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分享[超话]#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净空老和尚[超话]#
开显自性大慈悲  出离生死轮回家|净空老和尚开示

一、悲智双运立德名

  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菩萨名号怎么来的?《大经解》:“浅说,则观世人称念彼菩萨之名而垂救度,故名观世音”,世人在困难之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帮助我们化解灾难;“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而自在拔苦与乐,故名观自在”。《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这个名字就是观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失”,所以称观世音。观世音这个名号是从慈悲建立的,观自在的名号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建立的,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帮助众生显示大慈大悲,悲是拔苦,慈是予乐,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是大慈,离开六道轮回之苦是大悲。

  《大经解》:“此大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侍弥陀左右,赞佛教化,俗称西方三圣,显教言大士乃阿弥陀之弟子,密宗以为阿弥陀之化身。”观音本地,其实早就成佛了,佛号是正法明如来。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建立道场接引众生,菩萨跟弥陀的缘深,倒驾慈航,示现做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

二、返闻自性成佛道

  《首楞严经》曰:“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菩萨的修行也是无量劫,他的老师古观音如来,传授他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如幻二字很重要,如幻是真实智慧,照见,看破,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理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事是假的。所以智慧能够认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对于真假都不执着,都不起心动念。然后才晓得,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才是圆满的觉悟。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是菩萨三慧,什么是闻?闻是接触,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用这个字来代表。思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用真心,不是妄心,这是真的明了,通过思想就染污了。修是一切的障碍烦恼统统不起。三摩地是得定,称作三昧,这就是金刚三昧法,入三摩地,就是证得金刚三昧。于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返闻自性,得无上道。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

三、法相庄严难思议

  《观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正是赞佛偈里面所讲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佛跟菩萨圆光当中都作佛事。又云:“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不但光中现诸佛菩萨相,同时也现六道众生之相。《普门品》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能力真正是究竟圆满。

  观世音菩萨宝冠当中有一尊立佛,《观经》云:“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从这些瑞相,我们能够体会到菩萨自行化他,智慧、功德不可思议。又云:“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接引,是接引念佛功夫成就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放光注照,观世音、大势至授手接引,所以念佛的功夫就这样提升了一倍。我们在此地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临命终时见到佛菩萨,功夫自自然然就到了一心不乱。经上讲的宝手放光,光明普照,可以给我们做印证。

四、急难恐怖作依怙

  《无量寿经》曰:“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帮助我们解决苦恼、忧患?凭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量劫愿力成就。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观音菩萨把它浓缩成十二愿,释迦牟尼佛把它浓缩成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佛菩萨愿相同,总的来说都为众生,不为自己。

  在一切菩萨当中,观世音菩萨代表自性的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有苦难,菩萨眼到手到,救苦救难。我们起心动念求菩萨;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自然就应。如果我们的心愈清净,愈专愈纯,感应的力量愈不可思议。关键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求,必定有感应。

  遇到灾难,皆由不善业所感召,不善业有过去造的,有现前造的。我们把贪断掉,决定没有贪心,水灾就没有了;无论遇到什么逆境,不再发脾气,都能和颜悦色来处理,火灾就没有了;智慧现前,不再愚痴,风灾就没有了;决定没有傲慢,对一切众生都谦虚、谦卑,地震就没有了;坚定信心,对任何人都不怀疑,害人之心没有,防人之心也没有,得大自在!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特别要注重“善”字。善是什么?最低的标准是十善业。我们有善心,心善、念头善、言语善、行为善,跟菩萨感应道交。灾难现前的时候,菩萨确实会来帮助我们。纵然有共业,我们在灾难中会死亡,观音菩萨会带我们到极乐世界。所以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来救苦救难?教人慈悲。现前世界上灾难很多,怎样化解?就一个爱。大慈大悲,就是大爱。人人都把大爱发出来,爱众生胜过爱自己,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观世音菩萨。

五、楞严归宿在净土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面代表最殊胜的就是观音、势至,观音、势至是西方三圣,这就说明《楞严》到最后归净土。许多人都认为《楞严经》跟禅和密有关系,不知道它跟净土的关系更殊胜。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文殊菩萨代我们选择圆通,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根性耳根最利,看未必看得清楚,但是听,他懂了,听清楚了,耳根比眼根还厉害。所以释迦牟尼佛住世世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用音声,听的人用耳根。

  十方世界诸佛无量无边,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经》,“今现在说法”,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也是耳根最利。“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西方极乐世界也适用,阿弥陀佛也是以音声说法作佛事。

  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诚敬专修,一心净业,教我们摄心。佛号,从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样念佛,不会有杂念、不会有妄想,把心定在阿弥陀佛上。这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智慧现前,慈悲心也现前,自觉觉他圆满成就。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六道凡夫,与我们有缘的,遇到苦难求助时,我们就能够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寻声救苦,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得到大自在!

  堕落在轮回里面的凡夫,如果遇不到净土法门,想脱离轮回太难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在六道里打滚,一世不如一世。佛菩萨不为自己,我们要发心,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念念为自身着想,这是造轮回事,决定不能超越轮回。要想出轮回,心量要大,念念念佛法,念念念众生,就与诸佛菩萨的心愿相应,我们跟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必定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决定一生成佛!

  恭录自 净空老和尚讲演

#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之九十三《文钞》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5“其自行化他也,则律教莲圆修无闲,戒定慧一道齐行。其随机说法,了无辙迹。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忘念,即如如佛一段,最为亲切”。今天这一大段​《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之九十三《文钞》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5“其自行化他也,则律教莲圆修无闲,戒定慧一道齐行。其随机说法,了无辙迹。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忘念,即如如佛一段,最为亲切”。今天这一大段,有很多陌生的字词,需要解释一下。律教莲圆,律宗,教下有华严宗,法华宗,三论宗等等,莲宗,即净土宗,圆教,唐法藏判教,有小、始、终、顿、圆等五教。自己修,教导别人修都不离开这些宗、这些教,也都是在戒定慧之下修行,不能离开。后面这些说法,都是禅宗开悟之人,明心见性后的描述,描述自性。“深虑法久弊生,严立清规,预为防范。殆禀佛律制,以期因时适宜耳。遂为天下丛林金科玉律,而天下师表阁,由兹建焉”。建道场,立清规,所谓是“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道场变成丛林,就要求大家依众靠众,不能再个人自己修炼,防止个人修行中出弊端。清规,是给丛林立下的规矩,防范道场走邪道。这是未来道场的清规玉律,这是个人的修行依据。殆,大概。禀,承受。“其律身也严,作务必先众,或有阻之,则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训。其诚众也挚,故有不昧因果一语,令彼悮道不落因果者,立脱野狐业报之身”。挚zhì,亲密,诚恳。悮,同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有这些故事。‘不昧因果,不落因果’,我们前面讲过一个小故事,“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样可怕的因果故事,是警觉后代,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实际理体,就是自性。自性本有,因修而得,不因修而有。修是恢复本有自性,障碍放下,本有现前,即成佛。自性,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故说它不因修而有。“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阿鼻,最下一层地狱的名称。在十法界中,升降都在于善恶因果。善有善报,在提升境界,恶有恶报,在降低境界,提升之极,就是成佛道,下降之极,就是堕落阿鼻地狱。“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毫釐之差,佛狱立判。前百丈主人,欲拯末世狂慧之堕落,不惜现身示报。实与百丈禅师,砧锤相成,煆淬相济”。正知正见,是明白理论,要落实到修行中去。就像儒家所说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这很像是儒门的理学家,理论搞得很过分,笃行的分量并不太多4:1。如果过分执着理论,放弃事修,那就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有理论,成了理论派。这是邪知邪见,走偏了。知见这里差一点,修行就差远了,以至于不能修成佛果。前百丈主人,那个野狐狸,就是这样的毛病。有理论不重视事修,功夫不够,见解上就差远了。一个字的误差,堕落野狐身五百世,亏吃大了。“俾后之禅者,彻悟不涉因果之理,实行修因证果之事,以期究竟彻证而圆彰焉。此两百丈之深心,学者不可瞒盰读之也”。瞒盰man,han糊涂。提醒后代禅者,重视事修,不要在理论上过分,出邪知邪见。说的是禅宗问题,净土宗也一样是这种问题。我年轻时,就爱看书,看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连十善都做不到。不重事修,只重理论,成了口头革命派。今天佛门叫做,“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后书都送人,一个人去寺庙修行。跟着常慧法师修行,那个老人家重视事修,这才把我的毛病纠正过来。老人家不识字,没有理论基础,可是嘴上也一套一套的,常说偈子,也能唱着些偈子。你不能不服气。当时七十几岁,什么都可以和人比赛,可是没人敢跟她老人家比,比不过。一小时拜佛六百多,一气能拜六个小时,得,咱比不过。等我经过几年之后,再跟你老人家比赛。现在还是比不过。甘拜下风!

佛教的兩大定律
性空無我
與因果循環

研究一切思想和學說,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

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麼?

龍樹在《中論》裡已有答復:

「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學佛者懂得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現在就這個問題談點看法,請海內的善知識指教。
 
一 、性空無我律
 
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情與無情,都是緣生緣滅、無有自性,無有實我

( 我是主宰義、自在義 ),

故曰性空無我。

它是佛教探討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則,也是佛教的本體論和宇宙觀。
 
佛教對「 空 」有特定的解釋,

認為一切法依「 空 」而存在而運動。

「 空 」的含義,就是緣起無自性。

離開緣起,就沒有宇宙,沒有人生,沒有生滅。

對此,佛經常舉虛空為喻。

虛空以「 無礙 」為性,色於中行。

虛空與物質的關系,是互相依存的,世界上不存在離開虛空而獨存的物質。

性空無我律也是這樣,是一切法生滅的所依。

性空無我律,在大乘佛教裡稱為甚深微妙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凡夫聞之,驚慌失措,二乘人聞之,心如刀傷;

只有菩薩才能證悟。

如《心經》說: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經中清楚地告訴我們:

甚深空義,要在五蘊
( 物質與精神 )

中去照見( 觀察 ),

不是離開色心以外胡思亂想地去尋找一個什麼空的世界。

怎樣了解一切法的空性,約略言之,不外下面三種方法:
 
1 . 從時間上豎觀一切法的前後延續,得出「 諸行無常 」的結論。

諸行無常是指一切法永恆地處於瞬息萬變、遷流不息地狀態中。

這一變化不居的無常觀,世俗上雖然也有許多人能夠覺察到,

但是他們不能於中照見空性,於變化不居的暫時存在裡,見什麼愛什麼,見什麼執什麼。

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過息息流變的事物現象,

於萬化紛紜、生滅宛然中,窺見事物的本體是空無自性。
 
2 . 從空間上橫觀一切法互相依賴,
得出「 諸法無我 」的結論。

關於「 我 」的概念,印度學者認為「 我 」以主宰為義,能自主自在地支配一切。

具有大智慧的人,觀察一切事物,

小自微塵的微觀世界,

大至宇宙的宏觀世界,

都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現象,

都是「 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 」的互相依賴關系。

沒有「 小而無內 」,「 大而無外 」的獨存實體,顯示了一切法空義。
 
3 . 從事物的事相上直觀一切法當體即空,

得出「 涅槃寂靜 」的結論。

宇宙間一切事物,雖有千差萬別,百態千姿,都不過是緣起的幻相。

究其實質,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具有性空無我的宇宙觀,於一切法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落色相、心相、時空相;

不落名言分別,即世間而得解脫。

《中論》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

空性是一切法的真相和本來面目。

菩薩依之乘大願船,游生死海,普度眾生。

諸佛依之直趨無上妙覺果位。
 
二、因果循環律
 
「 五蘊皆空 」和「 緣起性空 」的道理,

是說明一切法現象和本質二者之間的關系。

從本質上說,一切法是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所依。

從現象上說,一切法的現象是桃紅柳綠,生機盎然

( 水中月,鏡中花 ),

所以佛從「 空 」來看待一切事物,又不廢一法;

從「 有 」來看待一切事物,又不立一法。

就一切法的緣起方面說,可以歸納成因果循環律。
 
因果一說,我國最早見於《易經》:

「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

其次《道德經》:「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的善惡因果轉化思想。

我國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因果。

西方的一神教,亦談因果。

主張有一獨立個靈,由今生到後世,或落地獄,或升天堂。

這是二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和來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者,主張一切眾生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盡,激起層層浪花。

眾生的生與死,不過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與消散而已。

它既不同於一世論者的「 一死了之 」,

又不同於二世論者的「 上帝造人 」說。

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業的業水,有什麼業即感什麼果,如影之隨形。

在感果時又繼續造業,導致未來新的果報,如此循環,無有窮盡。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無限延續的特點,將佛教的三世因果論,名之曰因果循環律。

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觀。

它能使人們充滿希望,鼓足勇氣,看清前途,努力創造自己和人類美好的未來。

同時,也告訴人們:

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惡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報。

在今生受果時,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後便會被惡業所牽引,陷入黑暗悲慘的境地。

這個定律最大的特點是把人們的思想從神權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教育人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

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三 、兩大定律的辯證關系
 
因果循環律與性空無我律,是寓於同一性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我人的思想和言行,必須以性空無我律為指導,來處理在因果循環中所產生的一切問題。

同樣,要用因果循環律的一切事相,來證明性空無我律的道理。

進而體驗到,性空無我律,是因果循環律的基礎。

如果性實有我,一切事物則應是凝固不變的,即不可能有因果遞邅的演變。

因果循環律,是性空無我律的作用,假若沒有因果循環,則性空無我就成了斷滅和頑空。
 
四 、如何運用兩大定律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1 . 佛不是救世主:

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續而成,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救世主、萬能的神。

宇宙有成住壞空的時期;

事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

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迫,都是隨著眾生的共業和自業所感而不斷地演變著。

所謂吉凶禍福、成敗利鈍,都是人們行為的結果,沒有任何神能主宰其間。

釋迦牟尼從不希望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如能根據他的言教去實踐,就是對他最大的尊敬。

佛教只是教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和離苦得樂的方法,

不能像萬能的神「 降殃賜福 」,「 消災免難 」。

他教育人們自己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行負責,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2 . 否認靈魂:

一切性空無我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

因而它反對「 神我外道 」提出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為主體,此死彼生,把人們的生和死連接起來。

佛教主張物質與精神,都是緣生緣滅、遷流不息的。

瑜伽學派雖然提出「 阿賴耶識 」,但阿賴耶識,也是緣生緣滅、像瀑流一樣奔騰不息。

它除了表示業因與業果之間的變化與連續之外,無一法可求。

佛教修證的目的,在於截斷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轉識成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