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管,少说,少想,就是福。

有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这辈子,少管、少说、少想,就是福。”
深以为然。
人生一世,白云苍狗,多管则多仇,多嘴则多灾,多思则多烦扰。
而命里有福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三个特征。
01
少管
《醒世恒言》里讲:“话不投机莫多言,事不关己休多管。”
管闲事,落不是。少管,才能给对方留白、给自己添彩。
一个人最难得的修养,是少管闲事。
前段时间,邻居张姐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
“好心没好报,费力不讨好。以后,再也不多管别人家的闲事了!”
我问她怎么了。
她告诉我说,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是一片好心,到头来却两头不讨好。
听到这话,我瞬间有点明白了。
张姐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和“闲不住”,前些年退休之后,总爱管些分外事——
看到两夫妻吵架,她总会上前去劝上一劝;听说别人家中奖,她也要上门去打听打听。
喜欢掺和,爱管闲事,就是小区众人对她的评价。
只是不知道,这次,她又管了什么闲事?
“前段时间我二哥嫁女儿,准备给我侄女陪嫁一套婚房。我想着侄子还没结婚,就跟我二哥建议把房子留给他,毕竟,女孩子嫁了人,就成了外人……结果这话惹得我二哥大怒。”
“后来我才知道,用这套房子陪嫁,是我侄子的主意,他自小就很疼爱他妹妹……”
“现在,侄女怨我重男轻女,侄子嫌我多管闲事,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啊……”
最后她苦笑着对我说:“人这辈子,不是自己的事儿,少管!”
有人说:
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归根到底只有三件事儿——老天的事儿、他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而我们唯一有资格、有权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儿。
是啊,黄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的角;黑狗毛,白狗毛,各理各的毛。
正如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其著作《偷影子的人》中写的那样:“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和不干涉别人生活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而学会做一个少管他人事的人,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小男孩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吃巧克力。一名男子坐在他正对面。
当男子看着小男孩一口气吃完6块巧克力后,他对小男孩说:“巧克力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小男孩回答道:“我爷爷活了105岁。”
“他也吃很多巧克力吗?”男子问。
“不,”小男孩说,“他从不多管闲事。”
有福的人,从来不多管闲事。
世事变幻,人生如梦,与其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不如“高高挂起”、少管闲事。

02
少说
林语堂先生说:“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深以为然。
人这辈子,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管好自己的嘴,是一辈子的修行。
前段时间,演员张萌又道歉了。原来她“又说错话了”——
也许是因为追剧太上头,她在微博上吐槽《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但因言语不当,伤及了林有有的扮演者张月。
于是,就有了她今年以来的第6次道歉。
曾有网友这样总结张萌的一天——“说话、说话、说话、道歉”。
我欣赏这种说错就道歉的态度,但是我真的很怀疑,是否所有因说错话而造成的伤害都可以用一句道歉抹平?
毕竟,“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愈”。
就像那根造就疤痕的钉子,即使被拔除,也已经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了疤痕。
所以,与其在说错话之后道歉,不如一开始就少说话。
就像张萌告诫自己的那样:“要谨言慎行”。
和张萌一样因话多而被骂的,还有伊能静。
在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中,秦昊妈妈就曾这样评价伊能静“其实你这个人呢,善良,还要强。但你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话太多。”
一语中的。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诚然如此。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千万别让你的嘴,挡了你的福气。
犹太人的智慧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牧师吩咐他的仆人:“去把市场上最贵的东西买回来。”
牧师以为仆人会买些鸡鸭鱼肉之类的食物,可是最后仆人买回来的却是舌头。
过了两天,牧师又吩咐这个仆人:“去把市场上最廉价的东西买回来。”
牧师以为仆人会买些粗食之类的,可是这个仆人买回来的还是舌头。
牧师不解,问:
“前两天我叫你去买最贵的东西,结果你把舌头买回来。今日我要你去买最廉价的东西,你又把舌头买回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仆人答道:
“舌头这种东西,好则高贵无比,坏则低贱至极。”
小时候看《红楼梦》,觉得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可真是虚伪啊。可当我步入社会,一路磕磕绊绊,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才发现:这分明是大智慧!
正如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书信中写的那样:“戒多言”。
是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与其多嘴招灾,不如少说聚福。
少说,才是福气的根源。

03
少想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
病是吃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祸是说出来的,烦恼是想出来的。
前段时间,好友跑来和我倾诉:“最近诸事不顺,好烦啊……”
我问她怎么了。
她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男朋友不爱我了,他现在周末都不陪我……”
但据我所知,她男朋友为了攒钱买房,最近跳槽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整天忙得见不到人影。
看着她愁容满面的模样,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她说:
你这啊,根本就是想得太多!你男朋友明明在为你们的未来打拼,你却在这脑补移情大戏,简直是自找烦恼。
是啊,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曾有人给杨绛先生写信,困惑自己为什么无心上进。
杨绛先生在回信里说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人说: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少想,是一种顶级的生活态度。
而多想,只会束缚住自己的幸福。
荷兰著名作家敦·德勒根的代表作《刺猬的愿望》一书中,有一只喜欢胡思乱想的刺猬。
这只刺猬因为身上的刺,一直没有好朋友。
一天,它突发奇想:“不如邀请动物们来我家做客”。于是它马上提笔写信,但信写完之后,它却开始不安起来:
如果大象来了,会踩坏桌子;
如果獾来了,会找不到话题;
如果鲸鱼来了,喷出的水花会把森林淹没了;
刺猬想啊想,想啊想,不一会儿,三十多种动物来访时令人惊恐的画面,在它的脑海中轮番上演。
这时,松鼠敲响了刺猬家的门——然后,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马德说:
“好多人把强大的想象力,都用在了自戕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稍加勾连,就能安排在自己身上。那边还没风声鹤唳呢,这边早已四面楚歌了。”
的确,想太多,就是折磨自己。
毕竟,“好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折腾累了,自己把自己纠缠烦了,然后,这个自己挣脱不开另一个自己。”
所以啊,少想,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气。

04
幸福人生有三宝:少管,少说,少想。
人生一世,白云苍狗,转眼,便是一生。
与其执拗于多多益善的富余生活,不如去过少一点的幸福人生。
人生下半场,少管、少说、少想。
如此就好。

️【能断金刚经】第十四品(2):人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烦恼?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听闻、受持这部经典,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难得的是,将来末法五百年时,若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并能信解受持,这才是最为希有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在世时是果法期,佛法相当兴盛,证果的现象非常多,常有众生得阿罗汉果、菩萨果。所以,无论从当时的年代,还是众生的根基来讲,能听到《金刚经》不是非常难得,也不是特别希有。(前面须菩提刚说,自己从得慧眼以来,从未听过这么殊胜的法,非常希有。现在他又想了一下:“这也不是特别希有,因为此时佛教很兴盛,再加上我是解空第一,信解受持这样的空性法门,也不算难事。”)

按照莲花戒论师的解释,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不是很大,只是一部分,所以须菩提说:“我听闻经典而证悟的空性,境界不是很高,所以我与这样的空性相遇,也不是非常希有。而将来的大菩萨,依靠《金刚经》证悟究竟空性,才是最希有难得的。”这也间接说明了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渺小,菩萨证悟的空性广大无边。

禅宗经常说“解悟”与“证悟”,须菩提相当于达到了解悟的程度,显现上只是理解这种大乘空性,但还没有真正现见,而将来的大乘菩萨却会完全证悟。

〖后五百岁〗

这个概念前面已讲过,汉地的说法与藏地比较相似。还有些人解释为:佛在世时佛法非常兴盛,佛涅槃五百年后佛法也兴盛,过此之后即为末法。因此,“末法五百年”不是只有五百年,而是可以包括很多个五百年。

有些经典中说,佛法有兴盛期和隐没期,但了义的经典却告诉我们:佛法永远不会隐没。如密宗《时轮金刚》中讲:“所谓的末法,只不过是佛法在一处示现灭尽,但实际上,它又会兴盛于另一处。就像阳光一样,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显宗《不可思议经》也说:“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因此,所谓的“末法五百年”,只是在有些众生面前的显现。

要知道,佛在世时听闻到《金刚经》,并不是特别希奇,而当今时代五浊特别猖獗,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领悟空性不可思议的法味,真的是非常希有。龙猛菩萨也说:“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

有些人或许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发大财、得高位、有名声才是非常希有。其实,这都是小事,真正希有的是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末法时期——佛已涅槃多年、行持佛法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听到空性法门,体会到佛法不可思议的甘露胜味,获得了解脱轮回的空性智慧,这才是希有中的希有。

人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烦恼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说这种人希有呢?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没有一切相的话,当然是最高境界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始终摆脱不了烦恼,原因就是执著这四种相,如果断尽了这四种相,就会远离一切痛苦。

所以,空性法门听得越多、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有些人当下即可断除我执,有些尽管不能,我执也会日益减少,乃至灭尽,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希有。

正如前面所言,对自己的执著叫我相;对他人的执著叫人相,如“这是我们佛学院的人”“我们都是四川人”“人类应该怎么生存”;对众生的执著称为众生相,如“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众生”;执著自他的寿命是寿者相,如很多人都特别怕死,开法会念长寿佛心咒时,大家特别认真,还没到统计的日子,有些人已经念完十万多了。

如果证悟了空性法门,这四相就没有了,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解释得非常好:“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

见相非相,即证悟了实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听闻受持《金刚经》的人没有四相,为什么没有四相呢?因为我相在实相中不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实相中也不存在。”

依靠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真实的我相肯定不存在,如果没有我相,其余三相就无法安立。当然,这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在世俗谛面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可以假立的。《楞伽经》中说:“诸法世俗生,生于无自性。”意思是,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全部是世俗的成分,胜义中根本没有这些相。

只要通过推理了知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也不会存在,因为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那就是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倘若没有人相和众生相,怎么会有他的寿者相呢?因此,四相究竟而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证悟了实相。

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佛的智慧)。”六祖是大证悟者,他的语言虽然很少,却有极大的加持和不共的教义。通过听闻和修持这种般若法门,我们的心中也定会生起如是之相。

真正的佛是自己的心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为什么诸法的实相是究竟的胜义谛呢?因为离开了一切诸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一切诸法的本性远离四相,而远离了四相就是佛陀。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释迦牟尼佛有相有色,上师也是有相有色。

现在很多人到处找上师,但真正的上师应该是自己的心,执著相状不一定能证悟,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相,才是真正的佛。世亲论师也说:“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

关于此理,汉地禅宗有一则公案: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他跑到大殿里对着佛像小便。老和尚见后呵斥道:“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对着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十方三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有佛,而且一尘刹有尘数佛,你说我应该对着哪里?”老和尚顿时为之语塞。
藏地根登群佩大师在拉萨时,有一次遇到几位黄教的格西找他辩论,他看到他们时,故意把佛像拿到前面,用烟袋锅在上面敲。格西们见后特别不高兴,说:“你对佛陀如此不敬,连皈依戒都没有了。”根登群佩大师反驳:“一切万法皆无相,佛陀又在哪里……”

由此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来黄教格西失败了。事后他们在拉萨的街上说:“我们学了二十多年的辩论,竟然败在那个宁玛巴老人的手下,不但承认在佛像上敲烟袋锅没有过失,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有功德!”

可见,实相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相。《中论》也说,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但愚痴的凡夫却往往执相不舍。其实,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佛陀的密意。

表面上,上师在众生面前是世俗之相,但上师实则是自己的心。佛也是同样,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心又离一切戏论,离一切戏论就是法性,什么时候证悟了这种境界,即是真正见到了佛!
从前,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跌进了池塘。他用四肢死命地划动、大声呼救,但越是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到了最后,他想死就死吧,索性把心一横,全身放松,结果竟浮了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遇到事情越是紧张,越容易坏事;越不执著,反而容易成功。

(第十四品,未完待续)
~~敬摘录《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能断金刚经】第十四品(2):人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烦恼?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听闻、受持这部经典,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难得的是,将来末法五百年时,若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并能信解受持,这才是最为希有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在世时是果法期,佛法相当兴盛,证果的现象非常多,常有众生得阿罗汉果、菩萨果。所以,无论从当时的年代,还是众生的根基来讲,能听到《金刚经》不是非常难得,也不是特别希有。(前面须菩提刚说,自己从得慧眼以来,从未听过这么殊胜的法,非常希有。现在他又想了一下:“这也不是特别希有,因为此时佛教很兴盛,再加上我是解空第一,信解受持这样的空性法门,也不算难事。”)

按照莲花戒论师的解释,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不是很大,只是一部分,所以须菩提说:“我听闻经典而证悟的空性,境界不是很高,所以我与这样的空性相遇,也不是非常希有。而将来的大菩萨,依靠《金刚经》证悟究竟空性,才是最希有难得的。”这也间接说明了声闻证悟的空性范围渺小,菩萨证悟的空性广大无边。

禅宗经常说“解悟”与“证悟”,须菩提相当于达到了解悟的程度,显现上只是理解这种大乘空性,但还没有真正现见,而将来的大乘菩萨却会完全证悟。

〖后五百岁〗

这个概念前面已讲过,汉地的说法与藏地比较相似。还有些人解释为:佛在世时佛法非常兴盛,佛涅槃五百年后佛法也兴盛,过此之后即为末法。因此,“末法五百年”不是只有五百年,而是可以包括很多个五百年。

有些经典中说,佛法有兴盛期和隐没期,但了义的经典却告诉我们:佛法永远不会隐没。如密宗《时轮金刚》中讲:“所谓的末法,只不过是佛法在一处示现灭尽,但实际上,它又会兴盛于另一处。就像阳光一样,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显宗《不可思议经》也说:“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因此,所谓的“末法五百年”,只是在有些众生面前的显现。

要知道,佛在世时听闻到《金刚经》,并不是特别希奇,而当今时代五浊特别猖獗,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领悟空性不可思议的法味,真的是非常希有。龙猛菩萨也说:“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

有些人或许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发大财、得高位、有名声才是非常希有。其实,这都是小事,真正希有的是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末法时期——佛已涅槃多年、行持佛法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听到空性法门,体会到佛法不可思议的甘露胜味,获得了解脱轮回的空性智慧,这才是希有中的希有。

人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烦恼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说这种人希有呢?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没有一切相的话,当然是最高境界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始终摆脱不了烦恼,原因就是执著这四种相,如果断尽了这四种相,就会远离一切痛苦。

所以,空性法门听得越多、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有些人当下即可断除我执,有些尽管不能,我执也会日益减少,乃至灭尽,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希有。

正如前面所言,对自己的执著叫我相;对他人的执著叫人相,如“这是我们佛学院的人”“我们都是四川人”“人类应该怎么生存”;对众生的执著称为众生相,如“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众生”;执著自他的寿命是寿者相,如很多人都特别怕死,开法会念长寿佛心咒时,大家特别认真,还没到统计的日子,有些人已经念完十万多了。

如果证悟了空性法门,这四相就没有了,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解释得非常好:“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

见相非相,即证悟了实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听闻受持《金刚经》的人没有四相,为什么没有四相呢?因为我相在实相中不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实相中也不存在。”

依靠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真实的我相肯定不存在,如果没有我相,其余三相就无法安立。当然,这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在世俗谛面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可以假立的。《楞伽经》中说:“诸法世俗生,生于无自性。”意思是,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全部是世俗的成分,胜义中根本没有这些相。

只要通过推理了知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也不会存在,因为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那就是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倘若没有人相和众生相,怎么会有他的寿者相呢?因此,四相究竟而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证悟了实相。

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佛的智慧)。”六祖是大证悟者,他的语言虽然很少,却有极大的加持和不共的教义。通过听闻和修持这种般若法门,我们的心中也定会生起如是之相。

真正的佛是自己的心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为什么诸法的实相是究竟的胜义谛呢?因为离开了一切诸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一切诸法的本性远离四相,而远离了四相就是佛陀。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释迦牟尼佛有相有色,上师也是有相有色。

现在很多人到处找上师,但真正的上师应该是自己的心,执著相状不一定能证悟,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相,才是真正的佛。世亲论师也说:“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

关于此理,汉地禅宗有一则公案: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他跑到大殿里对着佛像小便。老和尚见后呵斥道:“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对着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十方三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有佛,而且一尘刹有尘数佛,你说我应该对着哪里?”老和尚顿时为之语塞。
藏地根登群佩大师在拉萨时,有一次遇到几位黄教的格西找他辩论,他看到他们时,故意把佛像拿到前面,用烟袋锅在上面敲。格西们见后特别不高兴,说:“你对佛陀如此不敬,连皈依戒都没有了。”根登群佩大师反驳:“一切万法皆无相,佛陀又在哪里……”

由此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来黄教格西失败了。事后他们在拉萨的街上说:“我们学了二十多年的辩论,竟然败在那个宁玛巴老人的手下,不但承认在佛像上敲烟袋锅没有过失,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有功德!”

可见,实相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相。《中论》也说,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但愚痴的凡夫却往往执相不舍。其实,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佛陀的密意。

表面上,上师在众生面前是世俗之相,但上师实则是自己的心。佛也是同样,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心又离一切戏论,离一切戏论就是法性,什么时候证悟了这种境界,即是真正见到了佛!
从前,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跌进了池塘。他用四肢死命地划动、大声呼救,但越是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到了最后,他想死就死吧,索性把心一横,全身放松,结果竟浮了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遇到事情越是紧张,越容易坏事;越不执著,反而容易成功。

(第十四品,未完待续)
~~敬摘录《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校门口,我又看到了那种类似的盲盒,我一口气买了几十个。
  • 我放大音量逐字逐句诉说着迟来的缘由,为了安抚天上的人没在清明那日寻找到亲人时的失落,也为接下来的讲述起了个故作轻松的好头。而至亲对人的影响,从不是一次呼啸而起的
  • 在维尔汀面前,像曾经的那些人一样…如何让人忘怀1.游鸟 她再一次找上了我,是在小区的天台。 我先是望向她那空洞的脸,之后才注意到她背后那双半敛着的巨大翅膀。
  • 收了她们吧。收了她们吧。
  • #日语[超话]##毁灭##强大##打怪升级#即兴创作—再见就这样一拍两散、一别两欢我们各自过属于自己的明天尽管曾经的誓言那么的甜尽管历历在目的滴滴点点柴米油盐、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进入考场后,要对号入座, 将《准考证》和省级招生考试
  • 现在老板的手艺终于让我们给摸清并自制成功了,虽然我是从他摆摊吃到开店,再吃到开了俩门脸,起码吃了二十年[awsl]不过其实吃他家鸡腿也就下个楼再过个马路的事[摊
  • (像太后是个很没用的不太受力的人他每次开轻柔模式就已经够了!七年没跳了,肌肉记忆告诉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二次元”[怒]排练的时候感觉回到了很久以前……\Aga
  • 对于历史性建筑,不能以保护之名忽视居民生活需求,更不能以不适用为由“一拆了之”而应该统筹协调,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按照相关政策法规,政府为企业负责,企业为环
  • 读过不少关于雨的文章和诗词,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关于雨的哲理,静坐雨庐,看水滴入缸、看跌落于叶、看摔碎于地,看喜泪于花,竟然多了几分释然。水是我们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
  • #肖战[超话]##梦中的那片海塑造的女性#这是我从第一集就一直在表达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新时代女性群像代表我[作揖]太佩服编剧了。啊啊这部剧里的女性都很和谐
  • #236【伝説の回!!】これがそうなのかと思った日2023/05/17皆様、こんばんは♪ジャにのちゃんねるです!!!!今週も後、半分頑張っていきましょう皆様!!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愣神间,外婆已经盛了碗汤:“来,你也喝点。
  • 到了茅庵,黄损向一名胡僧奉上玉马坠,那胡僧道:“我看郎君必是仕官中人,成名之后,儿女之事就会来到。这时,床中忽然出现白马,吕用惊慌逃窜,还将玉娥送给他最恨的人。
  • 培训那天把好运来给了紫 她说她需要好运凉皮跟他徒弟说要用喝茶才够香 就是冒着热气难以下口[doge] (湘菜太辣了 广东人每吃一口都要喝口茶霸王茶姬我觉得也
  • “这样速攀,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也是想节约拉练时间,”首位登顶珠峰的重庆女性何鸿鹄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今年有一位国内知名的高山向导,也想完成珠峰速攀,
  • [老师好]最后就是过去那么久还问为什么龙拳打赢了…你们真的去过现场看演唱会吗…情绪和语言其实都会有很大影响,更别说当时一公五人组里全部人谁的国民度最高(当时一公
  • #华晨宝马20周年# 华晨宝马也已经20周年了,在与宝马合作初期华晨宝马也饱受争议,可能主要集中在拉低品牌形象、代工质量差以及让宝马成为街车等等,这些问题也同样
  • New Balance也希望借此,向每一位坚持不放弃的跑者致意,与每一位追逐热爱的跑者同行,用百年来在跑步领域的深厚积淀助力跑者跑得更快更远。我也很高兴和荣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