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应为全球科技人才战做好准备

陈经 环球时报 2022-08-23

近日,美媒称,俄乌冲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的科技人才供应链,未来几年,企业会为争夺数字人才而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虽然过去几周脸书、推特、优步等大型科技公司放慢了招聘步伐,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数字化浪潮背后的一次小小减速。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才争夺战仍将十分激烈。

美欧等国普遍面临本国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困境,非常需要从全球挖人“补血”,特别是IT人才。过去20年美国建立起全球人才供应链,其中一种办法就是通过招聘留学生的方式引入人才,另一种是在当地直接建企业招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后一种方式日益常见。

而在以IT人才多而著称的国家中,印度无疑非常突出。印度人口众多,有独具特色的高校精英教育,本地也发展出数家IT外包巨头公司,培养了很多科技人才。海量的印度精英涌向美国,多家IT巨头公司高管都是印裔,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年,东欧已经成为除印度外全球供应链中一个巨大而强劲的人才市场。由于东欧多国仍保留了一些冷战时期的传统教育特色,在发展中国家中有教育优势,因此形成了可与印度相比的科技人才库,代表国家有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仅俄、白、乌三国就有约70万名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以乌克兰为例,虽然乌克兰人均GDP在欧洲排名不高,但它在全球IT人才供应市场上却名声不小,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乌克兰承袭了苏联时期的科技基础,由于较大的人口基数和传统教育特色,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人才基地,全球IT大公司非常乐于在此寻找人才供应,据统计,国际上有超过125家新创公司在乌克兰设有办事处。受俄乌冲突的影响,东欧地区未来这几十万的科技人才支撑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错位。

中国人口众多,理工科学生规模庞大,近年来前往发达国家留学的数以百万计,不少人为中国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中国舆论对“科技人才回国比例上升”这类趋势更关注,对印度和东欧作为全球科技人才“池子”的作用却了解不多。

中国重视理工科教育,科技人才数量是全球最多的。按正常的发展中国家逻辑,中国会成为与印度、东欧比肩的人才库,被全球大公司纳入考量。但中日韩都发展出了多个能与欧美直接竞争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中国2022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数量高达136家,其中腾讯、阿里等公司对人才提供的待遇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知名IT企业数量可以与美国相比,且大幅领先欧洲与日本。中国更适合的角色是“全球IT人才库”的需求方,而非供给方。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在印度、俄罗斯等全球多地设立了研发机构,大规模招揽人才,有些企业甚至在美国、日本、法国都建立了研究所,操作方式和思维与西方大企业接近,这些企业从中获益良多。

跨国公司引入全球科技人才的传统运作模式,当下因俄乌冲突和中美竞争受到严重冲击。今后的全球化人才供应链必然要将地缘政治风险纳入考量,而不再是单纯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随着虚拟经济发展日益快速,科技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会更加强烈。2021年,印度作为人才争夺战的中心,技术人才工资上涨50%,流失率超过30%。

由于全球人才供应链的剧变发生时间还不长,业界还处于调整之中,更多的变化还在后面。中国企业需要意识到这一变化,提早准备,虽然中国今年毕业大学生超千万,但科技行业竞争激烈,中国仍然需要招揽国际人才,不应忽视几个全球最著名的人才库。虽然中印存在边境摩擦,但印度人才对中国是开放的,和东欧科技人才一样,中国企业都可以纳入考虑。另外,苏联解体时中国引入了不少俄罗斯和东欧专家,有效促进了本国研发,这个经验依然可以借鉴,今年上半年华为在俄罗斯职位招聘数量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9%。

中国公司要争取更大的发展,必然需要国际化,需要增加对全球科技人才的投资。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渐明晰,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国际人才争夺战即将打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可观,完全有望获取更多国际人才红利,在新一轮数字行业发展中把握先机。

#克雷蒙特·麦金泰尔(Clemente·Mcintyre)##FIRS##oc[超话]#

(糊了一张大致人设,颜色随便上的不要介意(草)人设文案经过删减,并非全部内容)

与沃斯及安德莉娅是大学时期的同学,主要研究范围是生命科学,少有的被沃斯承认才能的人之一。

性格比较随和,也很乐于助人,在大学期间很受欢迎。但不知道是不是面相的原因,总给人一种表面帮忙实则内心看你笑话的感觉。

除了研究的一切都很随意,长了一张模特级的脸但是日常穿着非常随便,从来不记自己衣服的尺码,所以日常搭配全是看不下去的沃斯以及安德莉娅负责的。

身体素质是三人中间最弱的。经常忘记吃饭,所以其他两人还充当了带饭人的角色(顺带一提沃斯和安德莉娅都有在日常锻炼和做营养餐)。

(PS:虽然随便,但不代表就没有审美水平/不知道应该注重什么,只是他本人有时候真的不上心。当然也有可能是乐意看沃斯和安德莉娅为此苦恼的样子。)

读博结束后三人进入同一所研究院工作。战争爆发后随安德莉娅一起调往了其他部门。随着事态逐渐严峻,此后直到■■■■事件,除了偶尔的通讯联系,克雷蒙特及安德莉娅再也没有与沃斯见过面。

【北大教授:学术会议,已沦为表演】
在当前的学术界,学术研讨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学者们好像不是在出席学术会议,就是在去学术会议的路上。学术会议数量之多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到了“会议季”,常常是会连会、会叠会,甚至会中套会,学者们常常苦于分身乏术,疲于奔会。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术研讨会?谁这么喜欢举办学术会议?谁这么喜欢参加学术会议?以下根据个人的有限观察,略作讨论。

究其本意,学术研讨会无非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的活动,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学术交流形式。但曾几何时,学术研讨会开始肩负越来越多的功能,远不限于学术研讨的范围。

其原因何在?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学术研讨会各参与方的动机。

我们先来追究一下主办者的办会动机。

首先,对于一个学院或大学来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意味着一个政绩点。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是否举办过学术会议、举办过多少次都将被换算成单位的“工分”。

因此,举办学术会议就成为了学科建设或科研业绩计算的“内需”。

而且,学术会议还要具体细分为国际性会议或全国性会议,会议的层次越高,其“积分”就越多。

其次,有的会议举办者是出于学术的动机举办学术会议,比如想通过一次会议推出某个研究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或是试图在某领域中打造举办者的“霸主”地位,引领研究的趋势,或是想“秀肌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会议推而广之,昭告天下。

第三,不少研讨会基本上是一种花钱的手段。

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规定,不少到账经费难以支出,而到了年底,剩余经费又必须上缴,所以必须突击开会,以便把账上的钱花光。

反正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算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也算得上一份业绩。

基于以上几种动机,各单位或早或迟都会成为办会的积极分子。

有人愿意办会,当然也有人愿意参会,参加者的动机也值得深究。

不少学者参加会议当然是为了发表其新的学术成果和观点,这属于学术的表达需求。

但有的学者即便没有新的观点和成果,也愿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觉得自己必须到场,这是一种“刷存在感”的需求。

还有的学者则是出于“义务感”或“责任感”而参会。

这些学者通常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或在本专业学会中担任职位,或看在邀请朋友或师兄、师弟的“面子”上,为“从命”而参会。

还有不少学者乐于参会,是因为开会可以与朋友们见面叙旧,或许还能顺便光顾一下当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在这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学者完全是为了学术而参会。

对于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讲,参加学术研讨会则另有一种含义。不少青年学者往往是带着“开眼界”或“朝圣”的心态参会的,想在会上一睹著名学者的风采,听听他们的高见;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则是抱着“混个脸熟”的心态而来,他们愿意在会议上发言,以便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借此机会在圈内建立一些人脉关系;还有不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主要是想来感受一下会议所在城市和大学的风貌,对会议的内容本身并不上心,其中不少人仅仅是随导师一起来听会的,其实更像参加了一次师门集体活动。

以上的观察如果基本靠谱,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前学术研讨会已经承载了很多其他功能,学术研讨已不再是学术研讨会的核心事项——从举办者的动机来看,学术研讨只是三种动机之一。

● 从参会的学者来看,在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主要为了学术交流而来。

● 从参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来看,也只有一部分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来。

无论是从学术会议的举办者,还是参会者来看,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都似乎仅占三分之一。

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为名,却“偷梁换柱”,做了许多学术研讨之外的事情。

在目前的学术研讨会中,发言日程通常都排得满满的,报告一个接一个,报告之后一般都没有留出讨论和对话的时间。

所以研讨会干脆变成了宣读、展示、表演、听讲、围观会。

不少学者特别是重量级的学者往往都是卡着时间点到达会场,匆匆发言20分钟,然后就离会,既不听他人的报告,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

这些现象也清楚地表明,学术研讨会不是用来研讨的,而是用来宣读、展示和表演的。

所谓“表演”(performance),意味着绩效、活动和演示。

随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功能的减退,学术研讨会的“表演”功能在不断增强。

所以衡量一次学术会议的标准也渐渐采用了衡量一场表演的标准。

学术研讨会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学术研讨的具体情况,比如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有哪些争而未决的问题,而是更关心一些可以显示出来的效果,要看有哪些重量级的人物出席了会议,甚至还要看有什么级别的领导在会上致辞、会议场地是否够档次、台上显示屏是否够大、有多少家媒体的记者到了会场、会议的“收视率”如何、会议报道在微信圈里转发的数量……总之,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研讨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学术演出活动。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陈洪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周末去哪儿##日常#翡翠指环,买家还图小姐姐美美哒来秀啦:来自首都皇城根的小姐姐☺️☺️,小姐姐带走了一枚白冰,白胖纸!也谢谢自己拒绝了好几百回机会终于这次只
  • #姜云升[超话]##姜云升[超话]#记录姜姜和令人“头疼”的粉丝的日常第一波(娱乐向娱乐向娱乐向)1.当粉丝在超话互相撕战车:哔哔哔呱呱呱灯:大家不要吵架啦,求
  • 陈村消防救援站站长陈建庭表示,当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大家都专注于现场的救援,事后回想到市民冒着烈日给消防员扇风一幕,确实很暖心。似乎,这又是一个美满幸福的、
  • ৹৹♡♥♡৹৹♡♥♡৹৹♡♥♡৹৹♡♥♡৹৹♡♥♡৹৹ 禾-秘密基地Hi ~[送花花] 叫我星禾、小禾或禾宝都行[彩虹屁]怎么叫都行[笑哈哈]抽奖欢迎随意艾特(
  • #林彦俊[超话]# #林彦俊我们一直在# 时间是一种不可赎回的事,也许不负光阴,就是最好的努力,而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慢慢长途中,万物
  • ​ ​​​​一起优秀一起正能量一起加油最好的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家人、最好的善良的人一起好运来 往后一生 别放手就好 ​​真心希望有人觉得认识我是件幸福的
  • 22.被人占了便宜还假装没事的人呢,才是最蠢的,你以为你的好脾气,宽容,就能够为你带来好印象,在别人眼里只会觉得你老实,更好欺负,下次还会占你的便宜,你对别人的
  • 有种惊喜叫好像给了又好像没给晚饭在家里吃的一家人给笑笑过百天(楠楠早上拔得智齿下午扛着相机来给笑笑拍照)就说到了这两个月家里人轮流过生日明天小嫂子要过生日了,楠
  •   坚持发展以项目为导向,紧抓项目建设不松手,东营市加强全周期调度推进,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过去两年实施了总投资7794亿元的1617个项目,其中过百亿元项目21
  • 问:那么已经改进的流程问题中有的即使不改进,也不会有大问题产生,是吗?问:是因为问题大,才改进的吗?
  • 5~这里的任何一个邻居,曾在我这里没少用过水的、给我添过不少麻烦的,都是从没一个知道感恩我、回报我的。在此,我希望部分香铺仑民众能明事理:1~我这里,从不负责谁
  •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杨戬好好看啊好特么帅啊杨戬沉香也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画面超级好看古今结合版现代神话演绎我为什么没有在微博上看到一点宣发差点就要错过了整体的节奏相
  • [泪]感觉重来一次还是会选择这个吧,我确实不喜欢文化课也不喜欢公务员老师,不太可能走那种道路,就算别的行业好一点我并不想做。有时候,错过了现在,就永远永远的没机
  • 童年 烂漫无邪的时光就像漂亮的小裙子五彩缤纷 童年好像大脑皮层的直射所有东西都是感性的反应这种直觉是迷人的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理性也许就是挫折和障碍是那些不太好的
  • 整整花了我一天的时间完成了搬家 一个人住就有了洁癖 一点灰尘都不行 不干净不休息 还叫了家政一起打扫 换了锁 (问我要380 最后搞价到300还是被坑了 其实再
  • 来自战双帕弥什哔哩哔哩动态: 转发并关注,揪2位指挥官送上【阿呆蛙毛绒挂件】1份哦~几缕发丝被海风吹乱,几点肌肤被日光亲吻澄澈的双瞳与溢彩的贝壳、玻璃汽水在闪耀
  • #阳光信用[超话]# [微風]#阳光信用# [微風]#每日一善# 我们真没必要和别人比,这样永远不会快乐,优秀的、有钱的、各方面优越的人太多了,不是说不上进,是
  • 厘米秀不是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我的身边基本没有玩家,但这个游戏却莫名吸引我…如今想回去看看,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苦涩]这是我第一个玩的游戏…2016年的
  • 当时录的初心是帮自己梳理和巩固,没想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听我的音频,说我的音频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后来因为手机内存不够,把这个软件删了。可能是我的格局
  • #任嘉伦[超话]#倘若,清风细雨,时光静好,可否许我,青梅竹马垂鬓日; 倘若,春暖花开,红袖添香,可否许我,笙歌回味霓裳起; 倘若,流年繁华,惊鸿一遇,可否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