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三年,道在天边”#,这些年修的道都去哪里了!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欲望,转而求证内在的自然本真。所谓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够证得一性真灵,便可与道相合。证道的过程,便是人们不断修却身心欲求而达常清常静的过程。
为了能够实现“常清静”,历代祖师多舍家弃业而隐居修真。古往今来,追随祖师脚步的人群不在少数,但能如祖师一般生发无上精进之心者却不多。并非是仙材不可得,而是有太多人在修证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甚至对大道所指产生疑惑。于是要问,所修之道,究竟是在何处呢?

面对世人修真之心不坚的情况,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学道一年,道在眼前;学道两年,道在身边;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直指一些学道人因为不生精进心而在修行中出现的诸多弊病:
“学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们初学道的时候,对道门中的一切都充满新鲜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着了道的属性。道在眼前,看似触手可得,却又与己无甚大关系,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此时学道之人的虔诚心最足,从修行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最大;

“学道两年,道在身边”,是指人们已经皈依道门,日常的行住坐卧走都需要按照教内的规矩进行,即可称为是身在道中的状态。从前者对道人的羡慕,到此时亲身在做修行事,这本应是长足的进步。大道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修行当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中求证与历练。这正是道业精进的关键时期,学道之人当要戒除好高骛远的欲心,总觉得道是生天生地的伟大存在,却不知晓瓦石屎溺之中也有道。重要的不是寻找道在何物之中,而是应该从一切物中去发现道的存在。能见其一者,方能够以一而推万物。


至于第三点,曰“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离道越来越远的状态。前二者言学道要有精诚之心,修行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魔障,但只要有心求索,就一定能够离道越来越近。但为什么明明正是学有所成的时候,却又会远离了大道呢?此时,应做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想。

其一者,是指初学道之人最开始时对道保持着莫名的神秘和向往,随着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则会发现最初仰慕的那些人和事,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远非自己想象的那般模样。在崇高信仰和卑微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后,当初对人间俗世所产生的种种嗔怨之心,又会转移到当下的修学生活中,即便已经身在道门,却仍断不了心中的诸多是非评断。身心不能清静,之前学到的道术道法就会变成修行的迷障,你知晓地越多,更会觉得此是而彼非。以某一定标准去界定他人的道行是否正确,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这也正是道祖主张“绝圣弃智”的缘由。

所谓“道在天边”,是指满眼只看得见高下与仙俗的对比,满口都是他人的是非对错,却悟不到一切念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这正是修行要去掉的最后一关,即无心无念也。此关若不能过,常以己所有来对比他人所无,除了能为欲心带来短暂的优越感之外,对修行毫无益处。此时的状态,正如南华真人描述的涨潮之后洋洋自得的河伯,表面上看,其修学的内容已经超越了许多人,但最终要超越的对象则是本身。不能忘却“我”,就不能接近道。

马钰祖师有一首词作《满庭芳·舍家学道》,其上阙写道:“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中憎爱尤多。心意如猿如马,如走如梭。心生尘情竞起,纵顽心、不肯消磨。心念恶罪,皆因心造,怎免阎罗。”祖师描述的,正是修学之人不能遏制心欲从而生起了诸多魔障的状态。一旦沉沦在欲想之中,虽称修道人,又与俗家人等无异。


大道超越之方,只在无我。所以修行人真正要达到的“道在天边”的第二个境界,是指已然实现物我皆为泯然的状态,看万物都是道,同时又能明白各自似道非道的妙处。道在万物之中,又非单指某一物为道,因此,真修行人所悟之道,既在遥远天边不可诉说,又在自己身中触之可得。此时,言讲的不是与道之远近的关系,而是早已经忘却了求与不求的执着心,当下便是修真、便就是道。心不外求,天边虽远,亦可顷刻而至;念想不息,心力虽尽,却终究遥不可及。是谓真得道,细细想来,却又丝毫无所得,所以说是“道在天边”。
想实现真得道的境界,枢机仍在于一个“我”字。不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证,修道的主角终究是我。道并不是学来的,学的永远都只是心法和方术,唯有以所学之方为途径,学之、用之,达道之时则要遗之、忘之,最终是要实现学无所学、用无所用的结果。因为任何形式的学与用其实都离不开使心用心,皆是有为法。以有为来求道,最终还要以无为来悟道。若只把有为当作是得道,何以能求证真正的无待逍遥呢?

从一无所知到小有所成,这是人间道;从双手满满到放下成真,这是修行道。道虽不同,但每一阶段自有每一阶段的证果。道家修行是从有而证无的,既不能够以有为有,更不能舍有言无。虽是已达忘境,却知这一路是如何修证而来。因此,马祖在《满庭芳·舍家学道》的下阙中规劝世人曰:“奉劝专降心意,把胜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真心无染无着,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心中不染,便是清静道境。大道虽在天边,心中却再无所求。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炼心篇#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这些年修的道都去哪里了!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欲望,转而求证内在的自然本真。所谓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够证得一性真灵,便可与道相合。证道的过程,便是人们不断修却身心欲求而达常清常静的过程。

为了能够实现“常清静”,历代祖师多舍家弃业而隐居修真。古往今来,追随祖师脚步的人群不在少数,但能如祖师一般生发无上精进之心者却不多。并非是仙材不可得,而是有太多人在修证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甚至对大道所指产生疑惑。于是要问,所修之道,究竟是在何处呢?

面对世人修真之心不坚的情况,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学道一年,道在眼前;学道两年,道在身边;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直指一些学道人因为不生精进心而在修行中出现的诸多弊病:

“学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们初学道的时候,对道门中的一切都充满新鲜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着了道的属性。道在眼前,看似触手可得,却又与己无甚大关系,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此时学道之人的虔诚心最足,从修行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最大;

“学道两年,道在身边”,是指人们已经皈依道门,日常的行住坐卧走都需要按照教内的规矩进行,即可称为是身在道中的状态。从前者对道人的羡慕,到此时亲身在做修行事,这本应是长足的进步。大道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修行当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中求证与历练。这正是道业精进的关键时期,学道之人当要戒除好高骛远的欲心,总觉得道是生天生地的伟大存在,却不知晓瓦石屎溺之中也有道。重要的不是寻找道在何物之中,而是应该从一切物中去发现道的存在。能见其一者,方能够以一而推万物。

至于第三点,曰“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离道越来越远的状态。前二者言学道要有精诚之心,修行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魔障,但只要有心求索,就一定能够离道越来越近。但为什么明明正是学有所成的时候,却又会远离了大道呢?此时,应做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想。

其一者,是指初学道之人最开始时对道保持着莫名的神秘和向往,随着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则会发现最初仰慕的那些人和事,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远非自己想象的那般模样。在崇高信仰和卑微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后,当初对人间俗世所产生的种种嗔怨之心,又会转移到当下的修学生活中,即便已经身在道门,却仍断不了心中的诸多是非评断。身心不能清静,之前学到的道术道法就会变成修行的迷障,你知晓地越多,更会觉得此是而彼非。以某一定标准去界定他人的道行是否正确,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这也正是道祖主张“绝圣弃智”的缘由。

所谓“道在天边”,是指满眼只看得见高下与仙俗的对比,满口都是他人的是非对错,却悟不到一切念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这正是修行要去掉的最后一关,即无心无念也。此关若不能过,常以己所有来对比他人所无,除了能为欲心带来短暂的优越感之外,对修行毫无益处。此时的状态,正如南华真人描述的涨潮之后洋洋自得的河伯,表面上看,其修学的内容已经超越了许多人,但最终要超越的对象则是本身。不能忘却“我”,就不能接近道。

马钰祖师有一首词作《满庭芳·舍家学道》,其上阙写道:“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中憎爱尤多。心意如猿如马,如走如梭。心生尘情竞起,纵顽心、不肯消磨。心念恶罪,皆因心造,怎免阎罗。”祖师描述的,正是修学之人不能遏制心欲从而生起了诸多魔障的状态。一旦沉沦在欲想之中,虽称修道人,又与俗家人等无异。

大道超越之方,只在无我。所以修行人真正要达到的“道在天边”的第二个境界,是指已然实现物我皆为泯然的状态,看万物都是道,同时又能明白各自似道非道的妙处。道在万物之中,又非单指某一物为道,因此,真修行人所悟之道,既在遥远天边不可诉说,又在自己身中触之可得。此时,言讲的不是与道之远近的关系,而是早已经忘却了求与不求的执着心,当下便是修真、便就是道。心不外求,天边虽远,亦可顷刻而至;念想不息,心力虽尽,却终究遥不可及。是谓真得道,细细想来,却又丝毫无所得,所以说是“道在天边”。

想实现真得道的境界,枢机仍在于一个“我”字。不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证,修道的主角终究是我。道并不是学来的,学的永远都只是心法和方术,唯有以所学之方为途径,学之、用之,达道之时则要遗之、忘之,最终是要实现学无所学、用无所用的结果。因为任何形式的学与用其实都离不开使心用心,皆是有为法。以有为来求道,最终还要以无为来悟道。若只把有为当作是得道,何以能求证真正的无待逍遥呢?

从一无所知到小有所成,这是人间道;从双手满满到放下成真,这是修行道。道虽不同,但每一阶段自有每一阶段的证果。道家修行是从有而证无的,既不能够以有为有,更不能舍有言无。虽是已达忘境,却知这一路是如何修证而来。因此,马祖在《满庭芳·舍家学道》的下阙中规劝世人曰:“奉劝专降心意,把胜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真心无染无着,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心中不染,便是清静道境。大道虽在天边,心中却再无所求。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https://t.cn/z8AH4Mn

我们的“德”,从何而来?深刻!
作者:名莫非

我们将从一个全息的视角,看一看“德”如何出现、如何一路走到现在、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这个时空。

德从何而来?

"德"字象征着人对美好的追求

在我们目前这个时空里,德是怎么来的?

从图的最左边看起,德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然后到西周,经历春秋、秦汉,到了汉代才慢慢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德字在商朝的写法,左边几乎都是一个双人旁,右上一竖,右下是一个眼睛——眼睛向上看。这个眼睛在西周的写法中更明显了。汉代以后,德字稳定下来,它的写法又变了:左边还是双人旁,右边变成了“十四一心”。这个写法一直到现代。

商朝写法中的眼睛看起来比较女性化,像是一个单凤眼,往天上看,那么女人的眼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吸纳。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是阴向阳靠拢,而是阳向阴靠拢。女性能量的天性是吸纳,为了吸纳就需要释放她的能量。所以,女人的眼睛代表的是好奇——女子即好,即好奇,万事万物皆因好奇而生。

这种好奇,在往天上看,意味着:德从天上来。所以,德这个字,还象征了人类去追求的一种永恒美好。基于这个追求,我们要去做一些事,采取一些行为标准,使之不断符合德的规范。

因此,人类以好奇心为起点,对这个世界开始探索,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永恒美好的文明标准,就称为德。

德中有灵

"德"字讲述着人的生命历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了西周末期,德下面是不是加了一个“心”?这意味着大家终于明白了一点:要修心。然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德”字,直到现在都还有一个“心”。

其实,这个看似心的符号不光代表心,还代表“灵”。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符号在古埃及的文字中,象征着“灵魂”。汉代以后,这个符号开始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像不像一条船?前面是一个开船的船夫,后面是船身,这个部分就跟古埃及的太阳船几乎一模一样。

船上面载的,就是古人相信的灵魂。不管是我们中国的古代,还是古埃及,都会把灵形容一个船。所以德这个字体现了“灵”,含轮回之意。我们常说:你上辈子积德,这辈子才有福。福德,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德字还可以看作:描述人死亡之后,心灵所经历的一个“从心到灵”的过程——心灵离开身体,经过灵魂之船,到达灵所在的世界,然后再重新回来。

灵所处的五维世界是一片“光的海洋”,这里的光是生命最基础(的质料),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般。用坐船来形容穿越这片海洋,是很贴切的。

总起来看,德形容的是人之生命的一个完整过程——

首先,眼睛看着天上,好奇地去寻找这个世界;

寻找一番后,他或许找到了一道天光(智慧),又或许没有;

无论如何,当死亡来临,心灵就要搭上这个灵魂之船(这个船在你的心灵里面),经过光的维度再回来。

这整个经历,就称为德;

累世的经历,就称为积德。

从 德 到《失控》

KK的现代控制论与“德”


我们很多人所知道的德,是“道德”。也有很多人知道,人们对德的主要理解,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来的。

凯文凯利(KK)非常崇尚老子的智慧,他在自己的书《失控》中引用了出自《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听听老子这位神秘的学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经》中所写的,翻译成最地道的现代话语就是:
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势。
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在一个练达、超智能的时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将体现为控制缺失。”
——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

原文来自《德经·第一章·论德》(通行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我们可以看出,在K.K.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里:德体现了一种有目标的行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好的德,那就是“最好达到目标的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恰恰是“没有方法”,不用去研究它的方法。凯文凯利举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例子: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想法是用另外一种力量来控制活塞,但是瓦特发现只需要烧水,然后产生气体,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就能产生动能——他并没有专门设法去控制活塞,只是把宇宙中的能量进行了一个转化。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凯文凯利的理解中,“下德”就是次一点的控制论——维系控制本身就是“无德”,也就是没有找到方法。比如说我现在想吃饭,你想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吃饭要碗筷(吃饭的方法),然后却发现没有人做饭(吃饭的本质)。有人做饭,才有饭,随之碗筷自然会有。而不是本末倒置。

这是西方人从控制论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理解。现在我们再回到老子的原话,探究一下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

德的核心是“心灵”

引导我们看见内在


《道德经·德篇·第一章·论德》全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对于“上德”和“下德”。首先要强调:上与下,是人心里面的两个方向感,当我们如此看待上、下,就知道上并非一定比下“更好”。

其次,“德”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有一种“永恒美好”的意味,即:我要到达美好生活,所对应的所有行为、方式、目标、规范标准,称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从上往下走,是没有方法的,是不用任何途径、不设立任何目标地去做一切事。正因为没有方法,反而有“德”,有了所有的方法。

当一个人能够领悟“上德不德”的时候,他的内在就能够连结到一个古老的记忆:宇宙是一体的,这个真正的上德,就是我们所谓的“高维意识”的频率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动脑筋去达到,因为“没有方法”。你其实已经在高维,高维在你的内在,你只要连接上你的这一部分就好。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与上面的过程相反,从下往上走的时候,锚定你的方法、坚定你的路,始终有目标地走,就是“不失德”。最后就能“是以无德”,或者说“是以德无”——老子在这里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到达“无”——只要始终坚定于你的不变的法,就能走向无。

注意,这里理解的“无德”不是没有德,而是进入了“上德不德”的境界。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创造,都要从无中取法,所以我们才要走向无。

接下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即:上德的法就是无,找到了上德的人是无为的,他是从无里面取法。

继续往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什么意思?仁代表无,义代表有,仁义体现的是“无有相生”的宇宙道理。在这里,老子并不是说仁义是有多么高尚。

因为接下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德与仁,不是能表演出来的。讲礼节可以做出来,仁却不能。所以,你一定看不见“上仁之人”的“仁”在哪里。只有仁丢了,才讲义,义丢了,才讲礼。

同时老子还说:“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乱之首也”。当一个人开始讲礼貌的时候,他的忠义诚信就开始少了;当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用礼来约束的时候,就一定有了祸乱争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在前面讲了“道德仁义礼”五个词。而在(目前为止的)德篇中,强调的只是“德仁义礼”,没有讲道。所以这句话想说的是:前面讲的(德仁义礼),皆是道之华。

华,就是光。道之华,就是道所呈现出来的“光”。老子在告诉人们:人可以通过“德义礼仁”来看到道的光,但是后面马上说“而愚之首也”——人们看到了这道的光之时,也正是愚笨的开始。这些讲德、讲仁、讲义、讲礼之人,是把道的光发出来了,却也让世人开始变笨了——你若把这些人当成圣人,说明你没有了自己,没有看见光在你的内在。

总结来看,德的意义在哪里?德是一种方法,无论是上德还是上仁,皆是无。从高维到低维,不用做任何事情。所以,也不要想着去高维,因为高维就在你这里,只要你去感受,而“德”就是一种感受的方法。因此,德意味着“看到内在”。

上德是无为,下德是不失德。作为人类,不失德才能往无的方向走,才能最终明白上德无为。上德在哪里?就在你精气神连接的那一点上,就在你身心灵连接的那一点上,在你直接能够感受到无的那个点上。

对于修行人来说,他只要摸到“无”的任何一个方向,就可以慢慢找到他的法。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只要明白其中的智慧,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凡事崇尚礼貌,用礼去规范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人就有了不同的心事。因为“礼”是用有的方式来做事,它是看得见的。一旦你开始用礼来活着,就说明你内在一定是有弯弯绕绕的想法。

一个人讲礼,说明他内在有敬畏心,但是这个敬畏心可以敬畏神明、天地,但是需要敬畏另一个人吗?不需要。当面时,我在敬你,而背后就可能不敬;或者我表面上敬,心里面并非这样想。所以,天地之事要讲礼,而人与人之间的事,其实只要“直”——直言不讳。

这个“直”就像你内在的光,内心要坦荡、光明。大家可以检讨、感受一下自己——当你对一个人特别敬畏,特别讲礼貌的时候,你内心是真的尊敬他吗?

老子后面说“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即:大丈夫要厚积薄发,不是没有忠信,而是要把自己的忠信加强;不是看着别人的光,而是要看着自己的内在的厚实。

德就像一个方法,在万事万物中流淌,而其主体是人。但具体是人的那一部分?人真的能跟天地同齐吗?在德篇第一章,老子就告诉我们了:人若想跟天地齐,只要这四个字:“去皮取此”。

“故去皮取此”。即:当我们把所有表层的皮去掉之后,留下来的自然就是“心灵”。不讲德,不讲仁,不讲义,不讲礼,但是我的内在有心灵。

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修心。这也正是道与佛相通的地方,而在古埃及的壁画上,也有这样的思想(人在死后接受审判,称量死者的“心”)。自古以来,人类所要称的东西始终是“心”。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心、灵——让心走向灵。

其实,人类世界的体验,是灵魂的升级体验。灵如何得到?在德篇的第二章也直接告诉我们:“神得一以灵”。我们经常说“心神”一词,你的心就能通神,而神就是你内在的灵魂意识体。灵魂意识体构建的整个空间,称为心灵空间。所以,德经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了:人类的德,要落在心上,德是从心进入的,这也符合西周开始后的德这个字的写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歌劇的唱片:《遊吟詩人》、《羅馬》、《魔鬼羅伯特》、《胡格諾教徒》及《西蒙波卡涅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襄阳战疫# 【襄阳市境外返襄入襄人员有关情况通报(5
  • 樱花说什么都不让洪刚看存折,她对洪刚怨气很大,自从她和洪刚结婚后,洪刚一直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过日子,自从2019年家里把房子卖了后,洪刚再也没出去打工,更没
  • 而上神玄天无奈只能把自己的杰作扔在了脚下,大概过了很久,上神玄天突然发现被丢弃的那个新世界变得热闹起来,这7颗伴星被丢弃后竟然一直在不停交织演化放大,上神玄天第
  • 对于那些我曾渴望获得的体验,我总觉得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慢慢来,然而我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来自异乡的过客,我和北京之间的缘分有着残忍的客观期限。十八岁的我以为北京会让
  • 要么是人不对 要么是品不对所以为什么8年后 才选择自创品牌 ,因为实实在在看明白了今天你选择闺言 不是挑了一个不懂事、不懂品的创始人而是一个 做好品、懂人性的
  • 我交钱来学校来伺候你的呗一个电话过来开口就是干这干那 你和我有个毛线关系 你给我一丁点啥好处了吗 你对我的学业起了任何作用了吗 你大爷的我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 仙女任性打傻老公,但是即便打傻了也不想离婚,因为要分钱。下班到家接到老公电话,说今天好想我,想睡觉睡不着爬起来给我打电话,晚上吃了手擀面配炸酱和一根海参,意外的
  • 主要是按照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筛选的:1.总体上处于低股价低估值状态,易于受到主力资金和市场的关注;2.是近期的热点题材,目前总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3.技术形态上,
  • 近年来,金阳街道围绕农业及百年梨园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梨产业,打造了百年梨园、王集采摘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这里是滨
  • 我得承认有时候对于一些特别的人我会越活越回去变得情绪化也许是因为这些年情绪不是很好等诸多原因但我必须要认清的是要永远记住的是就是我永远都是一个人我只有自己一个人
  • 并且进入职场大家第一时间就应该明白,在有限的资源里,你的同龄人是天生的敌对关系。我极度认为所以虚浮的图片里的快乐是假象,互联网太能装。
  • 我是没想到,到了这个年龄,薛景求居然还会为“作为演员”而苦闷。这个夏天,我们与《请君》相见,这个秋天,《请君》与我们说再见,《请君》收官了,想说的话太多了,这部
  • 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张茂渊想要的,那时候的她一心想要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拼命一搏,所以她就和张爱玲的母亲一起,登上了去往国外的轮船。但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张茂渊并没有
  • 【搞笑日常】导儿:下个月月底前把初稿写完,怎么样(这篇文章拖了一年了,数据啥的改了八百遍,就是不满意,大家一起拖)我:倒是没问题(一开始写的时候说好的他写背景和
  • 当然不同的酒,采摘的时间也不同,比如陈酿那么早些采摘无所谓,因为可以在多年窖藏的时间可减少单宁的酸涩味。 #葡萄酒# #葡萄酒产区# #葡萄酒知识# #法国
  • 我收拾衣服突然脑瓜子里寻思想喝沪上阿姨,然后我随口说了一句,昊昊就说给我送过来[泪][泪][泪]本来我们两个明天也是打算见面的,就正好明天喝了,再一个我觉得油钱
  • 驳斥:首先,在农民眼里,农产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样的,绿通政策通篇也没对鲜活农产品的价值进行区别。2、将目录中示例农产品理解为能算绿色通道的农产品只有这些是对
  • 这是我的功课啊!作为一个阅读障碍症患者(懒比)每次看见长篇大论的本,我都想跳车,这叫什么?
  • 下午因为很冷,我忍不住点了杯奶麻薯芋泥奶茶,还是那么好喝!刚刚流逝的60min一直在看一位东北妇女的微博事无巨细的流水账从2012年开始写大体结构是今天去小丽家
  • ——2017.4.2 x玖上海演唱会其实我们都害怕成长之后会变成自己厌倦的人,所以要努力的去生活着呀!——2018.5.3 秘密花园《满足》首舞台:你们陪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