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智企对话| 深潜数据蓝海,突破数字世界的未来边界
  【智企对话】第二期
  走进中国数据智能的引领者——百分点,在颠覆与重塑之间,突破数字世界的未来边界。
  当前全球经济放缓,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总额超三分之一,2019年总市场规模达36万亿元。政府、企业等不断认知到数字经济所发挥的效能,数据被正式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智能”(Data Intelligence) 基于“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应用化、应用智能化”的综合优势,正式开启了数字经济效率革命。
  作为中国数字化进程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百分点一路拓荒、深潜和引领,从国内最早从事大数据服务的企业成长为数据智能领域独角兽,并登顶中国大数据企业榜单。百分点用数据智能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2020年先后推出疫情防控智能问答机器人、城市疫情人员追踪系统、“全域感知”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等应用助力防疫、防汛。
  百分点十年磨一剑,深潜数据蓝海,不断突破数字世界的未来边界。
  拓荒
  跨界创业,多个首创奠基中国大数据崛起
  早在2009年,大数据尚处于萌芽期,一家名为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分点”)、专注于大数据技术的创业公司在北大旁一间70余平的公寓内成立,在无资本、无先例的情况下,同年底便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第三方个性化推荐引擎,翻开了中国数据技术的扉页。
  “当时,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海量数据,却未能有效沉淀为数据资产,更谈不上挖掘数据价值,我认为,数据智能会成为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会在商业实践中用数据智能推动社会进步”,百分点公司董事长兼CEO苏萌说。
  2013年,大数据从概念上升为技术革命,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被称为大数据元年。
  由于创始人苏萌和团队追求精益求精,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了重金,百分点在2015年推出了全球首款可视化大数据操作系统以及一系列行业智能应用产品,实现多个业界首创。
  创业与任教不同,如何将技术转化成为被市场认可的商品,苏萌一直强调“在技术创新领域要有长远眼光和布局,尤其是基础技术的研究与积累,将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长久的效益”,他和团队对产品技术的执着追求也获得了华为、TCL、长虹、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新华社、中国日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电总局一系列传统领域龙头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客户的认可,百分点的产品和技术帮助客户完成了自身的数据治理和业务转型。
  短期的收获并没有让苏萌停下步伐,他选择了长期耕耘,精耕细作。“百分点是一家不愿意走近路的技术创新公司。我们相信容易走的路会越走越难,难走的路会越走越容易。我们选择了后者。”从创立伊始到如今成为数据智能领域的领导者,百分点十年如初,默默奠基着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底座,苏萌也完成了从青年学者到创业者和成熟企业家的转变。
  深潜
  攻坚认知层,重塑数据应用行业壁垒
  回望大数据产业一路来的高歌猛进——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和企业纷纷投入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2020年新基建加速后,数据智能风光无两。
  苏萌明白,“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火热的人工智能,任何一项技术兴起之时,常常伴随着市场上的巨大泡沫,最终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还是技术实力。”成立十年,百分点的进度条并不算快,相较于后起之秀融资、上市的加速度,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战略定力,“越有价值的事,反馈周期越长。长期笃定一件事,才可能走得远。”
  放弃追风逐浪的百分点,选择深潜数据蓝海,攻坚人工智能认知层,虽然难度系数更高、技术壁垒更高,但苏萌笃信,未来人工智能真正的黄金十年是认知层, “虽然认知比感知更难以形成闭环,但它是决策最主要的部分”。
  百分点现在的技术投入也主要聚焦于认知智能,2018年成立了百分点认知智能实验室,致力成为公司认知智能核心技术的引擎,聚焦“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围绕前瞻性基础技术研究、智能化应用产品研发、项目服务支持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展开工作,将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相结合,以“强场景”为驱动,通过NLP、知识图谱、智能交互等认知智能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市场化决策和政府的公共事务决策两个方向。
  苏萌表示,认知领域的探索目前仅是冰山一角,未来有望诞生更多真正引领世界的科技公司,这也是百分点的目标和愿景,并希望通过数据智能推动社会进步。
  引领
  价值量化,以数据智能驱动数字经济的效率革命
  受疫情影响,各国政府无不加大数字经济投资力度,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将数据正式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还快速推动新基建,面向下一个十年,数据智能正在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目前,百分点搭建的三层架构体系——大数据全栈技术产品、认知智能引擎产品和行业智能决策应用产品,构成了百分点端到端的贯通数据-业务知识-分析决策的应用平台,打通了数据-技术-平台-应用-数据运营五个环节,为企业和政府客户不断地创造可量化的价值。从这个出发点,百分点的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明晰。
  作为数据智能的践行者和行业发展的引领者,百分点已经积淀了难以被复制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无法被超越的规模运营能力。
  在技术产品方面,百分点专注于数据智能领域,尤其是对认知层和决策层的智能技术和产品的投入,现已沉淀形成大数据和认知智能的全栈技术与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前沿、最全面的技术产品支撑。
  同时,百分点一直服务于各行业“强客户”的“强场景”需求,积累了从底层到引擎层到应用层的全场景解决方案,既可以保障客户现有业务的强化升级,也可以有力支撑新业务的探索创新。
  在多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实践中,百分点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团队,团队骨干均担纲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苏萌表示:“我们组织能力搭建的目标是把所有人的力使到一个方向上来,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百分点迄今已累计服务超过一万家政府和企业客户,产品技术实力、企业品牌等均得到了各行业头部客户的认可,并积累了扎实的行业知识、业务理解和行业上下游资源。
  苏萌表示:在数据智能领域,政府对数据智能非常重视,疫情影响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加之有海量数据、充裕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实践,有行业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融合“政产学研用”产业生态链条之后,围绕大数据和认知智能技术,将构建起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业务融合的多主体协同创新生态。
  目前,百分点已经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0余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室。同时,还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华为、浪潮、京东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面对国家与社会需求,百分点义不容辞,在今年疫情初期,接到政府需求的 48 小时内就紧急推出了“社区疫情防控(人员)进出登记系统”;在自然灾害等应急管理领域,百分点依托大数据全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数据建模等技术,打造了“智慧应急大脑”、“全域感知”智慧应急管理系统、智能对话机器人科普防汛知识等应用。
  多年来,苏萌先后获得“2020新基建创新人物”称号、2019年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2016-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等荣誉,并带领百分点先后获省部级奖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以及多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重量级奖项,同时多次入选IDC、Gartner、Forrester、德勤、毕马威等国际知名分析机构的权威榜,这些荣誉无不彰显苏萌与百分点在数据智能行业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百分点目前团队人数超800人,拥有一支500多名顶尖人才的研发队伍,以及由多位国际知名华人学者组成的首席科学家团队。被问到如何带领那么多个性鲜明、能力卓然的团队?苏萌说:“没有什么秘诀,用真心对待大家,把他们当朋友和家人;用最高的标准要求每一件事,大家一起追求卓越的产品、技术和团队,成就企业的同时成就每个员工。”
  十年回看,百分点走的并不快但是非常稳健,面向下一个十年,苏萌表示:定位做数字政府建设的赋能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合伙人、新一代信息技术出海的先行者,百分点的目标不止是上市和荣誉,而是在祖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刻,助力数字政府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建设出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阳光温暖,光阴如蝉,滋养着我们的凡心,在平淡的人间烟火中,总会给我们一些远方,成为我们寻找的诗意,也总有一些人生,在柴米油盐里生香。人生无常,时光依然,我们能够
  • [可爱][爱你][爱你][爱你]应广大小粉丝的要求,在社联君不断地跟进下,社团咨询群升级版空降于福建江夏学院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办公室:负责社团资料、会议的记录及
  • 这三年疫情大部分企业都倒下了,活下来的也半死不活的,大家日子都特别不好过,好在我在山上没有太多消费,就是跟一群动物简单的在一起,相对来说生活变化不是很大,但我知
  • 今天开了魈的邀约,他也,太好用了叭不愧是风系c,太好用了太好用了手感巨好馋死我了我好想要魈魈的强度啊。途中还收到消息说明天苏州的场地今天的演出临时取消了,现在也
  • 要he,是和,写到多久能he不知道[笑cry][笑cry][笑cry]要有常识,不能把观众当傻子[嘻嘻][嘻嘻][嘻嘻]我就不怕写知识稿,从考古到军事随便来……
  • #决战平安京[超话]#当事人来了,虽然是一个小瓜,但是我希望它也能是一个完整的瓜,那么请大家听我接下来的故事,故事可能有一点长,我尽量讲的精彩。——图四图五接下
  • 太绝了太好看了呜呜呜1⃣️男女主结婚啦结婚啦唯一的遗憾就是女主妈妈还是不同意 不过也不重要了哈哈哈哈 那段老高拿视频威胁李峋然后朱韵自己发表出来了!我不懂…我看
  • #任嘉伦[超话]# #任嘉伦陆炎# #任嘉伦请君# #任嘉伦嗨放派# #任嘉伦无忧渡# #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星辰为
  • 已经过去快四五年 我已经忘记是怎么认识你的了 王宗仁 你在高考之后一声不响注销了微博 反复点进去主页都是账号已注销 或许你没把我当朋友 但我之后每次打开微博第
  • ✨#易烊千玺葭月廿二历胜景# ✨ ✨#易烊千玺积家全球代言人#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一辆货车的照片Instagram的头像.我说,希望自己是一辆货车,能装下
  • 但是因为你给了香火钱,所以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幸福”文:“虽然我不太相信,不过那样最好了”帝:“回去的时候,一定会被卷入一个大的事件里什么的”文:“那个…
  • 据说去年的武汉疫情,姜昆也没传出捐了多少,而是写了一首诗作为感叹,他在诗中表示自己已经70多岁了,虽然自己搞笑了50多年,能看到观众的笑容是他最大的收获,但疫情
  • 学生:今天参加这个黏土活动很开心,还有奖品拿,还可以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很开心,今天做这个鳄鱼公园黏土还是比漂亮的。一路在聊天和哄小跳跳中度过,绕行一圈完成100
  • 第二天,邻居来了,他们质朴而亲和,先是一黑人女子,主动上门,要为她做佣人,工资无所谓,平时也不会打扰她写作,未等她允许,就高兴地留下了。​#任嘉伦[超话]#挺喜
  • 梦洁:。蒂兰圣雪:。
  • (经过一段时间调养看病,现在婆婆目前又和正常人没什么不一样了)可是,“真想”远远超出想象,老公家的表嫂,上门要债,说买这个婚房时,公公借了一万。我真的不太明白,
  • #微信推广##男装女装#【职场箴言:一定要知道的事】1、自己生气的时候,不做决定;别人生气的时候,别去要求别人做决定。#微信推广##男装女装#【某公司HRD被开
  • #罗云熙长月烬明##罗云熙#希望你晚上做梦看到我是这么美美的样子[抱一抱]被我妈调的我胡汉三又回来跑圈啦谢谢你呀爱你(ɔˆ ³(ˆ⌣ˆc)还有谢谢当年让上海迪斯
  • #城墙百问# 【“非主流”的西南城角,为什么四个城角只有它是圆形的?我从这两人身上感到了与其他不一样的东西,少年似乎和您一样鼻子很灵,说不定他能够完成“突破”进
  • 内心:草泥马,分明是您不想吃吧[黑线]:阿珍爱上了阿强,阿兰爱上了小笼包,好好吃好久没吃到这么满意的小笼包:最近一些“美吕”杂图[嘻嘻]感受到幸福到时候能放慢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