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秀:对于生命而言,接纳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幸运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不幸的遇见。

接纳,是当下的平安,不动随缘。
接纳,是心无抗拒,如其所是。
接纳,是真心寂静,万流归宗,海纳百川。
接纳,是平复了一切动荡不安的情绪,“真心”平静,一切复归于风清云淡。

接纳,是真正的平安、平静。

真正的平静,不是你可以静坐几个小时不起,而是有一颗平和、接纳的心。坐观世间万象,静应万物缘起,“心”清净明澈、怡然自得。

真正的福报,是你的心,自在平安。
是随缘无挂碍,自在无烦恼。

亲爱的,如果你有在这个世界上“我不依赖任何东西”的勇气,你的心将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宁静、喜悦与自由。

接纳意味着独一纯粹的的自由意识。

意识:无中生有的一切归宿。[玫瑰][合十][玫瑰]

——转

误判中观——直探《宁玛九乘次第》

  一个说明。《宁玛九乘次第》里有比较殊胜的内容。其中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这应该是花了不少心血整理出来的。这个非常赞叹。对于佛法这么用心,细心,也是很难得。

  但是由于本人曾与中观相依为命过了好几年。因此对于中观的内容比较熟悉,对于中观的见修都比较熟悉。这个九乘次第对于中观的误读非常得大,只给了中观第三乘的位置。这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事情。看完九乘次第的判教大概之后,发现真正的中观与该判教最后一个——无上瑜伽其实是一个层次的。

  这个判教把中观的位置摆得很低。那么,中观的重要性就被忽略了。等于这个世上就少了一个究竟了义的法本。它虽然在,但是由于偏见,它在如同不在。这对于宿世与中观有缘的人来说,或者对于本来应该在中观当中受益的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这是对于法和对于人的两个伤害。

  为了使得中观能够被重视,而不是由于偏见和误读而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因此要将这个问题谈一谈。

  看该判教对于中观和无上瑜伽的判教:

  在对该判教的解释中,中观总的修行是这样的:

  1、见:一切法不论净染,皆无自性。

  2、修:有学道上修三十七助道品,于见道上修七觉支;及于修道上之第九地修八正道。

  3、行:重他轻己,为有情而行。如幻而行。

  4、果:当菩萨遍历十地与五道,得法身解脱,且依于佛二色身以利他,尽轮回未空际利乐有情。

  无上瑜伽(大圆满)的见修行果是这样的:

  无上瑜伽

  1、见:主张轮涅万象所摄一切法,即无修整之本始正觉胜义谛。《大金翅鸟》云:自生本智即如是 遍住而离诸分别。

  2、修:修持立断与顿超前者(立断)谓入根本清净见地而不动之境界。

  3、行:因任何显现,皆为法性幻化生起,是故行持上无有取舍。

  4、果:当下住于法尔圆满普贤地而到彼岸。

  综述:事实不是这样。首先是对于中观的见修行果的误读。中观是依本自清净的如来藏之见。并非是依无自性,无自性只是进门的一个环节。修是没有次第的。不是这样这么多杂乱的修法,中观是称性起修,所有修法都是建立与心性相应。行也是一样,没有什么自轻他重。这些东西什么地方来的都不知道。中观的行就是四个字:随缘不变。中观的果是没有一地两地的。因为中论所依是如来藏,如来藏哪里有什么次第?哪里有什么因地果地?受用是有差别,但是根本上说,心性本身就解脱。没有次第。

  就从这个《宁玛九乘次第》来看。中观的见修行果不在大圆满——无上瑜伽之下。

  并且该判教认为中观是因三乘,这也是不合理,以下说明。

  以下是详述。

  一:中观的无尽藏

  中观(或《中论》)有许多层次。《中论》要讲的缘起无自性,由于根基的不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中论》共有四层意思:第一,诸法因缘生,这是诸法随因缘而生,随因缘而灭。这时最基础的。第二是“我说即是空”:既然因缘生,当体即空。第三,“亦为是假名”,这是碰到诸法的根源:真如。强调诸法是真如的显现。第四,“亦是中道义”,这是究竟圆满:诸法不仅仅是真如显现,它当下就不离真如。

  第一个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由于之前没有这样的因缘,所以对于中观的另外两层意思也就没有谈开。索达吉和慈诚罗珠二位堪布,对于第一层的道理都没有通达。因此我也就依第一层义理来显发二位堪布有意无意的误读和曲解。

  第一,见了义:所依为《中论》《金刚经》《六祖坛经》。

  第一处证:中观见为究竟圆满的如来藏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观因缘品:所缘缘)

  (一)引导:

  1、法体离因缘相:前面的三个,不自不他不共,这个主要就是讲无生的。自是因,他是缘,共是因缘和合。即是离因缘相。

  2、法体离自然相:最后一个不无因,这个不无因的意思:诸法不是自然生的。

  这就是标准的:离一切诸相。在佛法的语境当中,自然的对面就是因缘。不是因缘不是自然,这就是离言说的。这一段就直接打断了外求的路:第六意识是二元对立的,不是因缘就是自然,既然两处非,这个地方就要反观了:把攀收起来,不要去外寻了。把计度分别收起来,不要再思维分别这个法尘的道理了,而要静下心来体会,我这个念头怎么来的?因为不摆脱第六意识的计度,就永远也参不透这句话。这句话二处都非,非识心境界。九乘次第之所以错判中观,就在这个地方:是以意识心看中观的。

  离两种相的实相,有什么特性?

  (二)正说法性:

  1、法体清净,离因缘相故:一个法,它不是因、缘、因缘和合生的,那说明这个法的本体是离相的。不是因缘生,说明一切相都不是它,一切因缘不能染污它。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染污它。它从来没有变过,从来是清净的,不假修得。

  2、法相随缘,离自然相故:法体它不是无因的,也就是不是自然的。这个说明它会随着因缘的不同有不同的相用。不自然那就说明法是会随着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相状的。因为非自然(非无因)这说明它能与一切法共处。

  (三)诸法无生,但是又不是无因,那是什么情况?

  1、无生说明诸法本体从本以来就没有变化过。

  2、不无因说明有因,那么谁有本事使得性空的诸法看起来栩栩如生的?不可能是八识,八识全无自体,都是仗因缘而起,本身就没有体性,怎么可能生法?

  不是心性是什么?只有心性离尘有体,所以只有它有才能令万法名义自行差别,五彩缤纷。

  结:

  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静。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为中观究竟见地,即如来藏。非因缘生即空如来藏,不变不移,本来清净,因缘起不能令其有生、增、染,因缘谢其亦不灭、减、净。非自然生即随缘起用而妙用无尽,即不空如来藏。随缘而现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体用不离,即是空不空如来藏。

  这样应该清楚了。中观的见地是至极的。没有之上。

  (四)证如来藏(心性)与诸法缘起无自性不相为

  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观因缘品:所缘缘)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龙树菩萨说:真实的法性(心性)是微妙离攀援的,不是六根六识能缘到的。这个意思,就是法性离言,言语道断。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长湛然。这是离攀缘。因为法性根本不是攀援能缘到的,越缘越远,也说要缘真实法性,只有往内。

  《金刚经》:如果从色声等六尘中寻觅心性,如果用六根六识来外证真如,这个人是走了邪道了,他不可能见性。

  此即证心性离尘有体与《中论》主旨无自性不相违:无自性是有能所的,是破凡夫遍计执的。因为见分缘相分,产生了名义自性无数差别。而对于无能所的心性,连缘都缘不到,有自性无自性都是戏论。

  因此说心性离尘有体,与无自性不相违。无自性是凡夫缘到的法,它的体性无。然而凡夫不可能缘到的法,它不是没有体性,只是它微妙离言。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中论》的这句话,就为此做一个证明。如来并非没有体。说如来没有体,是针对凡夫以遍计执所缘的那个虚妄相来说的。不是就真实的如来说的。

  二、中观的修行

  《中论》里面修法太多了,有的是直破遍计所执性的,有的是直探真如的,有的是直接截断分别的,这里引一处能说明问题的修法。而且对于中观师来说,见与修其实是一体的。即见即修,即修即证。但为了说明九乘次第的判教存在的问题,今分两处说。

  (一)修了义:中观的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若人见缘起,是即为见佛。

  (中论)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这里讲两种观法:

  1、见相非相。一切法依真如而有体性,若能见相而不起妄念,则一念不生全体现。能够清晰地了知所有相的名义自性差别,不离当下一念心性。如此即能随缘无误无过失地起用,又能不沾不染尘,如此即是见相非相。

  见缘起同。

  2、见缘起。缘起在中观究竟见中已经介绍过:离因缘离自然。所以这个见也根本就不是第六意识的观:第六意识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他不可能即离因缘又离自然,凡夫人的第六意识没有那个本事。所以缘起甚深,绝非《宁玛九乘次第》中说的那样,就是所谓缘起无自性就好了。九乘次第对于中观只是看到了最最粗浅的一部分。根本就没有细心去研究。这里的缘起,也只能用心性见。

  因为,除了心性,其他六识全部都有能所。有能所则本身还是对待存在,它本身取决与境界,怎么可能看得清局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只能是用没有能所对待的心性去见这个缘起。这个心性它无时不在起作用,只是由于没有专门训练过感受不到。

  怎么用心性去见?

  六祖大师说:“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法相就是世俗谛的名义自性差别。离诸法相就是不随他走、往内安住。慢慢地就能体会到这个法身——真如了。由于心平了,看清了一切名义自性差别的来源,就是见缘起——实际就是妄想怎么动的,看清楚了。

  《圆觉经》: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个幻就是妄想。看清楚妄想其实没有根的,就是知幻即离。这样的修行没有次第好说。

  注:所以,如果用第六意识去读中观,那个真正的意思读不出来。中观的无生四句就是已经逼着人反观自心了。那里都不懂,这里又怎么可能读懂。

  (二)行了义:中观的行:随缘不变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中论)

  菩萨应生无所住心。所谓不住色生心乃至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所谓因缘,不出六尘。不受诸因缘,即是不住六尘。

  那个不住因缘的是谁?是谁,能够既是无住而又不失妙用?能够不昧因缘而又不受?八识皆仗缘而现,离缘则灭,且八识皆有能所,不可能不受。这个无住之心,不是真如,不是本来面目,它能是谁?中观许多出说的都是如来藏,但是由于人的判教偏见问题,看不出来。

  受是想的前因,在受这个时候就:不受。怎么不受呢?受蕴是无法避免,那是过去的业力。这里的不受就是,苦乐受过了就好了,不因为苦乐再有造作了。在受到六尘刺激,受起时,心如果住在六尘,必定要造作。如果能够回光返照:所有受其实根本就不是境界给的:不是因缘生,它是自己心性表面的灰尘受到境界(因缘)刺激飞扬起来而已。而这些飞扬何曾增减到离相清净的自性?

  六祖大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三:果了义:中观的果,本自天成,无得无证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中论)

  这是《中论》的果位:无果可证。自性本来大涅槃。这是《中论》的见地注定的,诸法本体离相清净。不修不少,修了不多。只是修行了就能受用,也能起用了。不修行就不得这本来清净圆满的受用。也不能随缘起用——反而被缘用了。

  中观是究竟了义,并非只是因三乘。它是依果地起修的圆融道。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本书也暗含了第二个问题,莱辛为黑人辩护,但当黑人上台以后,并没有成为好的统治者,最后造成她极大的失望。《非洲的笑声》第一部,就是对她第一次到津巴布韦,也相当于
  •   这一路行色匆匆,很少会有时间去想,自己曾得到了什么?  这一路行色匆匆,很少会有时间去想,自己曾得到了什么?
  • 射手座男女检验真爱的方法:正儿八经的探讨一件事以超级害怕麻烦而闻名的射手座,你跟他们说一百件事,至少有九十九件事,他们是不会真的当回事的。处女座男女检验真爱的方
  • 有人说,书能洗心,茶能养魂,我是赞同的,市声繁杂,过于喧闹,偶尔关上门,读几本闲书,手上一杯茶,静谧中,诗意和禅意便在心中氤氲。有人说,书能洗心,茶能养魂,我是
  • (资料: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奔跑中的大连##塞维利亚1比4多特蒙德#欧冠小组赛G组第3轮,多特蒙德客场4-1塞维利亚。洛佩特吉2019年夏天入主塞维利亚,并且率
  • 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对人也是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我最近好怕和人交往啊,亲人,朋友,有意无意间,就想拉开距离,怕欠人情,怕纠缠了因果,说话前我开始掂量,做事前我开
  • [心]1、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多人带孩子出行时,一定要有专人全神贯注地照看孩子,换人照看时应做好交接。5、利用防走失设备,给孩子穿鲜艳颜色的衣物,在孩子身上留联系
  • #祝华晨宇0207生日快乐# 《华式生贺》小烟:我看着,开满ET的火星,守护着国王,哦~ohooh 地盐:我想要,男孩永远自由快乐,哪怕ET头毛脱落[喵喵] 三
  • 现在点Yoke可以获得气死人的高冷客服一枚(就是我)来点我们吧!新时代到来了,你确定不需要一份Yoke陪你么?
  • 这个法式复古收腰连衣裙很惊喜的单品,尤其是绿色让人惊艳的效果哦~ji简风格往往是最耐穿耐看的,但是这款细节处理又非常精致,领口的小v领设计,非常适合通勤又不易
  • 需要被证明的不是爱情,而是关于那个人的价值感:我值得被爱,或者我无比牛逼,我的一切都需要被满足。如果我们能更多的看到爱情中不够良好的部分,或许我们就可以不用把太
  • 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传递祝福和爱心,增添春节节日氛围,2月2日下午,市中医医院在门诊大厅开展了“情暖中医•锦联迎新”迎春节送春联的活动。书法家们现场提供
  • ”我的生活没有导演 随波逐流 或许有时被浪涛拍打船面 一路颠簸 但也总安慰自己“没关系的 我是主角” 但是生活也在筛选不同的人选 层层过滤一些不必要的配角我的主
  • 很多人悲切贵英和有铁的凄苦,可怜他们的结局,但我认为,那才是他们最好的结局。想你的一生行迹也是如此,柔弱如湿土,不坚持什么,却有其惊人的韧度。
  • HELLOWEEN tour in FUKUOKA今週末はティケマリア福岡ママのテーマ発表1日目は魔女2日目はクレオパトラ実はね、メイドさんやろって言うてたんで
  • 然后选了一个眉山的[泪]在美团上面看真的好贵!妈咪给我打电话说她的一位同事都报上了本地的报考点[哆啦A梦吃惊]然后我上[浪]看到说又新开放了许多报考点!
  • 让她理解了人类的情感,理解了“爱”的含义,理解了自己不再是个工具,也不再需要命令。 这正是如此,才会将自己捡到的“武器”薇尔莉特送给弟弟,不过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
  • 昨天吃完火锅睁不开眼就睡觉了,羊肉和猪脑在胃里没充分消化硬邦邦的…好燥[求饶]真是佩服那些顿顿牛羊肉的人肚子是铁的嘛,要不都说蒙古人和过去西域那边的人身体素质比
  • 第二步,假设被鉴定人患有精神病或者精神障碍,接下来就要判断,他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比如杀人时,他是否丧失了辨认和控制能力。3.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精神活动健全的人
  • 也很开心亚比能在学校交到好朋友,当然,肯定可以,因为曾经有个亚学家说“只要是真诚的人,不管是社牛还是社恐都能交到朋友呢”晚上睡觉在安全小屋睡,会不会更加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