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集《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https://t.cn/A6Gtf5MN

在修心中最重要的,要修纲领。修心忙了半天,到底什么是修心的纲领呢?就是要如如不动。中国传统上曾经讲过“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懂得:今天对什么事情,首先要有感觉,要用心去做,只要去慢慢地感觉,慢慢地去做,你的思维会慢慢地认真,会变化,会想通;寂然不动,就是静默之后你的心会如如不动。所以一个人能够安静,他就不动;一个人心动了,他会有行动。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心物一元”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心物一元”?就是心理和物体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从心来的,这是基本的理论。其实这就讲到了生命的自性和本性,它是寂然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内在都是如如不动的,我们应稳住,不应该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吵架,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动不动就跟人家耍性子、跟人家翻脸。所以要懂得,本性是永远不会变的。只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本性的存在;你在烦恼的时候,找不到你的本性;你在欲望膨胀的时候,丢失了本性和佛性。所以只有寂静才能不动。

如如不动,感而遂通。师父举个例子,我们把眼睛、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我们就会看得非常明白,看得非常清楚。耳朵也是感而遂通,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用心,你想听谁就能听到谁说话,你的眼睛想看谁,你就能看到谁。举个简单例子,过去我们要看一个人很不容易,现在容易吗?现在你想看谁,只要上网,什么都看得到;你想念谁了,只要打开Internet(互联网),马上就能够看见。这个不就是感而遂通吗?我们耳朵能够想听谁的话就听谁的话。“我今天不想听你讲话,很讨厌,我不听。我想听师父讲课,我就听师父讲课”,你就能锁定听谁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用内心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用心和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种感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心诚,则灵。

我们今天跪在菩萨面前,只要诚心诚意,就能够有感知菩萨知道我们在求他的那种能力,我们就能懂得感而遂通。大家明白师父讲的意思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感觉到了,你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全部参与、注意力全部用在对某一件事物判断的时候,自己的敏感性就来了。举个例子,你对他从来没有防备的时候,你没有敏感力的。今天别人告诉你“你今天当心,他会在很多人面前讲你的,所以你今天千万不要得罪他。你讲话稍微有一句话得罪他,他就当着人家面马上骂你。”这时你到party(聚会)上就会特别当心,怕惹怒他,所以讲话都不敢跟他讲。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来了?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一个人只有寂静才能发现宝贝,一个人只有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你才能求得菩萨对你的慈悲关怀,你能感受到。

师父在法会上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父亲在上班之前,上班已经来不及了,他为了找手表,找来找去找不到,在发脾气,在乱摔东西。儿子被他吓得坐在边上声音都没有。最后孩子说:“爸爸,手表在这里。”爸爸这个地方刚刚找过的,觉得奇怪,一件衣服压着,这孩子怎么知道的呢?爸爸说:“孩子,你是怎么知道手表在这里的?”孩子说:“爸爸,我一直没有讲话,我很安静地坐在这里,所以我才听到秒针走动的声音。”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静能生慧,安静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活动。你的内心在想什么,有时候你根本控制不住;只有安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时候安静下来,觉得“我怎么会这么想的?我怎么这么乱想?我怎么把人家想成这样?”自己都会惭愧,因为智慧来了。所以验证佛法,只有靠寂静,只有靠如如不动,你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安静的人能看到佛,安静的人能感受到佛在他的心里,能感受到本性中的智慧。为什么静能生慧——寂静能生出智慧?为什么要寂灭呢?实际上寂灭就是涅槃,彻悟真理。然后在传统的佛法中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涅槃,就是一种智慧,就是境界的提升,是一个道理。

师父再跟大家讲,寂灭了(这个人如果寂灭了,没了;所喜欢的房子如果没有了,寂灭了),当然心就如如不动。比方说你本来牵挂这个房子,最后房子没了,被家里人卖掉了,那你也就放下这颗心了;你很牵挂这个人,人家最后告诉你,这个同学你牵挂他一辈子了,这个同学已经走了,你是不是如如不动,放下了?你就寂然不动了,他寂灭了。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到最后都会寂灭的,都会没有的,你为什么现在要罣碍呢?你的钱会用完,你的房子终有一天不是你的,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寂灭,那你为什么要罣在你的心中呢?所以佛教讲到后来,它的智慧之谛就是在于“我本来就应该寂灭的,我不应该动这个心,因为我本来的心就应该如如不动,不管他是房子还是人,对我来讲要如如不动”,就犹如本初的觉醒。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件事、物和人,我们来唤起自己那种欲望的心,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师父举个简单例子,当你刚刚五岁懂点事情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你说:“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还要什么?”可能这孩子就想:“是啊,我什么都没有的。”等到他一辈子拥有了房子、汽车、妻子、孩子……一切的时候,他就放不下了。

所以要懂得寂灭的道理,也就是说归元——归到零。所以为什么叫“元旦”?是一个重新开始,元——归元。这就是告诉我们,你只要有这颗寂静的心,你实际上看见这世界上人物、事物没有一样在变化,还是如如不动的。举个简单例子,今天结过婚的男士,你只要今天坐在下面听课了,你说你太太在家里,你没有罣碍;那么想象一下,你如果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一个人的时候,没有这个家的时候,你今天坐在这里是不是一个人?是不是跟三十年前是一样的?你没有动,没有变化。那么再往前想,你生出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陪你一起走,是不是一对一?是不是从原始到终结都是一?所以叫归元。

所以师父跟大家讲了这些,你把寂静的心从小带出来,最后走了,你的心归于寂静,还是那颗心。这就像有一首歌曲里讲的“我还是原来的我”,你没有什么损失,等你走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你损失什么了?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早上太阳升起,晚上太阳落山。我们人也是这样,因为寂灭不是一个定死的东西,它灭了还会再有,有了还会再灭。佛陀在唯识论中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是变化的,今天拥有的会变化。所以你要用自己如如不动的心去识别它、去理解它,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到了最后还是归元,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恨心,不会有愚痴心,你就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了。

可能你们没有这种感觉,师父给你们解释一下。两个人打官司打了五年,每一次想到这官司就难受,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难事。怎么办呢?没有超越时空感。“再打下去也不一定能打赢,算了,跟他讲吧。大家这个事情解决就算了,不要再打官司了。”这个时候对方同意了,大家都疲惫了,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是不是感觉时空缩短了?所以有时候夫妻两个人打官司,法庭上不见,都派律师,一直不见,不跟你谈,不跟你见面,觉得两个人隔得很远,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然而,当一旦想通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打个电话,“哎,我们出来谈一下好吧?”他也想谈,两个人把事情讲讲清楚,是不是缩短了时空?是不是马上就两个人在一起了?所以拥有了感应,超越了时空。

这就是佛教界说,你在外缘和内缘的一感觉、一动——一个感,才会有一个觉悟;没有一个感悟,哪来一个觉悟?对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产生了一种感,就是感觉,才会有觉悟。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佛经经常叫我们返归于体——本体。我们的思维、想象都离开本体了。我们的本体是我们的佛性。人有时候吵架的时候不像一个人,人在痛苦的时候也不像一个人,因为他离开了本性,本性是他的佛性。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现在没有佛性了,所以才会打架,像动物一样地打,像动物一样地骂,离开了我们原始的本性。

所以任何人做什么事情,实际上都要懂得:“我今天做这件事情,到了最后会回归到我自己的本体当中。”就是今天骂别人,最后人家会骂你,还是回到你身上;你今天打别人,人家会找人打你;你今天搞别人,别人一定会搞你;你今天在别人面前讲别人不好,别人也会在他的面前讲你不好。这就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本身、本体。你们想想看,人一生是不是这样?搞,搞到最后呢?什么都没有,失去。一个人从幼儿时代出生,经过了一生,最后进入老年时代,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孤零零地一个人离开,你们告诉我是不是就是回归本体,回归你的本性,寂静消失。到了老年,安安静静躺在床上,无声无息地这个人就消失了;那么再投胎,再从他小时候开始,这个灵魂没有改变,他的心在寂静,然后再慢慢地再重始——重新开始。而改变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体。实际上很多人说“我改变了”,改变就是你的空性在改变,你的本体没有改变,如如不动。所以很多人说:“哎呀,我怎么不认识自己了?”对了,因为你的外尘太多了,你的业障太重了,所以你改变不了自己,把自己的本性都改变了,不像原来的人了。只要把你外尘改变,毛病改变,那么你还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在。

灵魂的感觉,在人的身体上永远起着作用,所以一个人只要有灵魂,他就会有感觉。人家说你的魂不在了,你这个人没感觉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啊?”“哎呀,真的,我忘记了。”你丢失了。佛教比喻我们的本性像海水,被外面境界的风一吹,我们的本性就起波浪了,这就是“感而遂通”。因为你感受到外面环境的变化,使你慢慢才感受到:第一,你心灵本性的存在;第二,你会随波逐澜。但是本性你还是看得到。如果没有风,就不会有浪,那么当你寂静如初的时候,心又回到平静的海洋。所以菩萨就是叫我们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起风,为什么有浪?就是你的心在动。我们人的思维情绪一样,如果我们人本来没有多想,但是环境影响了,我们就会想得很多。举个简单例子,本来你跟这个人关系一直很好,只要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在外面讲过你不好,你的心就开始起波浪了,你就不能跟他很好地用语言、思维和行为来感化他,来帮助他。这就是你的心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在动了,你就会产生很多负能量的东西。同样,你听到别人说这个同事对你好得不得了,偷偷地为你在祈祷,为你在干吗,你就会心中产生正能量,这也是一种波浪。但是人间的一切波浪最后都趋于平静,像宁静的大海一样。人的思维情绪安静下来之后,他的思绪会平静。这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他是不理智的;等到他不吵架的时候,他平静了,然后他的喜怒哀乐就会寂然不动。

【书摘书评】选摘自《美学原理》,[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

[反驳与解答]有人反驳:爱行动的人们,地道的实践的人们,最不惯用观照去求认识,他们的力量不滞留于关照而直泻于意志。从另一方面来说,爱关照的人们,哲学家们,在实践的事务方面常很平庸,意志薄弱,所以在人生的热闹中被人忽视。这些分别显然只是经验的和数量的。实践的人固无须有一套哲学才去行动,但是在他的行动范围内,他却从他看得很清楚的直觉与概念出发,否则无从用意志去发最寻常的行动。举个例来说,如果对于食物,对于某种行动与某种满足的因果关系,都没有知识,起于意志去吃东西就不可能。逐渐升到较繁复的活动,例如政治的活动。我们如何能起于意志去做一件在政治上可分为好坏的事,如果不知道社会的实际情形,而且因此就不知道应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呢?实践的人在不很明白这几点时,或是心中有疑惑时,行动就不会发作,或是中途停止。在这种时候,那平常在行动迅速演变中人们少注意而常忘记的认识阶段,就变成重要而且久占意识了。如果这个认识的阶段延长,那实践的人就可变成一个哈姆雷特,一方面想行动,一方面对于实际情形和应采的手段又没有清晰的认识,于是徘徊犹豫。如果他对于观照和发明发生兴趣,把意志和行动方面的事让给旁人,他就会养成艺术家,科学家或哲学家的平静的气质,这类人在实践方面有时无能甚至简直不道德。这些话都是显而易见的,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我们须复述一句,它们都基于量的分别,不但不能反驳而且证实了我们所说的道理:一个行动,尽管如何席位,除非有认识的活动做先导,就不能真是行动,即不能真是起于意志的行动。
https://t.cn/Rq9wGR1
https://t.cn/RXxeaRz

八字命理断语之伤官见官

现在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伤官见官”:

“伤官见官为祸百端”,意思是说,凡是伤官格的人,大多怕见八字原局,或者运势中再见到官星,这代表着会遭遇灾祸,比如说官司、是非、口舌不断,甚至有牢狱之灾的弊端。同样,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官星怕伤”,意思是,凡是命格为正官格的人,怕运势和八字原局当中出现伤官,官星是贵重的,见了伤官会夺走正官的贵气,所以,一般老师都会说这年有官灾,至少名誉会受到损害。

不过,这种说法,在《神峰通考》这本书中得到瓦解,张神峰说:“用之官星不可伤,无用之官尽可伤”。

“用之官星不可伤”就是指正官格、比肩格,或以正官为用神的八字,为可用的正官,不可见到伤官;

“无用之官尽可伤”是指七杀(偏官)格的人,也有正官混格为忌神,这个官可以尽伤,这种情况就是耳熟能详“伤官伤尽为贵格”的意思了。

除此之外,对于劫财格的人来说,伤官见官是件好事,唯独是不能见正官,不然会破格(破格的意思是即格局不成立,遭到破坏),出现伤官克正官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滴天髓》说的:“儿能救母泄天机”。为利好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利差。

研究八字的同学们,一般很难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番解释,估计是越解释越懵逼的了,不过,也不要紧呢!命理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一门学问,能看得懂说明有这方面的天赋,看不懂也无妨,留着慢慢琢磨。

现在用例子来解释一下,“伤官见官”,什么情况下有利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利的。这个关键的点在于:八字原局中的伤官和官星各自能够发挥的作用。从伤官方面来说:就是看伤官的真与假,得用与不得用;从正官方面来说,就是官星在原局中的具体作用。

1 假伤官:

以甲木命人为例,丁火为伤官,辛金为正官,同透于天干,组合成“伤官见官”,如果甲木日主出生于寅月或者子月,这个丁火在寅月为死位、在子月为绝位(如下图),那么这个伤官是克不了正官辛金的,也就是说,这种伤官在八字组合当中是假的伤官,发挥不了作用。这种伤官见了,也无妨,难以为祸百端。

2 真伤官:

还是以甲木命人为栗子,同样是丁火为伤官,辛金为正官,出生于酉月,有辛金正官透出的,这种八字一般都是以正官立格局的,那么丁火在酉月为长生之位(如下图),这个伤官就为真的了。再加上如果八字里没有正印癸水的话,这种就是“伤官见官为祸百端”之象了。所以,要满足这种不可见官的机率,是不大的,大伙不必见到伤官见官就色变,以为人生没有希望了。

3 食伤混杂

特别是女命,食伤混杂,比如说出生在子月的辛亥日,八字没有强有力的土制金水伤官,这种女生很有诱惑性,所谓“金水若相逢,必招美丽容”,往往会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一旦娶回家,那你痛苦的生活就开始了,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找人骂,内心有一点点不爽快,不是骂丈夫,就是骂子女或者骂公婆,总之就是各种骂,这种也是“伤官见官,为祸百端”的一种。

如果女生有这种不利,看到这个文章,有意识到的话,建议要多修心养性一些,不然,一桩好的婚姻、好的家庭,就毁在你的手中了。笔者接触的很多现实案例,女命有这种不利的情况,多是以离婚收场的。当然,福报好的,能找到一个婚姻宫很健康的人,也可以化解这种不利。

男命遇到食伤混杂,就是比较任性、自我,多会应在经常丢工作、炒老板这方面,工作不稳定之象;如果从事公检法等有伤官气场的职业,才不算凶事。

日常预测接到的更多的是女命食伤混杂这种情况,不宜见官的,喜见印来制。这个在抖音有很多段子,说的是自己老婆总找自己的茬,去丈母娘家告状,让丈母娘来修理自己的女儿,这个也是有命理哲学所在的,通常是食伤旺的女命,才容易挑剔丈夫,即使做得很好了,也要找一些莫名的理由来数落一翻。丈母娘为妻子的印星,用印制一制就好了,看似是段子,实则是“伤官配印”应用的很好例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幸运买到了上涨的股票呢,那就要捂,上涨不言顶就是说你别去猜它的顶,别自作聪明早早卖出,搞什么落袋为安,你的眼界要超越股票短期的跌宕起伏,不为所动。而且有些股票是
  •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
  •        或许,终有一日,能挣开生活的枷锁,踏上归乡的路途,回到那棵老树下,尽情诉说心里话,重新找回失落的尊严与理想,寻回那个曾经怀揣梦想的自己,让朗朗上口
  • 就拿孩子一直拉羊屎蛋屎来说,有的家长会说“就是喝水少了,多喝点水就行”还有会对孩说:“你看,就是不爱吃菜,你多吃点菜就好了。而现在时代发展,生活条件好了,所以
  • #刘宇宁天行健##刘宇宁卓不凡##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卓不凡刘宇宁天行健 ★・・・・★ 愿你一生被爱 ★・・・・★往后余生❤️唯爱摩登❤️一生所爱❤️宇
  • ང་ལམ་ལ་ཆས་ཟིན། མགོ་ལོག་པ་ཆུ་ཤེལ་ལོ་མ། སེམས་ཀྱི་མྱི། : ངའི་བརྩེ་བའི་དྲན་གདུང་དབ
  • 在大部分能捕获他们芳心的群体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质: 1.对外工作起来是雷厉风行的,但是对感情却很纯真有反差感。 对于初期,就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行为主动的土
  • 今日修为收获 福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观自在观内在。吾日三省。自律,跟随自己的节奏 ,稳定,笃定。 最大的福报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r1se曜为名新专首唱会#Keep your face always toward the sunrise那未完成的宇宙罗曼史那是倾其一生美好的光的孩子sun
  • 美国/西方是向外攻击,推卸责任,都是你的错,我上次喝酒听这几个人说他们人生经历,就感觉卧槽都是巨婴西方的问题就是不反省自己的错,不能吃苦,所以就没法推迟满足感,
  • 待在家中可以降低社交失败的风险,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自我调整和提升,避免因社交挫败而影响心理健康。待在家中可以降低社交失败的风险,同时达到自我照顾和逃避现
  • 虽然我真的没喝过…但我觉得只要是草莓味的东西都会很好喝的,改天有机会,我让你尝一尝~我拍了晚霞!我在等地铁啦,其实我觉得我的鞋子很漂亮!
  • 竹马也抵不过我这个天降——承欢心烦,我要拉着她带她兜风,承欢却拉住我的手说带我兜真正的风——观光巴士,泡泡气氛正好,她说她看不上那个方达,呵呵,那就是看得上我,
  • (周大福的钟表业务只占5%,因此数据没有单列出来,这里就先剔除掉,主要是为了方便给各位表友提供准确的数字)宝光实业(国际)有限公司(84.HK)通过时间廊和眼镜
  • 谁也没有资格定义36岁的你应该怎么样… 谁也没有资格定义一个妈妈应该什么样…做了妈妈就应该沉稳耐心冷静么做了妈妈也会有自己的小情绪啊做了妈妈也可以继续是个傲娇的
  •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谁都抹除不了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爱我们所爱,其他的都不必在意,没有谁的爱比谁差,大家的爱都很珍贵,每个人用心的爱就像是星星一样,汇聚
  • 研究发现,睡得越少,可能会导致DNA突变,免疫细胞的减少,未能有效清除突变的DNA,癌症概率40%↑,癌症发展速度2倍↑-尽管知道那么多危害一定还有人对熬夜抱有
  • “因为不是让你去办的,”我冷冷地勾唇,“口头说着要姜宜禾永远消失,实际上还是心软了。”他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我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
  • 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悲欢离合,还有善良与真诚的希望,平凡的生活里,保持一个大度的心态,将那些负累都放逐风中,培养一些有趣的爱好,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无论何时
  • 24岁啦 祝自己生日快乐24岁真是一个特别的节点它距离18岁和30岁一样近往后一步是青涩往前一步是成熟唯一不同的是我只能走向30岁可是我还没做好24岁的打算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