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夏的三个误解】

  围绕夏的研究一直非常火热,主题学术会议、讲座、出版等不胜枚举。互联网上的相关讨论也颇为热烈,但其中存在一些误解。这些误解的根源在于,考古学研究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术研究没有将问题分析透彻、解释清楚。归纳来说,有三个误解尤为明显,深感有必要提出并加以讨论。

误解一:中华文明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的有无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的长短

  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误解。这一观点建立的前提是“文明三要素”——城市、冶金术、文字,并且认为这一判断文明的标准具有普适性。而实际情况是,中美洲文明没有冶炼术;南美的印加帝国既没有冶金术也没有文字,还依赖结绳记事,但它开疆拓土,建立了一个南北疆域超过5000公里的庞大帝国;在欧亚大陆,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文明只看到一些印章符号(有可能是文字)。简言之,所谓的“普适”标准并不普适。

  文明应该包含社会复杂性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前者涉及对人类社会演化复杂程度的区分,通常指一个社会达到了国家或类似国家这样的社会复杂程度。有关后者的认识比较复杂,不同范式的考古学研究对“文化”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别,这也是对文明定义的争论持续不休的原因之一。

  目前三个主流的考古学范式对“文化”有各自的定义。在文化历史考古范式中,文化是特定群体留下的遗存特征的总和;在过程考古范式中,文化是指由技术、制度、思想等一系列相关联变量组成的系统,是人用以应对各种挑战的手段;在后过程考古范式中,文化成为人表达的形式,是意义的创造与构建。就文明探源研究而言,三个范式是互补的,它们正好分别对应着苏秉琦所说的中国考古学应该研究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化起源。

  在考古学上,应该把文明定义为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群体在社会复杂性演化过程中所创造意义的总和。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层次展开研究。苏秉琦所说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以“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区系类型理论,构建起中国史前史的时空框架,然后进一步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文明探源途径,还提出古国-方国(后来研究者多称之为王国)-帝国的发展三部曲,以及北方原生型、中原续生型、草原次生型三种模式。由于核心概念所说的文化还是指特定群体的物质遗存特征,因此,这个理论体系本质上就是文化历史考古,适合解决的任务是族源的探索,而不擅长解决社会复杂性演化机制问题。

  作为社会复杂性的文明演化(或称文明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相变”,夏王朝的兴起只是其中之一。从机制的维度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关键要考察社会权力是如何起源的。我们曾经从物质性理论的角度考察过早期中国社会权力演化特征,最早兴起的是以威望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代表的物质性是含蓄温润的玉石;次之是军事权力,代表的物质性是具有炫耀性与武力功能的青铜,新铸的青铜金光灿烂,极具炫耀性,是权力的象征;再次是经济权力,代表的物质性是适合制作农具的铁器;最后是文化权力,虽没有找到代表的物质性,但找到了核心内容,那就是儒家思想。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化进程的四个阶段,而夏王朝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军事权力兴起的青铜时代。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青铜进入社会权力的构建中是从陶寺开始的,这里发现了铜铃、铜齿轮等,二里头文化中则出现了鼎、爵等容器。

  狭义上的文明,即近似于国家的复杂社会,是要从玉石时代开始算起的。东汉的袁康在《越绝书·宝剑篇》中已经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四代论”(石器、玉石、青铜、铁器)。古罗马的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提出西方文明的“三代论”(石器、青铜、铁器)。在文明的表现形式上,中西文明之间的确有差别。

  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在那个时候,环太湖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心化社会权力的复杂社会,高等级的墓葬、庞大的城址、专业化的玉器生产以及工程量巨大的水利体系等,无不体现出良渚社会有效的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良渚并不是孤例,在夏王朝之前,辽西、海岱、中原、江汉等区域都有相似的文明化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在关于夏王朝有无的争论中,往往把夏王朝当成了中华文明的开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考古证据上,这样的认识都是不成立的。

  实际上,远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千余年,中华文明就已经起源了。若从崧泽、凌家滩、红山等古国算起,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后。文明的本质,即社会复杂性已经出现了,至于形式,代表性的特征包括城址以及与礼制相关的玉器。

误解二:没有明确文字证明夏的存在表明古代中国可能没有这段历史

  这是一个绝大的误解,夏王朝历史不是空白,争论的焦点是确认夏的方法,而不是否认客观对象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客观对象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与夏相关的历史文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夏桀残暴,商汤灭夏;“杞人忧天”成语中的杞人就是夏人后裔……历史文化的产生是有其脉络的,即便是神话传说,也有其蓝本。显然,有关夏的历史文化与神话传说有极大的区别,《史记·夏本纪》的叙事方式更接近《商本纪》,而与《黄帝本纪》有很大的不同,说明它更可能是源自文献记载的。

  其次,夏王朝所在时段的考古材料。夏王朝所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经过数十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以及相关技术的运用,已经发现了不少位于这个时间段的考古材料。徐旭生经过细致比对,认为有关夏的古史传说大约有30条比较可靠,提出夏应该在晋南、豫西地区。随后,他带队在这个地区开展工作,1959年发现了二里头遗址,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晋南的陶寺遗址,20世纪末确认了陶寺古城。大量的考古材料,经过测量可知,其年代就处在夏朝的纪年范围之内。陶寺遗址还发现了王陵级别的墓葬,出土石磬、鼍鼓、龙纹盘等礼乐器物。青铜器作为新的文化因素,成为陶寺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有关夏的讨论争议颇多,就以二里头遗址的分期而论,各种认识还不尽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研究存在争议实属正常,存在争议不是否定客观对象存在的理由。

  最后,这些考古材料所代表的社会权力变迁。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去考察夏,而是将其放在整个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陶寺开启的青铜时代,代表社会权力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个时间正好与夏王朝开启的时间大致相当或略早。

  事实都已在这里,那我们在争论什么?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去确认。夏鼐提出:“夏文化应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族的文化。”考古学上研究古代社会所依赖的理论工具是“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特定群体(族群)的物质遗存特征的总和。然而,族属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理论难题,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群之间的联系是难以证实的。族群的划分涉及主观认同、利益获取以及历史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族群都用同样的物质特征来标识族属。考古学文化与族属之间的关系,简单对等或否定都是错误的。在历史考古研究中,当族属的名称、时空分布、文化内涵与背景联系都比较清楚的时候,族属考古是可行的。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中,虽然已形成了族群,但没有历史考古中的那些条件,甚至连族属的名称都不清楚,也就无所谓族属考古,只有族群(或称社群)考古。争论的焦点在夏商周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献上就古代族属有一定的记载,但是语焉不详,于是就带来了精度的问题,整体上大致可以对应,具体到某个遗址,往往又说不清楚。

  基于目前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二里头文化不是商文化。它与先商或早商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先商文化更可能是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而二里头文化的前身也可以在豫西找到。在夏王朝纪年范围内的物质遗存材料是存在的,而且不断有新发现。除了发掘出土的物质遗存之外,还有通过遗存研究所获得的社会权力演化阶段性认识,以及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误解三:证明夏的存在取决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对应

  不少人可能不同意将之视为一个误解,因为这就是当前确定夏的基本方法。事实上,史前史的确认根本不需要依赖文献的对证。考古学研究已经确认了人类有数百万年的史前史,包括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并建立了史前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历程。即使没有文献,史前中国文明的各个阶段仍然是无法否定的。文献的作用不是印证史前史,而是提高认识史前史的精度,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历史细节。如考古学家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座30万平方米的古城,显然属于某个政权的政治中心。它的年代属于夏代纪年范围的早期,地望与“禹都阳城”的文献记载相契合。当我们知道这座城可能就是大禹的都城的时候,并没有改变它作为一个政治中心的定位,但是我们获得的信息精确到了个人,这是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目前学术界有关夏的争论,都是在争论考古材料与文献契合的程度,我们希望获取更高的契合度,从而得到更高的认识精度。李伯谦曾经归纳了五件高契合度的大禹事迹,除了禹都阳城之外,还有治洪水、定九州、会诸侯、伐三苗。在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首先找到的是面积只有一万平方米的小城,尽管有学者指出这里就是禹都阳城,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规模实在太小了,与大禹的身份不符。该遗址附近还有战国时期的城址,出土陶文“阳城仓”,证明战国时代这里就是阳城。经过考古学家持续工作,在小城下面又找到了大城,与文献相契合。

  《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按谭其骧考订,涂山应该在安徽怀远。2006年,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安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吉怀带队调查安徽蚌埠的禹会村遗址,次年进行了发掘。考古发掘的成果令人惊奇,王吉怀的团队揭露了一处有相当规模的祭祀遗址,考古发现了长达百米的祭祀台基,在台基面上有35个排列整齐的柱坑,还有烧祭面和堆土夯筑而成的土台。此外,还有一条祭祀沟与若干祭祀坑。

  伐三苗、定九州都是从考古学文化分析上看出来的,江汉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中原因素,龙山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与九州分布能够对应起来,如此契合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巧合。在良渚,已发现了系统的水利设施,古人用“草裹泥”的方法来解决淤泥容易滑塌的难题。在大禹的时代,人们要治理一条小河流(苕溪)是没有问题的,良渚先民的确做到了。浙江本地有大禹的传说,治洪水的故事可能被嫁接到了中原。所谓能自己生长阻挡洪水的“息壤”,其故事蓝本可能就是草裹泥技术。

  考古学持续发现实物遗存材料,如果能够得到文献的帮助,就能大幅度提高材料的信息精度。当然,考古推理需要立足于合理的理论、方法与材料基础上,目前一些研究把古史传说与考古遗存简单地勾连,可靠性就很成问题了。从文献角度来解读考古材料经常存在争议,比如会诸侯、定九州等,但这并不能否定考古材料本身的存在。以存在争议为由否定考古材料的客观存在,这是不合理的。

考古学上如何证明有夏

  我们已经找到相当多的属于夏的考古遗存,研究得知,这个时期有了王朝一样的社会复杂化水平,并且出现了青铜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在此之前,史前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也就是古国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上的“五帝时代”,这个时代没有青铜,而是重视玉石(部分地区有所不同)。从考古学文化谱系上分析,属于夏的遗存,与商或先商文化有明显的区别,二里头文化及其源头与先商文化不属于一个谱系。考古学文化与族属之间对应的精度并不高,但从概略意义上来说,是成立的。

  年代范围、地望没有问题,考古学文化的来龙去脉很清楚,社会复杂化的发展水平也能够对应,显示出飞跃式的发展,还可以肯定它不是商。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来看,确定夏的时间范围、分布范围是没有问题的。把有关夏的文献与有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以及更早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献记载相比较,几乎可以肯定,夏朝时已经有了文字,否则文献记载的夏王朝世系就不只是存在一点空白的问题(诸王在位时间偏长,很可能有缺失),更可能像对新石器早中期生活的记忆,只有“燧人氏”“有巢氏”等粗略的传说。按照这个逻辑,五帝时代也有一定的文字符号记事能力,这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不少刻画符号的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最后一段见附图...........

  (作者:陈胜前,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
原创 陈胜前 光明理论

青铜之冠——曾侯乙编钟的设计与铸造

被誉为“青铜之冠”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一大奇迹,其设计与制造反映先秦时期完备的冶金、铸造和工程技术成就。以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为代表的曾侯乙编钟,在金属材料运用及冶铸技术创新对当前新材料新工艺前沿探索有何启示意义? 1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第576期“杰出学者讲坛”,该校哲学学院副教授刘克明作《楚国哲学思想与技术创新》学术报告,围绕曾侯乙编钟技术成就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思想对话。

  两千多年前,中国冶铸生产能力、工艺设计能力整体达到高峰

  1978年,沉睡二千四百多年的曾侯乙墓文物出土,其编钟群的表面纹饰,细如发丝的效果,清晰可见,错金的铭文,在灯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编钟跨越二千四百余年,仍能奏响中华文明金石之音。“曾侯乙编钟的铸造,表明两千多年前中国冶金铸造技术整体的生产能力及其工艺设计能力达到最高峰,冶铸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刘克明说。

  刘克明认为,公元前五世纪设计与制造的曾侯乙编钟,不仅遵循严格的冶金工程技术标准和音乐上预期单个编钟的音响,而且,还要考虑到每一编钟在整体演奏中的效果,同时,其设计与任何机械产品一样,还要考虑到结构设计,个体与载体的连接,各自的强度与刚度等,而这些又要与礼器的造型(形)和音响(音)要求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总体。这是编钟设计思想的奥妙与制造工程困难之所在。

  先秦科学技术的积累,为编钟的制造提供了技术保证,其冶金铸造技术是制作编钟的主要方法,古代工师采用泥范造型、合箱浇注的铸造工艺。以甬钟铸造工艺流程泥范的烘烤、熔铜浇注、清理为例,编钟泥范进窑烘烤后,在空气中冷却,青铜合金的配比,按编钟材质的要求准备,熔炼、浇注,待铸件凝固后进行清理。先秦机械加工技术,又为编钟的调音提供了技术保障。  

  曾侯乙编钟音律完备,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仅比现行大型钢琴少左、右各一个八度,全套编钟的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成大、小、三度音程的乐音,能演奏各种乐曲。

  时至今日,学者们仍在思考编钟的振动和发声的规律,仍在研究一个钟能准确发出两个乐音──即一钟双音的原因,而古代的编钟设计师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又是如何进行编钟的整体设计和编钟的结构与声学特性的研究的呢?  

  刘克明分享说,编钟的合金材料及其成分是影响编钟发音的重要因素之一。《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现代科技工作者对编钟多个抽样分析发现,曾侯乙编钟含锡量13%至14.6%,主要合金元素为铜、锡、铅。“它表明古代编钟的设计者们对乐钟铸造技术中最核心的部分,即金属材料及其成分配方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为什么一个钟能分别发出两个不同振动频率的乐音,而又互相不干扰呢?刘克明分享说,古代的设计者在编钟的结构设计上采取了“合瓦形”结构,而不是喇叭状的结构,“合瓦形”钟体存在两组振动方式,具有敲击时衰减快的效应。同时,编钟的金属材料成分是影响编钟声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曾侯乙编钟的理化检验表明,编钟的金属化学成分中,人为加入了铅(Pb),且铅含量有的高达2.88%。这是古代编钟设计者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冶金生产实践基础上,并以成熟的音乐理论作支撑探索出的科学成果,将铅(Pb)控制在1.2%~2.88%之间,既能保证钟声衰减较快以适应演奏的要求,又不导致音色变坏,在演奏时达到“戛然而止”互不干扰。“这说明两千多年前工师的智慧是非常超前的,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钟的制造设计思想,仍然是现代铸造技术追求的目标。”刘克明说。

  刘克明认为,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楚国曾经是一个“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蕞尔小邦”,历经几代楚人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一个“地广千里”“奄征南海”的南方大国,这固然与楚人政治上的谋略和军事上的强大有关,而其最根本的背景,则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兴盛,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曾侯乙编钟设计体现楚国哲学“天和”与“人和”的思想与方法

  曾侯乙编钟设计体现了楚人的技术思维,古代工师将物理学、声学、金属学、冶金学、机械学、铸造工艺、乐律学等多种技术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整体思维的系统设计思想成功地运用在编钟制造工程之中,这正是道家哲学思想中追求“天和”与“人和”(《庄子·天道》)的目标。

   “‘天和’与‘人和’思想与方法不仅是楚文化的最高原则,也是楚国古代技术及其设计思想的最高原则。”刘克明说,无论是《周礼·考工记》中的“巧者和之”“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还是《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天下》:“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庄子集解》所云:“同物则和,自得则失”),乃至《天工开物》中“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记载,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所追求的“天和”与“人和”的目标。“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礼记·礼器》亦云:“礼交动乎上,乐交动乎下,和之至也”。曾侯乙编钟制作所表现的礼乐精神,正是表达“和”思想的最为成功的典范。

  刘克明认为,曾侯乙编钟的设计与制造,还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精神,它表明二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科技工作者不仅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概,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技术传统,而且还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止于至善”的技术目标。材料成形不仅是古代工师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孜孜以求的前沿科研课题,其中冶金铸造是最早普遍应用的专业技术之一,“任何科技专业,都有一部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与技术思想的传承,弘扬科学文化,离不开科学史,鉴古开今,寻找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连接点,才能应对人类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中更为严峻的智力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是国家在材料成形、新材料开发和模具行业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精密成形技术中心主任、特种铸造与造型材料团队负责人董选普教授说:“报告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专业过去的历史,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文化内涵,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我们要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悠久文明,不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网记者刘晓双

大学中学小学的味儿

一所学校
校长要有人情味儿
老师要有人情味儿
学生要有人情味儿
人情味儿就浓了
反之人情味儿就淡
一所学校
还要有文化味儿
还得有学术味儿
如此则风清气扬
礼乐如春
一所学校最惧怕
官味儿十足
权味儿霸凌
铜臭味弥漫
有此三味
邪气就会甚嚣尘上
非常非常遗憾
在各级学校
人情味文化味学术味
寡淡寡淡
官味权味铜臭味
浓烈浓烈
所以我们无比忧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直角肩##玻尿酸# ✨磨叽变美攻略✨3招教你学会证件照体态✨双下巴隐藏都知道45%显脸小,但是像我这种肉肉的脸一低头双下巴就出来了!如果你天生拥有直角肩,那
  • 三不五时,婆婆还要打着关心的名号来巡视家里,生怕女人在儿子不在家的时候,做了什么幺蛾子事情。为了得到阿瑟,妹妹设计陷害姐姐,而阿瑟却因为姐姐的去世失去了记忆,在
  • 11.04分享10.28号你跟我说回来,心情跟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啊你说你不回来的时候哎,可你最后回来的时候我超级兴奋真的特别特别开心,因为我们都已经80多天
  • 拿手机给友人直播旅程的红发马尾姑娘,面朝大海小声吟诗的老人,擦肩而过的香烟与香水,红嘴赤脚的海鸥,熟练话术兜售珍珠串的阿姨,烤红薯如同烧窑的大叔,沙滩,心形,闺
  • 布林的大部分小说都被归类为硬科幻小说,布林在《提升宇宙》系列之外的大部分作品都集中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上。)甚至,在科幻作家的瑰丽想象之中,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早
  • [鄙视][鄙视][鄙视]怎么到了现在还是一如既往地见不得光呢[污][污][污]就你还男主推呢[偷笑][偷笑][偷笑][偷笑][偷笑]#浪花の吐槽#朱槿花开   
  • 你的光芒闪耀像是gold 逐渐入侵了我眼眸到底要怎么样的口吻 才能让你内心点头[心]是我猜不透你的味觉是我察觉不到的危险别把离开挂在嘴边当你慢慢靠近我是我没
  • #全能星战# 胡彦斌全新改编《没那么简单》 超高分首复活現在在這個點3:52分起來丝乎覺得,自己的生物锺今天可能開小差了,有可能是自己昨天白晝裡思虑思想的過重,
  • “那个……在这边……” 我抬手指了指自己唇边相对的位置,他却充耳不闻般地笑,然后低声说, “这一回,我好像真的看不见位置,一个人不可以呢。 再下一秒,
  • 注意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12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COP27还为国际气候界提供了一个
  • ❤️我带的牙套是陶瓷自锁牙套,简单介绍下优缺点就是矫正速度比透明的要快一些,又比小钢牙的颜色更贴近牙齿,缺点是矫正过程没那么隐形还有也会和小钢牙一样会有磨嘴巴的
  • 採購日☀️偶遇寶藏店舖 太懷舊啦愛了-感恩在馬不停蹄的日子中總會遇見很多小天使在我身邊美好事情可以很多 現實也可以很多而真正感受美好 則是在每一個細節就像在現實
  • 现在互联网有ip是让你明白你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家乡,地域黑在现在已经极度普遍,我就不火上浇油了。通过这次事情,我看到了社会的险恶,但更多的是你们给我的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祁连山# ✨#任嘉伦无忧渡# ✨#任嘉伦宣夜# 以前的我什么都不怕我不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总说我是个没心的人
  • 『早安朋友圈的文案』1.┏━━► ◄━━┓ ▷▷有所期待 ◁◁ **❊* 有所热爱*❊** 就算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也值得用心度过 ʍօʀռɨռɢ2.新
  • 」「俺は、ずっときみを想っていたよ。里奈「先程発表がありましたが、櫻坂46は残念ながら今年の紅白歌合戦さんに出場する事は叶いませんでした。
  • 父亲的层次站位都很高,他认为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35岁之前成为处级干部。牛市见顶特征:当出现几个百倍币时,牛市就见顶,比如2021年的sol
  • 宝宝们期待吗~合作画手:形象@国樱兔子 格型@雏黄 衬衫、领结@嗜甜不乐意1. Kero Kero Bonito - Civilisation ep合集 彩胶早
  • --#智僚私董会#张弛没有度[超话]##张弛1120生日快乐# 今天是倒数的最后一天了,我看见微博好多人从100天开始计时,我突然感觉时间过的好快,一转眼就已经
  • ❤️学会知足和感恩,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课题,与其说是课题,不如说是烦恼丝,知足可以化解向外求的贪欲,不再向外求了,就没有求不到的痛苦了。+其实所有与外界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