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哥论坛[超话]#岁末如期,乡味渐浓,今年过年你回家吗?——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岁已近暮,新岁将登场。坚冰更深处,春水在暗生。季节轮回,时令变化,在提醒着我们:一年终章。
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柴门犬吠,风雪归人。小寒游子要思归,大寒岁末庆团圆。当24节气走向尾声,归家的日子便可扳着手指数起来了。
腊八已过,岁末如期,乡味渐浓,游子思归。又是一年年底时,你想家吗?不知村口的那棵大柿树,是否挺着枝干屹立在寒风中,不知稀疏的村落里,是否还能见到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
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总显得复杂万分:离家时满是不舍,离开后又满腹思念。他乡风物、异域人情,都极易触动人们思念故乡的情怀。万千悲喜,终归一梦,几多离合,终会伤怀。
别离时,会愧疚——
清朝黄景仁在《别老母》中写道: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古往今来,游子离家,总带着几分情非得已,总迫于现实的身不由己。
还记得离家的那天,没来得及回首,车已匆匆开走。年年岁岁花虽相似,人却早已不同。别离后,才知道,故乡从此,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我们离家总能找到千万种理由,但回家,从来只有一种。只要有离家,定然会归家。归家是在告知我们:一个人只有看清自己的来处,才能找到明日的方向。
父母在,仍远游——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是孟郊刻画的慈母形象。孟母的萱堂前萱草生满,独不见漂泊天涯的爱子归来。
在外的日子里,我们总以为向前的脚步足够轻盈,殊不知,家中老母也像孟郊的母亲一样,倚着堂门翘首远望,苦盼儿归。
母爱深深,深几许!是“暗中时滴思亲泪,不如思儿泪更多”的浓墨思念,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悲悯爱怜,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担忧惦牵……
如今,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坚守,早已淹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但请永远记得:无论你走多远,总有人在原地,等你盼你。
剪不断,是离愁——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的《灞上秋居》,写出了秋日里深入骨髓的孤独,这份流落异乡的孤独,一个人只有真正体会过,才能彻底感同身受。灞原上天际暮霭沉沉,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来去自如的是雁,困居孤寺的却是自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人每见雁过,必惹乡思。酸楚人生,看见归雁也心伤。雨中叶落,思念故园亦枉然。他乡黄叶纷纷,寒夜一人对灯,心中怎能不蓦然涌起乡情。闯荡在外的游子,面对异乡川流如织的行人,面对身侧鳞次栉比的高楼,是否也有那么一刻,格外想念家乡挂在夜空的皓月,想念家乡熟悉的腊味,还有屋外一夜秋风过后叶片落光的那棵银杏。
事事忧,上心头——
元朝的徐再思在一个秋雨之夜,惆怅难寐,感慨道:“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一个人无论出走多远,仍会在前行中,怀有深深思念。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他为求仕,十年北上,江湖夜雨,心意难平,人事蹉跎,愁思愈浓。人最怕的不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而是“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一边是久困异乡,前途渺茫,一边是自责苦闷,深愧双亲。
询梅花,乱乡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久在异乡,忽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他急切地询问,家中窗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一株梅花,虽稀松平常,却能解相思意。在诗人心中,那是故乡的象征,是生长在故乡的熟悉草木。一剪梅花,表的是思念,动的是客愁。时序流转,梅的盛开,告知你岁暮将至,春天不远。试问远行人,是否已踏上了归途。如今通讯发达,我们无需再向他人打探家中的近况,更无需托他人再给家人捎信。然而,王维询问梅的旧事,却暗示了我们:倘若梅花还开,故乡就在,家就在。
年末时,生哀愁——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一年冬末春初,诗人王湾在漂泊羁旅中,当舟在北固山下的停泊时,他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残夜未消,红日冉冉。旧年未尽,春意姗姗。青山绿水,江南春晓。诗人正沉醉其中,可是当他看到一排大雁掠过晴空,禁不住黯然神伤。春天到了,大雁都北归了,自己这不安分的游子,是不是也该回家了呢?一缕淡淡的乡愁,也随着大雁一起掠过了少年诗人的心头。想着雁儿是要途经洛阳的啊!索性就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他问候一下家里人吧。
终岁至,不止休——
除夕,是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许多人已经回到家里与父母亲朋团聚,但无论现代古代,都有人因各种原因一时难以返乡。唐代诗人戴叔伦有一年除夕,就是在旅馆里度过的,他写了《除夜宿石头驿》以示纪念: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在这个万家团聚热闹纷繁的夜里,他离家万里,无法得归,只能独居旅馆,守着寂寞与孤独。这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悲叹,不知勾起多少在外游子们的心声,直叫人读得热泪盈眶。人只有离开故乡,才会有思乡的情愫萌生,才更懂得家的意义。在外,我们行色匆匆地穿越人潮拥挤,我们早出晚归地每日奔走,然而,再多的忙碌也只能麻痹倦怠的身心,却始终填补不了心灵深处的空缺。我们惆怅:君问归期未有期。我们怀念:月是故乡明。我们向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切,都只因离别越久,思念越浓。又是一年腊月时,你是否闻到了年味的芳馨。今年,你是要去赴故乡约,去见故乡人?还是望极天涯不见家,只把他乡作故乡?

#佛教公案[超话]#

具行和尚的一生(三)

虚云观察具行,觉得异常欣慰;他知道这个青年人的进境已经十倍百倍于任何僧人了!修盖海会塔之时,虚云在看工,具行在挑担石块和砌墙,见到虚云老和尚,他突然开口说话了,像个小孩子般天真地说:“师父!将来海会塔盖成,我来守塔好吗?”

虚云望着具行,不立即回答,他知道这句话是谶语!他知道具行就快要化去了!

“好么?”具行继续追问:“师父!好么?”

虚云心中一酸,泪水几乎夺眶而出,勉强点头说:“好罢!”

“谢谢师父!”

“一切随缘啊!”虚云说:“不可强求!”

“知道了!”

然后,虚云特许具行担任这一年春戒的尊证!受戒弟子请具行开示。具行说:“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已!”

虚云点头嗟叹,心说:“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只要都像他这样精勤不懈,一句也就足以成就了啊!倘若自恃聪明,心念纷歧,纵念万卷经,又有何用?想不到,这孩子进境如此神速,他比谁都先证正果了!”

这一夜长老为具行念经,具行来叩门,进来叩安。

“师父!弟子要去了!特来叩辞!”具行拜伏在地,悲泣难抑:“弟子去后,谁来侍候师父?”

虚云说:“好孩子!你该怎么办您的事,你就去办罢!不要因我误了你的大事!”

“师父……”具行哽咽难言,“师父……”

“快去!”虚云说:“我在这里为你念经助你!”

具行再拜,然后离去,他一迳向寺后的后园去了。

入夜,监院法师点名查房,发现具行不在。“具行呢?”监院说:“怎么不见了?他昨天请大家吃一餐,莫非今天下山走了?你们大家快去找!”众僧把全寺找了个遍,那找得到人影?有一僧说:“敢情他昨日斋众是诀别?今晚却偷偷下山逃去还俗接老婆了!”

另僧说:“快别胡说吧!具行不是这等人!他若要叛道,怎么还回寺来做这几年苦工呢?他云游在外,若要还俗不早就还了?”“说得是!”众僧都说:“我们休要在背后谤毁具行法师!罪过!罪过!”

监院说:“别再多说了!再找!”找到菜寮,门却是锁住的,窗口望进去,没有人影,众人一面叫喊:“具行!具行!”来到后面菜园,忽见晒坪那边闪起一阵强烈白光!一连闪了几次,照耀得全园光明,直冲夜空!白光眩目。

“这是什么光?”住在寺外村民都看见了,众人多是往时逃灾来投奔虚云的,灾后也无处可去,纷纷留下来聚居,成了村落,这些村民素感虚云的恩德,今晚初更刚过,众人都未睡,正在乘凉,忽然寺内白光冲天,使人目眩,众村民大惊。

“不好了!佛寺失火啦!”大家叫了起来:“快去救虚云老和尚出险!”村民好几佰人,奔入寺内,一个和尚也不见!众人慌得乱喊:“虚老!虚老!您在那里!”

村人们一面找虚云,一面要救火,却又不见有火,找到后园来,看到了那批和尚在那里发呆。

“火在哪里?”村人们大叫,“虚老他老人家呢?你们怎么都在此?”

“哪里有火?”和尚们也给吓慌了!“火呢?”

“我们在外面看见寺里冲天白光!”村人们说,“只道是火烧寺院了,赶来救虚老!”

“没有火呀!”修圆和尚说:“白光一闪一闪是有的,倒不是火,喏!白光在晒坪那边升起的。”

众僧与村民赶到晒坪一看,点了几支火把,照耀全坪!

“啊!具行法师!”修圆叫起来,“原来你在此地!害我们找得好苦!你在这干什么?”

众人也都看见了!具行和尚端端正正,合十趺足而坐,巍然不动,眼睛半合,面带微笑,不理不睬众人。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一切知见和法义依佛陀说法为准,谨遵南无释迦牟尼佛教戒!

#李清照# 李清照的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国学##国学知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