了或听了这部经,不惊疑、不恐慌、不畏惧,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说的是第一波罗蜜(到达彼岸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以妙智慧破除烦恼、离相见性而得解脱之方法),虽然我说第一波罗蜜,但你们仍然不可执着第一波罗蜜,因为我说的第一波罗蜜也只是个名相。
“须菩提!以忍辱波罗蜜来说,也是不能执着的,当下要忍而无忍,辱而无辱,一点也不起嗔恨心,所以我所说的忍辱波罗蜜也是一种名相。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一位残暴的国王,怀疑一位修行人与他的宫女有染,于是就用剑砍了修行人,但修行人仍然不起嗔恨心,那位修行人就是现在的佛陀)以剑斩掉我的四肢、耳、鼻时,我仍然不起嗔恨心,可见当时我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为什么呢?如果我在身体被歌利王一块一块地分割时,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就会起嗔恨心的。
“须菩提!又想起过去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专门修忍辱之道。在那时,我就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所以说,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必须不能有任何执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见到一切外相都不能动摇本心,心无所住,才能与本性真实相应!如果心有所执着,则为住于假相,而非保持在清净的本性境界。
“所以佛说:‘菩萨应做无相布施。’须菩提!作为一位大菩萨,为了利益广大众生的缘故,要像这样无相布施。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执着,因为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合而成,它们只是暂时存在。众生也是一样,只是一种假合的业力之身,只要业障果报消失,哪有众生呢?
“须菩提!我一向是讲真话、讲实话的,讲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从来不说欺骗的话,也不说怪异的话。须菩提!我所证悟的法是无相的,既非空亦非色,但又是自性圆满、真实存在的。
“须菩提!倘若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直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何时会有回报等,就会为诸相所系缚。像这样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人走入暗室,他将毫无所见,无法得到本性的光明。
“假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没有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期待对方回报等念头。像这样的布施,就好比人的眼睛非常明亮,在日光照耀之下,什么东西都能看得很清楚(喻指得见本性)。
“须菩提!将来的末法时代,如果有善男信女,看到或听到这部经,进而依法读诵修持,就如同如来以佛智慧去洞悉判断一切,会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运势低迷时如何才能转运? 运势低迷的表现: 1.不聚财:自身收入可以,但是总是存不住钱财。 2.常破财:稍微有些积蓄,便有造成财富的流失 3.姻缘阻:姻缘不
  • 【堪比好莱坞大片!#银行金库管理员盗取3458万现金#,用塑料袋、纸箱装运】在常人眼里,银行金库是一处极为神秘的所在,好莱坞大片中,银行金库都是现金一沓沓码放,
  • /南北典当行 /故事我讲,词话你听,典当三分怦然心动,送给我的赵姑娘[心] » 星野 “我什么时候能成为你?” “当你的温柔扑了空,你就会成为我。” 我时
  • 一条线,一群人,一个目标,一个梦想!!!就是这么样的一个集体,薪火相传,始终保持着一颗向上的心,努力着奋斗着,秉着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承担着公
  •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一季度评选出17个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4月24日下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开展一季度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暨新闻作品推优评审。会上宣传管理处向
  • 【中国电影博物馆公开招聘】#直通职场#各童鞋们注意啦,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始招聘了,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型
  • 《我同祖国共成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儿晚会 !《我同祖国共成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儿晚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全国各省级广播电视局(台)联合举
  • #Ruby读书# 我已经不记得是谁或者在哪里得到的推荐《持续的幸福》,购买此书是2014年。今天整理书架时赫然看到作者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匆匆翻了一遍,确
  • 约了好久好久的火锅(三个大胃王愣是退了三盘肉)➡️倩倩回程滴滴上被迫听起来停尸房哈哈哈➡️本来高高兴兴坐着艳的电驴回家可素…开了五米吧 我给坐爆胎了???➡️惨
  • 别tmd再撑中国男篮了,中国篮球氛围那么好,男篮打的还不是一样菜,说中国男篮在亚洲厉害的自己去查查亚洲有几个队玩篮球,NBA也就靠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篮
  • 那‎家‎堂​温‎馨提​示:天冷注‎意‎保‎暖,祝​你健​康如意​!祝‎福随着​霜‎降‎到​,一‎愿​你笑​口‎常‎开;二​愿​你​轻松‎自​在‎;三愿朋友这​颗
  • 音乐会偶遇我的爱徒 左⬅️1⃣️带眼镜的大姑娘是2005年带的第一批学生,那年她还六七岁吧,奶声奶气喊着我—徐老师,从零开始启蒙上来到现在已经是师大研究生了从我
  • 买好羽绒服,第一次买这么厚,这么大件的衣服,换上大行李箱。准备一堆御寒的东西。结果北方朋友告诉我,那边开始升温了,升温了[摊手]升…温…了…。场地做不了,只要我
  • 【呼叫元芳[下雨][下雨][下雨]】网友求助:就是在一起三年多的男朋友,他有钱给自己买个5000多的手机,然而女朋友这边还欠着两千块钱没有还。而且女朋友想男友要
  • 我怎么这么蠢,太笨了吧,我一定是十月笨蛋标兵,年度笨蛋十佳,国家二级笨蛋运动员,联合国笨蛋委员会荣誉秘书长。 一个小小的文件前后做了四次,低级错误也都快要嫌弃我
  • 如果有人问起你以后想嫁给一个什么样子的男人 你可以告诉他 我想应该是对我好,对我好,只对我好的那种人吧。 不管我多要强,在别人面前多么的坚不可摧,我都要承
  • #三喜杂谈#1984年周星驰还在主持一个默默无闻的儿童节目——《四三零穿梭机》。 他不服输,每天看好莱坞电影揣摩角色,钻研《演员的自我修养》,穷尽所能地搞笑,
  • 完美品质~~团中!! ¥6100的R~V~你不来两双吗? RV一直都是时尚界的标杆。 明星各大名媛争奇斗艳走红毯必不可少的单品之一,也是婚鞋的排名榜单之一
  • 不过三层的房子我们住一楼,要刮跑也先是三楼的屋顶然后,睡吧睡吧,我亲爱的我 用我爹送的早饭解决早上 用胶囊解决中午用音乐解决深夜 每日每夜 没日没夜 现在
  • 德国Capristo排气 WT中冷 Rowe机油 BBS motorsport赛车轮毂 HJS头段 Hamann包围 Startech包围 TTE涡轮英国Q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