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毗舍离之子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为毗舍离的妇人,不仅智慧出众且具贤德,又十分敬信佛法,常恭请佛陀及其弟子来家中供养。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非常赏识她的贤明与智慧,因此以兄妹之名相称。毗舍离生了三十二个儿子,个个相貌端正庄严、挺拔勇健,超绝群伦,所娶妻子皆是国中豪门贤俊的女儿,全国人因此对他们非常敬畏。

一天,毗舍离的小儿子骑着大象出门游玩,在护城河的桥上,正巧遇到宰相的儿子从城外回来,两人互不相让。这时毗舍离的儿子瞋心大发,自恃豪健有力,即捉起宰相的儿子,连人带车地丢进护城河中,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宰相见到儿子被欺负,既生气又懊恼,但因为对方是皇亲国戚又身强力壮,所以敢怒不敢言,于是便暗自思惟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

宰相知道毗舍离的儿子们,善于骑术,便用七宝做成三十二条上好的马鞭,并将纯钢制成的软剑暗藏在皮鞭中,然后亲自送到毗舍离家中,对三十二人说:你们英勇善战,身形威武,普通的皮鞭配不上你们。我特别为你们订做这些上好皮鞭,以匹配你们的身份。毗舍离的每一个儿子看了都爱不释手,从此鞭不离身。

当时国家法律规定,晋见国王时不可以携带武器。宰相见献鞭之计已得逞,就在国王面前进谗言:“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想要谋反!”但国王不相信。一天宰相又对国王说:“这三十二人真的想图谋造反,他们都随身携带武器并藏在皮鞭内,而且他们个个身强力壮,勇猛无比,一人可抵千人,如果谋反,后果不堪设想!”国王这次相信了宰相的谗言,于是对三十二子说:“你们的皮鞭非常庄严,可以借我欣赏吗?”不知情的三十二子献上皮鞭之后,就此惹上杀身之祸!国王一看,果然鞭内暗藏武器。于是一日,在宫中置妥了杀人力士,便一一地将三十二子召集入宫。可怜的三十二子,就这样含冤莫白地丧身失命。

三十二子被杀之后,国王将三十二子的头颅砍下并包裹好,派人送到毗舍离家中。当天,毗舍离正准备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们,并不知道儿子们已遇害的消息;使者走后,毗舍离以为是国王送来的供僧之礼,正准备开启,此时世尊却说:“毗舍离,你先不要打开,待供养完再看吧!”供养结束,佛陀便为毗舍离开示法要,说道:“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物,本是无常、苦、空,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人生就像在火宅当中,受种种恩爱离别、烦恼无明层层纠葛之苦,世间的情爱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有智慧的人当急舍离。”毗舍离闻佛说法豁然开悟,即证得阿那含果。世尊离去以后,毗舍离打开盒子,看见盒中竟是三十二个儿子的头颅,由于她心中已无爱欲的情念,所以并不悲恼,只是以平静的语气叹道:“人生有生就有死,只是人们不能觉悟无常的道理,所以恩爱不能断,始终沉沦于轮回中。其实何苦如此呢?”

但三十二人妻子的亲族听闻此事非常愤怒,于是集合军队欲讨伐暴虐无道的国王,为三十二子报仇,国王知道后,害怕地逃至精舍请求佛陀保护。阿难尊者得知此事,于是长跪合掌,请示世尊,以何因缘,国王会杀害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世尊回答:“这不只是在今生才发生的事,久远劫以来一直都是如此,我现在为你说明缘由,你要铭记在心。”

佛陀告诉阿难,久远劫以前,有三十二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共同偷了一头牛,并牵着牛来到一个贫穷老妇人的住所,要求在她家杀牛并烹煮。老妇人不但没有加以劝阻,而且高兴地为他们准备杀牛及烹煮的器具。此时,牛突然跪下求饶,但众人已被贪欲蒙敝了良知,根本无丝毫怜悯之心。牛在将死之前发下毒愿:“你们今日杀了我,未来我生生世世都要报这个仇!”众人杀了牛,烹煮后与老妇人一起恣意享用,老妇人并高兴地称赞道:“比起过去曾来过我这里的人,你们可算是对我最好的!”当时的牛,就是今日的波斯匿王;那时偷牛的人,就是今日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老妇人就是现在的毗舍离。因为这个因缘,在五百世中,三十二人常为今日的波斯匿王所杀;而毗舍离由于当时欢喜帮助杀牛的缘故,在五百世中,常为三十二人的母亲,饱尝儿子被杀的甚深痛苦。但毗舍离今生值遇佛陀住世,因其常行供养、听经闻法的功德,而证得道果,所以现在不再受此苦恼。

阿难合掌再问佛陀:“这三十二人又因何因缘而能得大富贵,豪健勇壮?”佛告诉阿难: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老妇人,家中非常富有又敬信三宝,时常广修种种供养。一日,她带着上好的香油,准备涂饰佛塔,途中遇到三十二个人,于是请他们帮忙共同前去涂佛塔,修无上福报,三十二人闻言即欢喜同去。涂塔供养完毕,三十二个人为感恩老妇人让他们修此大福德,便与老妇人齐心发愿生生世世,生在富贵尊荣之家,常为母子,而且同值佛世,闻法证道果。所以在五百世中,皆一直生在尊贵之家为母子。当时的老妇人,即今的毗舍离;三十二人,就是今日的三十二个儿子。

在场的人聆听完世尊开示,皆更加肯定因果的道理,也对世尊所说的法,欢喜奉行无有违背。
原典出处:《贤愚经》
省思: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缘果报之理,是天地间不变的真理,纵经苍海桑田、物换星移,此理依旧是昭然若揭。所谓“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若能在因地修一切善,未来自然得善果,一切就是水到渠成。能依因果之理而行,人生步步都是踏实、光明!

隋炀帝大业年间,裴谌、王敬伯、李芳三人结为修道好友,一齐進白鹿山学道。经过十几年的修练,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来李芳死了,王敬伯对裴谌说:“咱们背井离乡,抛弃了世间荣华富贵的生活来这里修道。在这深山老林里,听不见美妙的音乐,吃不到美味佳肴,以享乐为耻,自甘寂寞的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都是为了得道、成仙。然而如今仙境渺渺不知在何处,我们如果继续在这里苦熬,只能死在山中了。我打算立即出山去从新过豪华的生活,追求功名利禄。何必白白死在这空山里"

裴谌说:“我早已看透人间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大梦初醒的人怎么可能再回到梦境中去呢?”王敬伯任裴谌怎样挽留也不听,一个人出了山。当时是唐太宗贞观初年,王敬伯不但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武卫骑曹参军。一个姓赵的大将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不到几年,他就升为大理寺的廷尉,穿上了红袍,很是风光。 

有一次他奉命出使淮南,坐船走到高邮,当时他的船队仪仗森严,威风十足,江上的民船都躲着不敢走。突然一只小渔船出现在船队前面,王敬伯心里很不高兴。仔细一看,那渔夫竟是当年和他一起在山中修道的裴谌。于是赶快派船追上去,请裴谌上了大船。 
王敬伯握着裴谌的手说:“老兄当年一意修道,如今你又得到了什么呢?不过还是个江上的渔夫嘛!所以我看修道的事如同捕风捉影。人生苦短应该抓紧享乐,何必白白扔掉岁月呢?我现在虽然还算不上飞黄腾达,但比起山中的老翁还要强的多吧?你还象从前那样甘心在山中埋没了自己,我真是不能理解啊!不知你需要什么东西,我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裴谌说:“我虽是山中的平民,但早把心寄托于闲云野鹤,我怎么会象《庄子》中说的那样,让只腐烂的死鼠引起我的兴趣呢?人各有志,你何必向我炫耀你那些浮名微利呢?人世间的东西我都非常充足,你能送我什么呢?在青园楼的东边有一个樱桃园,那是我的家。你公余之后如果有空,可以来找我。” 

十几天后,王敬伯想起裴谌的话,就去樱桃园找裴谌。门上领着王敬伯往里走,起初四周挺荒凉,可是越走景色越美。進了一个大门,里面楼阁重重、花草繁茂,好像不是凡人住的地方,景色无比秀丽,阵阵香风袭人,令人神清气爽,飘飘然如同身在云中。王敬伯此时的心情也转变了,觉的做官为宦实在没什么意思,自己在常人中非常卑贱,看他那些同僚也象蚂蚁一样卑微了。 

不久,只见一个仪表堂堂、衣冠华贵的人来到面前,王敬伯赶紧下拜,抬头一看,竟是裴谌。裴谌说:“你长期在人间做官,心中尽是贪欲私心,像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你步履艰难哪。”裴谌把王敬伯请到客厅,一切物品都不是人间的东西,摆上来的美味佳肴王敬伯也从没吃过。 

裴谌告诉管家说:“王敬伯是我山中的朋友,由于修道的意志不坚,扔下我下山了。离别十年了,他才做到廷尉,他的心已经完全归于凡俗了,只能叫世间的女子来让他取乐。”裴谌让管家用神通将几千里之外的王敬伯妻子赵氏召来,给他弹筝助兴。

天快亮时,裴谌让管家送赵氏回去,并说:“这个厅堂是九天画堂,凡人是不能進的。但我过去和王敬伯是修道时的朋友,可怜他为世上的荣华迷了心窍,自己甘心赴汤蹈火,聪明反被聪明误,工于心计反害了自己,从此将在生生死死的苦海中沉浮,看不到彼岸。所以才故意请他到这里来,想使他开窍醒悟。” 

裴谌又对王敬伯说:“尘世的路漫长遥远,人在世上常常会有千愁万虑,望你多多珍重吧!”王敬伯拜谢辞别了裴谌。五天后,王敬伯公务完毕要回京了,就偷偷又去找裴谌,想向他辞行。但到了樱桃园,看到那里只是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心中十分惆怅的回去了。 

千万年来,无数人都在苦苦探寻人生的真谛。其实,生命本是天上仙,人生的目地和全部意义就是返本归真、返回天上做神仙,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园。
可是一旦堕入凡间深处,人就很容易忘却自己真正家的美好,象王敬伯那样贪恋红尘、追逐权贵,反认他乡是故乡。为私欲争争斗斗,滚滚红尘中造业无数,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渺茫无期的漂泊。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良宵盛宴终归曲终人散,如果人忘记了自己来到世上的目地和生命的归宿,那将是生命无法言表的最大痛楚和悲哀。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包括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和五戒十善。

【四圣谛】:

一、苦圣谛: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二、集圣谛: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三、灭圣谛: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

四、道圣谛: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包括七部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一、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内观,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从呼吸、观呼吸入门,由观入定,即毗婆舍那与奢摩他互动,即为止观双运。

2、心有贪、瞋、痴、慢、疑、昏沉、不定、掉举、爱、恨、苦乐、睡眠不安、生、住、异、灭等等,观无常与观察变化产生心定。

3、法有色法、心法、一切法、方便法、正法、善法等等。

4、持续地观察诸法生起和灭去的现象,修成了只有了知和觉照的境界,持续地远离执著,不再贪著世间的任何事物,这是唯一的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二、四正勤:

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1、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2、勤又称为精进,即努力的断恶修善。

三、四如意足:

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维如意足。

1、欲如意足:以善欲、善愿得定、解脱慧。

2、精进意足:依四正勤得定、解脱慧。

3、心如意足:以守心、摄心、专心、四无量心、正念心得定、解脱慧。

4、思维如意足:以智慧思维观察得到禅定解脱慧,观察觉知到轮回、地狱、天界知识。

四、五根:

信、精进、念、定、慧。根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想解脱时,一位修行人能掌握自己心灵控制力是根本的因素。

1、信根:培养修行“信”。因为自然“信”无法控制住心灵,不能持久正念正行。

2、精进根:四正勤,精进不懈。

3、念根:四念住,努力不懈,念如意足得解脱。

4、定根:在四禅(四禅天)定中找寻。心不散乱,精神意识集中,而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九次第定(解脱定、灭尽定、灭受想定)是八定之后的出世间定,不以定境为解脱,放下对定的执着。(八定:指身心处在色界的初禅天定、二禅天定、三禅天定、四禅天定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5、慧根:在四圣谛中找寻慧根。(四圣谛:苦、集、灭、道。)

五、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无论何时遇见障碍,都会有一种无畏的稳定,因此称为力。对治破除邪信、懈怠、邪念、精神散乱、无明。

六、七觉支(七菩提分):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勤)觉支、喜觉支、除(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七、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正见、正思维是慧。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精进、正念是定。

2、八正道合称为戒定慧三学。

【十二因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一、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二、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三、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四、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五、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六、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七、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八、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十、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十一、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十二因缘十观:

一、观有支相续: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二、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三、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四、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五、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六、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七、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八、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九、观生灭系缚: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十、观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三法印】:

法印即印证、标志、衡量一切现象的根本标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由法印印定。佛陀把四谛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概括为三句话,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

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

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

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切小乘经典都是以三法印来印证是否为佛说。大乘经典则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佛法的究竟与否。一实相印其实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所以有不同的立名,是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所以佛陀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究竟之理只有一个。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缘起论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五蕴】: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五蕴分别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戒十善】:

五戒:

一、不杀生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十善: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杰谢娜[超话]##张杰谢娜一生幸福的信仰[超话]##谢娜妻子的浪漫旅行# 婚礼晚宴上不是娜拦着,就把第一次亲亲的细节说出来了[二哈][二哈] 快本上不是娜
  • 进入社会工作遇到的第一个让人觉得恶心的白莲花,真是过了几天,那恶心的嘴脸依旧是历历在目,到现在想起来都气到不行,怎么一个女的能这么装呢[微笑][微笑]俗话说得好
  •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
  • #王者荣耀[超话]# 你还有脸挂我?你喜欢穿jk穿Lolita的妹妹,我喜欢180的有腹肌的有问题?“[doge]我有个硬性要求,至少是双坑的”,温馨提示三坑指
  • #每日分享#最美不过那一抹中国红国旗界碑、丰收、大地、海岸、丹霞、秋色、枫林、火锅、朝霞、团圆。这些中国红,是我们最爱的颜色 [心]也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角落
  • MV《我的祖国》 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郭兰英原唱的《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其朴实的语言、温暖的旋律,描绘了物产丰饶的大好河山,歌颂了勤劳善良的中华
  • 【明天高速路将迎出京高峰 晚高峰将提前至15时开始 拥堵持续至22时】十一假期将至,据高德地图和北京市交管局联合发布的国庆假期出行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十一假期节前
  • 更年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此阶段女性出现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失衡等一系列激素变化,除了一系列的精神及躯体表现,如疲倦乏力、面色暗黄等生理上的变化,还有内分泌
  • #贵州买房#【黄金周楼市观察DAY3丨特价房、送车...两城区13个楼盘花式“放价”】 编者按:商品房供应涨幅明显,成交均价轻微下跌,全域多个项目拟开盘、加推,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小林暖宝宝代言人# #刘宇宁的温暖“神器”# ♡⃛ Lᵒᵛᵉ₁₃₁₄ 宁⁵²º♡⃛✨ “他脚踩荆棘从黑暗中走来 以后的路注定繁
  • 【哪个星座最有内在美】   第一位与日俱争的內在美的巨蟹座   巨蟹座的肚子由四顆小暗星組成,內裏還有迷人的M44星雲,是十二星座之中最有內在美的星座,年紀
  • 1个家庭,9个孩子,3个院士,其他6人也都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样的家庭只能让人感叹那是“别人家”,孩子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梁启超就是这个家庭的缔造者。
  • 庆祝日本88项发明奖:竹炭深层清洁凝胶面膜买一个?一个?????双倍?爱情????????????????添加专利成分,德敏舒,独特的竹炭深层清洁配方,为毛孔紧
  • 看一轮明月在海边徐徐升起, 海的对岸一定有一个深情的少女,默默地思念着住在心上的少年,听着海浪的声音,我眺望着远方,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在此刻暂停,你所在的城市,有
  • 【韩国建军节 文在寅:为强大国防自豪 提议发表“半岛终战宣言”】Péninsule coréenne : Séoul affirme que son armée
  • 今天下雪,继续野温泉的故事。去过怒江边上当地人做的温泉澡堂,一个个阴暗潮湿的小黑屋,推开门,脏乱不堪的废弃拖鞋抹布,用过的一次性洗发水沐浴液塑料小袋,随处可见,
  • 看一轮明月在海边徐徐升起, 海的对岸一定有一个深情的少女,默默地思念着住在心上的少年,听着海浪的声音,我眺望着远方,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在此刻暂停,你所在的城市,有
  • 八字看你何时买房子 一、月干印星、日坐印星、长辈包办。 在八字命理中,日干代表你自己,而印星代表房屋、长辈等,故,一般来讲,如果你的八字中月干为印星,同时日
  • #平淡流年# 昨天小雨迷蒙,今天便艳阳高照,好像人世间的总体是无常的。所以我们中国哲学的理想主义,儒释道三家,都是通过修为,试图找到人之为人的“常”体,超越而内
  • 【甄选一些励志又温柔的八字短句】#文学# .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苏轼 2.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 周恩来 3.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