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力量让学生拔节生长】2019年夏天,我以一名理工科背景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加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团队。当时,这门备受关注的课程刚满一周岁。

2018年5月,时任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邱勇宣布,清华大学将于同年秋季学期起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简称“写作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大学阶段专门开设通识写作课程,本就是通识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而清华写作课更受关注的一点是,课程要在开课两年内实现所有大一本科生全覆盖。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支持这门新课的建设,专门成立了校级教学机构“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简称“写作中心”)并组建了一支25人的专职教师队伍,以满足每年开设200多个平行教学小班的需求。

“一门新课”与“一名新手教师”的共同成长

成为写作课教师后,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作为专职教师队伍的“1/25”深度参与写作课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理念落地。

2019年秋季,我第一次站上写作课的讲台,选择以“工程师”作为课程主题。第二年春天,我又开设了“切尔诺贝利”主题课程。“工程师”是开展工程项目、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群体;而“切尔诺贝利”则代表着人类与技术互动时,可能形成的最激烈的张力与夹角。

在这两个主题的写作课里,我为学生呈现了许多关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相关的研读素材。它们作为通识课程的土壤,为学生搭建了超越技术知识的思辨空间。而在每个16人左右的小班课堂中,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营造了不同学科背景学生间的跨学科对话、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了多元、包容的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当经历了一个学期师生、生生之间密切、深度的全过程写作与反馈,学生们形成了更有品位的问题意识,锤炼了钻研学理问题的科学精神,形成了对社会温柔以待的人文关怀。

2021年起,写作课团队正式采用“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凝练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亲身深度参与写作课的模式探索与教学实践,我和课程团队的每位老师深刻理解了通识写作课对于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这门全校学生必修的写作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通识主题下的知识,实现“开眼”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具备钻研专深领域必备的思维、写作、沟通能力,更可以陪伴学生成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在学生“硬课、好课”的积极评价中,在学生“春天竹子拔节”一般的成长里,这门课程从新生到成熟,成长为所有人期待的样子。而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的写作课新手教师,我也在理解通识写作课理念、实践通识写作课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最恰当的教学方式与着力点,实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长乃至蜕变。

从“每位出色的教师”到“一支优秀的团队”的彼此成就

写作课的每位专职教师在正式开课前都接受了重重考核。具有多元专业背景、扎实写作与研究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开课的第一学期就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效。

为了保证课程主题的多样性以及授课团队构成的丰富度,我们还邀请了来自学校各院系的优秀教师一同开课。然而,写作课的可持续高质量全覆盖,并不能仅仅依赖一位又一位出色教师的“单打独斗”。每年开设200多个平行小班的写作课,如何在不同教师开设不同主题的情况下,仍然实现高标准下的高质量育人成效,给写作课课程建设和团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自2020年加入写作中心管理团队以来,我和同事们一同推动了“不同主题内容、统一课程框架”写作课过程管理模式落地,并探索了为写作课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方式,以保证具有突出个人能力的教师真正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写作课过程管理的顶层组织,是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领衔的教学委员会。每学期,教学委员会的专家会对写作中心的人事聘用、评奖评优、教学管理等重大事项进行严肃而深入的研讨,尤其关注每个拟开设主题是否符合“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由彭刚老师提出,以保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课中都有内容可写、有问题能钻研,最终完成一篇有学理深度、条理清晰且论证充分的说理文章,实现思维的提升。

我所在的写作中心管理团队负责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结合“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的理念,我们一同对写作课的考核方式、师生一对一文章面批交流要求、文章批改规范、课程作业与学术规范等重要课程环节进行了规定,推出了课程的基本要素规范文件。同时,我们设计了每学期面向选课学生的课程流程反馈问卷,以便及时掌握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保证所有写作课教师均按照课程统一的模式高质量完成所有教学环节。为了促进中心形成“合作成长、以研促教”的团队氛围,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都会组织所有写作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会,交流学情、教情及教学学术进展,促进写作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作为国内最早实现通识写作课全覆盖的本科教学团队,我们也致力于持续扩大清华写作课的影响范围。在校内,我和同事们一同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朋辈互助活动,促成了以写作课结课学生为核心成员的“学生写作协会”的成立,让写作与思辨的经历成为清华学生共同而持久的回忆。同时,我们也不断与其他开设思政课、通识课的教师开展密切交流,让“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进入更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促进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走出学校,我和同事们筹划并参与了多届全国写作课研讨会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交流活动,也通过合作编著教材、发表教学文章的方式传递和分享清华写作课的教学理念与逻辑。

那些由我和中心老师们共同促成并遵守的准则、合力营造并维护的氛围、携手推动并坚持的合作,让每位优秀而出众的教师都成为写作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支心怀热忱、凝心聚力的教学队伍。

“只有教学,你才会教学”的扎实收获

“只有写,你才会写”是清华写作课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它强调了实践、反思、修正对于写作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写作课青年教师和写作课管理团队的成员,实践、反思、修正也是我不断成长与提升的关键。

刚刚加入写作课管理团队时,我对于教学团队的管理几乎一窍不通,甚至对于写作课教学也处于懵懂摸索的状态。记得有一次和时任中心主任、现任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交流时,我说起自己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教师在团队中的不自信。梅老师鼓励我说,通识课教师更应该学着打破学科壁垒的束缚,站在讲台上要更相信自己的教学,才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和帮助学生。

在投入写作课教学的几年里,我也一直在消化和咀嚼“相信自己的教学”的含义。教与学的过程不是空中楼阁,“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这13个字更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只有亲身参与课程教学,真正和几百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并深入分析他们写就的文字后,“通识写作课该怎么教”这个问题的答案才会浮出水面。

不断迭代调整的阅读材料、反复推敲打磨的小组活动、精心设计准备的师生面批流程,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印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通识写作课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我是在亲身探索与实践写作课教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教学。

同样地,在参与写作中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管理的逻辑。为了在维持写作课整体教学品质的基础上呵护每位教师的闪光点,我和团队教师不断改革管理教学团队与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法手段;从陪伴、关注着课程成长的苏芃老师、王小芳老师和为写作课一路保驾护航的师友那里,我学会了如何为团队成员提供温暖的支持与关爱……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这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结尾处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就像老人奋力一搏后对再次出海仍然饱含向往一样,在写作课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中的每一次投入,都成为我与写作课一同成长、持续革新的动力,召唤着我和写作课同仁一道为通识写作教育教学付出更多思考与努力,让写作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曹柳星 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作者参与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为——“‘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清华写作课在通识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中的取舍之道】2018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口气”将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学等11个“非特色”“低效”专业砍掉,在当时引发了热议。同年,记者曾走进该校以《“专业瘦身”背后的高校内涵发展逻辑》为题,探讨了该校53个专业中停招20%背后的改革逻辑。

近年来,在“瘦身”之外,该校也增设了一些特色专业,目前专业总数保持在48个。有舍有取、舍中有取、以舍促取,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反映了该校独特的发展追寻。目前,该校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的91.6%。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该校,探索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中的取舍之道。

“作为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学校立足自身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在专业建设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校校长朱泽飞表示,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专业建设的自觉认知把握之上,要让学科建设的成果惠及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培养面向未来人才之上,要让专业建设着力于“解决国家、社会发展急需问题”。

立足特色,舍取皆有道

继“十三五”期间大力砍专业、做精做强原有专业后,“十四五”期间,该校在布局新增专业上动作频频。2022年秋季学期,曾因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转专业率等硬指标偏低导致综合排名靠后,一时被定位为“低效专业”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恢复招生了,而且以“一名本科生平均受到3位教授指导”的实验班形式“重装出列”。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调整,当前该校已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为高峰,电子信息学科群为高原,经、管、理、文、法、艺等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我们的理念是特色发展,停招不是目的,关键在优化。特色类大学的专业建设,是要在优势学科上建优势专业。”该校副校长李文钧介绍,学校的学科布局决定了专业布局,现有48个招生专业中,电子信息类优势特色专业占60%以上。

以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取舍为例,该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有计算机、电子、控制等,这些学科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支撑。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断档,不利于物理学科建设。

随着对电子信息类高端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学校意识到,只有把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专业做好做强,才能有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枝繁叶茂”“行稳致远”,才能面向未来培养更多电子信息行业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数量不多,但存量要精,精而强。”该校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旨在整合资源、凸显优势特色,攥紧拳头做强。随着专业建设不断深入,学校对专业取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动态,与时俱进地设置、调整、优化专业。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急需

近年来,该校新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应国家急需、应时代需求”。学校秉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的理念,通过大力砍专业腾出培养资源,瞄准国家急需的领域,审时度势地新增能发挥学校优势、有挑战性、内涵好的硬核专业。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中的一员。其实早在2018年,该校就因秉承电子信息特色获批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紧迫感。”朱泽飞介绍,学校的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杭电机器人所。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以该所研究教学人员为班底,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体现的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围绕强学科建设强专业,是特色类高校的生存自强之本。

事实上,“急国家之需”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班,56名学生中有34人考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3人进入知名头部企业。这个班也被网友称为“王炸班”。

“国家和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最大的动力,特色高校找准了专业发力赛道。‘王炸班’的实践成功,证明了专业建设要攥紧拳头发力做强的道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范影乐感触很深。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潘嘉煜,是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创新班的首届毕业生。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出口’都很好。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倪敬介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绝对不是传统机械专业的简单改造,而是运用创新思维全力打造的新专业。该专业不仅开设电子、计算机和控制工程等学科基础课程,还开设了贯通6个学期的创新实践课程,全面打开了学生视野。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需求。该校48个招生专业中有33个专业聚焦支撑浙江省“415X”重大战略需求,占比达69%。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24个工科专业,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贴合。

盘活存量,凝练新优势

如何在相对固定有限的专业育人资源中,做好增量文章?如何盘活做优存量?王兴杰介绍,学校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和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用互联网+、数字+、智能+等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用数字元素赋能所有专业,是学校未来专业优化升级的工作重点。”该校教务处处长林菲对专业建设胸有成竹。

近年来,该校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卓越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英才班和集成电路EDA英才班。这两个班是整合学校已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优势专业资源建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集成电路EDA,也就是芯片设计辅助软件开发,关系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长远未来。该校教授孙玲玲、刘军团队始终坚守EDA设计软件技术国产化,聚焦射频集成电路EDA工具开发,与华大九天等EDA国内企业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上深度合作。

“我们在传统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基础上开设了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数理基础、强化产学研融合,本硕一体化培养解决国家集成电路‘卡脖子’工程问题的未来领军人才。”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项目负责人黄汐威说。

2020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英才班,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人才培养。“以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偏软件忽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碎片化、条块化、不深入的问题。英才班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接力构建贯通式的系统能力教学培养平台,致力培养对计算机编译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有深刻认知,能从事原始开发与‘卡脖子’问题解决工作的创新人才。”授课教师章复嘉说。不久前,该校计算机英才班获批浙江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在已有强势专业上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加法”之外,记者了解到,该校秉持拥抱数字经济和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工科理念,面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通信网络—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产业链,改造升级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国内一流传统优势专业群,做到“以新的内涵促更大竞争力,以布局未来应对并引领未来”。

专业调整为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巨大跃升。学校超70%毕业生留浙服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每年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有1700多名毕业生入职国内外领军企业。

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一头连着国家、社会和产业需求,一头连着校内学科、师资等资源储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要有大为。特色高校做好专业建设数量、内涵的加减法,是生存发展基本功。无论是砍专业还是新增改造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围绕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的思路,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本报记者 徐倩 通讯员 程振伟 吴颖)

【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中的取舍之道】编者按: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自此,江西、福建、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启动了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传统各自为政的学科结构和专业格局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增减和传统专业改造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结构优化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应遵循怎样的改革之道?高校专业在加减乘除之间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期,高教周刊走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追寻两所行业类院校的专业发展之路,并邀请专家分享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改革经验,探寻高校专业建设的破立之道。

2018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口气”将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学等11个“非特色”“低效”专业砍掉,在当时引发了热议。同年,记者曾走进该校以《“专业瘦身”背后的高校内涵发展逻辑》为题,探讨了该校53个专业中停招20%背后的改革逻辑。

近年来,在“瘦身”之外,该校也增设了一些特色专业,目前专业总数保持在48个。有舍有取、舍中有取、以舍促取,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反映了该校独特的发展追寻。目前,该校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的91.6%。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该校,探索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中的取舍之道。

“作为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学校立足自身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在专业建设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校校长朱泽飞表示,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专业建设的自觉认知把握之上,要让学科建设的成果惠及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培养面向未来人才之上,要让专业建设着力于“解决国家、社会发展急需问题”。

立足特色,舍取皆有道

继“十三五”期间大力砍专业、做精做强原有专业后,“十四五”期间,该校在布局新增专业上动作频频。2022年秋季学期,曾因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转专业率等硬指标偏低导致综合排名靠后,一时被定位为“低效专业”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恢复招生了,而且以“一名本科生平均受到3位教授指导”的实验班形式“重装出列”。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调整,当前该校已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为高峰,电子信息学科群为高原,经、管、理、文、法、艺等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我们的理念是特色发展,停招不是目的,关键在优化。特色类大学的专业建设,是要在优势学科上建优势专业。”该校副校长李文钧介绍,学校的学科布局决定了专业布局,现有48个招生专业中,电子信息类优势特色专业占60%以上。

以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取舍为例,该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有计算机、电子、控制等,这些学科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支撑。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断档,不利于物理学科建设。

随着对电子信息类高端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学校意识到,只有把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专业做好做强,才能有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枝繁叶茂”“行稳致远”,才能面向未来培养更多电子信息行业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数量不多,但存量要精,精而强。”该校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旨在整合资源、凸显优势特色,攥紧拳头做强。随着专业建设不断深入,学校对专业取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动态,与时俱进地设置、调整、优化专业。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急需

近年来,该校新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应国家急需、应时代需求”。学校秉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的理念,通过大力砍专业腾出培养资源,瞄准国家急需的领域,审时度势地新增能发挥学校优势、有挑战性、内涵好的硬核专业。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中的一员。其实早在2018年,该校就因秉承电子信息特色获批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紧迫感。”朱泽飞介绍,学校的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杭电机器人所。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以该所研究教学人员为班底,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体现的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围绕强学科建设强专业,是特色类高校的生存自强之本。

事实上,“急国家之需”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班,56名学生中有34人考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3人进入知名头部企业。这个班也被网友称为“王炸班”。

“国家和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最大的动力,特色高校找准了专业发力赛道。‘王炸班’的实践成功,证明了专业建设要攥紧拳头发力做强的道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范影乐感触很深。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潘嘉煜,是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创新班的首届毕业生。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出口’都很好。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倪敬介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绝对不是传统机械专业的简单改造,而是运用创新思维全力打造的新专业。该专业不仅开设电子、计算机和控制工程等学科基础课程,还开设了贯通6个学期的创新实践课程,全面打开了学生视野。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需求。该校48个招生专业中有33个专业聚焦支撑浙江省“415X”重大战略需求,占比达69%。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24个工科专业,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贴合。

盘活存量,凝练新优势

如何在相对固定有限的专业育人资源中,做好增量文章?如何盘活做优存量?王兴杰介绍,学校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和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用互联网+、数字+、智能+等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用数字元素赋能所有专业,是学校未来专业优化升级的工作重点。”该校教务处处长林菲对专业建设胸有成竹。

近年来,该校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卓越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英才班和集成电路EDA英才班。这两个班是整合学校已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优势专业资源建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集成电路EDA,也就是芯片设计辅助软件开发,关系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长远未来。该校教授孙玲玲、刘军团队始终坚守EDA设计软件技术国产化,聚焦射频集成电路EDA工具开发,与华大九天等EDA国内企业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上深度合作。

“我们在传统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基础上开设了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数理基础、强化产学研融合,本硕一体化培养解决国家集成电路‘卡脖子’工程问题的未来领军人才。”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项目负责人黄汐威说。

2020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英才班,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人才培养。“以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偏软件忽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碎片化、条块化、不深入的问题。英才班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接力构建贯通式的系统能力教学培养平台,致力培养对计算机编译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有深刻认知,能从事原始开发与‘卡脖子’问题解决工作的创新人才。”授课教师章复嘉说。不久前,该校计算机英才班获批浙江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在已有强势专业上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加法”之外,记者了解到,该校秉持拥抱数字经济和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工科理念,面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通信网络—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产业链,改造升级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国内一流传统优势专业群,做到“以新的内涵促更大竞争力,以布局未来应对并引领未来”。

专业调整为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巨大跃升。学校超70%毕业生留浙服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每年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有1700多名毕业生入职国内外领军企业。

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一头连着国家、社会和产业需求,一头连着校内学科、师资等资源储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要有大为。特色高校做好专业建设数量、内涵的加减法,是生存发展基本功。无论是砍专业还是新增改造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围绕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的思路,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本报记者 徐倩 通讯员 程振伟 吴颖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06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看得出来,妈妈也被我搞得有些难过,她说:你一个人做饭带孩子,我也很心疼,但是你爸不会做饭,你弟妹还怀着孕,我不回去不行啊!拖着大包小包来到娘家,爸妈高兴地为我们
  • 图789是海明威住过的公寓,现在仍是正常的公寓,有人居住。我们上到海明威住过的三楼,却不清楚是哪扇门,看来要再读一遍《Movable Feast 移动的盛宴》#
  • : #郑州婚纱礼服##婚纱##郑州新娘跟妆##郑州婚纱店# 要多温柔才配得上偏爱和例外~我说晚安的立场不是之于你的好眠,而是我想让你知道,我会在梦里继续想念你
  • 我们可以这样相爱,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把你的头静静的搂在怀里,拍拍你的肩,让你知道不快总会过去。 我改变过两次,一次是你的到来;另一次是你的离去~ 让我用努力来建
  • 美国人司马南还有一个误区,老以为别人反对他都是收了钱。这些问题不交代清楚你就不是圣人,你就没有资格批判别人。
  • 很幸运,上了车我就找到了一个座位,我的手就不知不觉地谈着“琴”。#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我做得一件好事一个烈日炎炎的周末,我很早地起来了,因为,那天有
  • 4.行人应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宇鹏、鹤壁台记者王亚慧)#河南新闻#国庆快乐[开学季]1.@叫我小由走
  •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今日(8日)表示,相关措施展现两地政府支持私募及创投基金发展的决心,将发挥两地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引擎」功能,同时进一步增强香港作为国
  • 而且鑫多同款可是多到数不清嗷~在这个超话是干什么的不用说吧,大家就是磕个CP,图个快乐,上升的话就过分了啊[跪了][跪了][跪了])#清漪1221生日快乐#
  • ” 她继续说着, “我.....”欲语却休,她听到了一个回答。我现在在暂时住的地方了(因为跟你在一起的地方才是家)我闻着外套跟手臂上都是你的香味,还有嘴唇上也
  • ”可惜醒悟的太晚了,也许是天性使然性格执拗,总要争个是非对错,总想要一个结果,使我们错过了彼此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以前总是纠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后来有
  • 我第一眼就觉得画家肯定是对这个女人是有感情的(八卦一下,果不奇然,这位是他为照顾儿子请来的保姆,后来和他还生了孩子)我同果果讨论,看看这皮肤的质感,如羊脂一般润
  • ​学会投资自己,永不过时[太阳]当时学塔罗的时候,没有钱,也挺不好意思给家人说的,毕竟,塔罗么,你不了解的时候,很难把它看得很正经[破涕为笑]后来耐不住喜欢还是
  • ​​薛凯琪“没有一刻是比现在好的了。”他甚至比我还高一点啊!
  • 看了商场里的看的见的梦想的展,我也想成为梦想家,羡慕小朋友的时候,可以有无限可能。动物们和小女孩以充满想象力的色彩和形象呈现,就像一场绚丽的白日梦狂想,对抗着枯
  • !!
  • 这是什么双向暗恋小言情啊啊啊,妈妈的葬礼上我虽然伤心但也暗恋上了你,从小杰向她走过来时的窃喜和姐妹间的眼神到偷偷主动牵手,小眼神太到位了[污][污][污]仔细看
  • 昨晚吃完晚饭天气微凉和小相出门散散步我们沿着运河跑道一直走到寒山寺进寒山寺后转了两圈然后过了一道桥又是另一条跑道此时已经不能往回走了因为桥的那边只能进不能出我俩
  • 是方辛温解表、温化寒饮,为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表里同病而设。细品此方,乃是在消食健胃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理气药,意在促进胃动力,加强胃肠功能,有利于宿食
  • 人活一世会遗憾,但不会后悔,不是所有的遇见如灯火般辉煌,只要彼此真心换真情,皆是人生美丽动人的诗行……[22.07.26]给嘉嘉的一段小情话~ 忆往昔,始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