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佛言慧语[超话]#20200510楞严经一66

1⃣
若挃有所:这是正论,
如果说你捏的地方
就是有所存在的话。
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那么这个一体的说法
是不成立的。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你这个心多体,
    有好几个心,
那到底谁是你?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这个省略了。
「遍体」就是一体。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2⃣
假设我这个身只有一个心、
                      只有一个体,
但是它不遍;
要么在上半部,
要么在下半部,
要么在    脚部,
要么在    手部。既然
「不遍」的话,我捏耳朵
也同时捏脚后跟,
如果耳朵有知的话,
脚后跟应不应该有知?
               不应该。
如果脚后跟有知的话,
    耳根应不应该有知?
               不应该。
可是事实怎么样?都有知。

3⃣
所以,讲「不遍」的话
也说不过去。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这是破第五种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
外不相知。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仍然不死心,
又有了第六种转计--
执心在中间。

4⃣
他引用自己当年听到的
佛跟文殊等法王子
在谈实相的时候讲的一句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那么,佛跟文殊菩萨
    还需要谈实相吗?
都是古佛再来,
为什么要谈啊?
这是故意谈给阿难听,
种下金刚种子。
    诸法王子:文殊菩萨
实际上是古佛再来,
示现法王子。
从广义上来讲,
没有哪一法不是法王子,
没有哪一法不是佛;

5⃣
狭义来讲呢,
一般在等觉位菩萨,
               称为「法王子」。
弥勒菩萨就是「法王子」。
       谈实相时:顾名思义,
就是真实相,
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
实相有三:
一是「无相之实相」;
二是「有相之实相」,
也叫「无不相之实相」;
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这就是「一心三藏」啊!
「无相之实相」就是
「空如来藏」;
「无不相之实相」就是
「不空如来藏」;

6⃣
「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
即空即有。「空如来藏」
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当下即是    「空如来藏」,
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
孙悟空摇身一变,
           变成这个茶杯,
藏教菩萨来看,茶杯就是
「无不相之实相」;
通教菩萨一定要在这里等,
非要等到茶杯没有了,
孙悟空原形毕露了,才见到
「无相之实相」;
可是圆教菩萨看呢,这个
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
这个「无不相之实相」当下
是不是「无相之实相」?
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7⃣
当茶杯消失,
孙悟空现前的时候,
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
所以那个「无相之实相」
当下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由于世界上
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
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
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
往往就以「真佛无相」
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
「见真重增一重尘」。
真真假假、分分别别
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
这叫「真真如性」。

8⃣
「实相」是不是
「阿弥陀佛」?
「实」就是「阿」,
「相」就是「弥陀」;
「实」就是真空,
「相」就是妙有;
「实」就是理,
「相」即是事,
理事不二、理事圆融。
「实」,在《楞严经》叫
「离一切相」;
「相」,就是「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像这些话要当成口头禅,
时时提起观照。

9⃣
实际上佛讲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下面接着就是
「无所不在,即内即外」。
阿难或者未听到下文,
       或者未听懂下文
而故意断法。内无所见,
此阿难自知前失,初计内,
而不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故曰无所见;
外不相知应该改为外又相知。
次计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
故曰外又相知。
其义则顺文理。
与下身心相知可合。
(引用自圆瑛法师主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
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
所以心不在内。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
心里能知道,
所以心在外面也不成立。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在这里呢,
「复内无见」应该加一句
「外亦如是」--
    我内也见不到,
        外也见不到,
可我知道,
所以叫「当在中间」。

#一周公吐哺一##妙茹云莲华##阅读文学##收藏宝物##传统文化国学之精髓##传统文化之论坛##早晨的心语##石破天惊说法华#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或针对整体体质状态调理,或针对早期或超早期肺癌术后调理,或针对由结节而产生的焦虑状态调 理等等,以期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的。  7-8岁,扁桃体
  • 一级造价师不要经常感伤、彷徨或迷茫,二级造价师网课消防咨询工程师网课按内心的想法走,注册安全工程师去发现更顽强的自己;或者监理工程师网课独立地朝着理想走,反正你
  • 连日来,静乐交警采取固定点位+流动巡查的方式,对驾乘摩托车、电动车未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并对违法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意识到文明驾驶的重要性。
  • #记住这个知识点# 【已下线的认证类型汇总】[星星]昨天经历了“应援博主”认证下线,今天阅阅给大家汇总当前已下线不支持申请的认证类型[并不简单][过招]应援博主
  • #庆怜[超话]# #庆怜 因为有你们这里才是家# 虽然但是,不是庆怜喜欢他的偶像,就得所有人整天拿这事当内容吧?你要说我们偏爱哪位成员,我只能说你眼瞎[兔子]你
  •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运; 1.帮身大运流年 若走的流年大运是自己的喜用神,能够帮助扶持自己的运势,那么相当于一定程度上修补了自己命理
  • 其主要产品中包括 IDnow Autoldent,它允许用户拍摄自拍照,然后让 AI 驱动的算法将图像与公司收集的数据库进行匹配,以针对各种政府颁发的 ID 进
  • 【英超“六大”退出 欧超垮台一半 | El proyecto de la Superliga, en peligro tras la salida de los
  • (福主27岁开始财运步步高升,早年名校毕业,观后35岁开始更上一层楼)1980年属猴,男士手相第二、感情线尾端分叉,形成多条纹路是感情会有波动的象征,严重的需要
  • 我想说的是,这些“新闻”并不是个例,每个官员都接受社会监督和党的内部监督,犯法必究,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报道罢了。那老百姓又会说:“这些当官的就只做表面功夫”
  • 我很喜欢他们的故事和文字,很温暖很治愈,不是那种'工业鸡汤'更像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很喜欢扉页上的那句话(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最渴望的模样)p
  •  我来给大家还原一下本人榨一次果汁的场景,让和我一样的手残星人也能一秒get这个操作到底有多方便! 夏天到啦,健康和美味我都必须同时拥有~小伙伴们有什么好喝的果
  • 宝宝排便非常用力,甚至努力了还是排不出来是什么情况? #萌娃养成记# 由于小宝宝的胃肠道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肛门括约肌也未能熟练控制,在排便时,宝宝不能很好地协调
  • 他看见了所有人的故事,会指点他们该做什么,也许对,也许错,但那都是站在他的角度应该做的事。甚至在小太子最悲伤、落寞的时候,是他安慰了他,告诉他道理,让他成长。
  • 获准后,研究团队从558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筛选出住院病例数不少于100例且使用“清肺排毒汤”病例数不少于50例的医院共15家,它们均位于湖北省。研究团队在中国
  • 【 】毛戈平光感滋润无痕粉膏中国风妆容”正在刮起,很多国货品牌的化妆品正在崛起,当然像毛戈平这类神级的化妆师,它家的美妆产品也一直是代表了东方韵味,占具了国际舞
  • 在发展养殖方面,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围绕嘎查牛存栏1100头,户均10头牛的工作实际,组建了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照“十有”模式统一经营,降低养殖成
  • 据了解,宣传活动是两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法营运净化客运市场”百日专项行动实施的第一阶段(宣传发动)5月1日至7月20日为百日专项行动的第二阶段(集中整治)整治范
  • #任嘉伦[超话]#[兔子]#任嘉伦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 [兔子]#任嘉伦顾川#[兔子]#纯果乐品牌代言人任嘉伦#[兔子]#乐蜗家纺品牌代言人任嘉伦#[兔子]#任
  • 同乐———您一直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 同乐———您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故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