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与道家修证的关系!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所有文化的初衷与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究竟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探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个究竟于道家来说,干干脆脆,便是一个“道”字。

自太上设教以来,历朝历代为阐释“道”而出现的经典数不胜数,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

古语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因缘,所以我们看待一本经典的时候,也需要考量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北宋末年,正是面临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时期。

我们中国的历史每逢乱世,一定也是英雄豪杰、圣贤智者辈出的时期,《太上感应篇》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后世儒释道三家皆推崇此经,宋理宗曾在卷首提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颂词,历朝为其作序、作注者数不胜数,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

为何《太上感应篇》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这个时候出现呢?很简单嘛,进者退之,退者进之!正因为社会道德的退步与缺失,才会有唤起人性善的一面的经文出现。这个道理就好比当下我们强烈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背后的道理自然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现在由于出版、网络行业的发达,经典早已广为流传,《道藏》、《佛藏》、《儒藏》等等这些大部头,过去庙里、图书馆里都很少的,现在不但都有,而且只要你想看,一台接上网络的电脑,甚至一部手机都可以做到。经书古籍的流传本来是件好事,可恰恰是由于珍本的泛滥,后世学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经书一流传开,随意就可以翻阅到,你问某某书看过没呀,看过呀。可是经书的内容信的过么?平日生活起居,行住坐卧,做的到么?

如此长久下去,理论越来越熟悉,信心的坚固越来越不稳,那这个“看过”就是个大问题!不由又想起古人的殷切叮咛: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这句话当然是对经书流传开,尤其是秘本丹经流传开后果的反思,也是对年轻一辈学人态度的不满,对比早晚功课中所言“信受奉行”四字,要虚心反省自己能真实做到几字。

我们再看历代儒释道三家都对《太上感应篇》评价甚高,道家不必说,“太上”二字便是最好的说明;佛家历代有很多法师阐述、介绍此经;儒家更是认为此经中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劝善积德内容完全符合儒家自我身心修养的原则。也是因此,很多出世的修行人,好比道家、佛家的,很容易看不起儒家的理论,总以为仙佛比圣人高一等嘛。

以至于将《太上感应篇》匆匆读过,就搁置一边,对于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契入,甚至把先贤的警告丢之脑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其实佛道两家都有律宗一脉,《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完全就是入世的律宗呀。哪怕撇开宗派,也没有哪一个实修文化不讲约束,有约束就是有所守,有所敬畏。戒律其实很难讲,因为严苛、细致,当我扪心自问时,深感自己也做得远远不够。但是遍观所有戒律的原则,不外乎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道家喜欢讲清净,什么样才能叫“清净”?一点罪业没有,一点脏的东西也没有,为善去恶,整个人升华到纯善、至善的境界。

所以我们再回转来看,所有修养学问的核心几乎也都绕不开为善去恶的原则,正统宗教的修炼就是尽量要把你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发扬光大,恶的一面消磨殆尽。譬如我们讲修行,是实际的、平实的。

假如身心的修证不能统一,只是理论上知道,实际生活并无任何转变,只是嘴上讲讲我悟了、我懂了,不过是骗人骗己而已。修行是要身心气质的完全转化,理入、行入!不但见解上知道,做事上一定要行到。行门是最难的,修行修行,一个“行”字就代表了内在心里的行为和外在身体的行为,也就是心行和身行。

《太上感应篇》不单是要你身行上做到善,更是要你长久之后连带心行一起净化,身心内外处处一切合乎道。

倘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不以狭隘的宗教观念来分别,唐朝的李翱参访药山禅师时听到的开示也是一样的道理,药膳禅师叮嘱他回去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深深海底行”,假使没有做到“深深海底行”呢?那就像后世宋朝宰相张商英对李翱的批评,因为李翱自认为参访药山禅师后自己悟了,但是张商英结合李翱的人物生平,写了两句诗给他:云在青天水在瓶,两眼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其实好好研究历代成道的祖师传记就可以知晓,如何成就的快,同做人的道理一样:一上来就是要做顶天立地,一等一的大丈夫,气象万千,大气磅礴。没有大的行愿,个人理上的见解不会圆满,实修的功夫也不会长足的进步。甚至说严重的,连对于道的基本信仰都无法坚固,很多人为什么闻道后一点都信不过呀?说白了,先前的善根不够,没有那个根器,再加上恶业太多,各种烦恼妄想障碍着他,生不起大智慧。

这该怎么解决呢?别一开始就想什么内丹、打坐了,老老实实先从行为上做起,把身心的行为都转过来,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内容,身口意不再犯错,也就是儒家颜回说的“不二过”。把从前欠的账还清了,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善根,智慧的光明才会一点点迸发出来。

修道修道,道在哪里?古人早说了:挑水担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为禅。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现成,为人处世,样样都可以合乎道。凡事尽量以别人的利益为紧要,自然而然,坦然而住。遇到事更是要提起便提起,要放下便放下,健康轻松,雍容大度,把幸福快乐尽可能的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也唯有这条路才能培养福德,开发智慧,成就道业。

当今的世界唯科技、金钱马首是瞻,可是人格的养成,个人的修养,乃至为人处世的学问都不是科学和金钱所能涵盖的。越是在这样高速发展,面临诸多诱惑的社会环境中,越要做个清醒的人,可是难不难?

严格要求自己,一定是很难的。可以讲做人要学坏、要堕落很容易,但是好的言行举止要培养成功非常难,正所谓:恶业易就,善果难成。时代的担子就在我们每个人肩膀上,我们不应去期盼世界突然出一个祖师级的人物,而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承担,立志去做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本文作者:姚上砚 雲臥三更仙夢醒 https://t.cn/Rcdt451

许多庙观都挂有一副对联,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副对联出自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道教善书《太上感应篇》,庙观里挂这副对联是对于信徒行为的规劝,就是一生要做善事,不要做坏事。
世界上各种宗教都劝人行善,道教也是如此。在《道德经》里,太上对我们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太平经》里多次说到“天道无亲,唯善是与”。
“亲”有两个意思,一是血亲,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姊妹;二是亲朋好友,关系密切。这就是说天道是不分血缘和亲疏关系的,天道是最公平的,不讲情面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不开后门的,它只给予那些行善的人。
修道的人目的就是得到天道,与天同寿,怎样才能做到呢?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行善。

那么,什么是“善”呢?
道教的“善”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事。反过来说,所谓“恶”,也就是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各种行为。葛洪说“慈心于物,仁逮昆虫”就是这个意思。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循环,行善的人是不会去人为破坏这个循环的。
山居的道士要爱护林木花草,不要在春夏季节渔猎,弹射飞鸟,挖胎破卵,残害生灵;都市里的道士也要爱护绿化,植树栽花。
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说的是种树泽及后代。从现代科学揭示的自然之道,它的意义远远超过这一点,因为林木生长有利于空气更新,有利于保护水土,有利于大气润湿,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当然归根结底有利于人自身的健康生活。

葛洪说“积善立功”,“恕己及人”。归结起来:
一是“忠”,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于自己的道教信仰。决不做有伤国格、人格和道教形象的事。
二是“恕”,为别人的高兴而高兴,同情别人的疾苦,周济别人的急难,救济别人的穷困,谅解别人的过失。
三是“俭”,不贪污受贿,不奢侈浪费。一草一木,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以节约为美德。
四是“诚”,见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见人之失如同自己所失。诚恳待人,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之长短,不口是心非,不作伪证。
五是“朴”,谦虚朴实,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不骄横拔扈、盛气凌人,不奉承拍马。
六是“孝”,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论他们贫富,都能始终如一的问寒问暖。父母和师长年迈体弱,应该关怀备至,服侍照料。
七是“信”,说话办事讲信用,承诺的必定做到,借人的必定偿还,损坏他人的必定赔偿,不贪小便宜。
八是“慈”,无论是对于亲人或者陌生人,都要怀有一片慈爱之心。特别是像婆媳关系、师友关系等处理,更要彼此间多一点相互体谅的慈心。
九是“礼”,待人接物,万事要讲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讲礼貌,体现在一举一动之中,不能将礼俗化为送礼。老话说,礼轻情义重,不能计较礼物价值。
十是“义”,兄弟姊妹或者同师的弟兄姊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相互帮助,友爱关心,一人有难,众人相助。

这十个方面是我们道教徒处理社会关系的“善行”的道德要求。它是维持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道教徒修道、得道必须做到的积善立功。对于“善”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但是“天道”是“自然”的这一条基本内容,却是不会变化的。
道经上说人身上有“三尸”,专门记录人的善恶功过,每逢庚申之夜,趁人熟睡时,就要上天说人善恶,增人之寿,夺人之算。民间也有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说人善恶的传说,给人以报应。《玉钤经》上还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
这里说的立三百善或者立千二百善的标准是很高的,因为,一个人做些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得道成仙,名利仙班是件很难的事,不然的话,神仙世界也要爆满了。但是只要我们多行善功,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我们对得起祖师,对得起子孙,一定会得到善报的。

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理想,拥有平等和相互吸引的灵魂,在爱情里他们依然作为独立的个体闪闪发光。这是楠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相爱带给他们的那种力量感。曾经看过一个对楠贞爱情的评价,大概就是说,楠贞并没有那么相爱,因为他们都把爱情放在了信仰之后。
但在我看来,他们的信仰和爱情从来不是一个有关取舍的问题,反而更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心中有所爱,他们在追求信仰的路上才更坚定,因为有相同的信仰,他们才能在爱情里享受被理解。爱情是他们独自前行的力量,信仰为他们的爱情增添发光的底色。

楠贞美好在于,他们在人格上如此独立,在情感上又纠缠至深。他们的爱情不止是爱情,是两个灵魂的契合和支撑,是两段人生的交汇和延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7、无论是单身,还是在恋爱中或在婚姻里,都需要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被爱是拥有爱的能力后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如果你内心渴望婚姻、渴望亲密关系,而总是找不到合
  • [弱]幸好一路上还是热心的工作人员好心的人多~[作揖]给帮助过我的人儿们点个赞[赞] ​​​【我相信,你会陪我走下去】#看《秘果》共忆青春那些小事# 坚持别人
  • 至于王传君,不说也罢,毕竟节目中他已经是“摆烂型”“躺平型”人物,宋丹丹看到这种人感觉就像是“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感觉,故而也不理他了!也许你不喜欢,你不愿意
  • #超话主持人请回答# Vol.11 | #经典好书推荐[超话]# 一段话让人记住一本书,一个角色让人记住一个故事,来这里,更多文章等你看[心] 本期邀请#经典
  • 为了将这堆铜片恢复原本的面貌,河南博物院特地将已经退休的,有“文物复原圣手”之称的王长青教授请了回来,看到这一堆分不清彼此“邻居”的青铜碎梗,王长青觉得头很大
  • 最过分的一次是他家儿子——算是我表弟,在我外公去世的时候,拦着推迟一天火化,因为有个什么我都不认识的亲戚,据说在成都省混得很好的样子,要来吊唁,时间又来不及。还
  • 燕子,燕子,小燕子,在你飞的很高的时候,可以帮我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吗,它今天是否也在借着月亮的光芒,想让我看得清楚一点?)饭后玩了几把金花(因为有友友不会就不玩这
  • 可是,赫本看过之后觉得实在不怎么样,于是,她决定拒绝这个剧本: “尊敬的贾斯汀先生,谢谢你的抬爱,为我撰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剧本,只是……” 写到这里,赫
  • 结婚不到一个月还是不由的感觉到好搞笑和分手了100次,删除拉黑了101次的人结婚了朋友说我们简直就是小学生夫妻回想起来虽然每次的争吵都想再也不联系了,但是好像对
  • 懂得等价交换原则且合理运用的人,会明白有得必有失,在职场,婚姻,社交博弈中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创造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有价值。【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就如同我们花一
  • 这一段我看得真是怒从心头起!啃啃1789的cross talk大酱...你没有自己的老婆吗...为什么三句话不离别人老婆[可怜]一口一个ryon酱[可怜]三个人
  • 以“俄运通”为代表的智慧交通和以“趣龙江”为载体的智慧旅游快速发展,依托边境区位和特色合作领域,中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囊括众多领域的海
  • #只有本专业才知道的梗#》筱铥说在百度App发表了新动态,快来和ta互动吧《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勾心斗角是我参与不进去的,一个人独角戏,不需要虚情假意,更没有
  • #羊村的扛把子# #壁纸# #散文#我们在回忆,不如说让灵魂穿破时空,回到时时纠缠于梦里的那些苦涩的日子里。在过去的半年日子里,我相信你与我一样听到了太多的坏消
  • 今之自律由己,则平静共等;得之公平正义,便法约治人。今之自律由己,则平静共等;得之公平正义,便法约治人。
  • 我好像有点释怀了 可我知道我的释怀又藏着无数想念我想 让我难以释怀的并不是你和我分道扬镳的事实而是我们携手共进的那段岁月 和那早已刻在心上的执着我们都在各自的世
  • 真怀念那段日子,又有女朋友,又能自由流动,还能骑自行车。不过不知是不是男生太多,校车上的味道确实是我校的更清香一些[思考]华科的交通确实是很方便的,校内可以骑共
  • 在养育女儿时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好像工作就是打破困境的方法可是被婆婆劝说没有老公挣得多却要老公修产假像什么样,为生活而妥协。失眠于明天又要开始组会了,职业道路的改
  • ❥订婚快乐朋友圈文案囍♧ ♧囍❣❣•我们订婚啦•❣❣♡愿得一人心 ❤ 白首不分离♡✨囍̥ ∙ ᴍ∙囍̥ ✨❣️不偏不倚∙刚好是你❣️❣️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 (内容太长,先写前期和开指的过程)6.24是我的预产期,6.23最后一次产检,这个时候我还抱着预产期延后很正常,今天能不住院就不住院的想法,因为奶黄包一点发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