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国君出征大败而归:快开城,城门令:啥,打输了,你还有脸回来?

公元前675年,一代雄主楚文王熊赀率军伐巴国,“不克,大败而归”。正当楚文王收拾残兵败卒回师郢都之时,坚守郢都的大阍(楚国官名,把守都城四门的城门令)鬻拳听闻文王兵败,拒不肯放自家的君主入城。难不成是这城门令得知楚文王兵败,有了异心,想自立为王?其实不然,后世对鬻拳赞誉颇多,“鬻拳者,大忠也,以德覆君而化之”。那么他因何坚持不让楚文王入城呢?

鬻拳给出的理由令文王哭笑不得:楚国没有败军之将,楚国的都城也绝不会迎接一个败军之将入城。楚文王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表示自己只是入城暂作修整,定要重整旗鼓复仇。鬻拳可不吃他这一套,“王不得胜,鬻拳闭门不纳,待王得胜,自当相迎以谢前罪”。由于楚军人困马乏,无力继续攻打巴国,鬻拳与楚文王达成协议,攻取就近的黄国,得胜即可入城。

啥,打输了?打输了你还有脸回来

楚文王是楚国历史上可比肩楚武王、楚庄王的一代明君

楚文王于公元前689年即位,开始逐鹿中原,为此后楚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王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都城由原来的丹阳迁到郢。郢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于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东接云梦,南临长江,西扼巫巴,北连中原,自然条件优越。此后数百年,郢都都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文王在位期间,对外延续乃父楚武王北进中原的遗志,对内建立县制,励精图治,楚国一片欣欣向荣。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日渐强盛。六年后,齐国召集郑、卫、陈、宋等诸侯国君会盟于鄄邑,齐桓公自此成为中原霸主。楚文王也不甘示弱,史载“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于鄄邑之盟的次年,以郑厉公即位“缓告于楚”为借口,发兵伐郑。

楚文王将都城由丹阳迁到郢

郑国是春秋初年的姬姓大国,“居天下之中,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楚文王借口出兵伐郑,足见楚国势力之强盛,大有挺进中原与齐国一较高下之势。早在二十年前,楚文王之父楚武王就曾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只过了二十年,其子就实现乃父的目标了,一向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开始以强有力的面貌出现在中原的舞台上,为诸侯所侧目。

选贤举能,唯才是举

楚文王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师从申国名士“保申”,此人性格谨慎,兢兢业业地教导文王,对文王忠心耿耿,直言敢谏。乃父武王的训诫,师父保申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文王渐渐学会了分辨直臣和佞臣,注意选贤任能。“凡南面之大务,莫急如知贤”。臣子品性的忠奸,才能的优劣,作为君王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才高行洁者,委以重匡,能薄操浊者,处以遣黝。

对于所用人才,楚文王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甚至可以不问出身高低,不问等级,做到唯才是举,这在春秋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例如文王以俘获的申人彭仲爽为令尹(楚国丞相),彭仲爽不负所望,“实县申、息”,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了汉水流域。文王周围还团结了屈重、斗伯比、薳章、鬭廉等贤臣能吏为辅,他们出身贵贱、各有所长。

以武力胁迫国君,罪该万死,“遂请伏斧锧”

楚文王均不嫌弃,信赖重用,用人不疑,使其发挥所长。这些人也感文王知遇之恩,为其所用,或为谋臣,或为良将,为文王国内建设和争霸中原尽心竭力,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楚文王相当长时间都亲自率军在外面南征北战,国内的事情被这些能臣贤吏治理得井井有条。正是选贤举能,政治清明,使楚文王实现了乃父武王“观中国之政”的未竟宏愿。

楚文王重用敢于犯言直谏的鬻拳,传为美谈

在楚文王重用的这批人才当中,鬻拳青史留名,其犯言直谏的事迹更是传为美谈。鬻拳者,刚勇尚武,性情刚烈,《左传》载“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了了几句,至诚至忠形象跃然纸上。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将蔡国国君蔡哀侯挟持到楚国,为泄私愤欲将其烹杀。鬻拳谏曰:“王方有事中原,若杀献舞,诸侯皆惧矣。不如归之,以取成焉”。

楚文王欲烹杀蔡侯

鬻拳表示烹杀蔡哀侯事小,但是会造成连锁反应,引起中原诸侯的畏惧,合纵将兵御楚,给楚文王北上中原的争霸策略带来不利影响。再三苦谏,楚文王都不听,鬻拳愤气勃发,左手抓住楚文王的手臂,右手拔剑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臣当与王俱死,不忍见王之失诸侯也”。楚文王害怕了,连连道:“孤听汝,孤听汝”,于是下令放蔡哀侯归国。

鬻拳知道以武力胁迫国君,罪该万死,“遂请伏斧锧”。豁达的楚文王知道鬻拳是为其着想,表示“卿忠心贯日,孤之罪也”,当即赦免了鬻拳。固执的鬻拳说:“王虽赦臣,臣何敢自赦”,当即用佩剑自断一足,大呼:“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楚文王感其行,授之大阍之职,以掌郢都城门,并尊其为太伯,子孙可以世袭。

鬻拳拔剑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

公元前675年,巴国袭楚国权县,楚文王率军亲将迎之,大战于津。因楚文王轻视巴人,疏于防范,遂为巴人所乘,楚军大败,这便是作者在开头所讲述的一幕。留守郢都的鬻拳听闻国君战败而归,闭门不纳,表示自先王以来,楚军百战百胜。巴国乃一弹丸小国,“王自将而败,宁不为人所笑乎”?鬻拳的意思很明确了,打了败仗你还有脸回来?楚文王听后羞愧不已。

鬻拳继续说道:“今黄国不朝楚,若王战黄而胜,犹可自解”。楚文王无奈,为了将功补过,便率军伐黄国,大败黄师于踖陵。在楚军回师途中,楚文王不幸染疾而逝。得知文王病逝于归途,鬻拳痛哭流涕,“吾犯王二次,纵王不加诛,吾敢偷生乎”,乃拔剑自刎。楚人将鬻拳葬在楚文王陵墓旁,“生守门,故死不失职”。

吾犯王二次,纵王不加诛,吾敢偷生乎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莫狗》8/9磕!正浮想翩翩的贺天脑门突然被粉笔砸到,大脑一声脆响,眼神再聚焦就是莫关山蹙着细眉瞪他的样子,板着脸,一点都不像开玩笑自知理亏的贺天连忙揉了揉脑
  • 锐·混动车型也有着与锐·T动车型相同的乘坐舒适度和越级空间,这得益于专门设计了车身骨架,IPU(智能动力单元)安装在行李厢下方,进而不侵占车内乘坐空间。换代之后
  • 《西南特困生》 ★文文200p成长向,特殊半硬壳材质(和lovesong的一样),艺术纸,b5法式精zhuang可平铺 ★关于pb:百分百无盈li,会发巨详细明
  • 【关于#乳腺癌#,这5点你一定要清楚】1️⃣ 乳腺癌越来越年轻化,而且女生的风险比男生高100倍2️⃣ 有心理问题,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2.14倍3️⃣ 如果摸
  • 截至目前,安徽已记录鸟类达到了473种,其中合肥有383种。嘴型和颜色均与常见的云雀、水鹨明显不同,经安徽珍稀鸟类保护者联合会鉴别,确定为亚洲短趾百灵。
  • “凤生”“山丘”牌生活用纸等进入全国各地超市大受欢迎,2021年,凤生纸业总销售额达9.05亿元,林竹所带来的品牌效应,让犍为名片愈发铮亮。袁成武说,九井镇森林
  • 我无法不喜欢你,你分明就是人类得以长存的精神之光:看到你就有一股力量激励自己也一定要更好。这么久了 我收到你的东西 看到你的名字 依然会艮 依然会有些许的难过
  • 编程的独特性在于用计算机做东西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就像动手搭积木一样,把一个东西拼出来,需要有一个蓝图和流程。这就像一个项目,怎么分工,哪个人、团队负责做什么,先
  • 佛教的见地为什么说是无比殊胜的伟大的正见,就在于它真正的能帮助我们走向解脱,获得安乐。有了这样的正确的见地,必然就知道自己目前的状态,知道自己与自己目标的差距,
  • 他们都是在已管密切接触者常规核酸检测中发现的,其中2例为此前通报的培训班学员,1例为密切接触者。#上海婚纱摄影# #杭州婚纱摄影# #宁波婚纱照# #南京婚纱摄
  • #聚焦市两会#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1月6日下午,黄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徽州大剧院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同一时间,“筑梦冰雪·
  • 据介绍,迪尚集团以“致力于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服装企业”为发展目标,在国内外布局了十大服装生产制造基地,拥有50多家直属生产企业,80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在欧
  • 【欧❤ 与❤ 非】@静还决汉服 上❤️ 啦~【福利】:南风有信四件套*1 手捂*1 兔子包包*1【时间】:3月3日开【规则】:转·花·艾·特·一·个·好·
  • 前者仅仅是脱离烦恼,后者才是智不处世、悲不弃世的无上涅槃。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觉的痛苦,如饥饿、病疼、恐惧、悲伤之类;变化苦指表面上是乐而实际是苦,如爱变恨,
  • #网名[超话]#巨可爱谐音梗网名ID合集☆礼貌拿吱李:一只小锦李孙:一只小孙鼠沈:沈么是快乐星球彭:彭化食品黎:糖炒小板黎严:严焗开心果朱:温水朱青蛙刘:无痛人
  • 有时我们不能以别人的标准来评断一切,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把尺,不用再管外界的指指点点,千万种看法… 、渐长大才发现时间效率很重要,别耗费太多在不值得深交或等待
  • ​倒是妈妈看我离去得那么决绝反而心里无语了吧~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调节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不同的类型和方面,不同阶段儿童情绪调节的变化又涉及生物和行为系
  • 天长水阔,见字如面,愿你在唇红齿白的年纪,不慌也不忙,敞怀拥抱自己纯净的灵魂。后记说,这世间一定存在着某些美好足以过滤尘埃,这就是一禅小和尚的由来。
  • 此外,今起长寿总站、重庆机场T2/T3长途汽车站等也将逐步恢复线路运行,具体线路请旅客根据自身出行需求,通过愉客行平台(愉客行APP、微信公众号-愉客行重庆市公
  • 【《奇异人生》开发商计划三年内发售8款游戏】《奇异人生》开发商 Dontnod 最近透露了他们在最近几年雄心勃勃的计划,Dontnod 自家将在2025年前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