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养老这道题该怎么解答?】 重阳节将至,养老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联合国为老龄化社会制定的标准之一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依此标准,我国早已于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突破4亿,占比超30%,我国届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不得不说,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细细琢磨养老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谁来养”“在哪儿养”“怎么养”,那么,您为养老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一个意外 让养老方式改变

  65岁的许桂琴最近遇到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今年7月末,她的爱人突然因病离世,这对她打击颇深。她原本准备和老伴儿一起去国外看看儿子一家,特别是3岁的小孙女,至今都没见过爷爷和奶奶。“老伴儿这一走,我也彻底没心气儿了。”许阿姨无奈地说。

  儿子一家人赶回国处理丧事时,曾劝母亲跟随他们一起到国外生活,但许阿姨最终还是婉拒了。她坦诚地告诉记者:“第一,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老伴儿的后事还没有全部料理完;第二,我更担心在国外生活得不自在。”最终儿子、儿媳也没有说动母亲,只能留她一个人在天津生活了。自从老伴儿离世,许阿姨总是夜不能寐,她担忧的事挺多。假如有一天自己也患了重病该怎么办?即使是简单的头疼脑热又该找谁来照顾自己呢?这段时间她更关注养老院的情况,恐怕内心已经认定养老院就是她的晚年归宿了。

  许阿姨的亲家也在天津生活,去年亲家公去世后,家里只剩下亲家母一个人,如今亲家母被安排到养老院里生活了。许阿姨介绍:“我亲家年纪大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平时不敢留她一个人在家,万一动火、动电、动水,很可能引发事故。儿媳将她送到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把她的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给卖了,都用来给老人养老,每月的护理费大约1万元。”

  看到了亲家的情况,许阿姨也能够接受未来住进养老院,但对于每月过万元的护理费,她自觉难以承受。她说:“我的退休金也就4000多元,如果以此价位去找养老院,恐怕就得离市区远一些了。”

  许阿姨面对的养老问题是存在共性的,恐怕每一位老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一直传承着“反哺模式”,一句“养儿防老”就是对这种模式最直接的表达。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的规模发生了改变,过去一家五六口人是社会的主流,但对于“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平均每户人家缩减到3人。许多子女和父母跨市、跨省甚至跨国居住,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还行,不想过早地去养老院,还是想在家里住,相对放松些。”许阿姨说。对于她的想法,目前全市大力发展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能够为她助力,通过专业的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安享晚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老人“原居养老”的需求,也能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感,进而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1+N”的思路,到“十四五”末,本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将建设不少于1家区域性嵌入式机构、N家社区型嵌入式机构。对于像许阿姨这样目前仍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找到社区或街镇级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向工作人员“挂个号”才是明智之举。

  一个依靠 家门口可获养老助力

  试想一下,需要照顾的老人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得到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居家入户等服务,儿女们回家就能够探望老人,陪伴自己老去的还是那些老邻居、老伙伴……“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是不是老人们比较青睐的养老方式呢?

  日前,记者就此话题询问了40余位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他们几乎全票支持此类方式,由此可见,老人们对于保持原居养老状态心里会更踏实、更有托付感。但老人们也提出了自己较为关心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能提供哪些服务?哪些服务适合自己?哪类老人不适合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需要的花销贵不贵?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了北辰区集贤里街道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详细询问了老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是为了改革养老供给方式,破解大城市养老基础性、结构性难题,努力实现补齐硬件设施短板与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的“双突破”。

  以往“家庭养老”占据主流,老人们的养老责任主体落在家庭里。年纪尚轻的活力老人,夫妻间相互照顾、儿女前来探望;上了年纪需要有人照顾时,依然是老伴儿、儿女、雇请的保姆陪在身边,一旦病重可以直接送医。这种模式很少借助其他社会力量辅助。而“居家养老”则不然,它加入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当儿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为老人提供周到的照料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设施便应时应景地加入进来,提供餐食、日间托养、短期托养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深入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老人们虽然还是在家养老,但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辅助,能够获得家庭成员能力范围之外的更多服务。

  记者关注到,参照《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这一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餐食服务,可为老人送餐入户,饮食问题解决了;同时这里有15张护理床位,它就像个缩小版的养老院,关键就在家的旁边,老人们可以在此日托或短期托养;同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包括取药送药、上门助浴等多项服务。护理员们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上岗,就以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王硕举例,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老年餐配送、组织为老活动,每个板块都有相应的专职负责人,为老人提供服务也更加专业。

  相比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灵活的、开放的,根据不同需求缴纳相应的费用,自主性较强。但服务的时长仍是短板,对于一些长期卧床、需要强医疗支持的老人来说,最好还是住在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或护理院,那里可以得到护理员24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的服务不是连续供给的。

  一个选择 充满“智慧”的养老院

  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的活力老人,延长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就是最佳的养老方式,他们没有脱离社会,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内在能力,这是相对健康和舒适的。而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或有肢体残障的老年人,如果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辅助下,通过药物、拐杖、助力车等辅助工具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在能力的发挥。但对于失能老人、久病老人、家中无人照料且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寡老人等人群来说,选择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能够实现一日三餐按时供给、享受24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

  79岁的林大爷目前居住在永爱养老院,这家养老院位于滨海新区大港街道,不远处就是望海山临潮湖公园。一个多月前,老人因为登梯爬高换灯泡而跌落,导致胯部粉碎性骨折。老人说:“老伴儿不在了,儿女都在忙,出院之后他们为我雇请了保姆照顾,但细算成本还不如住养老院更划算,被照顾得也能更周全。”徐勇军是永爱(天津)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林大爷这样的卧床老人,他更加关注老人久卧后会生褥疮的问题。他指着一台设备说:“在介护中心,我们引进的这台设备,20多个传感器随时关注着老人容易生褥疮的部位,恒温清洗、暖风烘干,显然这是在家中无法达到的。”

  在这个房间里,居住的大多是久病在床已无活动能力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各项机能衰退严重,已达到失能、失智的状态。之所以选择住进养老院,就是看重这里的护理团队可以24小时监护老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医疗康复护理,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同时在养老院其他房间还居住有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到言语丧失、性情改变的老人等,如果将这部分患病老人留在家中,很容易出现走失或意外。徐勇军说:“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需要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布置有电子围栏,一旦患者离开安全区域,便会第一时间报警,以确保老人的安全。”

  徐勇军介绍:“我们经过实践发现,‘医养结合’的确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在永爱养老院,记者见到了几位“老寿星”,平均年龄近百岁。一位96岁的高龄老人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她说:“我大儿子今年都72岁了,小女儿也将近70岁了。只要我活着,他们就是孩子,实际上他们也都老了,想照顾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人家85岁那年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不必为三餐而纠结,护理员定时敲门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更高。

  徐勇军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养老院?需要有人打扫卫生,饭菜有人做,衣物有人洗,和家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医院相仿的专业护理。同时他们的快乐有人能分享、烦恼有人能倾诉,关键是价格还不能太高。”徐勇军就从这些方面出发,着力打造了一家“走心”的养老院。

  对于养老,值得关注但没必要焦虑,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全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保障老人人身安全,得到较好的照护,还能减轻家属照护压力、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才能让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https://t.cn/A6W7gFuV

青岛“十大孝星”周丽丽:自筹资金创办养老服务中心 为农村老人幸福“加码”
走村串户发现农村养老难题

今年53岁的周丽丽,从小在农村长大,性格豪爽外向的她,对老人有着深厚感情。从18岁开始,她就做起了婚庆师,走村串户服务邻里街坊,主要是为新人提供照相、摄影等服务。在日复一日服务乡亲的过程中,周丽丽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有了深入了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青壮年走入城市,广袤的农村地区大多是留守老人。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让老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上升。仅在莱西市院上镇,65岁以上老人就有万名。2014年,周丽丽和院上镇政府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自筹资金创办了院上镇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家庭困难、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农村老人提供洗衣送餐、休闲娱乐、康复护理等十余项服务。

万事开头难。创办初期,做完服务中心装修等事项后资金捉襟见肘,只能先购买一台洗衣机。周丽丽骑着三轮车,不惧严寒酷暑,拉着洗衣机在乡间到处跑。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抱怨退缩。

精细服务划分片区专岗专责

为了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精神和生活上的“脱贫”,服务中心根据居家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建立档案,将养老服务对象划分片区,实行专岗专责,每5名老人配备1名专职服务人员。通过智能化通讯终端呼叫服务系统平台,每位服务对象在需要服务时可一键发送,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上门提供紧急救援、生活帮助和爱心关怀等服务,实现了居家老人随时随地一键求助。“为方便那些老人能够及时与养老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她把所有工作人员的电话印在便民服务联系卡上,只要老人有需要,直接拨打电话就可以得到服务,这个做法既拉近了距离,又便于沟通。”

去年春节期间,武备新村的一名独居老人意外摔倒,周丽丽接到消息,立即和丈夫拿着梯子开车赶了过去。抵达老人家后,敲门始终无人应答,于是利用梯子翻墙进入院子,才发现老人从床上摔到了地上,周丽丽立即呼叫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因为发现及时,老人经治疗后很快出院。

助老大食堂解决吃饭难题

民以食为天。怎样让老人吃好成了周丽丽的心头大事。2018年10月,丽馨服务中心新建了1120平方米的武备社区助老大食堂,面向武备社区辖区内的低保户、特困人员、贫困户等200余名老人提供轮流就餐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老人中午吃饭的大问题。

在服务过程中,周丽丽发现不少老人患糖尿病等疾病,为保证菜品营养均衡,她专门聘请面食师、烹饪师,午饭准备的是一荤一素一汤还有主食,一周还要准备一顿粗粮;服务人员负责就餐服务和卫生清理,让老人在舒适环境中就餐,并在餐后积极收集意见信息,对菜单及时调整,确保每天菜品不重样,食堂也逐渐成为了“老人驿站”。为确保食品安全,周丽丽在服务中心大院和房后建了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有十余种有机蔬菜,做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她还建立了严格的物资采购机制,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均从正规厂家购买,做到质量有保证。目前丽馨服务中心已将助老食堂和助餐点有机结合,以食堂为中心,为助餐点老人提供无偿送餐服务,实现了快速度、高质量的用餐要求,做好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采访当天,还没到饭点,老人们就骑着三轮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从周边村庄赶了过来。“好吃又实惠,关键不用自己生火做饭,非常省心。”拎着饭盒的刘先生说。

医养结合更注重心理辅导

在一次照料中,周丽丽了解到有位老人早年丧子,老伴又去世了,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之后又患了白内障,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周丽丽通过民政部门积极联系医院为老人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康复后又经常上门探望,老人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变好。

经过这件事,周丽丽发现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不是很好,为了能定期为老人做身体检查,她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多家卫生院签订医养结合协议,整合各家资源,共同参与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周丽丽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老人们的心理问题,她与一些知名的心理辅导师签订协议,按时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

四位一体给出农村养老方案

经过摸索,周丽丽走出了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了集居家养老、助老大食堂、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四位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为农村养老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眼下,她正在筹划多个服务中心的建设,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范围,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按照计划,明年开春,院上镇8000余名老人都将享受养老服务。

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使周丽丽获得许多荣誉称号:青岛市“十大孝星”、莱西市“敬老爱老使者”,服务中心也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中心成立的初心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这个目标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在周丽丽的影响下,其独生子报考研究生时也选择了养老专业,并明确表示明年毕业后将回村投身养老事业,用年轻人的视野为农村养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养老这道题该怎么解答?】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老年人举行义诊活动。

  重阳节将至,养老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联合国为老龄化社会制定的标准之一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依此标准,我国早已于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突破4亿,占比超30%,我国届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不得不说,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细细琢磨养老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谁来养”“在哪儿养”“怎么养”,那么,您为养老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一个意外 让养老方式改变

  65岁的许桂琴最近遇到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今年7月末,她的爱人突然因病离世,这对她打击颇深。她原本准备和老伴儿一起去国外看看儿子一家,特别是3岁的小孙女,至今都没见过爷爷和奶奶。“老伴儿这一走,我也彻底没心气儿了。”许阿姨无奈地说。

  儿子一家人赶回国处理丧事时,曾劝母亲跟随他们一起到国外生活,但许阿姨最终还是婉拒了。她坦诚地告诉记者:“第一,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老伴儿的后事还没有全部料理完;第二,我更担心在国外生活得不自在。”最终儿子、儿媳也没有说动母亲,只能留她一个人在天津生活了。

  自从老伴儿离世,许阿姨总是夜不能寐,她担忧的事挺多。假如有一天自己也患了重病该怎么办?即使是简单的头疼脑热又该找谁来照顾自己呢?这段时间她更关注养老院的情况,恐怕内心已经认定养老院就是她的晚年归宿了。

  许阿姨的亲家也在天津生活,去年亲家公去世后,家里只剩下亲家母一个人,如今亲家母被安排到养老院里生活了。许阿姨介绍:“我亲家年纪大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平时不敢留她一个人在家,万一动火、动电、动水,很可能引发事故。儿媳将她送到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把她的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给卖了,都用来给老人养老,每月的护理费大约1万元。”

  看到了亲家的情况,许阿姨也能够接受未来住进养老院,但对于每月过万元的护理费,她自觉难以承受。她说:“我的退休金也就4000多元,如果以此价位去找养老院,恐怕就得离市区远一些了。”

  许阿姨面对的养老问题是存在共性的,恐怕每一位老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一直传承着“反哺模式”,一句“养儿防老”就是对这种模式最直接的表达。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的规模发生了改变,过去一家五六口人是社会的主流,但对于“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平均每户人家缩减到3人。许多子女和父母跨市、跨省甚至跨国居住,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还行,不想过早地去养老院,还是想在家里住,相对放松些。”许阿姨说。对于她的想法,目前全市大力发展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能够为她助力,通过专业的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安享晚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老人“原居养老”的需求,也能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感,进而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1+N”的思路,到“十四五”末,本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将建设不少于1家区域性嵌入式机构、N家社区型嵌入式机构。对于像许阿姨这样目前仍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找到社区或街镇级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向工作人员“挂个号”才是明智之举。

  一个依靠 家门口可获养老助力

  试想一下,需要照顾的老人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得到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居家入户等服务,儿女们回家就能够探望老人,陪伴自己老去的还是那些老邻居、老伙伴……“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是不是老人们比较青睐的养老方式呢?

  日前,记者就此话题询问了40余位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他们几乎全票支持此类方式,由此可见,老人们对于保持原居养老状态心里会更踏实、更有托付感。但老人们也提出了自己较为关心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能提供哪些服务?哪些服务适合自己?哪类老人不适合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需要的花销贵不贵?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了北辰区集贤里街道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详细询问了老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是为了改革养老供给方式,破解大城市养老基础性、结构性难题,努力实现补齐硬件设施短板与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的“双突破”。

  “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是老人们比较青睐的养老方式。

  以往“家庭养老”占据主流,老人们的养老责任主体落在家庭里。年纪尚轻的活力老人,夫妻间相互照顾、儿女前来探望;上了年纪需要有人照顾时,依然是老伴儿、儿女、雇请的保姆陪在身边,一旦病重可以直接送医。这种模式很少借助其他社会力量辅助。而“居家养老”则不然,它加入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当儿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为老人提供周到的照料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设施便应时应景地加入进来,提供餐食、日间托养、短期托养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深入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老人们虽然还是在家养老,但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辅助,能够获得家庭成员能力范围之外的更多服务。

  记者关注到,参照《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这一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餐食服务,可为老人送餐入户,饮食问题解决了;同时这里有15张护理床位,它就像个缩小版的养老院,关键就在家的旁边,老人们可以在此日托或短期托养;同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包括取药送药、上门助浴等多项服务。护理员们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上岗,就以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王硕举例,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老年餐配送、组织为老活动,每个板块都有相应的专职负责人,为老人提供服务也更加专业。

  相比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灵活的、开放的,根据不同需求缴纳相应的费用,自主性较强。但服务的时长仍是短板,对于一些长期卧床、需要强医疗支持的老人来说,最好还是住在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或护理院,那里可以得到护理员24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的服务不是连续供给的。

  一个选择 充满“智慧”的养老院

  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的活力老人,延长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就是最佳的养老方式,他们没有脱离社会,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内在能力,这是相对健康和舒适的。而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或有肢体残障的老年人,如果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辅助下,通过药物、拐杖、助力车等辅助工具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在能力的发挥。但对于失能老人、久病老人、家中无人照料且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寡老人等人群来说,选择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能够实现一日三餐按时供给、享受24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

  两位老人在养老院活动室打台球,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老人们的追求。

  79岁的林大爷目前居住在永爱养老院,这家养老院位于滨海新区大港街道,不远处就是望海山临潮湖公园。一个多月前,老人因为登梯爬高换灯泡而跌落,导致胯部粉碎性骨折。老人说:“老伴儿不在了,儿女都在忙,出院之后他们为我雇请了保姆照顾,但细算成本还不如住养老院更划算,被照顾得也能更周全。”徐勇军是永爱(天津)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林大爷这样的卧床老人,他更加关注老人久卧后会生褥疮的问题。他指着一台设备说:“在介护中心,我们引进的这台设备,20多个传感器随时关注着老人容易生褥疮的部位,恒温清洗、暖风烘干,显然这是在家中无法达到的。”

  在这个房间里,居住的大多是久病在床已无活动能力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各项机能衰退严重,已达到失能、失智的状态。之所以选择住进养老院,就是看重这里的护理团队可以24小时监护老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医疗康复护理,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同时在养老院其他房间还居住有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到言语丧失、性情改变的老人等,如果将这部分患病老人留在家中,很容易出现走失或意外。徐勇军说:“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需要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布置有电子围栏,一旦患者离开安全区域,便会第一时间报警,以确保老人的安全。”

  每天为老人测量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数是养老院的规定动作。

  徐勇军介绍:“我们经过实践发现,‘医养结合’的确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在永爱养老院,记者见到了几位“老寿星”,平均年龄近百岁。一位96岁的高龄老人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她说:“我大儿子今年都72岁了,小女儿也将近70岁了。只要我活着,他们就是孩子,实际上他们也都老了,想照顾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人家85岁那年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不必为三餐而纠结,护理员定时敲门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更高。

  徐勇军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养老院?需要有人打扫卫生,饭菜有人做,衣物有人洗,和家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医院相仿的专业护理。同时他们的快乐有人能分享、烦恼有人能倾诉,关键是价格还不能太高。”徐勇军就从这些方面出发,着力打造了一家“走心”的养老院。

  对于养老,值得关注但没必要焦虑,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全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保障老人人身安全,得到较好的照护,还能减轻家属照护压力、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才能让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今晚报记者 伊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消息面上喜忧参半也算平静,包括美国就业数据在内的其他金融经济消息,几乎还是熟悉的套路都在与老美的地缘局势推进策略相关,可以说都是可以造假和编造的没啥意义!3
  • ”这话说得十分不客气,仿佛是没看上她一样,郑嬷嬷的目光古怪起来,苏棠也被说得脸上火辣辣的,可她不敢将不满表露出来,只能更低地垂下了眉眼:“是,将军。“前面就是爷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我没想到的是小爱和风之海直接衔接,泪止不住的一直流,慢慢的天开始亮了,真的好美好美,直到向阳而生,整个人绷住了控制不住自己,天完全亮了,唱着哭着在刚好的时刻太阳
  • talking尺寸今天大超过(喂)一开始就在那边嘲讽点歌牌湿湿软软的搞得人心黄黄,cxh发雨颠在那里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白眼]一直叫玛莎呻吟(好惨的莎莎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城隍庙大姐给我看相让我避开的事都在一一验证1、说我前几年比较迷茫,今年不再迷茫:因为一些人或事,反复复盘,在3.27号突然悟了,往后的每一天包括现在,每天都有新
  • 主角:温星梨陈时景非小说原文:虞怜背着十斤面粉回家,这一路上她想了很多,结婚后,她的户口就迁到秦无疏这边,也不知道当初原主娘家为什么这么着急忙慌的把原主嫁了,还
  • 期待大家面试“合格”repo文字版发不出来只好带个图了 刚把这几天法扎encore都看了一遍 又回去看了官摄 也算弥补了没看到a卡的遗憾吧老航班纯劳模 基本场场
  • 哪个是狐狸精的女子在另一个世界也看不下去了,就托梦给秀才说,我的阴魂会降落在邻村的任员外家的任小姐身上,不过她也不知道,这件事不能外泄,你明年去赶考吧,中举后去
  • 还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前来,无需预约,建议工作日前来,周末人比较多·民宿推荐为大家推荐的民宿就位于紫云出山附近,非常方便大家赏樱郊游~民宿名称:Hiuchi「A
  • 她性格热情,光芒四射,在她的照耀下,万物都达到了生命的顶峰。然后中午和姐姐弟弟我们吃饭再看吧,[允悲]早饭没吃,午饭都安排了哈哈周日快乐(✪▽✪)中国的二十四位
  • 站在桥上,看着宽阔的河坝中间流淌的那股细小水流,我忍不住对妻子说假若水大些,或者变成一条河,那该有多壮观呀,那样一来,这座城市就“活”了。#澜久[超话]#[努力
  • 是你和小伙伴一路的欢笑和成长,是你在大山里吃到的各种“山珍野味”是你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快乐、而满足,是大家在一起即便累成也还在互相加油打气,是你一路上遇到的
  • 码数:M-5XL(可穿到220斤) 爱马仕24春款季新款HermesGroupie方头H扣穆勒鞋半拖\n\n超鸡爆款,脚感无敌了,groupie穆勒鞋h扣帆布和
  • 题鸥柳今天的话题,怎么称呼两位老师啊 琴,秦老师 teacher Qin 英语+琴 老师,英/鹰老师,teacher Eagle , E g. English
  • ——《喜晴》 张宇初 (立夏这天,雨刚晴,深林的树被雨滋润,溪水潺潺,见不到人影;好幽静)(9)微雨过,小荷翻。结果到了立夏,风暖人间草木香,古人对立夏充
  • 8. 稳定币和Web3游戏被视为日本Web3产业中最有前途的领域,尤其是以日元为基础的稳定币JPYC和主要游戏公司参与的Web3项目。2. 日本政府允许稳定币的
  • 虞怜也没觉得自讨没趣,就原主的作劲,对面的男人这会儿肯定满是戒备,猜她又在耍什么花招呢。沉默的把馒头和菜摆好,虞怜已经很自觉的在对面坐下,盯着桌上的粗粮馒头:“
  • 2023年11月,专案组在前期侦查的基础上扩线深挖,发现兰州籍人员龚某和刘某某夫妻二人长期低价购买大量各类注射用A类肉毒素杆菌,通过加价销售至全国各地。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