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这两个字不仅是佛法的名相,在世间法上也常被使用。如果查一般国语辞典,里面的解释通常是说:“固守某些事物而不离开。”这有可能是对于某些事物的贪爱所造成,例如:贪着因为攀缘六尘境界、受用五欲境界而产生的乐受,因此思欲能够常常受用这些境界而无法离开,也就是无形中就被束缚住了。

也有可能是对某种观念或知见,在认知上认为就是他认定的那样,因为种种的关系,无法接受其他正确或更深入的说法;因此就一直固守在那些观念或知见上面而无法转进,这也是一种执着与束缚。

当然一般人所谈论的“执着”之内涵,比较少触及到对于自我的执着,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述及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如果从这个问题的字面意思来看,“执着”就代表被种种执着的法所系缚住,因此就是被限制住了。如果执着的法是杂染法或者是邪见,那很明显的,现在也许暂时是快乐的,但是这个执着终将引生种种的痛苦及障碍。而如果执着的法,虽然不是杂染法或邪见,那也可能造成进入到更高一个修学层次的障碍。虽然大家在基本观念上,或亲身经历上,应该都可以了解执着会引生痛苦,也可能会常劝他人不要执着,以减轻痛苦;但是如果再配合佛法的知见来探讨这个问题,相信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执着与苦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开始,我们来了解执着与苦的内涵。执着的范围很广,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简单以三类来说明。

第一类:是对于名闻利养、眷属等外我所的执着。这是比较粗的一种执着,也是许多众生可以知道的。

第二类:是对于五蕴我与六识之心所法,内我所的执着。这一部分法义的了解要比第一种困难。

第三类:是对于因缘所生、自心所现的种种法执为实有,或者以为自己的六识心所接触的法,是在自心之外而可以独立存在的。

以上只是一种大略的区分。而苦的内涵,可以有八苦与三苦等不同的区分方式。

以三苦来说,可以分为:坏苦、苦苦、行苦。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圣  弥勒菩萨的开示:“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缘,诸所有受,皆说名苦,是名受共相。”

这里面第一个是“坏苦”,譬如:因为所珍爱执着的色身以及一切乐受,都是生灭法,皆不能常住,终将变坏;因为变坏,使得乐受失去,或知道即将要失去,因此感到痛苦,这就是坏苦。而所执着的种种乐受,除了终将变坏之外,通常又会引生更多的贪欲追求与未来之苦。

第二个是“苦苦”,譬如:身体受伤病痛、天气寒热之苦,或者种种环境之逼迫与内心之忧苦,本身就是苦,所以叫苦苦。一般人如果无法正确了解苦苦的本质与苦因,便容易让瞋恚心现行,或造作恶业,而再引生其他之苦出来。

而第三个“行苦”,是因为诸行无常,无常迁流之法刹那变异,无法安稳常住与长久拥有,因此是苦。而如果无法认清诸行无常变异之本质,便容易以为具生灭本质之诸行是可以常住的,而再衍生出种种颠倒的知见,增长愚痴无明与产生其他的苦。

前面所说之“苦苦”与“坏苦”,因为会有很明显之苦受的产生,以及乐受的灭坏,因此一般人大多可以了解及体会;而“行苦”则比较微细,因为即使是不苦不乐法,它也是变异的;因此一般人比较不容易觉察,需要有基本的佛法知见之后,才能有比较正确的认知──知道什么是苦。在佛法的修学上,是很重要的一环。也因为知道无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中皆有苦,才能知道要去寻求正确的方法,去灭除会引生苦的种种原因,而产生修学上的动力。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大略可以对于执着与苦的内涵有基本的了解。初步也可以大致看出,为何由执着会引生苦?因为如果我们所执着的种种法,本身是生灭性的,本来就不可能离开变异与生灭;因此对于这些种种生灭法的执着,希望长久拥有,将无可避免的事与愿违,而产生种种的痛苦。譬如不知有生必有死,而追求长生不老,但无论他如何修炼,终有死亡之日,舍寿之后,仍然必须在三界中轮回受报。

而执着种种错误的佛法知见,也让我们无法朝向正确的修行方向前进,同时也因为知见错误,而无法配合正确有效的修行方法,因此让学佛者在修学多年之后,仍无法成就而唐捐其功,徒耗财力与心力,怎不教人万分痛苦?譬如信受邪见,误以为众生只有六个识,而不知或不承认,人人都有第七识意根与第八识如来藏心;因此产生在经教法义上的错误理解,造成在修行上有如欲煮沙成饭,而没办法获得三乘菩提的实证功德与解脱受用。因此便难以灭除种种之烦恼与痛苦,这也是佛法修学者,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这些执着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对于所执着之种种法的体性,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有错误的认知,有各种虚妄想的存在;因此导致身口意行与修学上的偏失与错误,而产生种种的痛苦。因此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1中,世尊开示我们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因此远离错误的知见妄想,才能使学佛者从根本上逐渐断除种种执着,因而离开种种的苦,而最终得以开发自心如来藏无量无边的功德。

底下就要对上述所概略区分的三种执着与痛苦的关系,来作一些探讨。

第一种、对于外我所──财富、名利、地位等等。因为执着的关系而辛苦追求,尤其在现代资源不足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一般人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有许多的忧悲苦恼,以及难免造作种种伤害众生的身口意行。在辛苦追求得来之后又惧怕失去,而需要作种种的守护与作更多的或其他层次的追求,以及连带会同时生起种种的贪爱执着与悭吝之心,这些都会引生今世种种的身心苦受,与未来世不可爱的苦报。在经典里面也开示说:“深着五欲法,将使众苦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菩萨因为知道,只要能积极行布施与救护众生等六度万行,种种的福报就自然会跟着自己,无需要强求与执着,而这些福报又可以作为利乐众生之用;因此菩萨依正知见来广行菩萨道,可以渐渐离开外我所的执着与痛苦。

对于外我所引生的问题,一般学佛者大致上都能够比较容易认知,也能够设法在这方面让自己渐渐把外我所的执着性淡薄;但是这里要附带一提的就是,对于外我所,即使能够淡薄、知足常乐与逐渐放下,在佛法修学的内涵上,也只是少分而已。只靠放下外我所,仍然无法真正离开所有的执着,而且也是各种执着中,属于比较外层的部分而已。因此您目前修学的方法,如果只是教您“一切放下、不要执着。”但是却没有教导您“断我见”的知见与方法,也没有传授您“如来藏”的正知见,那建议您要留意及思考,如何转进到更高一层的方法,不要执着于目前的修学方法,这样对您才会有最大的利益。

第二种、对于自我与内我所的执着,则是一般学佛者,比较不容易了解与实际去克服的。因此我们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自我的执着,主要导因在于对于“我”的错误认知,最普遍的便是落入以“五阴为我”的陷阱中而自己没有觉察,因此对五阴产生执着,而有五阴炽盛之苦。因五阴炽盛,便导致有情流转生死而不断絶,永远没有寂静的时侯。如果把苦分为八种,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苦。而前面的七种苦,也都可以汇归于五阴炽盛苦。而误以为五阴是真实我之“我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为自己的意识心是真实我,可以生生世世存在不灭,以为意识心是轮回的主体,以为此世的意识心与前世的意识心是同一个。”这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我见”。因为长时我见熏染,而与各种烦恼法相应的缘故,令我见逐渐深沉,因而形成生生世世以来,意识心与意根的深刻我执;除了因为我见而产生我执之外,同时也喜爱意识心的种种见闻觉知之自性,与相应的心所有法,希望让自己意识心的见闻觉知,能够时时现起而了别种种的六尘境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我所的执着。有了自我与内我所的执着,就会跟前面所讲的,种种的外我所相应,而难以摆脱外我所的执着。

为什么许多人会落入以意识心为真实我的错误知见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意识心可以反观自己。意识心可以反观、确认、知道自己是存在的,而且祂也与念心所相应,可以在时间上作连贯。譬如:可以把去年与今年的种种事物,在时间先后次第与逻辑上连接起来,并且有非常勐利的思惟分析能力。因为这些原因,众生会感觉意识心是那么的真实,因此意识心也是被众生所最重视及最执着的法,因此就被大部分的众生执为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经由经教或善知识的教导,一般来说,是很难接受意识心不是真实我的知见;因而也就无法成就断除我见的基本条件,而解脱于种种的执着之苦。

厘清及断除这种以意识心为真实我的错误知见,对于学佛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也是属于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知见。因为我见的关系,会使学佛者不仅无法证得最起码的,声闻菩提初果之断我见的解脱功德,也无法在菩提道上,证得可以入内门修学之七住位明心的果证。没有断除我见,就很难离开戒禁取见与疑见的系缚,因此便不易判断,哪些身口意行有助于解脱?哪些会妨碍解脱?也很难判断诸方大师是否有断我见?因此可能继续受邪见误导,也更无法断我执,因此就无法出离三界烦恼之苦。

在修学上,执着以意识心为真实我,或以六识论为基础的修学方法,都将无法成就声闻解脱果与佛菩提果,同时也有落入未证言证的风险。例如:以定中之一念不生的意识心为真心,或将经教中开示真心第八识的体性,以自己之意识思惟套在意识心上,而以为已经证悟真心;或者想要将意识心修行清净,而转成真心等等。除了在修行上成为妄想,而无法成就之外,将来也有可能因为误导众生,或诽谤正法,而导致严重的苦果。

因此期望诸位,务必要以“八识论”作为修学的基础知见,也就是“如来藏心”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不生不灭的真实心。配合八识论以如来藏为核心的正知见,让学佛者在修学上,就可以有断我见的机会,将来也可以逐渐分分修除我执,包括内我所与外我所的执着,而且也是将来证悟实相的基础。

第三种、对于因缘所生、自心如来所现的种种法,执为离心外实有。不晓得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因此执着心外实有六尘万法,同时也误认为心外实有一切法,能被觉知心的自己所接触、感受、了知;因此对于种种法,产生错误的判断与执着,认为必定如自己所想的道理一般,误计为实有及必定如是,而执着之。譬如:器世间山河大地外五尘等,都只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心所变现的环境;而自己的觉知心所领受的境界,只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内六尘相分,意识心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到外面的境界。而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生活在自己的内相分之中,因此应当了解及观察,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的道理;虽然一切法,能够灭了又一直出生,但是皆无真实不坏之体性。

这一类的执着性,需要对于如来藏与其所生、所现之法,作种种深入的观察而证得各种现观,及验知如来藏能生万法之体性,与含藏之各种种子,因此比较属于悟后起修的内容。它也会障碍菩萨生起更胜妙的智慧,因此对于菩萨来说,也是属于要断除的障碍。一般学佛人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于种种法的执着性;而要远离对于自心所现的种种法的执着性,首先就是要建立八识论的基本佛法知见,这方面就有赖于善知识的正确教导,才能够有后续正确的修学。

以上,我们已经把三种执着及相应的苦与障碍,作了大略的说明。在佛道的修学过程中,就是要藉着对于正法的闻思修,而灭除种种错误的知见以及妄想,进而远离种种的执着,因此才可以消除种种的苦及障碍。而在修学方法上也要知道,如何随着修行阶段的提升,而层层转进;不可以因为执着,而固定在一个修学与观行的内涵上。譬如: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每个阶位都有它修学与观行及所证的内涵与重点。如果在修学时,不晓得要受学于善知识,便很难知道如何方便善巧地往上一层转进。因此我们可以说种种的妄想颠倒执着,都能引生痛苦与障碍。而在修学路上,除了信受如来藏正法,远离错误的知见,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断我见。 https://t.cn/RJZt3Vl

都有脆弱的一面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

才能云淡风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也许你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

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

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不要让小焦虑变成大问题

你何必放不下?

焦虑不安的状态,通常来自于我们对身外事物的过于在意。这种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更高,而是害怕自己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能伸展、成长,是一种不能安心且殚心竭虑的状态。

事实上,外在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不属于我们,我们也不必和他人比较,所以我们又有何放不下的呢?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财富、没有名望、没有身价,我们什么也没有。即使有了,这些身外之物我们也不能保持其永远守候在我们的周围。当自己一旦拥有,但后又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没落,随即而来便是痛苦......

焦虑不安是哪种苦?

佛法里面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焦虑不安是哪一种苦呢?焦虑不安,其实是“求不得苦”中的一种。

因为求不得,所以会不安,进而会焦虑。自己明明不断地努力去做了,但收获却并不是和付出成正比。

而正因为得不到,我们就会老去想、老去思,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贪欲,所以此时的内心就会躁动与不安。

婆罗门的故事

佛陀住世弘法住在祗树给孤独园中修行,有一位婆罗门,他有一个年轻的女儿,她聪明伶俐,非常招人喜爱。可这个小女儿在长到十四、五岁时身染重病,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婆罗门经受不住打击,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他整天在外面乱走,他心里想不通,每天都在叹气。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佛陀,并向佛陀哭诉,他想不开,他放不下,他请求佛陀为他开示女儿死去的因缘。

佛陀对他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是不能长久的,这些事虽然让人痛苦,但这却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事。也许是因缘到了,佛陀的这句开导让这位婆罗门心开意解,从此便解开了心中的结,自此深观世间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开示

■ 有常者必无常

《阿含经》中佛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不可能长久不坏,保持原貌。任何事物都随因缘变化而时刻改变,有成就有败,有生就有灭。我们也是时时刻刻都处在新陈代谢中,直到老病而死最后回归大地。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 富贵者必不久

世人无不贪爱富贵,可人类文明史中,即使再大富大贵之人,最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颓败下来。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真正能累积传递的“财富”,是积德行善。

但我们凡夫的心悭吝,没有时想要有,有了后还要更多,多了还想永久,但没有舍就没有得,没有布施,富贵就不能长久。

■ 和合者必别离

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酒吃饭虽然给人带来快乐,但最终还是要有结束的时候。

同样,我们的一生中总是要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即使能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人,最终还是要面临死别的时刻。

■ 强健者必归死

古时候方士求炼丹长生,帝王将相对权位执著,想长久把持。可是不管怎样求取,再年轻强壮的身体,最终还要归于老死。

所以人生在世,如果只是把精力放到生灭无常的名利地位上,就真的成了众人口中的愚痴人了。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人生,把生命过得更有意义,那样便可称为“生亦安,死亦安也”。

让你安心的四个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遇到苦难与无法解决的事时,首先不排斥,要冷静,给自己分析的时间。如果不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很难去正视问题。

第二,是“正视现实”。当你觉得焦虑时,要反问:焦虑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任何事情,如果能面对它、正视它,问题往往解决起来就容易一半。

再者,要“怀抱信心”。觉得无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态非常危险,会把自己带入绝境。如果把心态调整一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今天能过,明天也一定能过去。永远对未来怀抱信心与希望,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态发生改变。

最后,要“和自己和解”。我们不仅要试着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心和解。不必烦恼,不必忧虑,一切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

因缘起而生,因缘坏而灭。万事万物都脱不开这个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长久不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过于执著世间的虚妄不实,人生自然会更加豁达开朗。 https://t.cn/RJ2IpDz

佛陀教你远离焦虑、安心自在的四个方法!

你何必放不下?

焦虑不安的状态,通常来自于我们对身外事物的过于在意。这种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更高,而是害怕自己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能伸展、成长,是一种不能安心且殚心竭虑的状态。

事实上,外在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不属于我们,我们也不必和他人比较,所以我们又有何放不下的呢?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财富、没有名望、没有身价,我们什么也没有。即使有了,这些身外之物我们也不能保持其永远守候在我们的周围。当自己一旦拥有,但后又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没落,随即而来便是痛苦......

焦虑不安是哪种苦?

佛法里面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焦虑不安是哪一种苦呢?焦虑不安,其实是“求不得苦”中的一种。

因为求不得,所以会不安,进而会焦虑。自己明明不断地努力去做了,但收获却并不是和付出成正比。

而正因为得不到,我们就会老去想、老去思,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贪欲,所以此时的内心就会躁动与不安。

婆罗门的故事

佛陀住世弘法住在祗树给孤独园中修行,有一位婆罗门,他有一个年轻的女儿,她聪明伶俐,非常招人喜爱。可这个小女儿在长到十四、五岁时身染重病,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婆罗门经受不住打击,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他整天在外面乱走,他心里想不通,每天都在叹气。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佛陀,并向佛陀哭诉,他想不开,他放不下,他请求佛陀为他开示女儿死去的因缘。

佛陀对他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是不能长久的,这些事虽然让人痛苦,但这却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事。也许是因缘到了,佛陀的这句开导让这位婆罗门心开意解,从此便解开了心中的结,自此深观世间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开示

有常者必无常

《阿含经》中佛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不可能长久不坏,保持原貌。任何事物都随因缘变化而时刻改变,有成就有败,有生就有灭。我们也是时时刻刻都处在新陈代谢中,直到老病而死最后回归大地。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富贵者必不久

世人无不贪爱富贵,可人类文明史中,即使再大富大贵之人,最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颓败下来。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真正能累积传递的“财富”,是积德行善。

但我们凡夫的心悭吝,没有时想要有,有了后还要更多,多了还想永久,但没有舍就没有得,没有布施,富贵就不能长久。

和合者必别离

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酒吃饭虽然给人带来快乐,但最终还是要有结束的时候。

同样,我们的一生中总是要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即使能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人,最终还是要面临死别的时刻。

强健者必归死

古时候方士求炼丹长生,帝王将相对权位执著,想长久把持。可是不管怎样求取,再年轻强壮的身体,最终还要归于老死。

所以人生在世,如果只是把精力放到生灭无常的名利地位上,就真的成了众人口中的愚痴人了。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人生,把生命过得更有意义,那样便可称为“生亦安,死亦安也”。

让你安心的四个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遇到苦难与无法解决的事时,首先不排斥,要冷静,给自己分析的时间。如果不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很难去正视问题。

第二,是“正视现实”。当你觉得焦虑时,要反问:焦虑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任何事情,如果能面对它、正视它,问题往往解决起来就容易一半。

再者,要“怀抱信心”。觉得无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态非常危险,会把自己带入绝境。如果把心态调整一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今天能过,明天也一定能过去。永远对未来怀抱信心与希望,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态发生改变。

最后,要“和自己和解”。我们不仅要试着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心和解。不必烦恼,不必忧虑,一切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

因缘起而生,因缘坏而灭。万事万物都脱不开这个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长久不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过于执著世间的虚妄不实,人生自然会更加豁达开朗。

编后语

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此有情无情,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真之人心现识变而已。《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强调修行人听经闻法明白此理当下成就、当下往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年夏天,皇家加勒比集团将继续壮大其船队规模,超豪华品牌银海邮轮将推出全新的Silver Nova号,海洋乌托邦(Utopia of the Seas)号也将在
  • 两三年前有个母胎单身27年的人问我情感问题,我当时告诉她:“你要试着去了解/接受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你想象中的人”。今天无意中看到,百年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写
  • ”好吗?我说,杋圭,世界太多风浪,让我留在你身旁。去健身房练完无氧还下水了嘿嘿 但是很神奇 和泳队的人呆在一起就是特别开心的!
  • 当时的寒冷,就像我在桥的那头,即将过阴曹地府一般。 这是唯一的没有纠葛的平台了,很庆幸也很感谢。 第一条微博定格在2015年,过去的9个年头里殊不知自己已经历尽
  • 心心念念一个多星期的烤鸭终于吃到了哈哈哈啊哈哈,真爽[干饭人][awsl]还有抹茶冰淇淋,真好吃,很多人都说抹茶味有点苦,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超爱[笑哈哈]蜜雪冰
  •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自己也挺可爱的,高兴的时候会发许多的哈哈,激动的时候会发许多的啊,、伤心的时候又直接呜呜呜……没有用什么很有文化气息的词语,也不会用,语
  • 換成“挺愛的”“蠻愛的”會顯得自己好像沒多投入感情一般,低的門檻都跨不過去,高的就不碰了我說我不自私,那是因為在了解這方面,我不想了解任何人,也包括我自己,甚至
  • 刘宇宁内心通透明澈和自矜自持,他高度深度广度……无论何种维度,你担废物都无法企及@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宁远舟刘宇宁燕子京刘宇宁魏劭#奉上 -摩登兄弟刘宇宁[音
  • ”蔡月英17年的“老搭档”、海沧城建集团市政公司的“公厕保洁专家”廖小玉,拿着当地职工文化团队书法家在现场为她题写的“福”字,让蔡月英帮她合了张影。文艺演出由环
  • 我内心会意地一笑,自己对自己说:“不买,因为我在百华美术馆看见过馆藏的横山大观的真品。眼看着这样下去自己会破产,但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山根薰只好与横山大观
  • 种植梨树时要配置授粉树,授粉树与主裁品种比例为1:4-6,最好选择2-3个能互相授粉的品种进行栽培二、果园建设园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土壤微酸性
  • #‍檀健次被我弄丢的你#逐步就会在灵性的世界里明白生活是自己的 不必羡慕当你找到自己的路时就不会再去彷徨了,在此之前请你安住自己的心,足够的去相信自己,有这个实
  • 《时光贩卖机.李想家的料理》测评: “如果有一台时光贩卖机 我想回到那个萤海边 回到那看起来有点破败的料理店 回到有我们七个人带着一猫一狗在一起的夏天 那是有
  • 終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一樣,回首自己的故事;然後笑著摇摇頭,浮生不過夢一場,所以能治愈你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内心的那份釋懷和明白。處理緊急的事情
  • 三八妇女节最大的仪式感就是送一朵花吧,是女人终生的浪漫,我也好喜欢花,正好春天来了,真的好期待春光明媚,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都焕然着生机女人要学会爱自己,因为
  • 但是后面到了kiko的剧情,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反转,荣梓杉的演技真的棒,我真的没想到neo是那个创造mask的人。说到这不由地想起了前段时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体
  • #刘浩存[超话]##爱会带你穿过黑暗# 在妇女节这天看了灿烂的她,这本就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部电影,果不其然,看完真的很感动。电影后边有出人意料的反转,也有温馨的画
  • 其实最重要的是滋味类型的雷同,蜜香、果韵、花香,有些茶的风味尤其是在存储三五年后有非常大的雷同。在物理层面有6个方面可以感受好熟茶之美——1、净度(纯净度) 好
  • 虽然匆匆一晚上但是很开心还一起打麻将️哈哈哈竟然才知道我的发小会打麻将哈哈哈哈 解锁她的新技能 [哇]减肥可能就是要回避社交吧 不过我这种算是摆烂减肥 我会很喜
  • 报道称,19岁的谢桂泉单人重装骑行已来到了广东阳江,他是2月16日从老家揭阳出发,预计还有两天就能骑到湛江的学校,总行程900公里左右。据其介绍,以前他曾一天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