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决定于你谈话的对象。当射电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找到6到8个原子的分子时,他们把它叫做复杂分子,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在险恶的宇宙空间可以找到这种东西。但是生化学家可能会把这种分子称为很简单的分子。  什么叫元素?   在整个宇宙,只有92种自然产生的元素。唯一的决定这种特定的元素是这种元素而不是其它的元素的是在原子核里的质子数量。例如,在宇宙中每个原子核里有一个质子的原子是氢,每个核里有两个质子的原子是氦而不会是其他。碳原子有6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等等。一直到核里有92个质子的铀。原子核里有相同质子和电子数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了简便,科学家们按照质子数目把元素进行了分组,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世界上每个化学实验室里或课堂上通常会有这么一张。这是世界的蓝本,因为就92个基本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世界。Armand Deutsch许多年前写过精彩的科学小说。一组未来的考古学家在开凿古火星人的文明遗迹,发现了一所大学。他们正为无法破解火星语言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来到一个化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墙上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一个马上被他们识别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通用的,超越文化甚至是种族的东西。所以,元素周期表成了破解火星语言的敲门砖。核中具有少量质子的元素有时被称为轻元素或简单元素;有大量原子的就叫重元素或复杂元素。  物质有多少种状态?   物质典型存在于三种态。我们知道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物质处于什么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本质,环境的温度和压强。在地球上,我们找一个事物为例,我们能看到它的三个态。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低于华氏32度时我们称之为冰,当温度在华氏32度到212度之间时我们称之为水,高于华氏212度时,我们称之为水蒸气。(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氢和氧原子之间的键被打破,它的本质就不再是水蒸气,就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反物质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  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   暗物质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大约65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物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不过,我们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正是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也就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宇宙尽管在极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则存在着恒星、星系、星系团、巨洞以及星系长城。而在大尺度上能过促使物质运动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匀分布的物质不会产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结构必然源自于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而这些涨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痕迹。然而普通物质不可能通过其自身的涨落形成实质上的结构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    另一方面,不与辐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前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就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因此这需要一个初始的涨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这里需要的物质就是冷暗物质,由于它是无热运动的非相对论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开始阐述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须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先前提到的小扰动(涨落),为了预言其在不同波长上的引力效应,小扰动谱必须具有特殊的形态。为此,最初的密度涨落应该是标度无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能量分布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长的正弦波之和,那么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应该是相同的。暴涨理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学出发机制来形成这样一个标度无关的小扰动谱(其谱指数n=1)。WMAP的观测结果证实了这一预言,其观测到的结果为n=0.99±0.04。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宇宙。现在已经知道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暗物质总量的贡献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可能的候选者,由其导致的结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综合粒子探测器和天文观测来揭示暗物质的性质。   最被看好的暗物质候选者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暗性粒子,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殊特性。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们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的作轨道运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后,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CCDM被看好的第三个原因是,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种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有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今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但是,有一种最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WIMP构成的。现在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现在已经建造了轴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世纪谜题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学家提出了挑战。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李政道阐述了他最近发表文章探讨的观点。他提出“天外有天”,指出“因为暗能量,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胀”且“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Abell 2390星系团(上半图)和MS2137.3-2353星系团(下半图),距离我们约有20亿光年远。上图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照片,而相对应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所拍摄的X射线影像。虽然哈勃望远镜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炽热星系团云气。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必要质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伯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的物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 暗物质”。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兹威基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直到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我们知道,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测出地球的总质量。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结论似乎只能是:星系里必有看不见的暗物质。那么,暗物质有多少呢?根据推算,暗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才合适。    天文学的观测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质,特别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据天文学观测估计,宇宙的总质量中,重子物质约占2%,也就是说,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的物质还没有被直接观测到。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   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能够稳定地独立存在的粒子只有12种,它们是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光子、3种中微子、3种反中微子和引力子。这12种稳定粒子中,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是带电的,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静止质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因此,在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质粒子的只有3种中微子和3种反中微子。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森发现,距我们30万光年的天龙座矮星系中,许多碳星(巨大的红星)周围存在着稳定的暗物质,即这些暗物质受到严格的束缚。高能热粒子和能量适中的暖粒子是难以束缚住的,它们会到处乱窜,只有运行很慢的“冷粒子”才能束缚住。物理学家认为那是“轴子”,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冷“微子,质量只有电子质量的数百万分之一。这就是暗物质的轴子模型。    轴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终得由实验裁决。最近,还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称做“宇宙弦”的弦状物质,它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间内,直径为1万亿亿亿分之一厘米,质量密度大得惊人,每寸长约1亿亿吨。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同样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为探索暗物质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作,相信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了。    在引入宇宙暴涨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物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暗物质的踪迹     暗物质是相对可见物质来说的。所谓可见物质,除发射可见光的物质外,还包括辐射红外线等其他电磁波的物质。虽然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大部分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但探测它们发出的各种电磁波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存在。暗物质不辐射电磁波,但有质量。    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暗物质”这个概念?宇宙中有没有暗物质?      在物理学中,把状态变化的“转折点”成为“临界点”,比如水变成冰,温度临界值(或者说“临界点”)为0℃。宇宙学的研究认为,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与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的临界值,相差不会超过百万分之一。可是,宇宙中发可见光的恒星和星系的物质总量不到临界值的1%,加上辐射其他电磁波的天体,如行星、白矮星和黑洞等,最多也只有临界值的10%。    现已知道,宇宙的大结构呈泡沫状,星系聚集成“星系长城”,即泡沫的连接纤维,而纤维之间是巨大的“宇宙空洞”,即大泡泡,直径达1~3亿光年。如果没有一种看不见的暗物质的附加引力“帮忙”,这么大的空洞是不能维持的,就像屋顶和桥梁的跨度过大不能支持一样。    我们的宇宙尽管在膨胀,但高速运动中的个星系并不散开,如果仅有可见物质,它们的引力是不足以把各星系维持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质量,99.86%集中在太阳系的中心即太阳上,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比离太阳远的行星大,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比离太阳远的行星快,以便产生更大的离心加速度(离心力)来平衡较大的太阳引力。但在星系中心,虽然也集中了更多的恒星,还有质量巨大的黑洞,可是,离星系中心近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并不比离得远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快。这说明星系的质量并不集中在星系中心,在星系的外围区域一定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天体的亮度反应天体的质量。所以天文学家常常用星系的亮度来推算星系的质量,也可通过引力来推算星系的质量。可是,从引力推算出的银河系的质量,是从亮度推算的银河系质量的十倍以上,在外围区域甚至达五千倍。因而,在那里必然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那么,暗物质是些什么物质呢?    宇宙学研究发现,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各种基本粒子中,有一种叫做中微子的粒子不参与形成物质的核反应,也不与任何物质作用,它们一直散布在太空中,是暗物质的主要“嫌疑人”。    但中微子在1931年被提出来以后,一直被认为质量为零。这样,即使太空是中微子的海洋,也不会形成质量和引力。曾有人设想存在一种“类中微子”,它的性质与中微子类似,但有质量。可是一直没有发现“类中微子”的存在。    极小的中微子运动速度极高,可自由穿透任何物质,甚至整个地球,很难被捕找到。但中微子与物质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碰撞时,会使他们撕裂而发出闪光。探测到这种效应就是探到了中微子。但为了避免地面上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必须把探测装置(如带测量仪器并装有数千吨水的水箱)放在很深(如1000米)的地下。    1981年,一名苏联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中微子可能有质量。近几年,日、美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中微子有质量。如果这个结论能得到最后确认,则中微子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    寻找暗物质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如中微子确有质量,则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将超过临界值,宇宙将终有一天转而收缩。关于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转而收缩的长久争论将尘埃落定。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谋略资本,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全球肆虐的病毒,从来都不止新冠。

 


实在太快了,疫情蔓延速度简直不可思议!

 

近日,全球单日新增确诊已逼近100万人,新的记录还在不断被刷新,这个数据较两个月前已经翻倍。



 

最具代表性的,除了长期霸榜的美国,就是已高居第五的英国了,不知不觉间,英国单日新增已超6.8万例,将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都比了下去。

 

这很不寻常!

 

要知道,英国可是世界第一个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国家,从12月中旬开始,每周接受疫苗超200万剂,迄今已达到1000万剂规模,而美国派发的疫苗也有3100万剂。

 

疫苗无法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这个问题仍待商榷,更令人怀疑的是,全球几乎同步始于12月的新一轮大规模传播,同英国宣布发现传染性增强70%的变异病毒时间点高度重合,只是巧合吗?

 

当时就有专家提出质疑:部分国家和地区报告的英国输入的变异病毒情况,跟英国官方公开的数据存在较大出入。但没有证据,也没人公开指责英国说谎。

 

但就在118日,人民日报旗下补壹刀终于揭露了答案:英国政府确实在说谎,他们居然隐瞒变异病毒存在的事实长达三个月之久。



 

真正捅破这一丑闻的,还是英国自己人,一名澳大利亚记者在指责澳政府对中英两国疫情太过“双标”时,着重强调:920日,英国肯特郡首次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种新变种。然而,直到1214日,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才公开承认这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新毒株。



 

更诡异的是,西方媒体对此却集体噤声,仿佛从来没发生过一样,西方世界的默契,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德国总理默克尔怒斥变异病毒为“英国病毒”,英国上下还不服不忿,难道说错了吗?

 


 

关键是,这一迟到的真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三大痛苦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开始浮出水面。

 

1、很多难解的问题,都有了合理解释。

 

英国在1214日公布变异病毒情况的同时,也宣布了英国疫情防控已经失控,而多国都在同一时间对英国下达禁航令,却依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英国变异病毒输入。




几天后,日本便出现了变异病毒人传人现象,随后被迫封国。



 

防控等级最高的中国,也没能成功将这种变异病毒挡在国门外,北京、大连病毒源头来自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河北爆发的病毒基因同欧洲高度相似,具体源头很快将揭晓,很可能同英国变异病毒脱不开干系。

 

更不用说同英国隔海相望的欧洲和美国,在禁航之前英国变异病毒就已经开始在多国传播,再严密的防控也难以抵挡病毒从内部引爆。

 

2、英国此前报告的变异病毒数据,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和误判。

 

传染性增强70%,显然过于保守,英国封国,都未能有效延缓病毒传播的速度,短时间内引发全球范围内确诊病例激增,导致疫苗的大规模投放都显得杯水车薪。



 

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世界权威期刊《科学》杂志曾作出预测,突变后的新冠病毒的传播力是第一代从武汉测序的那个类型的3.78.2倍。

 

业界长期抱有的“没有证据表明变异病毒致死率更高”的观点也开始动摇。

 

英国又传来更让人后怕的数据,据英国《太阳报》118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已“康复”出院的新冠患者中,有八分之一的人会在140天内死亡。



 

也就是说,我们统计的新冠致死率,如果将时间节点和统计区间放宽,得到的结论很可能正好相反。

 

英国到底隐瞒了多少真相,他们迄今都没有正式表态,间接将整个世界推入更可怕的疫情深渊,却一句道歉都没有,更别谈赔偿了。

 

3、新冠很可能无法被彻底消灭,它将同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

 

世卫组织在113日通告,变异病毒早已不止是英国,2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日本报告了来自巴西的变异病毒,而巴西则发现了另一种新的变异病毒,德国以及医院发现的新型变异毒株,不同于英国、南非和巴西……

 

只看我们国家的防控,就能发现新冠病毒已经进化到相当难对付的程度,大连有人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查出被感染,河北有人做了6次检测得出阳性的结果。


 

即便如此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做的更好,假如这种将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有多少这类无症状感染者能被成功检测出来并及时隔离,以确保他们不会在无意识当中传染给更多人?

 

我们不得不考虑最为棘手的结果,正如世卫组织第二次发出的警告:新冠病毒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人类需要时刻提防下一场大流行病的出现!

 

我们最大的仰仗,不是副作用依然未知的疫苗,而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4世纪中期,起源于中亚的鼠疫,在意大利爆发,随后横扫整个欧洲,2500万人丧命,约占欧洲总人口的1/3,俗称“黑死病”。


 

幸运存活的欧洲人是没被感染,还是被治好的?都不是!当时基本所有欧洲国家都束手无策,只得听之任之。这场瘟疫在肆虐欧洲大陆6年之后突然消失,至今仍没有明确定论。

 

但之后被证实的是,活下来的人当中,多数靠的是他们的体质,另有约14%的人产生了抗体。

 

100多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从1918年到1920年,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一路跟随美军扩散到了全世界,病毒共掀起了三波攻势,致使4000万人殒命,5亿人被感染,占当时全球人口的1/3


 

这场瘟疫同样不是被人类战胜,而是病毒饶过了人类。本质上来说,病毒造成如此重大伤亡,根源都是一样的,这些西方民主国家先是对病毒的重视不够,等病毒扩散后再行动已经晚了,最后的抗疫措施基本就是群体免疫,是死是活全部听天由命。

 

也许很难令人相信,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依然有为数众多的人认为:新冠病毒就是上帝的惩罚,人类不管做什么都没用,还不如尽情的快活。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不想重蹈西方国家“群体免疫”的冤死鬼,就绝不能让我们国家的任何地方成为病毒传播的修罗场。

 

但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战斗中,国内一些人干的事,并不比那些西方国家来的高尚。

 

从韩国归来的沈阳毒王,刚执行完14天隔离,就开始自由活动,发热后不主动上报,而是诊所、多家医院轮流跑,几十名护士中招,直接拉响沈阳的警报,一人拖累一座城,830万人的经济生活被摁下暂停。

 

北京顺义一家7口,完全不讲武德,早早出现了新冠症状,同样是瞒着不报,全家人被感染不说,跨区看病还瞒报谎报行踪轨迹,432名密切接触者被牵连,更恬不知耻的拒不配合流调,北京无数人的生活都受到波及。


还有企业胆敢欺上瞒下,置56.7万河北邢台的安危与不顾明明没做完的核酸检测,却汇报全部阴性的虚假结果。


 

那些仗着手中有点权势就凌驾于疫情防控之上的人,何止与被媒体曝光出来的这些老鼠屎?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人类最大的威胁,也从来都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类自己。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分享点赞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林孝埈[超话]#《小林云吃中华美食系列》(12)——北京小林:北京烤鸭[打call]黄瓜大葱沾酱在小林背后(我不承认是我懒得画了[允悲])北京烤鸭烤鸭是具有世
  • 半导体横盘震荡已久,想见其立竿见影式的上涨似乎很难,但安全边际比较高,半导体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不怕输时间就可以持有,耐心等待,涨起来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新能
  • #梦中的那片海[超话]##肖战梦中的那片海# 肖战梦中的那片海 #肖战肖春生# 肖战肖春生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我对世界很满意,有日落,星
  • 其实也无所谓,此树叫啥就叫吧,但愿好景长在,若能成为沧州打卡红地,更好。同事回应,可能是碧桃吧。
  • ”“我们某些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 的决心。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与人相处,不会锋芒毕露,懂得收敛,大智若愚。
  • 这是同样作为结构构件的柱和梁做不到的,这是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灵动之美。就结构而言,不同特色的石材柱造就了欧洲古典建筑之美;穹隆造就了古阿拉伯建筑之美;而中国的古典
  • 这几天使用敲好的一款面膜我果然适合茶树哈哈哈夏天想要清爽不粘腻,降温zhen静又不刺激的面膜,选它没错!对我我这个敏感肌温和补水精华质地轻清爽不粘腻睡前用可以温
  • 2017年6月15日到18日,受国际慢食协会邀请,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展示油画作品,被很多知名人士收藏。2017年6月15日到18日,受国际慢食协会邀请,在北京国
  • 你和哥哥弟弟们一起打篮球,一起上舞蹈课,我还记得当时你的舞蹈好到有人问“你是新来的舞蹈老师吗”他们觉得你很厉害但是又不愿意承认你的身份,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你来到
  • 只期待,自己越来越好 成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 没事就少矫情,有空多赚钱, 2021把时间留给靠谱的人和事, 爱别人要适可而止,爱自己要尽心尽力,可有可无的东
  • 自驾出行的家长到达学校后,根据指引有序将车辆停放至指定区域,即停即走,减少拥堵。以廣州地鐵為例,一二號線等早期線路的一些位置和垂直電梯,到目前為止均有標明著『本
  • 专业建议在这里~ 蛙腮的专业名词解释为:矛盾性咬肌膨出,要知道,人体的咬肌组织也是很复杂的,它分层,也分厚度。 [并不简单][并不简单] 要想一开始就避免蛙腮
  • !!
  • 属牛女孩取名寓意好的字,诗意而唯美的女孩名字 诗意而唯美的女孩名字 黛妙 菱芸 茵思 茹婉 尔冉 含洁 玉婷 如茵 芳熙 宛真 纯雪 乐瑶 涵菲 尔云 夏语
  • 谈谈这些年自己的改变:从愤青到“老实”、富有拼劲到甘于简单踏实……这两点基本每个老师都说过,“三天零一早晨”确实成为自己过不去的坎,凡事少了那股劲儿,甘愿现实和
  • 八字命理:男命怕比劫,女命怕伤官,就算八字中这两种五行不缺,有的人婚姻还是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男命的比劫星太旺了,命中已经有财星了,但是财星不旺,而比劫星过旺,
  • 2014年《泰囧》这个镜头用起来可以说是巧妙结合,可2021年《误杀2》这个镜头用起来就显得生涩,且无法突出主人公林日朗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只是过渡。虽然女主角哭
  • 夏天的布偶真的没法看[哼][哼]坐等冬天华丽回归吧,平时也不在朋友圈发小野了,实在太丑了[允悲][允悲]胖胖有点emo是怎么回事,大概是我平时老说她胖?[偷笑]
  • #日行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晚上好~ 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然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