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盐[超话]#【创氏改姓】

关于汉族的姓氏,上古传统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从上古至春秋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姚、妫、姒、子、姬、姜、嬴、风、己、任、芈、祁、妘、姞、漆、归、偃、允、曹、董、曼、隗,共二十二姓。其中八个姓为女字旁,从侧面反映了姓的母系社会起源。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尧帝姓伊祁(祁),舜帝姓姚(后迁居于妫水,遂改姓妫),夏禹姓姒,商汤姓子。

周朝时,诸侯国君的正式称呼方式是“国+名”,比如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称霸而举行的“践土之盟”,其盟书开头列举参加会盟的国君为“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踕、齐潘、宋王臣、莒期”,分别为晋文公(姬)重耳、鲁僖公(姬)申、卫夷叔(姬)武、蔡庄侯(姬)甲午、郑文公(姬)踕、齐昭公(姜)潘、宋成公(子)王臣、莒子(己)兹舆期。周天子则称为王,死后加上谥号,比如武王、成王、康王,并不直呼其名,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 【这是传统观点。后来也有观点认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等是周王生前为自己所定的王号,周朝谥号制度始自昭王、穆王之后】 。如果非要称名不可,也只可冠以谥号,比如成王诵、穆王满、厉王胡、幽王宫涅等等,而不能称其为姬诵、姬满、姬胡、姬宫涅。

周朝时期,有封爵者也是爵+名,比如周公旦、召公奭、虢公丑等等。周公旦的长子叫禽,封于鲁地成为国君后是鲁公、鲁禽,可以尊称为禽父、伯禽。说到周公,周朝的“共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周公(周定公)和召公(召穆公)共同执政,一说是“共伯和”来执政。关于这位“共伯和”的身份,一说“共伯和”即卫睿圣武公(卫武公名和,入朝担任“师”即太师职务,也称师和父)。

先秦时,各国国君之子也有名而无氏,称为公子某,再下一辈称为公孙某(周天子的子孙则称为王子某、王孙某)。再传至公孙之子,“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于是赐以氏。比如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商鞅,本为卫国姬姓公族的后代,因此也称为公孙鞅或卫鞅,封为商君之后也称为商鞅。

氏名一般来自排行【比如伯、孟、仲、叔、季】,祖或父的字【比如孔子的孔氏来自孔父嘉的字】,或者官名【司马、司徒、少正、中行、公乘等】、封邑【荀、韩、赵、魏、羊舌、令狐、矍相、菟裘、商丘等】、居住地【东野、东郭、南郭、西门、南门等】。此外还有右主、右公、右子、右尹、右归、右宰、九方、九百、莠尹、柳下、臼季、丑门、厚丘、毋丘、弇冈、染女、冉相、湛卢、范师、仲长、仲颜、仲行、仲衍、仲雄、仲乌、洞沐、贡娄、赣娄、第二、第五、第八、鲑阳、惠墙、世叔、大狐、大罗、大张……由氏而生的汉族复姓,何止成百上千[笑cry]

除了同姓公族后代外,异姓臣僚也可以因为功劳而受封赐氏,一般以官名或封地为氏的居多。大夫的家族繁衍数代以后,其庶支小宗也有别氏,例子非常复杂,不易细说。

公子、公孙的后代与国君拥有同一祖先,属于公室的亲族,因此常以卿和大夫的身份担任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职。到春秋后期,出现了大夫家族掌握权力、国君反而被架空的情况。最有名的是鲁国的“三桓”(仲孙、叔孙、季孙,始祖均为鲁桓公之子)和郑国的“七穆”(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祖先均为郑穆公之子)。

春秋时期其他国家也有许多著名的大夫世族,比如周天子有周、召、单、刘、尹等氏;齐国有高(齐文公后代)、国、崔、庆、栾、高(齐惠公后代)、陈、鲍等氏;宋国有华、乐、皇、鱼、荡、向等氏;卫国有孙、宁、孔等氏;楚国有斗、成、屈等氏。晋国先后有栾、郤、狐、羊舌、祁、先、胥、伯、荀、知(智)、中行、范、韩、赵、魏等氏。

这些大夫世族中,同姓公族的地位比较稳固,比如周的周氏(周公后代)曾因作乱而被杀及出奔,但其后代仍世世在位。鲁国的仲、叔、东门、臧诸氏,齐的国氏、宋的向氏、楚的斗氏也是如此。鲁国和卫国的同姓大夫公族尤为强健,甚至于随意驱逐国君,使其终身不能复国。宋、郑的同姓公族势力也很强大。至于晋国,由于其国君的祖先曲沃武公(晋武公)是以小宗篡位夺占大宗地位的(即“曲沃篡晋”事件),因此得位后不遗余力地削弱同姓公族的势力,并且消灭了同样有政治野心的桓、庄两氏。此后不任用同姓公族成为晋国特有的政治制度。

但是由于同姓公族被削弱,异姓大夫当权,也导致晋国后来出现六卿(智、范、中行、韩、赵、魏六家)专政的现象。范氏是祁姓,赵氏是嬴姓。智氏和中行氏出自荀氏,与韩氏和魏氏的祖先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虽属于姬姓,但并非晋国的公族(晋国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最终赵氏消灭范氏和中行氏,韩赵魏三家又消灭了智氏,然后“三家分晋”,晋国亡国。这件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春秋时期氏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即亡国之君的子孙,多以祖先的国爵为氏,如夏侯、韩侯、滑伯、滑、项、纪、谷、随、刘等等。比如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春的弟弟公子佗逃往鲁国。杞国的祖先为夏朝后裔,春秋时为侯爵,因此鲁悼公称公子佗的后代为夏侯氏。类似的例子还有秦穆公灭滑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滑氏和滑伯氏;楚文王灭息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息氏、息夫氏;鲁僖公灭项国(姬姓),其子孙成为项氏……

西周开国时,曾经追封前朝后裔为“二王三恪”,即封夏、商两朝的后裔为公爵,封于杞国(姒姓)、宋国(子姓),称为“二王之后”;又封黄帝、尧帝、舜帝的后裔为侯爵,封于祝国(姬姓)、蓟国(祁姓)、陈国(妫姓),称为“三恪之宾”。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因此姓子。传到宋湣公的五世孙孔父嘉(孔子七世祖)时,按照宗法规定,“五世亲尽”,应当另立族,因此取孔父嘉的“孔”字,作为这一支族的氏。但是孔父嘉的后代,除了曾孙孔防叔外,大多只称名而不称孔氏,比如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孙子叫祁父,玄孙伯夏,六世孙叫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孔”作为氏世代流传,是从孔丘开始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此过去批孔时称孔子为“孔老二”。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孔子的庶长兄名孟皮,字伯尼),次子称仲,末子称季。仲与季之间的诸子都称为叔。

换句话说,如果有两个儿子,排行就是伯/孟、仲;有三个儿子,就是伯/孟、仲、季;如果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儿子,就是伯/孟、仲、叔、叔……叔、季。所以周武王的长兄称为伯邑考(伯是字,考是尊称,邑是名),弟弟里面有管叔、蔡叔、郕叔、霍叔、康叔、毛叔等一堆“叔”。但是《礼记·檀弓》有“五十岁乃称伯仲”的说法,也就是说活到五十岁以后,才能以伯、仲等排行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春秋“国君无氏”的传统,秦始皇应当称为“秦王政”或“秦政”。但是史书中常称其为“赵政”。比如《史记》称“(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氏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这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反映。

嬴姓共有十四氏,为秦、赵、黄、梁、马、廉、徐、江、葛、谷、缪、钟、费、瞿。西周成王时期爆发管蔡之乱,周公东征,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盈人即嬴人,本为东方种族,在这次征伐后被迁往西方。

周穆王时期,嬴人造父为周王驾马有功,封于赵地(今山西洪洞),成为嬴姓赵氏的祖先。造父的六世孙非子住在犬丘地区(今甘肃礼县),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于是从赵嬴中独立出来,另立宗庙,成为秦嬴的祖先。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受封为伯爵,这是第一位正式受封的秦国君主,也是秦国建国的标志。非子作为周朝的牧马官员,是可以有氏的,称其为赵氏或秦氏均可以,然而从周朝礼法的角度讲,秦襄公受封建国之后,就不应以氏来称呼了。不过,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的严格区分开始模糊。氏名连称的方式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平民也可以取氏,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与平民地位的上升。到汉朝时期,姓与氏终于合而为一,遂称“姓氏”。

有趣的是,在战国时代结束一千五百多年以后,关于姓氏的问题在北宋再次引起一场争论。原来宋徽宗仰慕周礼,铸造九鼎,大搞“复古”。政和三年,他嫌公主、郡主、县主等称呼不典雅,决定改称。有学士建议遵从周朝古礼,既然赵氏为嬴姓,则应将公主改称为“帝嬴”,亲王郡王之女改称“宗嬴”。但是宋徽宗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决定改称为“帝姬”、“宗姬”。学士们提出异议,认为姬是周姓,不是赵氏的老祖宗。但宋徽宗说“姬虽周姓,后世以为妇人之美称,盖不独为姓也”。当时蔡京也强烈反对“帝姬”的称号,宋徽宗问其原因,蔡京说:“臣乃姬姓也(蔡氏先祖为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惧有嫌,使小人得以议论”。宋徽宗笑而不从,最终还是降诏下令把公主改称为“帝姬”,亲王之女改称“宗姬”,宗室之女改称“族姬”。靖康二年,这些“帝姬”“宗姬”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都押往了北方。

https://t.cn/z8JPMwz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中国大片20年# 看到秦始皇兵马俑那段,和女主翩翩起舞觉得超唯美,带入感也很强,给人亦梦亦真的感觉!就电影来讲,层层递进的情节发展,揭开了那个战乱天下中的凄美爱情,成就了多少人的意难平。蒙毅和玉漱的形象都非常立得住,是非常“正”的男女主形象!

最美的不是金喜善,也不是白冰,而是玉漱。 等待的不是成龙,也不是胡歌,而是蒙毅。 故事的开头,玉漱公主坠下万丈悬崖,蒙毅将军毫不犹豫,飞身相救。 故事的结尾,玉漱公主坠落空中皇陵,杰克纵然有千万心绪,最终只是折返,的确不是同一个人了。 “你不是蒙毅。我不走,我要等蒙毅回来。” 这便是神话。 #春节影评大赛# | #你好春节档#

【#历史冷知识# 一日看遍长安花】
我国的赏花文化,自先秦时期初见端倪,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得到了普及,宋代发展至全盛,至明朝达到了成熟和完善。

01
赏|花之仪:讲仪式的诚心正意

赏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初期。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一块刻有盆栽植物花纹的陶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营建了“上林苑”,就从全国引入不少植物。汉代,出现了我国早期花卉栽培技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花卉的认识开始从以实用为主逐渐转为以观赏为主。如陶渊明种菊、食菊、赏菊、颂菊,为菊痴狂。从唐代开始,可供观赏的花卉种类繁多,赏花文化广泛普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发展。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的插花形式已齐全。

值得一提的是,当赏花从户外自然欣赏进入了艺术欣赏领域,相应的赏花礼仪也逐渐完善了起来。

唐代罗虬的《花九锡》记录了唐代宫廷插花花九锡赏花仪式。

认真品读,这套赏花仪式应该能够充分展示中华花文化精妙深邃的秘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赏花的仪式感。

至五代时,进士韩熙载提倡香赏,将花与燃香相结合。明代袁宏道认为酒商容易冒犯花神,极力推崇茗赏。

为了与花的姿韵与品格相匹配,古人赏花讲究高雅脱俗,慢慢品味,有“图赏”、“酒赏”、“琴赏”、“诗赏”、“香赏”、“茗赏”、“谈赏”等多种形式。

对自然生长的花,主“酒赏”;对瓶中的插花,主“茗赏”。

古人赏花非常讲究视、听、味、嗅觉的积极参与,力求使欣赏达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艺术享受。

古人常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相提并论,赏花需要注意选良辰,择良地:

袁中郎曾言: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宣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月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旁。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

赏花活动讲究花与周围环境和时令节奏的和谐,是一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进行的高雅的审美活动。

《小窗幽记》中记载的“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都是古人赏花重时令的体现。

02
赏|花之悦:观外形的姿色生香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花是自然界的最美丽的产物。”“花”以艳丽的色彩、淡雅的清香、隽美的姿态,得到了全人类的喜爱。中国文人对于“花”形色之美的赞扬可以从很多成语上得到验证,如“如花似玉”、“闭月羞花”、“花容月貌”等等就可见“花”的形象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是美的极致的象征。比如,在崇尚雍容华贵之风,以肥胖为美的唐代,牡丹以其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号称“花中之王”,享有“国色天香”之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令牡丹国色天香的绝代风华跃然纸上。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短短二句,真是写尽了长安城赏牡丹的盛景。

赏花时,古人最初的观赏集中在外形上:花色五彩缤纷,赏心悦目色为花衣。古人赏花重色,“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点可以从古诗词中得到印证。

诗经中描写了一些花草的色彩,《周南·桃夭》中“灼灼”的桃花与“蓁蓁”的桃叶;《卫风·淇奥》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后续的诗词中有描写“李花怒放一树白”的白色、“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色等等。

古人赏花最主要的的一个特点就是颜色对比,绿水青山和姹紫嫣红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

因此红绿对比最为多见,如:“千里莺啼绿映红”、“绿丛又放数枝红”、“山青花欲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香为花魂。“鸟语花香”是很多人追求的环境好和生态美,所谓“花香”是指花卉所产生的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漂浮在空气中,能刺激人类的嗅觉细胞引起愉悦感,使欣赏者身心舒畅。

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古人对于花香的记录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的兰香、“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牡丹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桂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香......

其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人逸士大多喜欢清逸雅致,古代文人墨客尤为喜欢幽香“兰香”和清香“梅香”。

兰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被孔子认为是王者香,在北宋时称为“香祖”。

宋陶谷《清异录·草木门》“香祖”条称:“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

因梅花傲雪凌霜的坚韧形象,“赢雪一段香”和“自苦寒来”的梅香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梅花的花格香品转而成为了赏梅者追求的人格与气节,“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证明。

花形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形为花骨。花姿与花色一样,可以“养眼”。

在古人眼里的花姿,有“花姿人影波心竞”的荷花,“姿美鲜可掬”的菊花、“接叶开花玉瓣长”的百合、“叶概花姿天与真”的牡丹、“婀娜花姿碧叶长”的兰花、“花似金杯荐玉盘”的水仙花......等等。

清代画家松年认为:“花以形势为第一”。

历代国画讲究“山灵水秀花姿俏”,其中的花姿讲究既要有婀娜远尘之绝姿,又要有独立遗世之高韵。

如明代陈洪绶的《玉兰柱石图》,构图则非常疏朗,设色薄透清雅,用介乎写实与装饰的手法,以凝重的用笔、轻松的线条、简约概括的造型,来表现玉兰花端庄、隽永、清秀、淡雅的精神面貌。

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靠作画、咏诗,发扬传承了赏花文化。历史上分类记录各种花卉及其相关诗文的书籍相继问世。一部《广群芳谱》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花卉大百科全书”。

国人对花卉的欣赏当然不止停留在这个层次。

当花卉进入了艺术创作,赏花活动也从赏心悦目的感官愉悦进入到了一花一世界的审美意境。

03
赏|花之韵:品意境的诗情画意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古人赏花在注重紫色和香味外,还注重韵味和意境,很多花可比拟象征、可融诗入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它以意蕴、情趣取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概念,琴棋书画、园林布局、物品陈设等等,莫不讲究意境之美。

赏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同样离不开意境趣味。

带有艺术创造性质的插花艺术便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了一种赏花活动。

在我国,花道即插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著名的日本花道最早就来源于我国隋唐时期的佛堂供花。

先秦时,当时民间已有互赠花束的风尚。

《楚辞·九歌》中记载了,每逢重要活动,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佩带胸前,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

在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589年),原始容器插花意念由于宗教等原因形成,并得到发展,文人插花渐露头角。

《修行本起经》(东汉·康孟祥译)中写到:“须臾佛道,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步入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插花成为一门艺术得到广泛普及,进入兴盛阶段。

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

宋朝时,插画艺术进入了全盛阶段。
斗茶、品香、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称为“生活四艺”。

花道、茶道、香道也经常被人们称为“三雅道”。
明朝插花艺术无论是在技艺上和理论上都已达成熟和完善,确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特点与风格,建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体系,一批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屠东竣《瓶花月谱》、《瓶史月表》,尤以袁宏道的《瓶史》最具影响力,后传入日本,备受其花道界推崇,奉为经典并成立有“宏道流“。

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两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袁宏道《瓶史》

我国的插花和盆景艺术,大多来源于山野的自然材料,经过艺术家高低疏密的巧妙布局、巧夺天工的加工雕琢,创造出了饱含自然气息的花木艺术精品。

插花和盆景点缀案头,赏花由原生态的自然状态走向了人们的生活,自有一番浑然天成、生机盎然的审美意境。

美落实到了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04
赏|花之品:比品格的比德比兴

当花卉获得丰富的寓意,赏花活动也从天然神韵的美学意境进入到悦心诚意的心灵层面。

人们所赏之花便不再是花,而是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理想。

中国历代文人通过歌咏花草树木,托物言志,借物咏人,表达自身高洁的道德追求。

例如:咏梅之凌寒傲雪,咏竹之高风亮节,咏荷之出污泥而不染,就产生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固定说法。

“咏花”诗词作为咏物诗词的一个大类,蔚为壮观,历代留下的赏花颂花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古代仅咏牡丹的诗词就达四百多首。

花有花品,人有人品。花事即人事,赏花即赏人。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比兴手法早在《诗经》中就已广泛运用。
“比”是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寄托,寄情于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朱熹
以花起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如:《关雎》以荇菜起兴,引出淑女。

所谓“比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即指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的欣赏中体会到某种人格美,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例如:《荀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受儒家君子比德思想的长期影响,古人赏花不只单纯从绿化功能和造景功能着眼,也注重以花木言志,使花木人格化,讲究植物花草的“比德”情趣。

在《诗经》中出现了不少用花来喻人的诗篇。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华”、“英”都是指花,舜华是指木槿花,在《小雅·常棣》中还用棠棣花来表示兄弟之谊。

在《诗经》中以花喻人,以花抒情的有30多篇,约占全部诗篇的三分之一。以花喻人的这些诗已经将自然的花变成了文化的花。

再比如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其中吟咏的花木45种。《离骚》中的:“启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以幽幽香草自喻其高洁的品格,这样以幽兰香草等花卉自喻的句子,在《楚辞》中不胜枚举。

花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植物,因为融入到诗人的生活之中,变得意蕴丰厚。

正如屈原以兰蕙自喻,陶潜以菊自况、周敦颐以莲明志、郑板桥以竹寄情……凡此种种,诗人把花卉和情怀联系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和至美心灵的绝佳表现。

北宋诗人林逋曾在杭州孤山北麓结庐隐居,作画吟诗,他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其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疏影”、“横斜”、“浮动”将梅花的品格形态写到了极致。

赏花者,所看到不应仅仅是姹紫嫣红的表象美,还更应该通过这些表象,领略其内在的意境美,品味其背后的文化美,让生活多一份风雅,添一份美丽,这才不枉盎然兴致,处处皆有所得。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哈哈,是有多儿的俩人能给人起名叫咔吧咔吧啊我感觉我现在在变好,各个方面吧,生活不再像那时候那么的浮躁,心里也更踏实了。名字既然要用一辈子,那就给宝宝起个吉祥好名
  • 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驻台盘乡阳芳村第一书记高偲和村支两委干部一起,为村里的参赛队员做好精心组织、后期保障等服务。#峰和光伏资讯##光伏资讯# 【电力护航 助力助力
  • 吃起来味道微辣鲜美,还带有一丝甜香,让人非常难忘!#周五优选日##种草花花万物##拼多多# 个人觉得,最恶心的手机软件莫过于,拼多多!明明一个购物软件,非把自己
  • 演练模拟咸阳火车站出口下车20人,在检查站点对外省来咸返咸人员落实“双检”措施时,发现一名旅客为新冠抗原检测阳性病例。(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极目新闻)#西咸新区
  • 大礼就在路上……快戳下图⬇,用你的智慧揭晓谜底,神秘代码将在福利放送时同时公布,记得时刻关注 @微软达人汇 哦1月10日前转发微博,有机会获得围巾+水杯+冬袜
  • #武汉加油##抗击疫情此时此刻#【长文预警|在外的武汉游客,全国各地指定接待酒店信息在这里】全国各地已陆续启动对目前在外武汉及湖北游客的集中接待工作。同时,也呼
  • 我决定从今以后不会再相信任何明星的承诺了,枉我还一直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相信他们能做到,从现在起我不会粉时代峰峻的团体了,我只粉他们的个人了[怒]明华诚信MHCX
  • 配置可能很多人并不关心,肤感才是第一位[笑cry]那么相比上一代油光发亮、油皮直接劝退,这新一代是真的完全完全不油腻,哑光且吸油,油皮是可以享用了~我在神仙水后
  • 吕某私设铁链的行为虽然损害到了其他业主对公共区域的共有权利,但就本案的损害结果而言,并非主要原因。本案的损害事实,也并非是小军没有注意到吕某设置的铁链等而导致的
  •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太阳直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日长之至,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日影短至,北半球物体日影最短。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
  • 如果你才疏学浅,不懂得控制情绪,那就学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说得上“百炼成钢”了,那
  • 案例一:甲县违法占地非诉执行监督系列案【基本案情】2017年8月以来,甲县国土资源局在动巡中发现驾校、砂场等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经依法立案后作出相应行政处罚。
  • #EXO周边出售及中转[超话]# 避雷/不仅拼车有风险 当车主也有风险 简单阐述 一起拼车主 然后我给A也就是图中的coeB转了599拼车锁车的费用 然后她声
  • ……这首歌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是:“眼里的光灭了又明,心头的草长了就剃。Anyway几分钟后照片和回执get,:我觉得拍得OK啊挺像你的!
  • 曾经过千帆,历沧海,只为寻找那光亮,因为心中执着,有了那光亮,就能被温暖。曾经跨过的溪水,静静流淌,静默无言,已经告诉过我;曾经梦到的灯塔之光,渐渐湮没于黑暗,
  • 科学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汗水,还有我们并不知道需要用生命验证药物疗效的惊险时刻,一个成功就是一次人生的升华,一次成功就可以驱散笼罩在
  • ​我:你都看好了..买完顺道去做个全身​爹:我看不如回来后妳报销∽就这样啦!想说的是呀能听见你能说这样的话,我很开心呀,很想给你打电话分享愉悦,可没办法今晚你在
  • 距离当年在街边痛哭的白天,已经10几年了,岁月也给你的音容笑貌蒙上了纱,我还没能好好长大,你已离开那么久了。梦里,你手中握着的那颗糖,我总舍不得去接,以为这样,
  • 端午节的第一天 加班索性事情并不多 五点多就回来了每次遇到好天气或者阴天 回家路上都喜欢停下来脚步去看看风景也许是因为工作占据了太长时间很少有机会能暂停一下时间
  • 羞涩,有点特别~~那种恰到好处的心跳,总是让我有种别样的期待抖小妖总是给我种特别的心动,萌萌哒外观,真的很难让人不心动呢(重点是,超级私密的包装,完全不用担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