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让我薅到了!书亦烧仙草它真的!我哭si,十米一杯的茶饮我真的无法拒绝啊!
昨天突然想喝东西,看了半天感觉有点贵,随便点两杯几十块就进去了,往下刷看到书亦烧仙草,感觉价格还蛮划算的,外卖点的话基本都是十块钱左右,咱就是也大方一把,主动请同事喝了一杯嘻嘻~
这次点了两杯之前没喝过的,一杯薄荷奶绿和一杯桃桃乌龙,感觉都还可以的,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薄荷奶绿真的有凉感,很适合天气热的时候喝,薄荷味道刚刚好,不会掩盖住轻牛乳和茉莉绿茶的味道,真的挺特别的;同事说桃桃乌龙也还可以,水蜜桃和乌龙茶的搭配懂得都懂,怎么搞其实都不会难喝,书亦的桃桃乌龙里面还会有一点香水柠檬的味道,整体更偏清爽一点。
这周还准备再点几次书亦,毕竟价格优势就把我“圈粉”了哈哈哈,本打工人发自内心的笑惹~
#书亦##书亦烧仙草##书亦桃桃乌龙##书亦薄荷奶绿#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同时会默认别人拥有同样的信息背景,所以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别人→我:不懂就及时提问,不要顾及左右,才能有效沟通;
我→别人:耐心的对待,不要情绪回应,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案例: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 (Elizabeth Newton) 凭借一项研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 《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这个游戏里听猜者的工作相当不轻松。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120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

凭这项结果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在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先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节者预测的成功概率是50%。击节者满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就能让对方猜中一首:但实际上,他们在平均击打了40首歌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一首。原因何在?

击节者一边在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响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试试,把你喜欢的歌曲的节奏敲出来,耳边肯定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Morse Code)那样吉怪的节奏。

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个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够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歌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问题就在于,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击节者击打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个个离散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北京猫咪领养[超话]#通州北关附近,小区里新出现的流浪头顶带黑小白猫,大概八个月左右,看见人就贴过去。已经绝育,指甲有剪过,不确定是走丢还是弃养。上犬牙折断流浪生存能力不足,异常亲人的流浪猫容易遇到危险,自家猫太多实在无法带回,希望帮他找个好人家。
最近小区里有人在扔我放的猫粮水碗了,不知道他还能在小区待多久,希望他被赶走之前能找到靠谱的主人,给他一个稳定的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广州这家明星火锅店,竟然免费狂送超人气明星肥牛、千层肚、午餐肉.....
  • 火了,广州最新版使用说明书,正宗广州人都不知道!
  • 看你嘴角沾酱的样子,就知它有多好吃
  • 【干杯】嘿,你的少女心需要充电了!
  • 快来吃我的豆腐呀!
  • 【干杯】如何用粉红色拯救世界?
  • 【听饭】很久以前,有个幸福牌可乐……
  • 夏天没几杯续命的冷饮,怎么活?
  • 钵仔糕这么可爱的东西,你居然没吃过?
  • 【干杯】一分钟做出解暑神器,可能吗?
  • 蛋包饭,是出锅定生死的一道饭
  • 你见过镶着500万颗钻的锅么?
  • 夏天不吃宵夜,该怎么活?
  • 觉得酒难喝?我以前也这么觉得
  • 没吃饭的小心,点进来你一定会馋
  • 怒吃49桶冰淇淋,为你总结今夏囤货清单
  • 心中有一块恨不得拿来当饭吃的手抓饼
  • 那个催我好好吃早餐的陌生人
  • 吹空调、吃冰棒?不如这一碗爽
  • 学会了这个,就不用再去饮料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