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海德格尔 | 人生在世,总归是个烦】存在(Sein)同存在者(das Seiende)有别。在是最高的普遍性,一切在者都存在。但在不是族类上的普遍性,因为族类是用以区分在者的,所以,从族类上说,无所不包的普遍性没有意义。在又是不可定义的,无论我们用什么东西来定义在,都会把在弄成了在者,最后,在是不言自明的:存在就是存在,无法证明亦无须证明。但康德曾说:哲学家的事业正在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

但如何追究在呢:在不是一种特殊的在者,不是在者的抽象共性(族类上的普遍性),也不是在者的一部分或属性。所以定义法,归纳法,演绎法,都不中用。我们简直不可能离开在者谈在,那就得找出这样一种在者来:对它来说,存在本身是首要的,至于作为什么东西(即作为何种在者)来存在则是次要的。人,就是这种在者。人不同于其它在者,因为人在他的存在中同存在本身打交道。只要人在着,他就对他的在有所作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他就对在有所领悟,无论明确还是含混。如果人同他的在不发生关系,人就不在了。唯因人对自己的在有所领悟,有所作为,人才在,人才“是”人。人的这种在称为生存(Existenz)。过问自己的在是人的特点,追究在就必须从人着手。​

如何了解人?当然要就人的基本情况来了解人。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In-der-Welt-Sein)。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因此,人生在世指的就不是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人生在世指的是人同世界浑然一体的情状。在世就是烦忙着同形形色色的在者打交道。人消融到一团烦忙之中,寓于他所烦忙的在者,随所遇而安身,安身于“外”就是住在自己的家。人并不在他所烦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

传统认识论独独见不到这种浑然天成的生存状态,结果提出了“主体如何能认识客体”这样的蠢问题来。这个问题暗中仍然先行设定了一个可以脱离世界而独存的主体。然而,存在的天然境界无分主客。首先是活动。活动中就有所体察。待把所体察的东西当作静观认识的对象来作一番分析归纳,这才谈得上各有族类、界限分明的物体。人成了一个物体,人外面还有种种物体。于是,生存被击碎成主体、客体等残肢断片,而认识却无能把它们重组为生命。结果反来问“主体能否超越自身去认识客体”,“主客体是否能够沟通”,甚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先就把存在(认识活动只是存在的方式之一)局限在一部分物体即主体中,存在自然达不到客体了。但由生而在世的人来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毫无意义。我们在烦忙活动中与之亲交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知识所描绘的世界则是智性化了的世界残骸。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体物,宜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das Dasein)。​

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此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人都是此在。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t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即使你避居林泉,总还是一种在世,你的在依旧由共同在世规定着。共同在世并非指很多孤立的主体物连陈并列,遗世独立也不是指无人在侧。共同在世提供了特立独行的背景和可能。大隐可隐金门;在很多人中独在说的是他人以冷漠的姿态共同在世。“在人群和喧嚣中随世沉浮,到处是不可共忧的、荣华的奴仆,这才是孤独!”(拜伦语)​

实际上,人生所在的日常世界就是这种炎凉世态。在日常生活中,此在总得烦神与他人打交道。人们无情竞争,意欲制胜,结果都要被他人统制——被公众的好恶统制。“一般人”(das man)实施着他的真正独裁。“一般人”如何作,如何说,如何喜怒,此在就如何作,如何说,如何喜怒。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卸除了,却没有哪个“一般人”出面负责,因为人人都是一般人,人人都要一般齐。​

这个“一般齐”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一切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草创的思淹没在人云亦云之中,贪新鹜奇取代了特立独行的首创精神,不知慎重决定自己的行止,只一味对事变的可能性模棱揣度——这些东西组成了此在的日常生存模式:沉沦。

沉沦并不是一种堕落。从没有一个纯洁的人格堕入尘环那回事。人总沉沦着。人的日常存在寓于日常世界,从日常世界来领悟自己。但领悟自己并非是对一个固定空间中的现成事物的认识。人首先在现身于世之际领悟自己。人活着,虽然人们不知为什么。此在在,而且不得不在,这一现象首先在情绪中开展出来。​

情绪是基本的生存状态之一。哲学却一向轻视情绪。虽然人生在世总带着情绪,甚至静观认识也带着情绪。虽然情绪比认识更早地领悟着存在。情绪是此在的现身: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此在已经在此。至于对情绪的反省认识,则不过浮在存在物的表面上打转,达不到情绪的混沌处,达不到存在的深处。​

情绪令此在现身,把此在已经在此这一实际情况突出出来。只要人存在着,就不得不把“已经在此”这一实际承担起来,无论他是怨天尤人,随波逐浪,抑或是肩负着命运,敢作敢为。存在哲学把这种无可逃避的生存实际称为被抛状态(die Geworfenheit)。人并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由于领悟其存在而得以存在,人看护着他的存在。

最根本的情绪是畏,因为畏从根本上公开了人的被抛状态。畏不同于怕,怕总是怕具体的坏事,而畏之所畏者却不是任何在者。其实,当畏来临,一切在者都变得无足轻重,只还剩下一片空无。无由而畏,无所为畏,去迷转悟,终悟“万有毕竟空寂”。一旦登达此无何有之乡,便聆取人生在世的真谛了。​

懦怯的世人怕直面空无,唯大勇者能畏。此在日常沉沦着,他作工,谈情,聚闹,跑到天涯海角去游冶。他在逃避:逃避空无,逃到他所烦忙的事物中去,逃到使他烦神的一般人中去。这却说明,他逃避的东西还始终追迫着他。他到底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

死就是空,畏就是直面死亡。畏从根本处公开了被抛状态:人归根到底被抛入死亡。生向着死。躲避死,也依然是沉沦着向死而在。存在同死亡联在一起;生存之领悟始于懂得死亡。死亡张满了生命的帆,存在的领悟就是从这张力领悟到存在的。​

人因他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而得以存在。鲜明或含混地领悟着方生方死的背景,人来筹划他的存在。人永远在可能性中。人不是选择可能的事情,人所选择的是他本身。人是什么?那要由他自己去是。正因为人就是他所将是的或所将不是的,所以他才能说:成为你所是的!​

存在的领悟,存在的筹划,即人的生存本身,永远领先于人的现成状态。人在成为状态之际已经超越于状态了。所以人只能说:“我是”,而说不定“是什么”。浮士德不能喊出“请停留一下”;一旦停留,他的生存就完结了。

于此可以提出存在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存在先于本质(der Vorrang der Existentia vor der Essentia)。若拘于字面的话,也可译成:是,先于所是。这意思是:如果竟谈得上人的既成状态,那么这一既成状态也必须从人的不断领先于自身的能够存在(Seinskönnen)得到了解。即使在日常生活的沉沦中,也是一样,即使只为保住现成状态,也总要从可能性方面来筹划了。而在由畏公开出来的抛向死的境况中,不断领先于自身的存在之筹划就突出醒目了。此在先行到死来筹划他的在此。而死亡是每个人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可能性。所以,领悟着死来为存在作筹划,就是从根本处来筹划各种可能性了。进入畏之境界,万有消溟,人也就无在者可寄寓;唯悟到人无依无托,固有一死,才能洞明生存在的真谛:立足于自己来在世。​

​人本身就是可能性。他可以选择自己:可以获得自己,也可以不获得自己,或者失去自己。唯因人天然可能是本真的人,才谈得上他正获得自己或失去自己。立足于自己来在世,这一决断令人返本归真。但本真的存在并非遁入方寸之间,或遗凡尘而轻飏。只要人存在着,他就总在世界中,总必须烦忙于事物,烦神于他人,总必对他的存在有所领悟,有所作为。决断反倒是要把人唤出,挺身来为他的作为负责,脱乎欺惘,而进入命运的单纯境界。唯畏乎天命的大勇者能先行到死而把被抛入状态承担起来,从而本真地行于世,有其命运。无宗旨的人只在偶然事故中打转,而且他碰到更多的机会,事故,但他不可能有命运。​

​综上所述,可见此的存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领悟着的筹划;2.被抛入状态;3.沉沦。第一点是决定性的。​

​如前所述,若对其存在无所作为,此在就丧失其存在了。而筹划总是先行于自身从可能性方面来筹划。此在从可能性、从“先行到死”,来归自身。换言之,此在首先在将来中。“是,先于所是”。没有将来的能够存在,就谈不上存在的既成状态。

人对其存在有所筹划,但他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已经在了。筹划就是从可能性方面来把存在的被抛入状态承担起来。“已经存在”是从将来的可能方面出现的:此在在将来仍如其曾在;我将依然故我。所以,此在的曾在,共同此在的历史性,都是从将来方面展开的。

人从将来的筹划承担起他的历史而寓于当世。人只要存在,就必须繁忙种种在者,他正沉沦于在者之中,从而把筹划着的历史性现在化了。通俗观念沉沦于当前而不自知,于是它把此刻突出出来,把生动的时间性敉平为一连串前后相继的此刻。这种“一般齐”的时间之流对生存漠不关心,只不过在我们身外均匀流逝着。存在哲学则主张,时间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将来,时间性对存在来说性命攸关。死生亦大矣,而死生的意义都要靠时间来说明。时间烛照着生存,照明了人的生死整体——烦。​

​人生在世,繁忙也罢,烦神也罢,总是个烦。沦落于大千世界,自不免操持百业,逐人高低;就算收心得道,忘却营营,也还要以本真的自我来作决断。说什么出世、无为,总还是在世,总还是无不为。​

​烦是生存结构的整体。这个生存整体是在时间的地平线上呈现出来的。若吾生也无涯,人如木石悠悠无尽,又何烦之有?在烦中,将来突出出来作为生存的首要意义。为现在烦,为历史烦,归根到底是为将来而烦。于是烦也就指明了生存整体的那种无功无就,死而后已的情形。​

​《存在与时间》立旨以人为本来阐释在。人就在而且就是人。没有一条神诫或自然法则指定我们应当怎样是一个人,天上地下并无一处把人性规定下来。人性尚未定向,它始终还在创造着。人性既非制成品,也不是尚待实现的蓝图,那我们何从察知人性呢?——我们已经在了,在种种努力之中;已经烦着,并领悟着烦。烦在设身处地的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着存在本身。但什么都无法把定烦。烦永不是定形的局面,烦之领悟也不是。人性问题或者存在问题的答案,不似方程的根,求出来便摆在那里。思领悟着在,并始终领悟在。它不提供“结论”,而只是把在保持在“在的疏明”之中。

选自陈嘉映《从感觉开始》华夏出版社 2005

清中期 粉彩「百花不露地」仙人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百花不露地”是清代在社会文化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在清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汇集了当代最著名的一批名工巧匠,令这个时期的瓷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百花不露地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直解为画上许多花把底子都盖住,使其不露地儿,也叫做“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其绘饰手法属于粉彩的一种,粉彩是康熙朝形成的,那么“百花不露地”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早于康熙朝。“百花不露地”的画面繁缛,极尽工巧,衬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极大的美感。这种纹饰多在瓷器中心部位做绘出牡丹等大朵纹样,并在周围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等各种小花作为陪衬,辅纹精细,令整个画面覆盖整个瓷器之上,象征着百花呈瑞的好兆头,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致,繁密之极。

清代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百花不露地”的装饰风格就在这个盛世间应运而生,专供皇室使用。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其绘制过程是: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然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给花卉填色之前,先用锅灰打底,再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常填黑、黄、红、蓝、绿等色地,以衬托花卉纹样,并以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寻常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当时曾明文规定:“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祝寿用‘万寿无疆’……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烧造。”

百花不露地在乾隆嘉庆时期,都是以白釉为地,然后施以粉彩,各种花卉绘画繁缛细腻,彩料也厚实均匀,基本不露白釉地。到了清代晚期,绘画的花卉已没有盛世的精致,彩料也显得厚薄不匀,关键是在除绘画花卉外露出的白釉地上还填涂金彩,成金地百花彩,而到清末民国时期,这种百花不露地,已经变成黑地百花,虽然都是百花不露地的装饰,但从乾隆~民国,地的装饰也明显不同,乾嘉时期的不露地,到金地百花和黑地百花,时代的不同彩料的渲染以及地的填色也不一样。

乾隆时期,清朝的瓷器从工艺到品种都达到了一种顶峰状态,繁密和华贵是这一时期的特点。而百花不露地工艺充分的反映了这种特点。繁华的顶点必然是衰落,乾隆之后,中国的瓷器,在繁荣中,已经透露出衰落的气息。百花不露地工艺的瓷器,远看给人一种极其密集的感觉,甚至会引起人视觉上的不适,但是近看,每一朵花都画的十分精致。

百花不落地者,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故其烧制颇为考究。


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


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百花不露地者花饰遍身皆是,故临摹工作最难,而临摹画稿为施彩绘画之基础,一旦有误,全局皆变,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

第三,彩料配制之多堪称众瓷之首,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最后,填绘洗染,必经画师数人之手,历十数日之功方可入窑。故一器告成,历时数月之久,耗资甚巨,绝非其它御瓷可比。如此繁复之至必将注定百花不露地者烧造不多,大器则更为罕见。

如此工艺,必出现在工艺繁荣之世。乾隆一朝,瓷艺精进,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其间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其中百花不露地一项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贵隽品,历为藏家所珍。[强][抱拳]

清中期 粉彩「百花不露地」仙人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百花不露地”是清代在社会文化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在清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汇集了当代最著名的一批名工巧匠,令这个时期的瓷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百花不露地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直解为画上许多花把底子都盖住,使其不露地儿,也叫做“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其绘饰手法属于粉彩的一种,粉彩是康熙朝形成的,那么“百花不露地”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早于康熙朝。“百花不露地”的画面繁缛,极尽工巧,衬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极大的美感。这种纹饰多在瓷器中心部位做绘出牡丹等大朵纹样,并在周围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等各种小花作为陪衬,辅纹精细,令整个画面覆盖整个瓷器之上,象征着百花呈瑞的好兆头,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致,繁密之极。

清代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百花不露地”的装饰风格就在这个盛世间应运而生,专供皇室使用。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其绘制过程是: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然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给花卉填色之前,先用锅灰打底,再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常填黑、黄、红、蓝、绿等色地,以衬托花卉纹样,并以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寻常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当时曾明文规定:“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祝寿用‘万寿无疆’……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烧造。”

百花不露地在乾隆嘉庆时期,都是以白釉为地,然后施以粉彩,各种花卉绘画繁缛细腻,彩料也厚实均匀,基本不露白釉地。到了清代晚期,绘画的花卉已没有盛世的精致,彩料也显得厚薄不匀,关键是在除绘画花卉外露出的白釉地上还填涂金彩,成金地百花彩,而到清末民国时期,这种百花不露地,已经变成黑地百花,虽然都是百花不露地的装饰,但从乾隆~民国,地的装饰也明显不同,乾嘉时期的不露地,到金地百花和黑地百花,时代的不同彩料的渲染以及地的填色也不一样。

乾隆时期,清朝的瓷器从工艺到品种都达到了一种顶峰状态,繁密和华贵是这一时期的特点。而百花不露地工艺充分的反映了这种特点。繁华的顶点必然是衰落,乾隆之后,中国的瓷器,在繁荣中,已经透露出衰落的气息。百花不露地工艺的瓷器,远看给人一种极其密集的感觉,甚至会引起人视觉上的不适,但是近看,每一朵花都画的十分精致。

百花不落地者,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故其烧制颇为考究。


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


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百花不露地者花饰遍身皆是,故临摹工作最难,而临摹画稿为施彩绘画之基础,一旦有误,全局皆变,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

第三,彩料配制之多堪称众瓷之首,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最后,填绘洗染,必经画师数人之手,历十数日之功方可入窑。故一器告成,历时数月之久,耗资甚巨,绝非其它御瓷可比。如此繁复之至必将注定百花不露地者烧造不多,大器则更为罕见。

如此工艺,必出现在工艺繁荣之世。乾隆一朝,瓷艺精进,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其间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其中百花不露地一项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贵隽品,历为藏家所珍。[赞][作揖]#文物##历史##约会博物馆##遇见艺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又是一款被Pony捧红的产品,她推的是黑色的,看了很多反馈说很好用,我媳妇油皮怕那个不够控油所以买的白色款。主打的控油感觉没有特别惊艳,用悦的刚扫完眼周会有点干
  • #今日茶2013年王者风范(茶王饼)*400克/饼(生茶)囍字號2013年「王者風範茶王餅」一片來自國有林的珍稀茶品,其餅型大氣,條索肥壯分明,芽毫顯露,茶湯
  • 此刻,我多羡慕那只飞在云端的雄鹰 [虎爪比心] ✨ [暴发虎] ✨ [暴发虎] ✨如果我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不就可以看清你的容颜,不就可以飞到你的身边…@X
  • 【人生下半场,请牢记: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人生在世,总有诸多烦恼,打破我们内心的平静,搅扰着我们的生活。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处在什么样的境
  • 日本“哥”迷因为疫情未能亲自前来香港,但他们为“哥哥”制作千羽鹤,并寄到香港请陈太代他们送给“哥哥”希望“哥哥”看到粉红千羽鹤会知道日本“哥”迷对他的思念。#人
  • 王母娘娘之所以受到民间的尊崇,是因为她掌握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嫦娥就因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仙药而飞到广寒宫的。传说凡间享用过仙果蟠桃的,一位是周穆王
  • ”父母有爱,孩子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就会有幸福样本,看吴尊看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就知道家庭氛围一定很好,夫妻真的很恩爱了。”吴尊对待感情非常清醒:“我不想我女儿以
  • 或许是富家小姐过得太压抑,琼瑶母亲自己的感情经历就很离经叛道,她爱上了比自己大七岁的国老师,也就是后来琼瑶的父亲。或许是缺少家庭的关爱,和自己母亲如出一辙的是,
  • ”“一旦阿不思不在了,他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活着也只是背负着他自己的后悔和自责,”观影一则 9神奇动物在哪里之格林德沃之罪马上神奇动物在哪里3都要上映了,我
  • 9,总结,此格局干透两戊阳土紧贴,行运就可从可正,如按流年注意行事一生就有中产以上或小富贵的可能,我们不能改命,但遇不好的流年要避凶,少干事不投资要保守,不能抗
  •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电力设施迁改不断刷新“雄安速度”:安大线涉及电网19.66公里,用时175天;荣乌高速涉及电网11.9公里,仅用时150天;京雄高速涉及电网2
  • 所以那些认识很久,让天蝎足够信任的人,绝对是天蝎愿意豁出命去珍惜的人,他们本身就是特别喜欢照顾人的那种性格,骨子里意外的柔软,而这些好,也只有这些相处很久的人才
  • 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29个,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率
  • #叨叨资讯#京东摊上大事了[吃惊]有网友在凯迪社区爆料,京东众筹多个明星项目涉嫌大量刷单,其中就包括刷新国内众筹记录的“Power Egg”小巨蛋无人机。京东众
  • 在19世纪末,经巴黎证劵交易所附近的一家糕点店改良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这家店的客人大多在附近工作的金融师,他们喜欢快捷优雅地吞下杏仁小蛋糕。
  • 包物业 网费【入住时间】我3.7整租下来的,随时可以看房,随时入住,希望越快越好,合同签到2023.3.7希望寻找到一位一个人居住,不抽烟,安静的室友【联系方式
  • 恰逢我的新店要开张临时决定跟去年微博小店新开一样拿这批货给大家发个福利数量有限,错过就要再等一年[摊手]不完美周五早上专业片有同学讲了小排球和老人环中午吃了食堂
  • )还是皮卡丘,一个不知为何非常合我眼缘的猴(?)还是皮卡丘,一个不知为何非常合我眼缘的猴(?
  • p1-p2.⭐양꼬치+táng hú lu⭐ 모두 학창시절 하학때 많이 먹던 먹을거리들~~ 지금도 먹을 수 있지만.. 근데 솔직히.. 역시 그 시절
  • #TREASURE回归# ⚡️#TREASURE未来可期# 【图片】210118 treasuremaker更新[FOR_TREASUREMAKER] 나랑있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