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态,你就能救度众生。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知道别人的想法,这就叫“大智慧”。

菩萨了知“三界唯心”,都是“万法唯识”。不管学什么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是意识在起作用。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去做,你去做了;你认为“我要学佛,我能用学佛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意识在你心中了,那你就好好去做,万法唯识,所以不会被一些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很多人一生,这个东西好了“我就把那个东西扔了”;那个东西好了,过一段时间把这个东西扔了,这就是人,为什么?他心猿意马——人的心就像猿,猿就是猴子。你看猿、猴子都是攀援型的,它就攀啊,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它总是这么“拿了这个,扔了那个;拿了那个,扔了这个”。所以我们人,菩萨叫我们不要被物质(人间的物质)所迷惑,不要被环境所转。环境变了,你也转了,大家都这样,你也这样,那你这个人就是完全被环境所控制。

一个人我们不管对什么事情,要懂得“菩萨触物斯照”。什么意思?就是菩萨,“触”,就是接触所有的事物,“斯照”就是马上可以照见他的五蕴皆空,马上就能理解这件事情,叫“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也就是说声闻乘的比较小根智人,他不知道“心法两空”。实际上心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法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所以心法两空。

師父跟你们讲得再仔细点。心,你想了,你想想看你到今天为止你从小想了多少事情,你想过的多少事情都是白想的,都是空想的,都是妄想的。我们小时候想了很多事情,“大起来我要成为怎么样,大起来我要成为怎么样……”想过多少,全是空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物质?“我能够得到这个奖状就好了,我得到那个奖状就好了”——全部都是空的。所以心境,良心的“心”和“环境”,实际上永远是对立的。因为你心中想着什么,环境不一定是顺着你的,所以“心境对立”。你想干什么,它不顺着你;你想做什么,它不能理解你。你就是跟一个人接触,你想说服他,他就是不理解你。

所以我们对外环境我们怎么样来克制自己因为心境对立之后所产生的恐惧、忧患、喜乐?我们人对不理解的人我们会产生一种忿怒,有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愚昧的心。因为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个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找到怎么样救度众生的一个要点,因为我们的心和环境成了对立面。所以我们说真正的空就是“心法两空,心境两空”,什么事情都要真的放下。

佛法里边告诉我们“悟者日用无生,迷人现前隔佛”。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开悟的人,他每天智慧,他每天的“日用无生”,就是他每一天用智慧来生活他不会生出烦恼的;你看没有智慧的人,天天烦恼缠扰着他。“迷人现前隔佛”,什么意思?迷惑之人,你在菩萨面前你也看不见菩萨;你就是在佛法面前,你不知道这是菩萨还是这是佛法,就像隔开了佛一样。所以很多人明明找到了这么好的法门,找到了这么好的佛法,但是却不好好修,他就远离了佛法。

了知万法皆空,一切都是佛性的变现。当你知道这些,你的心却无罣碍,你的心才能破除心中的迷误和存物,那么这样,你的心中就会慢慢地无四相。我们说能够远离四相,你就远离了障碍和罣碍,所以你才能见到真佛。你心中本性当中的佛,才能慢慢地在你修行当中慢慢地显现出来,你才能用你的人间的心修成和佛一样的境界,那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心佛合一”。

今天跟大家稍微讲得深一点,因为佛法要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有用佛法来解开心中的烦恼,那你就开始进入了般若智慧中。如果你学了半天的佛,还是天天迷惑颠倒,想不开道不明地忧伤,你就是远离了般若智慧。

佛法里有禅定,我们经常说“你要入禅定而心不散乱”。禅定是什么?你把思维集中在某一点上。你们看師父,我吃饭,我就很开心;我做一件事情,我就很开心,当时其他的我都可以忘记。而我们现在的人修心,念经的时候想到要吃饭、要睡觉;睡觉的时候,“哎呀,我今天还没念经呢。”总是散乱的心。一个真正的解脱的修行者,他要明白,要觉醒,“觉醒”就是觉悟和醒过来。菩萨把我们人在人间的很多想法认为都在“睡觉”,没有觉悟,没有醒过来。師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師父像一个闹钟,每天让你们早早地起来,叫你们好好地念经,在唤醒你们心中的佛性;希望你们变得越来越慈悲、越来越能够为别人想,不要整天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解脱不了,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这样你才能增加禅定的能力。

你怎么能够禅定呢?因为你要专注精神方面的统一而不散乱,靠的是你一种禅定心。这种禅定心在禅宗里边怎么来的?首先要去除妄念,也就是要集中你心中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今天要开始念经了,我要开始禅定了,我要把所有其他的杂念全部忘掉,去除杂念,然后集中我的心力。”因为心中有力量,当你发出愿力、发出一种心力的时候,心识会转换成一种力量(“心识”就是心里的意识)。举个简单例子:你家里出事了,你心想“我今天求菩萨保佑,我用全部的心力我来求菩萨,菩萨一定会保佑的”,这个时候你求的时候心力集中,意念非常地集中,你的心里的意识认为“佛菩萨一定会救我们家里的人的”,这个时候你的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你才能解脱世间的烦恼。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产生一种圣果(圣人的圣,果实的果)。

很多人坐禅也好,说“我禅修,禅定”,你没有力量,你没有能力,你坐在那里只能打瞌睡,那叫“昏沉大定”(你入定了,入的昏沉大定)。一坐下来就要睡觉,很多人一念经就睡着了。当然有人问:“師父啊,我一念经就睡着了,好不好?”我说:“总比脑子杂念横飞好。”但是如果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好好地念经,你的力量、心力就不会涣散。所以,如果你心力集中,能够完全解脱世间的烦恼,你会引发内心的大能和智慧。一个人如果心力集中,坐在那里求一件事情,你的能量无限,那种智慧和你的巨大的能量体,我们说正能量全部都会出来。所以用现代话讲,就是这叫“专注力”。你们想想看,一个人专注一件事情是不是能够成功?一个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专注力,你就不能成功。所以去除妄念靠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己的觉醒能力。那么在佛教界是说,你如果能够去除妄念,你能够有去除妄念的能力,而且能觉醒了,你就是佛教界讲的叫“定觉支”。所以師父跟你们讲《白话佛fa》就是让你们先理解,然后告诉你们人要定得下来,你才能有觉悟,你禅定,你禅坐得下来,你才会有定力,你才能有这个智慧。

学佛人想要求自己能够做一个解脱的人,要学会觉醒,要增长内心对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因为我们每天内心对着外缘都会刺激自己,今天的感情受伤了,今天的语言受伤了,今天的别人的一个行为让你的内心受到了刺激,而让你痛苦不堪、苦恼。你反映出来的那是一种散乱和一种心识的丢失,因为你妄念四起了。“怎么办呢?他这么恨我,怎么办呢?”“我要反扑,我要对他进行正面的交锋还是在背后怎么搞他?”你的心就会散乱,就会引起你的苦恼,而且你在思维当中想去报复、想去做某一件事情,只要在你意识中成为一个焦点,你很快地就会心智丧失,因为你害怕。

所以你要懂得菩萨讲的“诸行无常”。我们做什么事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四大皆空。你今天想了半天,你做不到,那这事情是白想,你去想它干嘛?想了之后只会给你八识田中增加你的烦恼和障碍。今天去做了,接下来你会有报应,然后你又是害怕,你害怕之后你最后还是没有。为什么?你被别人报了,冤冤相报,到了最后结束了,还是以别人报应给你、或者你报应给别人为解脱。这个解脱那是虚妄的,那是暂时的一种好像“我战胜他了”的一种快乐,实际上是一种人间的一种烦恼,当时的环境让你能够得到一种暂时的舒缓,心里的舒缓。

在世间的一切物质,你所用的一切手法,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在物质现象当中佛法就把它称为“色法”;如果在精神现象上,你恨别人、跟别人作争斗,其实这就是叫“心法”(一个是色法),所以都是留不住的。你的意念会留不住,你和别人的争斗也会逝去,别人对你好对你不好,都会逝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是不永恒、不常住,因为所有的色法和我们的心法,它都是性体本空的,都是空的。你心里想的是空的,你物质上去做的,最后得到的也是空的,所以叫“四大皆空”。所以菩萨告诉我们要“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你要懂得这些道理,你不要再去执持世界上很多那些你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而且是虚妄的东西。就是别人伤害你了,你去报复他,你只会反弹给自己更多的痛苦和磨难,让自己在红尘当中、在烦恼的滚烫的油煎当中,再一次、再一次地伤害你的心。所以要懂得虚妄不实的物质,那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采取任何的追忆、难舍、瞋恨、忌妒、放不下。菩萨就是叫我们解脱啊。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提早去担忧?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苦恼,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忧愁。

所以学佛学到后来,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本性当中的第九意识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这件事情还能改善,我们就尽力去把它改善。对改善不了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要学会勇敢地用禅定去面对它,定住自己,“已经发生了,已经这样了,我不想再去纠缠,我不想再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这就是師父告诉你们的,现代人“惟人自召”,别人骂你一句,回到家里想不通,他骂你的一句话,你回家可以拿这句话来想一百次、来伤害自己一百次,这就是愚痴。

菩萨叫我们要懂得坦然地接受一些现实,没有丝毫的对人间的任何事物的喜怒哀乐,没有激动,不要任何事情产生激动的行为和思维,面对外缘给你任何的刺激你都要如如不动,你这样你就会不添加自己的烦恼。因为这一切,你一定要记住,都会过去:烦恼会过去,法喜也会过去。因为任何人去纠结着人间的欢喜、烦恼,他只会解脱无望,平添自己在人间更多的苦痛。

所以我们要面对外缘(就是外面对你的刺激),自己好好地用禅定,不起苦恼,用慢慢地、不去快快地反应。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马上去,人家骂你一句,马上骂回他;人家对你好,马上回报他;人家对你怎么样,马上就怎样……你不要啊,你要如如不动,因为这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你只要想好了“我应该一步、两步怎么做”,你就产生了智慧了,所以这个在佛法界就称为“行舍觉支”。

#弘愿寺[超话]#《无量寿经》大意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正定聚(上)

“一生补处”也是佛的身份,但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其他的大菩萨虽然有成佛的资格,也必须等待现在的佛退位涅槃才继承佛位,或者去没有佛的地方示现成佛。

“不退转”也叫“正定聚”,“聚”就是类、群类的意思。

“聚”有三种: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就是说决定永远不会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

“邪定聚”,这个“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和正定聚相对比的,意思是说决定流转叫作“邪定聚”,就是永远在六道轮回。

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决定成佛;邪定聚是决定轮回,不能成佛。意思就是说,正定聚是学佛有成就的,邪定聚是根本就没有学佛,或者学佛没有成就,因此要继续六道轮回。

“不定聚”,则是随缘不定,或者前进到不退转,或者会退转,这叫“不定聚”。

所以,若就六道生死轮回的凡夫来说,就是邪定聚;若就一般的修行人来说,就是不定聚。也就是说,一般的修行人若遇到不退的缘,就得到不退转;若没有遇到不退的缘,照样会退转。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正定聚。为什么?因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论圣人也好,凡夫也好,都同样进入佛的境界,进入涅槃。所以,极乐世界只有正定聚,没有其他,没有二,没有三,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者全部都是不退转,这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诠释。

这种道理,蕴含于经文之中,很清楚,很明白,但若根机不足,就看不出这种道理。净土宗的祖师,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他们了解这个道理,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就清清楚楚地说明出来。

比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经》言”是指哪部经呢?当然不离开净土三经。比如《无量寿经》中,我们现在所研讨的第十八愿成就文,以及《阿弥陀经》,都说到极乐世界清净安乐以及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若有人听到这么好的真理,心生欢喜向往,因此“克念愿生”,这样都能往生,而且当下就进入正定聚。“克”就是决定,决定愿生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另外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本质就是烦恼,因为烦恼成就才成为凡夫。这样的烦恼凡夫,本来只能六道轮回,不可能往生佛的净土。但是,这种烦恼凡夫也可以往生净土,那就是念佛,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再继续受到三界六道这条绳子所绑。这样的凡夫,烦恼的绳子并没有断,但是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像这样的道理,这样的现象,以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怎么可能思考得来呢?

昙鸾大师这段法语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可以使烦恼的众生在烦恼还没有断除的当下,也能往生他的净土。

论阿弥陀佛的净土,不但凡夫不能往生,即使阿罗汉,乃至小圣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的菩萨)也不能往生,要大圣的菩萨(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才能往生。初地以上,地地分破无明证法身,而我们凡夫,不但无明一丝丝都没有断除,连尘沙惑、思惑、见惑也没有降伏与断除,这样也能往生,而且所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么殊胜的报土,这样的道理实在是不可思议!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段经文主要在显明:只要念佛,当下就能得到往生的身份,而且进入不退转的阶位。说明一个愿往生的念佛人,现在虽然还未往生极乐,但已经预先拥有了不退转的身份,不但是“平生业成”,而且是“现生不退”。善导大师说: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从因中来讲果,既然“无有退转”,岂不就是必定往生?也就是正定聚?所以从决定不退转来说,我们现在就都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份了。

由此可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只不过二句八个字,但是不论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说,还是对念佛人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

一般的法门,若没有断除烦恼,就不能离开轮回;如果没有进入初地以上,也是不可能不退转的。而我们烦恼也没有断除,现在还在娑婆世界,却不但能够离开轮回,而且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份。所以净土宗这个法门,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超越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任何修行的,因此昙鸾大师就说“焉可思议”。

当然,这也是依据经文而说的。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前面就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未完待续)

慧净上人主讲 https://t.cn/z8yXDFj

命运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宣化上人)

南无阿弥陀佛

我想起以前有个袁了凡。袁了凡本名叫袁学海,是明朝的一个名臣。他最初是一个读书的人,以后他父亲就叫他学医,说:“医生可以济世,又可以活人!”那么他就学医了。

学医之后,遇着一个姓孔的老人,这个老人修髯──就是长胡子;修,就是“长”的意思。这个人会相面,又会算卦,一看见他,就对他讲,说:“啊,你应该读书,你是个做官的人啊!”他说:“我因为家里的父亲、母亲愿意我学医。”他说:“你不要学医了,你可以读书。你在某年就中秀才,某年你又中举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你又去做县官。做县官,你吃多少俸禄。然后你到五十四岁八月十四半夜子时,寿终正寝。可惜你一生没有儿子!”你看!他生的日子不算,死的时候都给算出来了!

那么算出,他就读书去了;以后一试验,果然这个命算得灵得不得了,纤毫不错──连头发那么多都不错,连中第几名秀才都给他算出来了。这一灵,你说他怎么样?甚至于书也不读了!做什么呢?就坐这儿等房上往下落面包吃了!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你坐到炕上,等着房上往下掉馅饼。”馅饼,是饼里边夹上馅子那种饼。这就言其这个人什么也不做,就等着听天命的安排。这也是一种错误!

这个袁了凡那时候就是这样子,什么他也不做了,甚至于书也不读了。他心里想:“我这命中应该得的,我一定会得到。那么我什么也不必学了,什么也不必求了,一定会有的!”他就游山玩水,去各处游游荡荡的,到处去holiday/vacation(度假),什么也都不干!

这样子,一走走到南京栖霞山,听说那地方有位云谷禅师,他就去访这位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就递给他一个蒲团──你们英文叫cushion;它那个蒲团是圆的,我们现在这是方的。这么样子,两个人就打坐;一坐,云谷禅师没有动,袁了凡也没有动,对坐坐了三日。

云谷禅师很惊奇的,说:“哦,你从什么地方来啊?你真是一个特别有道的奇人啊!你为什么坐三天都可以不换腿子,也不动弹?”那时,袁学海就说:“我知道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的,所以我也不妄贪了!我就在这儿坐,也不打妄想,就不觉得腿痛了!”

你腿痛从什么地方来的?就从你打妄想那儿来的,也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妄见”,有那个妄见才腿痛;你若没有妄见,你有真见,腿就不痛了。他说因为他没有贪心,什么也不求了,所以就不打妄想,那么坐也就不会摇动。

云谷禅师说:“我以为你是个非常人呢!原来你是个凡夫俗子啊!”这样子一讲,袁学海也不高兴了,说:“你怎么又说我是个凡夫俗子了?”人人都愿意自己争第一、认第一,那么他也就不想认第二;云谷禅师一说他是个凡夫,他就不高兴了。

云谷禅师对他就讲:“你如果不是凡夫俗子,你这十几年怎么会被这个命数把你捆得结结实实的?这个运把你绑住了,你一点都没有超出这个命数之外!”

袁了凡就说:“数可逃乎?”数,就是“命运”;可以不被这个命运所限制吗?云谷禅师说:“你是个读书的人,《易经》上说‘趋吉避凶’。如果数不可逃,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呢?”由此之后,他就改名叫“袁了凡”,说我不再是凡夫了,我把凡夫已经了了!

以后,他积极地行善积德,果然算命算的都不灵了。算他五十四岁八月十四寿终,到时候他也没有死,一直活到八十多岁。算他命中没有儿子,他又有两个儿子。

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转变,什么都转变了!为什么不吉祥呢?因为心里不吉祥,所以就遇着不吉祥的事情。

吉凶生大业

节选自《佛陀十大弟子传》

◎ 宣化上人 讲述

在《易经》上说:“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做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果报,做不好的事情就会得到不好的果报,这就是“吉凶生大业”——做善就得到吉祥的大事业,做恶就得到凶的大事业,就有凶的事情发生。

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转变,什么都转变了!为什么不吉祥呢?因为心里不吉祥,所以就遇着不吉祥的事情。

《易经》开章第一义,说:“趋吉避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假设命运逃不出去的话,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呢?哪里有吉的事情,你就可以到那个吉的地方去;那个凶的地方,你就可以避开它。命运如果逃不出去,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

什么是“众善奉行”?就是做好事、做善事,所有的善事都要做。众善奉行又有什么好处?那好处就多了!能得到“一切种智”的智慧。“诸恶不作”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大了!可以证得大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

《易经》这种中国的学问,是妙到极端,深不可测。所有的天地五行、过去未来、人类的奥妙,这种种的变化都是深不可测。我们人可以知道《易经》的道理,但是不需要占卜,不要给人算卦、看相,尽给人说这些吉凶祸福的事情。

为什么?所谓“君子问祸不问福”,君子不问福报,不问吉凶祸福的事情。因为君子不怕这个灾难,一切逆来顺受,所以不行占卜。“占”就是占卦,“卜”也是占卦的意思。

我虽然爻卦,医、卜、星、相都涉猎过,可是我都不做。我也会批八字,但是我不批。为什么呢?这些不究竟。虽然也是真的,但是这是在路上走,绕弯子呢!

真正做到断一切恶,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堕胎,不妄语,不饮酒,不贪婪,不憎恨,不愚痴,不傲慢,不怀疑,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不种恶因,自然趋吉避凶,吉祥如意!

努力修一切善,吃素,放生,孝敬父母,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多多行善积德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做到这些自然吉祥如意!身心健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它家板栗反馈还不错,口感软软糯糯吃起来甜而不腻,特别适合日常追剧捧着一大包吃!它家在广东线下卖的超火!
  • 这两件事原本是上周末的安排,但是那天天气预报说下雪,朋友就说不出来了:这个就的确不是我能控制的了,而且我们这周日重新拍,也不是说就因此跳过这一项。 怎么说呢,
  • 他老人家以无上伟大的真正佛法,解脱了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岳母赵贤云和岳父祥寿翁,救了我太太、我儿子的性命,当然还解脱解救了许许多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高僧大德、修行人
  • 这两天在抖音上刷到好多高颜值的罗狮粉,男生女生都有,我便生出些许得意:是不是罗云熙的粉丝不是颜美就是心灵,再不就是手巧,这样钟灵毓秀的人占比高呀?什么样的人吸引
  • 我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吃甜食,几大传统节日食品里,最不喜欢月饼,馅儿又多又甜。最喜欢粽子,因为基本上可以说是不甜的。
  • 需要多长时间?整理照片,满满的回忆15年前为了一部冲上云霄1毅然离开魔都 考入了国泰航空(片中的飞扬城)✈️7年前早已成功转行的我又因为工作见到了冲2中的cap
  • 边游览江景,灯光下氛围正好看着美景吃着美食聊个小天玩个游戏该是多么美妙的夜晚~购买分享渠道:辣妈星选小程序,复制评论区标题搜索即可[抱抱]辣妈星选-小星星今天又
  • 4.@aespa资源博 要么和@aespa中文首站 达成一致成为一个工作组,要么@aespa资源博 关站,因为你搬运的中首也会搬运5.@AESPA_MYFIRE
  • 所以,当实际事件发生时,个人的应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选择的方式。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工作方式解决问题,然后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
  • 一是据工信部数据,我国5G基站已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5G网络覆盖,为智慧医疗发展奠定网络基础;二是运营商联合医疗产业上下游,已打造数十种5G
  •   基于此理念延展出的首届“浮梁・源乡”原创旅宿设计竞赛,旨在通过整合东埠可用的优质民居资源,在国际开阔视野和专业设计理念引导下,招募和培育本土设计人才,集思广
  • 顺便问一下我的疑惑,贴里腰部以下打褶的裙摆部分,有没有长度要求?如果长度做成膝盖以上,像图里这种,是属于汉服还是汉元素?▶原创禁搬#陪你从刘畅到4k#❄️#爱豆
  • ①学会和自己相处,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②规划人生,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别人就更无法帮你;③管理自己的外貌体态,别因为年轻而放纵…预测未来的最好
  • “任何事都是有它的两面性,我已经学会了以平常心去对待,我希望我依然是最初的那个我”子来清风兴赠我绿竹意有礼似清风有节似绿竹临风不曲折欲立天地间少年温柔而坦荡#任
  •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个让自己爱的奋不顾身的人,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就算如此,他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个给他起名字的人是妈妈,至
  • 我对感情都是简单直白的容不下瑕疵。活在当下 需遵从本心 勇敢而不浮夸 世俗而不庸俗 要看清这无常的世事 看淡那不可预知的远方 下一秒是谁会离去 往后的故事如何翻
  • 拖至觉生寺后,由于大钟太大,相传当时的建筑人员遂采用堆土造山的方法,将大钟拖行至土堆上,然后才修建大钟楼的,这种建楼的方法亦可以“先安钟,后建楼”概括之。自大钟
  •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运气是守恒的,你现在所受的苦最终会变成你喜欢的甜,你就权当是尚处于在一个长假,好好休息,等到时来运转,人生才刚刚开始。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 在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堆积如山的资讯已经让我们的大脑停不下来,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分辨处理信息的时间与能力。他们被奴役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可以不停的大量的从网络获取
  • 如果你想去其他城市旅行的话,利用探店项目白嫖,那是更省钱又省心。如果你熟知搜索优化知识、性格热情积极活跃、对百度搜索资源平台有热情,那么我们就会pick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