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这两个字不仅是佛法的名相,在世间法上也常被使用。如果查一般国语辞典,里面的解释通常是说:“固守某些事物而不离开。”这有可能是对于某些事物的贪爱所造成,例如:贪着因为攀缘六尘境界、受用五欲境界而产生的乐受,因此思欲能够常常受用这些境界而无法离开,也就是无形中就被束缚住了。

也有可能是对某种观念或知见,在认知上认为就是他认定的那样,因为种种的关系,无法接受其他正确或更深入的说法;因此就一直固守在那些观念或知见上面而无法转进,这也是一种执着与束缚。

当然一般人所谈论的“执着”之内涵,比较少触及到对于自我的执着,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述及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如果从这个问题的字面意思来看,“执着”就代表被种种执着的法所系缚住,因此就是被限制住了。如果执着的法是杂染法或者是邪见,那很明显的,现在也许暂时是快乐的,但是这个执着终将引生种种的痛苦及障碍。而如果执着的法,虽然不是杂染法或邪见,那也可能造成进入到更高一个修学层次的障碍。虽然大家在基本观念上,或亲身经历上,应该都可以了解执着会引生痛苦,也可能会常劝他人不要执着,以减轻痛苦;但是如果再配合佛法的知见来探讨这个问题,相信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执着与苦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开始,我们来了解执着与苦的内涵。执着的范围很广,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简单以三类来说明。

第一类:是对于名闻利养、眷属等外我所的执着。这是比较粗的一种执着,也是许多众生可以知道的。

第二类:是对于五蕴我与六识之心所法,内我所的执着。这一部分法义的了解要比第一种困难。

第三类:是对于因缘所生、自心所现的种种法执为实有,或者以为自己的六识心所接触的法,是在自心之外而可以独立存在的。

以上只是一种大略的区分。而苦的内涵,可以有八苦与三苦等不同的区分方式。

以三苦来说,可以分为:坏苦、苦苦、行苦。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圣  弥勒菩萨的开示:“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缘,诸所有受,皆说名苦,是名受共相。”

这里面第一个是“坏苦”,譬如:因为所珍爱执着的色身以及一切乐受,都是生灭法,皆不能常住,终将变坏;因为变坏,使得乐受失去,或知道即将要失去,因此感到痛苦,这就是坏苦。而所执着的种种乐受,除了终将变坏之外,通常又会引生更多的贪欲追求与未来之苦。

第二个是“苦苦”,譬如:身体受伤病痛、天气寒热之苦,或者种种环境之逼迫与内心之忧苦,本身就是苦,所以叫苦苦。一般人如果无法正确了解苦苦的本质与苦因,便容易让瞋恚心现行,或造作恶业,而再引生其他之苦出来。

而第三个“行苦”,是因为诸行无常,无常迁流之法刹那变异,无法安稳常住与长久拥有,因此是苦。而如果无法认清诸行无常变异之本质,便容易以为具生灭本质之诸行是可以常住的,而再衍生出种种颠倒的知见,增长愚痴无明与产生其他的苦。

前面所说之“苦苦”与“坏苦”,因为会有很明显之苦受的产生,以及乐受的灭坏,因此一般人大多可以了解及体会;而“行苦”则比较微细,因为即使是不苦不乐法,它也是变异的;因此一般人比较不容易觉察,需要有基本的佛法知见之后,才能有比较正确的认知──知道什么是苦。在佛法的修学上,是很重要的一环。也因为知道无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中皆有苦,才能知道要去寻求正确的方法,去灭除会引生苦的种种原因,而产生修学上的动力。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大略可以对于执着与苦的内涵有基本的了解。初步也可以大致看出,为何由执着会引生苦?因为如果我们所执着的种种法,本身是生灭性的,本来就不可能离开变异与生灭;因此对于这些种种生灭法的执着,希望长久拥有,将无可避免的事与愿违,而产生种种的痛苦。譬如不知有生必有死,而追求长生不老,但无论他如何修炼,终有死亡之日,舍寿之后,仍然必须在三界中轮回受报。

而执着种种错误的佛法知见,也让我们无法朝向正确的修行方向前进,同时也因为知见错误,而无法配合正确有效的修行方法,因此让学佛者在修学多年之后,仍无法成就而唐捐其功,徒耗财力与心力,怎不教人万分痛苦?譬如信受邪见,误以为众生只有六个识,而不知或不承认,人人都有第七识意根与第八识如来藏心;因此产生在经教法义上的错误理解,造成在修行上有如欲煮沙成饭,而没办法获得三乘菩提的实证功德与解脱受用。因此便难以灭除种种之烦恼与痛苦,这也是佛法修学者,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这些执着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对于所执着之种种法的体性,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有错误的认知,有各种虚妄想的存在;因此导致身口意行与修学上的偏失与错误,而产生种种的痛苦。因此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1中,世尊开示我们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因此远离错误的知见妄想,才能使学佛者从根本上逐渐断除种种执着,因而离开种种的苦,而最终得以开发自心如来藏无量无边的功德。

底下就要对上述所概略区分的三种执着与痛苦的关系,来作一些探讨。

第一种、对于外我所──财富、名利、地位等等。因为执着的关系而辛苦追求,尤其在现代资源不足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一般人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有许多的忧悲苦恼,以及难免造作种种伤害众生的身口意行。在辛苦追求得来之后又惧怕失去,而需要作种种的守护与作更多的或其他层次的追求,以及连带会同时生起种种的贪爱执着与悭吝之心,这些都会引生今世种种的身心苦受,与未来世不可爱的苦报。在经典里面也开示说:“深着五欲法,将使众苦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菩萨因为知道,只要能积极行布施与救护众生等六度万行,种种的福报就自然会跟着自己,无需要强求与执着,而这些福报又可以作为利乐众生之用;因此菩萨依正知见来广行菩萨道,可以渐渐离开外我所的执着与痛苦。

对于外我所引生的问题,一般学佛者大致上都能够比较容易认知,也能够设法在这方面让自己渐渐把外我所的执着性淡薄;但是这里要附带一提的就是,对于外我所,即使能够淡薄、知足常乐与逐渐放下,在佛法修学的内涵上,也只是少分而已。只靠放下外我所,仍然无法真正离开所有的执着,而且也是各种执着中,属于比较外层的部分而已。因此您目前修学的方法,如果只是教您“一切放下、不要执着。”但是却没有教导您“断我见”的知见与方法,也没有传授您“如来藏”的正知见,那建议您要留意及思考,如何转进到更高一层的方法,不要执着于目前的修学方法,这样对您才会有最大的利益。

第二种、对于自我与内我所的执着,则是一般学佛者,比较不容易了解与实际去克服的。因此我们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自我的执着,主要导因在于对于“我”的错误认知,最普遍的便是落入以“五阴为我”的陷阱中而自己没有觉察,因此对五阴产生执着,而有五阴炽盛之苦。因五阴炽盛,便导致有情流转生死而不断絶,永远没有寂静的时侯。如果把苦分为八种,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苦。而前面的七种苦,也都可以汇归于五阴炽盛苦。而误以为五阴是真实我之“我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为自己的意识心是真实我,可以生生世世存在不灭,以为意识心是轮回的主体,以为此世的意识心与前世的意识心是同一个。”这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我见”。因为长时我见熏染,而与各种烦恼法相应的缘故,令我见逐渐深沉,因而形成生生世世以来,意识心与意根的深刻我执;除了因为我见而产生我执之外,同时也喜爱意识心的种种见闻觉知之自性,与相应的心所有法,希望让自己意识心的见闻觉知,能够时时现起而了别种种的六尘境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我所的执着。有了自我与内我所的执着,就会跟前面所讲的,种种的外我所相应,而难以摆脱外我所的执着。

为什么许多人会落入以意识心为真实我的错误知见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意识心可以反观自己。意识心可以反观、确认、知道自己是存在的,而且祂也与念心所相应,可以在时间上作连贯。譬如:可以把去年与今年的种种事物,在时间先后次第与逻辑上连接起来,并且有非常勐利的思惟分析能力。因为这些原因,众生会感觉意识心是那么的真实,因此意识心也是被众生所最重视及最执着的法,因此就被大部分的众生执为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经由经教或善知识的教导,一般来说,是很难接受意识心不是真实我的知见;因而也就无法成就断除我见的基本条件,而解脱于种种的执着之苦。

厘清及断除这种以意识心为真实我的错误知见,对于学佛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也是属于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知见。因为我见的关系,会使学佛者不仅无法证得最起码的,声闻菩提初果之断我见的解脱功德,也无法在菩提道上,证得可以入内门修学之七住位明心的果证。没有断除我见,就很难离开戒禁取见与疑见的系缚,因此便不易判断,哪些身口意行有助于解脱?哪些会妨碍解脱?也很难判断诸方大师是否有断我见?因此可能继续受邪见误导,也更无法断我执,因此就无法出离三界烦恼之苦。

在修学上,执着以意识心为真实我,或以六识论为基础的修学方法,都将无法成就声闻解脱果与佛菩提果,同时也有落入未证言证的风险。例如:以定中之一念不生的意识心为真心,或将经教中开示真心第八识的体性,以自己之意识思惟套在意识心上,而以为已经证悟真心;或者想要将意识心修行清净,而转成真心等等。除了在修行上成为妄想,而无法成就之外,将来也有可能因为误导众生,或诽谤正法,而导致严重的苦果。

因此期望诸位,务必要以“八识论”作为修学的基础知见,也就是“如来藏心”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不生不灭的真实心。配合八识论以如来藏为核心的正知见,让学佛者在修学上,就可以有断我见的机会,将来也可以逐渐分分修除我执,包括内我所与外我所的执着,而且也是将来证悟实相的基础。

第三种、对于因缘所生、自心如来所现的种种法,执为离心外实有。不晓得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因此执着心外实有六尘万法,同时也误认为心外实有一切法,能被觉知心的自己所接触、感受、了知;因此对于种种法,产生错误的判断与执着,认为必定如自己所想的道理一般,误计为实有及必定如是,而执着之。譬如:器世间山河大地外五尘等,都只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心所变现的环境;而自己的觉知心所领受的境界,只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内六尘相分,意识心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到外面的境界。而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生活在自己的内相分之中,因此应当了解及观察,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的道理;虽然一切法,能够灭了又一直出生,但是皆无真实不坏之体性。

这一类的执着性,需要对于如来藏与其所生、所现之法,作种种深入的观察而证得各种现观,及验知如来藏能生万法之体性,与含藏之各种种子,因此比较属于悟后起修的内容。它也会障碍菩萨生起更胜妙的智慧,因此对于菩萨来说,也是属于要断除的障碍。一般学佛人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于种种法的执着性;而要远离对于自心所现的种种法的执着性,首先就是要建立八识论的基本佛法知见,这方面就有赖于善知识的正确教导,才能够有后续正确的修学。

以上,我们已经把三种执着及相应的苦与障碍,作了大略的说明。在佛道的修学过程中,就是要藉着对于正法的闻思修,而灭除种种错误的知见以及妄想,进而远离种种的执着,因此才可以消除种种的苦及障碍。而在修学方法上也要知道,如何随着修行阶段的提升,而层层转进;不可以因为执着,而固定在一个修学与观行的内涵上。譬如: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每个阶位都有它修学与观行及所证的内涵与重点。如果在修学时,不晓得要受学于善知识,便很难知道如何方便善巧地往上一层转进。因此我们可以说种种的妄想颠倒执着,都能引生痛苦与障碍。而在修学路上,除了信受如来藏正法,远离错误的知见,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断我见。 https://t.cn/RJZt3Vl

都有脆弱的一面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

才能云淡风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也许你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

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

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不要让小焦虑变成大问题

你何必放不下?

焦虑不安的状态,通常来自于我们对身外事物的过于在意。这种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更高,而是害怕自己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能伸展、成长,是一种不能安心且殚心竭虑的状态。

事实上,外在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不属于我们,我们也不必和他人比较,所以我们又有何放不下的呢?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财富、没有名望、没有身价,我们什么也没有。即使有了,这些身外之物我们也不能保持其永远守候在我们的周围。当自己一旦拥有,但后又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没落,随即而来便是痛苦......

焦虑不安是哪种苦?

佛法里面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焦虑不安是哪一种苦呢?焦虑不安,其实是“求不得苦”中的一种。

因为求不得,所以会不安,进而会焦虑。自己明明不断地努力去做了,但收获却并不是和付出成正比。

而正因为得不到,我们就会老去想、老去思,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贪欲,所以此时的内心就会躁动与不安。

婆罗门的故事

佛陀住世弘法住在祗树给孤独园中修行,有一位婆罗门,他有一个年轻的女儿,她聪明伶俐,非常招人喜爱。可这个小女儿在长到十四、五岁时身染重病,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婆罗门经受不住打击,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他整天在外面乱走,他心里想不通,每天都在叹气。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佛陀,并向佛陀哭诉,他想不开,他放不下,他请求佛陀为他开示女儿死去的因缘。

佛陀对他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是不能长久的,这些事虽然让人痛苦,但这却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事。也许是因缘到了,佛陀的这句开导让这位婆罗门心开意解,从此便解开了心中的结,自此深观世间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开示

■ 有常者必无常

《阿含经》中佛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不可能长久不坏,保持原貌。任何事物都随因缘变化而时刻改变,有成就有败,有生就有灭。我们也是时时刻刻都处在新陈代谢中,直到老病而死最后回归大地。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 富贵者必不久

世人无不贪爱富贵,可人类文明史中,即使再大富大贵之人,最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颓败下来。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真正能累积传递的“财富”,是积德行善。

但我们凡夫的心悭吝,没有时想要有,有了后还要更多,多了还想永久,但没有舍就没有得,没有布施,富贵就不能长久。

■ 和合者必别离

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酒吃饭虽然给人带来快乐,但最终还是要有结束的时候。

同样,我们的一生中总是要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即使能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人,最终还是要面临死别的时刻。

■ 强健者必归死

古时候方士求炼丹长生,帝王将相对权位执著,想长久把持。可是不管怎样求取,再年轻强壮的身体,最终还要归于老死。

所以人生在世,如果只是把精力放到生灭无常的名利地位上,就真的成了众人口中的愚痴人了。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人生,把生命过得更有意义,那样便可称为“生亦安,死亦安也”。

让你安心的四个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遇到苦难与无法解决的事时,首先不排斥,要冷静,给自己分析的时间。如果不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很难去正视问题。

第二,是“正视现实”。当你觉得焦虑时,要反问:焦虑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任何事情,如果能面对它、正视它,问题往往解决起来就容易一半。

再者,要“怀抱信心”。觉得无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态非常危险,会把自己带入绝境。如果把心态调整一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今天能过,明天也一定能过去。永远对未来怀抱信心与希望,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态发生改变。

最后,要“和自己和解”。我们不仅要试着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心和解。不必烦恼,不必忧虑,一切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

因缘起而生,因缘坏而灭。万事万物都脱不开这个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长久不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过于执著世间的虚妄不实,人生自然会更加豁达开朗。 https://t.cn/RJ2IpDz

佛陀教你远离焦虑、安心自在的四个方法!

你何必放不下?

焦虑不安的状态,通常来自于我们对身外事物的过于在意。这种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更高,而是害怕自己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能伸展、成长,是一种不能安心且殚心竭虑的状态。

事实上,外在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不属于我们,我们也不必和他人比较,所以我们又有何放不下的呢?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财富、没有名望、没有身价,我们什么也没有。即使有了,这些身外之物我们也不能保持其永远守候在我们的周围。当自己一旦拥有,但后又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没落,随即而来便是痛苦......

焦虑不安是哪种苦?

佛法里面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焦虑不安是哪一种苦呢?焦虑不安,其实是“求不得苦”中的一种。

因为求不得,所以会不安,进而会焦虑。自己明明不断地努力去做了,但收获却并不是和付出成正比。

而正因为得不到,我们就会老去想、老去思,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贪欲,所以此时的内心就会躁动与不安。

婆罗门的故事

佛陀住世弘法住在祗树给孤独园中修行,有一位婆罗门,他有一个年轻的女儿,她聪明伶俐,非常招人喜爱。可这个小女儿在长到十四、五岁时身染重病,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婆罗门经受不住打击,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他整天在外面乱走,他心里想不通,每天都在叹气。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佛陀,并向佛陀哭诉,他想不开,他放不下,他请求佛陀为他开示女儿死去的因缘。

佛陀对他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是不能长久的,这些事虽然让人痛苦,但这却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事。也许是因缘到了,佛陀的这句开导让这位婆罗门心开意解,从此便解开了心中的结,自此深观世间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开示

有常者必无常

《阿含经》中佛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不可能长久不坏,保持原貌。任何事物都随因缘变化而时刻改变,有成就有败,有生就有灭。我们也是时时刻刻都处在新陈代谢中,直到老病而死最后回归大地。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富贵者必不久

世人无不贪爱富贵,可人类文明史中,即使再大富大贵之人,最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颓败下来。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真正能累积传递的“财富”,是积德行善。

但我们凡夫的心悭吝,没有时想要有,有了后还要更多,多了还想永久,但没有舍就没有得,没有布施,富贵就不能长久。

和合者必别离

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酒吃饭虽然给人带来快乐,但最终还是要有结束的时候。

同样,我们的一生中总是要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即使能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人,最终还是要面临死别的时刻。

强健者必归死

古时候方士求炼丹长生,帝王将相对权位执著,想长久把持。可是不管怎样求取,再年轻强壮的身体,最终还要归于老死。

所以人生在世,如果只是把精力放到生灭无常的名利地位上,就真的成了众人口中的愚痴人了。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人生,把生命过得更有意义,那样便可称为“生亦安,死亦安也”。

让你安心的四个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遇到苦难与无法解决的事时,首先不排斥,要冷静,给自己分析的时间。如果不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很难去正视问题。

第二,是“正视现实”。当你觉得焦虑时,要反问:焦虑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任何事情,如果能面对它、正视它,问题往往解决起来就容易一半。

再者,要“怀抱信心”。觉得无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态非常危险,会把自己带入绝境。如果把心态调整一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今天能过,明天也一定能过去。永远对未来怀抱信心与希望,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态发生改变。

最后,要“和自己和解”。我们不仅要试着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心和解。不必烦恼,不必忧虑,一切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

因缘起而生,因缘坏而灭。万事万物都脱不开这个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长久不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过于执著世间的虚妄不实,人生自然会更加豁达开朗。

编后语

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此有情无情,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真之人心现识变而已。《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强调修行人听经闻法明白此理当下成就、当下往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开学第一天:除了想家还是想家p1:在高铁上吃点早饭酸菜包 真的很好吃[舔屏]p2:在学校吃的第一顿饭 呃不好吃p3:一直都想回家 看到爸爸发的消息就哭了[泪]p
  • 】疫情期间在硚口区卫健局支援医疗救助工作的袁金涛说,虎哥来自唐山,化名唐迪,虎哥是大家对他的称呼。6月2日,与记者的聊天中,他说:“目前的医治水平最好的是七年,
  • 如是若劫盗妙好、劫盗委信、劫盗孤贫、劫盗佛法出家之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劫盗有学、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复僧祇、或佛灵庙所有财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不与取”
  • 走在寂静的深山中,在一首诗里意外遇见大朵大朵的云白,安静,有些忧伤…… 我想,要是你也在该有多好。暮夏的傍晚,比白日温柔许多。
  • 爱llz和大家[心]《刀锋》不能说看懂了多少,对于描述人生抉择的书应该不定期重读,相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写的故事三观不正并不代表本人想法,不要用我写的文字审
  • 5、金舆获福需要条件“如皇族多带此煞,常格得之,身在无气中生,主作赘”;就是说,如果出生显贵之人,常常会带此煞;平常之人,如果八字中日干再又无气,反而是入赘的命
  • 伊州区文体广旅局体育科科长王常顺说道:“轮滑作为一项集乐趣与健康于一体的运动,是比较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运动,接下来我们会加大轮滑运动推广力度,让轮滑运动成为深
  • 搜救队先在一条失修的桥上,发现小何的汽车,但是小何并不在车里,在小何失联的第8天,搜救队员终于在森林里一条偏僻的路上发现了他,但是此时的小何早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 王博回过神来,木木的点了下头,刚走到alpha提问室门口又不放心的跑到肖肖那边,抓住他扶着门把的手臂,吞吞吐吐了半天才说,“我会把昨天的那些标准答案全部忘掉,想
  • 这是同样作为结构构件的柱和梁做不到的,这是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灵动之美。 斗拱的使用不限于檐下,不分内外,作为重要关节,在建筑物内部施展出多种功能,创造了内部建筑的
  • 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广大市民朋友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今天,番禺区继续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呼吁市民朋友们积极配合,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广大
  • 永远对未来抱有期待[羞嗒嗒]不管去哪儿,都会遇见让你开心的人,都会发生让你开心的事儿!其实最希望的还是能去上海,想出去看看了[失望] 合照里面我看起来好白哈哈哈
  • 索朗达杰迅速带领民辅警赶赴没有通讯信号的目的地附近,经过8个小时的搜索,在冰缝中找到了游客。索朗达杰迅速带领民辅警赶赴没有通讯信号的目的地附近,经过8个小时的搜
  • #感谢你是爱我的[超话]#[心] #感谢你是爱我的广播剧# 第一季·公主病的克星 第十三集 剧集传送门 @酷我音乐 @酷我畅听 出品,@快看漫画 联合出品@路边
  • 后挡板的存在,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提升厨房的整体品位,并且不需要花费太多。后挡板的存在,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提升厨房的整体品位,并且不需
  • #许嵩[超话]#因为一个人,爱上一群人六周年快乐刚刚去V+看了,手指都翻残了,终于翻到第一条帖子,2016年8月5号,其实很多事情已经不记得,但依然记得那时守着
  • 活不下去了,学医考完研26还要规培三年没工资拿,熬到可以上临床还有一堆考试,三十岁工资能稳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日子我是一天都过不下去了[太开心],就这国家还开放
  • 阳性感染者24,男,67岁,居住于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系管控人员筛查发现,8月30日采集咽拭子,经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呈阳性,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感染者
  • 我感觉应该人分清现实和虚拟,他们好看归好看,但是终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每天去想一些实际的事,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只盯着纸片人。我
  • 双眼皮哪个医生好?这些是问的比较多的医生,部分建议【劝退】ping论区可以自助查询~~ 太原华美:张鹏云 长沙协雅:明经发、邹笑寒 厦门修志夫:周璟、 天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