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第一次读到便直击内心的句子?[可爱]#社会科学# #心理学#

1、我抓不住这世间的美好,只能装作万事顺遂的模样。

2、人的一生是万里河山,来往无数过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山巅,江河回望。

3、你所谓的迷茫,不过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

4、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坠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

5、希望我的方向是通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所谓对的地方;希望我的力量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赞扬。

6、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把前途描摹成黯淡无光的样子,碰到一点不开心就把它搞得似乎是自己这辈子最黑暗的时候,大概都只是为了自己不去走而干脆放弃明天找的最拙劣的借口。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

8、我亦好歌亦好酒,唱与佳人饮与友。

9、既然没温柔,就该留住这点英勇。

10、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它们又各自离去,它们是知己,它们也是陌路。

11、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12、“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

13、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马丁·路德·金

14、所谓现在活着,是鸟儿展翅,是海涛汹涌,是蜗牛爬行,是人在相爱,是你的手温,是生命。——谷川俊太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15、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应该获得一次全场起立鼓掌的机会,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

16、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17、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18、任何时候,都有太多东西要学,太多东西要抛弃,太多东西要参与和对抗。

19、杂乱无章的天空下有大片麦田,我没有必要表达悲伤与孤独。——梵高

20、祝这世界继续热闹,祝我仍是我。

21、我步步回头,却也只能往前走。

22、“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东邪西毒》

23、I like the night,without the dark,we’d never see the stars.

24、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泰戈尔

25、“放弃很可惜,但是有些事坚持下去本就没有意义。”

26、后来,我不再热情似火,也懒得幽默。

27、“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就会再相遇。”——村上春树

28、一腔热血,不知归途。

29、如果有些失去是注定发生的,那就好好走完,这条注定会失去的路。

30、更效清都山水郎,一笑此生开心颜。

31、一样的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飘》

32、“你看那天上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悲伤。”——金庸

33、可能时光漫长,但旅程的终点还是如约而至,那些与你错开的人群,就像一颗颗流星划过,璀璨了整个回忆。

34、“倘若真的无从避免,倒不如先享受那顽固的欢喜。”

35、永远不要靠得太近 这就是高贵

36、什么事都可以努力,除了喜欢。

37、要单枪匹马的杀出一片光明38、你将用你的余生写一部长诗,只是诗中再不可提及那人一字。——《Lost》

39、“可能时光漫长,但旅程的终点还是如约而至,那些与你错开的人群,就像一颗颗流星划过,璀璨了整个回忆。”

40、顾城先生曾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41、“深夜是打开冰箱透出的光亮,是起一罐啤酒清脆的声响,是音响里深沉的嗓音。孤独没有形状,却是无数个你白日的模样。”

42、“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

43、我喜欢的少年打天上来,他无意掀翻烛火,点燃我双眸盛满的暮色。

44、你要不顾一切让自己变得漂亮,即使是在那些糟糕的日子里。

45、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46、这很寻常,我们相遇,然后分开;兴趣在变化,生活也马不停蹄,于是人群总是匆匆而来再四散而去,就像四季的更迭那般顺理成章。

47、我们这一生,注定看落日多于朝阳,呆在原地多于闯世界。在浑浑噩噩之间,循着一丝光明前行。

48、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49、我在黄昏写下一封书信,载着落日的余辉和银河的浪漫,寄给你,寄给温柔本身。

50、宇宙山河浪漫,生活点滴温暖,都值得你前进。

51、我喜欢田野,而我愚笨。只能植荒十年,换得一时春生。

52、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53、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54、“我富有天下名山大川,想起来也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就是一堆烂石头,野河水,浑身上下,大概也就只有这几分真心能上秤卖上二两,你要?拿去。”——Priest《镇魂》

55、“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陈抟祖师成道日专辑:读懂《龟鉴》,女子不用担心遇人不淑

陈抟(拼音tuán)(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陈抟祖师《龟鉴》欣赏

论人之五行
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

形之在人,有金木水火土之象,有飞禽走兽之伦。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浊。似金得金,刚毅深;似木得木,资财阜①;似水得水,文章贵;似火得火,兵机大;似土得土,多柜库。似禽者,不嫌瘦;似兽者,不嫌肥。禽肥则不飞,兽瘦则少力。如鸾凤之形则眉目耸秀,与夫形体清瘦;如犀虎之象,则头角高耸,与夫颐腮丰满。如此之类皆贵矣,反此者皆贱矣。

形之在人,木形本瘦,其色青。瘦则不露,青则不浮。青瘦则细而实,露浮则粗而虚。世之论木者,但知其瘦取形,不知其有粗如松柏之木,其本以实,其叶愈青,谓之细实。至如梧桐之木,其内本虚,其外不牢,谓之粗虚。然取木之形,安可一概而论哉?木之形,非在其一,有带金者,有带水火土者;水之形,非在其一,有带土者,有带金火木者;火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水者,有带金土木者;土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木者,有带火金土木者;金之形,非在其一,有带火者,有带木水土者。带其相生则吉,带其相克是凶。如人之始则瘦,此木之形也;中则粗,是金形也;次而肥,是水形也;其次厚实,是土形也。始瘦次肥,为水生于木;次又厚实,此木之得土也。始若瘦,次粗,为滞也;始瘦,次肥厚,此为发也,庶人进财,官员加职。

论人之神、气、色和形
神之在人,欲其深,不欲其浅。神深则智深,神浅则智深。用则开于眼,合则收于心。近观则有媚,远视则有威;其瞻视有力,其睡卧易醒。譬如灯之火,其心之分,则谓之神;其灯之花,则谓之神光;其四畔之光,则谓之魄;油乃精也,油明而后灯明。此谓之著也。

气之在人,要其坚向清韵,而不在乎刚健强鸣。其内平,则志笃;其外舒,则气和。有清焉,有浊焉;有清中之浊,有浊中之清。若以浙人、淮人之气论之:浙人之气,重而不鸣;淮人之气,鸣而不重;南人之气,清而不厚;北人之气,厚而不甭(béng)②。阳气舒,而山川秀茂;日月出,而天地光明。此气之著也。

色之在人,虽在皮肤之上,要其实,不要其浮;欲其聚,不欲其散。生于五藏之表面,饰于一身之光润。唐举先生曰:“光不足,为之色。”人之有得,则喜形于外;有失,则忧存于心。有老焉,有嫩焉。嫩者,谓年纪深而带后生之色。色老者吉,色嫩者凶。然相法之中,不惟其色之如此者滞,凡形嫩者,亦如之。有三光焉,有五泽焉;有三暗焉,有五枯焉。

形神者,有形有馀而神不足者,有神有馀而形不足者。形有馀而神不足者,初见似威,久视而晦;神有馀而形不足者,初见似晦,久视愈明。形神俱有馀者,识与不识,见而悦之;形神俱不足者,不必更问,令人可恶。形与神相照,气与色相扶。神全则形全,气全则色全。神能留气,气不能留神;气能留色,色不能留气。

至于形,则载之而已。有厚焉,有薄焉。厚者吉,薄者凶。世人有遇时得志者,其始皆欲有为也;及其中则滞,末则卒,皆由度量浅狭,不能容载也。墙薄则易颓,酒薄则易酸,纸薄则易裂,人薄则易亡,水土薄则不足以致阴云之附。不度已短,专谈人过;侵削人物,以为已恩;面前说是,背后说非;不睦亲长,却奉外人;本性轻率,佯为沉重;改常弃旧,忘恩忽人;未贵先盈,未富先骄;未学先满,此大薄矣。若此者,不惟破相,又损其寿,殃及子孙。

论人之吉凶、寿夭和智识

然寿之相,非在乎形貌恢伟、眼目浮凹,便言天矣。形貌恢伟之人,若有时,情宽性厚,此谓之情气相附也;若度量偏窄,此谓心不称也。世之人惟知其眉上兼耳内生毛者多寿;骨人耳兼人中深长、法令分明,便言在寿,然不知其所禀也。此盖精气内实,其骨乃从精髓而透出,然后毫毛方始生于眉耳,法令方始分明,人中方始得深长。如树之根本牢实,上面方始发生枝叶,似油盛灯明,精足则身安。

唐举先生曰:“虎骨龙睛,世人皆知其吉;结喉露齿,世人皆知其凶。”然而吉者未必为吉,凶者未必为凶?结喉露齿,虽则劣相,有时,心地吉者贵矣。但利其身,不利妻子。如三尖五露之人,贵者多矣。但其神气深粹,皆可取也。神气深粹之人,形安体静,不随语行,不随默止,不随财动,不随色转,安而定,祥而雅。如此之人,皆知分也。今之人,享富贵而心不足、不快者多矣。其神气安静之人,心地空闲,而所为放心。

形神气色之于人,有滞者多矣。形滞八年则尘埃,神滞四年则身硬,气滞三年则心倾,色滞一年则神困。有阴有阳焉。阳者不可带阴,阴者不可带阳。若男带女相,懦而无立;女怀男相,主失其夫。妇人要柔而顺,男子要刚而正。良人之妇,有威而少媚;娼家之妇,有媚而少威。然世之论相者,但观其面部者多,而不究其根本。

如骨者,凡人于眉鼻两颊之上皆有也。在贵人,则有从精髓内生出,故其眉青秀而细;及贫贱之人,则浮于上而粗。如颧骨,上一位,庶人;入耳,不过有寿;不露,不过有富;至若作监司之人,生入两鬃;两府之人,则生入天仓③;其作太守之人,则堆成峰而入两眼之尾而已;至下辅,主仓库、奴婢。若其地阁阔厚,自有仓库奴婢。设使地阁缺陷,是无宅可居,安有奴婢之躯兼仓库哉?

视远,智远;神高,智高;视下,智下;视斜,智毒;睛屡转者,杀人或流;视迫上迫下,此瞻视不常之人,不可兼立事矣。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

《龟鉴》品读后记
识人之学从古至今都是高道隐士、帝王将相们的必修课,因识人、用人的重要意义颇巨。小到交友、恋爱、婚姻及公司人事运作,大到集团组织、甚至国家的兴衰存亡。故古人尝有“一言可以兴邦”,“国家安危系于某人一身”之类的至理感慨。

昔有始皇、胡亥宠幸赵高而最终为秦帝国的快速而惨烈的覆灭埋下了祸种;三国管络一言可以预知某权贵的祸福生死;汉昭烈帝刘备一言断马谡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后马谡果然失街亭,诸葛亮也失去了北定中原的最好时机;“唯才是举”的曹操曾一语道破司马懿“鹰顾狼视”之相,后司马氏果取曹魏代之;晚晴曾文正公也因擅于识人用人,最后靠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顺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而延缓了晚清急速覆灭的命运。凡此种种,无不道出识人、用人的重要性。(道海寻真)

注:
① 盛,多,大 :物~民丰。民殷财~。
②合音词。本为北方方言「不」、「用」二宇的合音。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
③在相学中,天仓位于太阳穴的位置,代表的是一个人早年的财运与积蓄的能力大小等。

校对、撰文:道海寻真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源自百科,内容源自“陈抟文化网”,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https://weibo.com/u/3876373543
我欲隐罗浮——博物馆藏几种不同版本的《葛稚川移居图》赏析。
“葛稚川移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长盛不衰的绘画母题,至少从宋代开始,便有画家将这一主题引入绘画中。葛洪(284-364)是晋代有名的道教学者和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据《晋书》记载,他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辨玄迹,析理入微”,因立军功,被封以高官,但“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为由辞去不就。后来听说交阯(今越南)盛产炼丹用的丹砂,遂要求派去做“句漏令”,得到首肯后,他便携妻儿千里迢迢赴任。到达广州时,因刺史邓岳极力挽留,就有到附近罗浮山隐居的想法,于是便有移居罗浮山之举。葛洪在罗浮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留下了代表名著《抱朴子》。在宋代院体画家中,就有不少人画过这一故事。现存的诸本《葛稚川移居图》中,以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年代最早,艺术水准最为精湛。在此之后的明清两代,这一主题的绘画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这便是元代画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刻划的情景,图中的高士就是葛洪,这座在绘画史上屡次被描绘的名山便是位于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

王蒙(1308-1385)是元代山水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为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外甥。这件《葛稚川移居图》被认为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

在王蒙的艺术生涯中,他并没有到过罗浮山的记录。所以在画中,他是将传说中葛洪移居的故事加上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现岭南地区山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象。图中作者将青绿、花青、红色、曙红以及浅绛、焦墨等交互使用,形成岭南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在王蒙传世的画作中,该图较为特出:错落的红叶绿树遍布于山间,山势蜿蜒,嶙峋起伏,将罗浮山幽深、险峻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来,是乃因避乱而移居、远离尘嚣的出世者心仪之地。

王蒙在画中自题曰:“葛稚川移居图,蒙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钤朱文方印“叔明”,另一印则漫漶不清。题识虽并未注明年款,但从内容及画风看,当为王蒙早年所作,反映其早期画风。

王蒙的其他作品如《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代表作都旨在描写山水的雄伟与秀美,唯独《葛稚川移居图》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相融合,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折射。至于现代画家惠孝同(1902-1979)认为其“画中的人物和走兽,画的尚不够成熟,主次不分,形象也欠生动;款字也写得弱了一些,这是这幅作品美中不足之处”,显然是苛责了。作为一个以山水见长的画家,王蒙在画中表现出的艺术技巧实非寻常画家所能及。

作为王蒙作品中的精品佳构,《葛稚川移居图》历经元明清以来诸家鉴藏,流传有序,其印鉴与书画著录均清晰地再现其传播与鉴藏的历程。画中的鉴藏印有:朱文方印“怡亲王宝”、“孙煜峰”、“大王主人珍玩”、“虚斋秘玩”、“莱臣审藏真迹”、“弘一斋”、朱文圆印“安”、白文方印“子孙永保”、“子京所藏”、“仪周鉴赏”、“虚斋审定”、“孙煜峰印”、朱文长方印“虚斋之清品”、“潞河张翼藏书画记”、“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白文长方印“项墨林鉴赏印”、朱文椭圆印“寄敖”,另有右下侧“圣”字上方一白文长方印模糊不可辨。据此可知,该画曾经明代项元汴(1525-1590)、清代安岐(1683-?)、怡亲王、晚清张翼(燕谋)、庞莱臣(1864-1949)及现代孙煜峰(1901-1967)等人递藏。

在明清以降的书画著录中,这件《葛稚川移居图》也多次被提及。明代书画鉴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著录:“纸本,中挂幅,着色,山水,为日章作”,另一书画鉴藏家郁逢庆的《郁氏书画题跋记》在著录王蒙的题识之后,描述其绘画云:“此图稚川执杖,左携一鹿,后老妻骑牛抱一小儿,二童随之,重山复岭,秀润之笔,非寻常恅草之比”,图中实为“右携一鹿”,当为误记。

郁氏对此画的风格给予肯定,称其为“秀润之笔”。而与郁逢庆大致同时的汪珂玉(1587-?)在其《珊瑚网》中也著录该图的题识,连描述的语句也与郁氏近乎一致,仅“恅草”变为“潦草”,所以有论者经考订,认为汪珂玉《珊瑚网》有袭录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的嫌疑,是很有道理的。但因汪氏《珊瑚网》的影响要比《郁氏书画题跋记》大得多,反而促进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书画的二次传播,《葛稚川移居图》即是其例。

画中以披麻皴画山石,间以解索皴和折带皴相补充,所写飞瀑流泉、崇山峻岭与满山树木相映成趣,使人物的颠沛流离与环境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相得益彰,其绘画主题得以凸显。

卞永誉(1645-1712)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也著录《稚川移居图并识》,除实录王蒙题识外,并引用汪氏《珊瑚网》评语⑧,这算是对郁氏评述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的再次传播了,可谓是书画鉴藏史上一件无奈又极富趣味的事。晚清时期,李葆恂(1859-1915)的《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也提及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直幅》。其后的书画鉴藏家庞莱臣在其《虚斋名画续录》中也著录此画,除实录王蒙的题识外,他对画作本身也作了描述:“纸本,高四尺三寸七分,阔一尺八寸三分,设色山水人物,稚川手执羽扇携鹿度桥,前导有负筐篮者,有歇担山坡者,后一妇抱小孩骑牛,一仆牵之而行,其余男女僮仆负物随从,山上茅屋数间,位置井井,屋前及山半有童子作迎眺状,重山复岭,碧树丹柯,秀润缜密,实为希有之真迹。左下角楷书一圣字,系项子京编字记号,另草书小押,其文莫辨题款前六字篆书,这是现在所见此画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前最晚的书画著录。

事实上,王蒙并非仅作过这一件《葛稚川移居图》,在顾文彬(1811-1889)的《过云楼书画记》中记载顾氏曾收藏一件《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作者这样描绘:“通幅用焦墨,间设浅赭色。峰峦迥互,楼阁参差;一丫髻童立庭除,供汛扫之役,坡下苍头奴担胡卢书剑前导,一婢抱琴踵其后,一童负囊曳牛,稚川绛衣坐其上,手一卷读,妇与两儿,一草角儿,抱鸟圆并跨牯上,一仆左牵之,右又牵一羊;一婢肩竹竿提鸡笼,次第前行”。很显然,这是一幅以墨笔为主,间杂浅赭色的山水画,构图及画中人物造型与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也大相径庭。

在这幅画中,画中主角葛洪坐于牛背之上,其他人物也各有不同,且画面中多出一只羊。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中有十人,而该《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则至少有十一人。该画题识:“香光居士王蒙写”,上方尚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陶复初、钱岳及蒙城乐远题跋。在该书中,作者也提及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之上述《葛稚川移居图》,并再引述《六研斋三笔》提及王蒙的第三件《葛稚川移居图》:“余于项氏见。阔幅悬轴,绢素沈厚,布置雄伟……翁媪骑乘一牸、一牯……婢仆四五人,蓬头赤脚,不施严饰,一力奋而前驱,意皆望莽苍进发,盖移居在途景”,据此可知这是描绘葛洪前往罗浮山途中的情形。画作为绢本,葛稚川和妇孺皆坐于牛背之上,画中有一雄一雌两牛,婢仆四五人,大致七八人左右。在该书中,顾氏称王蒙“作《稚川移居图》甚多,惜未能一一对勘耳”。

此外,在《佩文斋书画谱》中也著录一件王蒙的《葛仙翁移居图》:“钱塘王孝廉藏王叔明纸画《葛仙翁移居图》,长一丈二尺,阔几二尺,上有袁清容题,今在檇李项元汴”,这是一幅纸本山水画,但上有袁清容题跋,与上述三件作品均相异,故应是王蒙的第四件《葛稚川移居图》了。另在《佩文斋书画谱》中尚著录一件“葛稚川移居图”,文字极为简略,仅有“王叔明隶书图上”数字,故无法判定是否为以上四件之一,抑或另有他作,姑妄存此备考。

在王蒙之后,尚有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郑重及清初胡慥、萧晨等人的《葛稚川移居图》行世,使这一绘画主题传承有序,经久不衰。
明 尤求 《葛洪移居图》卷局部
尤求的《葛稚川移居图》(大英博物馆藏)为一画卷,写葛洪骑于毛驴之上,扬鞭抖缰,后有一壮汉挑筐行于桥上,筐中有宝剑、葫芦、茶壶、锅碗、斗笠等,另有一书童肩背古琴紧随驴后,前有两书童作先导,一人背着八仙桌,一人挑着葫芦、书籍、铜壶等什物。

所写山水为近景,用白描之法,与王蒙画中所用的高远和深远之法大为迥异。作者款识曰:“长洲尤求制”,钤朱文方印“凤丘”和白文方印“长洲尤求”。其题笺为:“明尤子求游旅图逸品。千卷楼主人了酓氏藏”,鉴藏印有:朱文方印“一贯轩长物”、“君子乃乐”、“了酓藏过”和朱文币形印“金匮宝藏陈氏仁涛”。拖尾有近人吴湖帆(1894-1968)题跋:“《葛稚川移居图》出自宋人院本,元钱玉潭、王叔明俱有之,此卷盖马钦山本也。笔精墨意,不在宋人下。余近得子求画《相如属赋图》,与此彷佛,皆子求得意笔也。庚午十月,访镜波兄于月波楼,翦灯夜话,出此共赏,同观者陈君子清。吴湖帆题”,概述《葛稚川移居图》的源流,并言钱玉潭(钱选)、王叔明(王蒙),称此卷乃仿马钦山本。“马钦山”即南宋画家马远。此画与王蒙之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描绘的只是截取葛洪等一行五人匆忙赶路的情景,对罗浮山的风貌则较少渲染。

丁云鹏的《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写的是崇山峻岭中,葛洪骑牛行于桥上,后有一羊及挑着古琴、经卷的书童紧随,前方右侧一妇人怀抱小孩骑牛,一人牵着缰绳回顾中,左侧则有一书童跟随其后,画中共六人。该画与王蒙之作较为接近,尤其是桥的造型与王蒙之笔如出一辙,应当是有所本。所写远景为飞瀑和茅屋,山石陡峭,有小斧劈皴痕迹。作者并无款识,仅钤白文方印“丁云鹏印”和朱文方印“南羽”。此图曾经《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有嘉庆、宣统等鉴藏印多枚。此画是明清时期所见《葛稚川移居图》中与王蒙之作最为接近者。

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自题曰:“葛仙翁移居图,壬子初夏仿黄鹤山樵笔,郑重”,“黄鹤山樵”即王蒙。画中在山脚溪流左侧,一妇人怀抱小孩与葛洪各骑一牛,前面各有一书童执引,一书童担着家具物什,一书童手捧一鹅,肩背葫芦,画中另有一羊与二犬随行。山上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在纵深处山路蜿蜒,飞流直下,峭壁林立,云雾缭绕,一派远离尘嚣的仙境之象。从画面构图看,与上述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并不接近,但极有可能源自目前已失传的、《佩文斋书画谱》中著录的王蒙《葛仙翁移居图》。此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等三朝帝王藏印。此画也和丁云鹏《葛洪移居图》一样,与王蒙画风最为接近。清 胡慥 《葛洪移居图》 扇面

胡慥《葛洪移居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是葛洪骑于牛背上在前方引导,不时回顾四盼,后有一人拉车跟随,车上各种杂货累积,妻儿坐于山石后的另一辆车上,一人在后推行,另有一脚夫挑担随侍车侧。因扇面乃咫尺之属,故作者描写的场景乃截取其中一段,并无崇山峻岭,但从溪山行旅中,可以想见路遥山深。作者题识曰:“葛仙翁移居图,癸巳秋七月画为大宗老社长,胡慥”,钤朱文长方印“胡慥”。“癸巳”乃清顺治十年(1653年)。

萧晨《葛洪移居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描写在深山古松下,葛洪右手执杖,头略望后倾,站立于山石旁,其妻手执纨扇立于后侧,一白发老妇(或为葛洪之母)双手合十,面朝葛洪夫妇;前方两书童整理包裹行囊,另有两童抬着桶(或为其他什物)拾阶而上,一牛歇息于坡脚。很明显,这是葛洪在移居途中稍事休整的场景,与其他同类主题的构思略有不同。作者题识曰:“丹砂勾漏得还无,女伴追随有鲍姑。更欲移家向何处,夜深门闲独看炉。癸亥春日写图为道翁并题博正,兰陵醉客萧晨”,其中“丹砂”和“勾漏”(句漏)都是和葛洪有关的用典。
清 萧晨《葛洪移居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当然,在行世的所有作品中,应该还有不少《葛稚川移居图》画作。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在元代王蒙之后,葛稚川移居的故事最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在这个故事里,既寄托了避世而遁入罗浮的出世之想,罗浮山因而也就成为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同时,以此为母题的艺术创作,是对王蒙以来绘画技法的一脉相承,是传统山水画嬗变与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探讨以王蒙为代表的《葛稚川移居图》,其意义显然已超越其绘画本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女生的感情都是加数,男生的感情都是减数,当女生发现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就会变成负数。可能是她太累了,她小小的身体藏着那么多的爱,还要主动维系两
  • 这一晚,中国式浪漫再次呈现在闭幕式上,在中国汉字传统里,“柳”和“留”谐音,寓意着我们舍不得远道而来的朋友。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 五年的光阴,被流水带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多少故事在文字里流淌,梦里几多回眸,我们都是否还是最初的模样 月光如菱纱般笼罩着古朴的小巷,一曲古筝曲飘然而至,悠长
  •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敢为人先,系统改革破坚冰;激发动能,产业集聚壮实体;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建高地……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
  • 修“静”法,有助于自我炼养创造力,最切实的好处就在于“长生无妙诀,唯在一静中”。“和”不仅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方法,也是自我成就所达到的佳境,老子说,“和其光,同其
  • 去年我做了4次4D基本上刚做完就有紧致效果可是这个效果也就能维持一两周为了维持紧致效果我就搭配了米拉的这个紧致精华可以负责任的说我的脸真的没掉下来这个精华的成分
  • 老剧(我现在追的)也会优中选优,再加上各种大环境(贴吧开始吞我的资源了……)TBBT的衍生剧《少年谢尔顿》就不更新了(最大原因,没时间看)……大环境所致,可能手
  • #博君一肖娃圈[超话]#家人们,事情是这样的,我收了个姐妹儿的15凶哭的包,包里凶哭是120(带了骨架)捆了一套娃衣和一个娃,由于没有特典和猪鼻贴就和那个姐妹协
  • 阿耨楼陀告诉他说:“我想出家追随佛陀为比丘,但你却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原因。P8是劳作一天人快废了被请的冰粉儿~P9就是大晚上做核酸顺便骚扰朋友出来散步结果碰到我妈
  • 它将以极致性能和体验向燃油车的终极高度发起冲击#MG7为何备受业界热议 ##20万如何买到50万的车#【当汽车、港口和物流激情碰撞,这场全国大会选择了烟台】中国
  • —————————————————于伽精舍|《瑜伽经》每天梵文唱诵打卡《瑜伽经》(于伽梵文译本)3.45ततः अणिमा-अादि-प्रादुर्भावः
  • 这是个有趣的数字,因为说巧不巧,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千亿颗星星。今天鹅爸去爬山,说我们去年一起爬过的一个峰因为山体滑坡,已经上不去了。
  • 开创了一个对喜爱音乐的年轻人设计的品牌,有欧洋主理,独立设计团队设计,自理销售。#随笔[超话]##读书[超话]##时间真是看透人的利器吗##嫣然爱运动# 拳击友
  • ​16、老要靠别人的鼓励才去奋斗的人不算强者;有别人的鼓励还不去奋斗的人简直就是懦夫。24、人的一生,没有一味的苦,没有永远的痛;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闯不过的关
  • #孟佳[超话]##30天安利孟佳# Day2:初印象看浪姐,第一期,佳鸽一出场下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女孩好乖,这是谁?(后来发现并不是,是女汉子)然后ly说她选了
  • 虽然知道小路同学的香水是鼠尾草与海盐但我一直觉得我心里的小路就是这个味道的[兔子]治愈了想去欢乐谷而没去成的我希望在11月,好运可以像六斤一样扑进我们的怀里!做
  •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处风景,我们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仰仗,你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必活得太卑微,扬起自信的风帆,你也可以到达人生的彼岸。生活不必一
  • 也只有智慧财富才能够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伴随自己生生世世,可惜愚痴的无人追求,都去追求外在随时可能会消失的外在财富,追求到了也不知道怎么去良性循环,有了钱劝就奢靡
  • 好喜欢这部剧,本来觉得已经有东华帝君了,怎么又多了个帝君,但看着看着内容真的好看,制作不错,成毅演技不错,比较走心。杨紫的演技就不用说了(不过女心理医生和余生觉
  • 时间久了,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了,因为他没有分寸感,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说话不得体,无意识地让人难堪,这样的人不适合我们去深交】【醇粹旗舰店】醇粹全价全犬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