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自我是痛苦的开始
网路龙树 昨天

今天之所以痛苦是来自于‘自我’,自我是痛苦的开始;‘自我’让我们产生痛苦,让我们没办法解脱生死,死不掉。

上次,我们讲的是生,今天讲的是死。真正的死就是一种灭,断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死,断气并不意味著死,烦恼断才算是死。真正的死,是假体死,本性活起来。藉假修真,要从何下手呢?要从‘无我’的精神着手: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身体是假合、暂时的,没有一种是属于我们的;慢慢地去观察,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世间本是一片虚假的。

佛陀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我。’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当然就会追求、分别,强烈地希望。

禅师有句话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为我们一切的缘,都只是一种外相,这些外相都是虚假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着,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能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此,家中有任何逆境,就必须想早晚都会分开,贫富美丑都是暂时的,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如此一来,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放不下的呢?

所以,修行人应该‘不落印象,不乱发恶愿。’印象是意识的形态,而存在一种真实的感觉。‘不落印象’就是说‘人不要将世间一些无聊之事,搜集入心中。’把一些肮脏、无谓之事放在心中,只是增加痛苦。所以,修行人不落印象,落印象就不能修行。

所谓‘印象’是心里面记忆的影子,这影子会扰乱心性;时常回忆着它,会令我们迷茫,带来强烈的痛苦。

‘不乱发恶愿’。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对不起我们时,常会说:‘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报仇。’佛陀说:‘不要发这种恶愿。’发这种恶愿时,其意识形态中与众生都结恶缘,将来的一切果报就只有在相互的斗争之中,因此不要发此恶愿。如果我们确实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计较了。

有些人是不讲道理的,我们也不必去理会他。禅宗有句话:‘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这里的‘百花’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象征五欲六尘,谓之‘百花’。在世间打转时,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片叶不沾身’是说‘身上没有沾粘一片落叶’,也就是说,不会去执着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令我们究竟解脱、离苦得乐。

我们所求的是心灵的快乐,超越的思想,而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必须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既现实又能够超越。所以,禅宗常说:‘要如何超越?参——拖著死尸的人是谁?’我们必须常常如此来参。

禅师说:‘我们要修行,就必须把今日当成已死了,这个身躯已经开始腐朽了。’

我们来开个玩笑:假如,今天下一道命令说:‘将国军英雄馆的人都捉起来,明天枪毙。’到了明天,一分钟枪杀一个,我想今晚每一个人一定是一直念佛号了;担心明天遭到枪毙,就开始知道念佛了。所以,我们常说:‘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玩笑,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随时可能往生,所以,必须好好修行,心才不会落入生死之门。

有起心动念就有生、死,要如何才能跳出生、死的束缚呢?就是来世不生,就不会有死了。要怕生而不要怕死,有生必有死。

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从‘无心’下手。今天我们‘有心’存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太过于执着。所以,佛陀说:‘八万四千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都是针对我们的心来讲的;心若无所执,也就不必用什么法了。但也莫谓无心即是道,不要说没有心就是道,而是说无所著、不起烦恼之意。

也可以说‘无心’即是不要有恶的念头,要有善的念头;如果没有一切恶的心,何用一切法呢?

‘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心无所着。’所有的一切诸佛说经论道,都是要使众生无所执著。人活在世间,心若有所执,就好比被绳索系缚住一样。‘著’就是绳索,‘执着’就是自己拿一条绳索绑住自己,谁束缚你呢?

我们不可以说:‘我被你气死了。’我们该说:‘我很没有修养。’如果,修养成佛,还有什么事情令我痛苦呢?其实,没有人令我们痛苦,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

因为没有修养,执着自我,太保护自己,所以没办法解脱自己。就像拿一条绳索,自己缚住自己才产生痛苦;我们战胜不了自我,我们超越不了自我。‘若著心坚固,苦根转生,无由解脱。’若执着的心不放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执着,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加强,就无法解脱。

常常,我们对业报不满,总是埋怨自己现世的逆境,我们都不会想到前世造了多少业。今世转不过,也不会向佛陀求忏悔,还埋怨三宝;如此一来,执着之心愈形坚固。

朱熹讲过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如有不顺利,必须反省自己,这样才是名‘君子’。

学佛的人,在拜佛过程中,若遇到逆境,就怪佛陀没有庇佑。我们看看佛陀,他已经成佛了,提婆达多从山上滚下石头,被护法击碎,碎石撞到佛陀的足趾,佛陀照样受伤流血,这是一种果报,佛陀也要承受。

佛陀入婆罗门聚落乞食,空钵而还。比丘托钵有一种规律,凡是托过七家,没有所获就必须停止托钵了,不能再化缘了,表示福报不够,‘足限七间,托钵若无,即还精舍。’这一餐就不能进食,如果别的比丘托到东西,分给你一些才能进食。

佛陀化缘一无所得,这是示现给众生看的。弟子就问:‘世尊,您是一位人天尊师,福报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托空钵回来呢?’佛陀说:‘今天我虽已成佛,还是必须面对因果;没吃没有关系,我必须示现给众生看。’

弟子又问世尊:‘世尊乞食不获、空钵而还,是什么样的因缘呢?’世尊接著回答:‘在过去,我是一名外道,曾到长者家乞食不得,后来看见一位出家人也到长者家乞食,这个出家人已证果,长者夫人看他身心端寂,生信敬心,奉施了很多上妙饮食。我看了心生嫉妒,将他的钵打翻,还用脚践踏食物,使他没办法吃。以此恶业于百千岁常生地狱受无量苦,残余业力,今天空钵而还。’

想想,佛陀还必须遭报,那我们遇到一些逆境又算什么?还常常埋怨。这样子要如何修行!?

我们要想,佛陀那么好的修行,仍然必须受因果报应了......。当然,佛陀是示现,他无苦受可言,但他一样要受报。

所以,我说:‘在座的各位大德,执著心不要太重。这,是苦的根本。’佛云:‘众生颠倒,轮回不息,如狗临井,自吠其影。’这就是说众生看事情常常颠倒,痛苦当成快乐,无常看作永久,如此一来,轮回永不止息;就如一只狗到了井边,看到自己的身影一直狂叫一样。

如今,我们在心中存有主观,看到环境的变化,就不会想想,这是一种因果报应,要接受它;而老是对于痛苦的果报不满、排斥,甚至咒骂,增加第二重的苦恼。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皆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常说的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性净明体’就是本体是清净的。‘用诸妄想’,就是我们用种种意识、妄想。‘此想不真’,这些妄想是虚妄的,故有轮转。

327. 你的身上有这种的无价宝珠,自己还不知道呢!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全集 
妙法莲华经浅释 327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因为悲心切切,恐怕众生不明白,所以用偈颂再重复说一说这个义理。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最初解这位憍陈如比丘,他于来世应该见到无量无数那么多的佛,承事供养,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过无量劫之后,他就成佛了。
他成佛之后,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常放光明智慧,也圆满具足一切的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这一位佛的名字,十方众生都闻到,是十方众生所恭敬的;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常常演说无上的妙道,所以他的名号就叫普明如来。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普明如来的国土非常清净,所有的菩萨都非常勇猛精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他们都到最微妙的楼阁,楼阁的门户重重无尽,所以是妙楼阁;他们能到十方诸佛国土去游玩,作游戏三昧,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用无上的供具,或者宝珠、宫殿,或者种种七宝,来供养诸佛。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作完这种供养,心生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很快就回到本有的国土里,他们因为有以上所说这种种的神力。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这位佛的寿命,有六万大劫那么长;正法住世,有十二万劫那么长;像法住世,也有二十四万大劫那么长。法灭天人忧:这位佛,在法灭之后,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生忧愁了。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这五百阿罗汉,一个挨着一个,都应该成佛了;这五百个罗汉和憍陈如尊者,都是名为普明如来。
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他们互相辗转而授记,等我入涅槃之后,某某个比丘,就应该成佛了;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他所化的世间,就像我现在这娑婆世界说的一样,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国土那种庄严清净,以及一切神通的力量。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菩萨和声闻众等,正法住世及像法住世,或者寿命多长、劫有多少,就如同前面我给普明如来授记时所说的一样。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迦叶,你已经知道我所说的这个道理了,你是众中一个长老,你应该知道我为这五百个得到自在神通的阿罗汉授记;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以及其余的这些个声闻众,这就是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也就好像这五百个罗汉次第当成佛一样,也都叫普明如来。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现在没有在这个法会的,你应该替我来告诉他,说他也有机会成佛,我现在都给他们授记了,你不要忘了!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在这时候,这五百阿罗汉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得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欢喜踊跃: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想要得到授记;现在已经满足了,所以就欢喜得跳起来。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这时候,他们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来到佛的前面,五体投地,向佛来顶礼。悔过自责:自己在佛前悔过。
我们人若能知道悔过,就是圣贤的行为;若是不知道悔过,就是最愚痴人的行为。你看这些阿罗汉,现在于佛前都知道悔过了。悔,是悔其前愆,以前所做的错了,自己责罚自己。
为什么悔过自责呢?因为他们以前得少为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究竟的涅槃,他以为得到究竟的涅槃了;所以悔过自责,认为自己是错误了。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世出世之尊!我们这些阿罗汉,常常作这种的想念,自已以为自己得到究竟了,证阿罗汉果,就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了,也不需要成佛,也不需要度众生,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天到晚就是得到自在了。
自在,就是他安安乐乐的,什么也不管了,也不求成佛道、不求度众生,这做自了汉,以为已经得到究竟灭度了。今乃知之,如无智者:现在我们才知道自己是没有智慧的愚痴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情形是什么样呢?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我们所应该得的,是佛的智慧;而我们不求佛的智慧,以为自己就是满足了!这真是大错而特错。我们自己以小果阿罗汉这种的智慧,就作为圆满了,作为是究竟灭度了。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世尊!现在我举一个譬喻,好像有一个人到亲友家,醉酒而卧。这个人,就譬喻着自己;亲友家,就是到佛的家里;醉,是昏迷、愚痴痴,就醉了;酒,就表示被这色、声、香、味、触五欲所迷了!被“五欲的酒”和“愚痴的醉”醉住了,就躺下了。躺下而卧,这就是表示得少为足,在这个地方得到自在了。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这时候,佛因为在此地众生度完了,要到其他的世界去度众生。这“亲友”就是佛;官事当行,就是譬喻此地缘尽了,应该到其他世界去教化众生。
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这时候,佛以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里。无价宝珠,就是实相的本体,就是本有的佛性;系其衣里,就是以实相的妙理来教化众生。与之而去:与之,就是用大乘法来教化他,就去了。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可是这个人没有大的智慧,还在愚痴和五欲的醉梦之中;在那儿躺着,自己也不知道接受大乘佛法了。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那么得稍微醒一点,又想要求佛法,于是到各处去游行,就是去求小乘法。为衣食故:为正道衣和助道食,勤力求索,甚大艰难:为求小乘法很辛苦,得各处去求;这种的艰难,是太不容易了。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少有所得,就是得少为足;在这小乘里,得到一点小境界,就以为够了。这是说他们得到二乘的涅槃阿罗汉果,就以为已经圆满了。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正在这二乘人得阿罗汉道,就得少为足;这个时候,又遇到佛了!佛就这样说了,咄哉丈夫:这也就是“咄哉男子”;咄,是惊叹词;惊叹,英文叫 surprise。
丈夫,就是大丈夫,也就是个男子。佛惊叹说,何为衣食乃至如是:你这个男子、你这个丈夫!你为什么为这个衣食──就是指正道衣、助道食──为着修道,你怎么穷得这样子?
就是因为你们得少为足,虽然证得四果阿罗汉,就说已经“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个世界就剩他一个人了,再什么也没有了,只知道做一个自了汉就算了。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在以前,我想令你们得到大乘的果位、圆满菩提,令你们得到五欲自恣;就好像这个也是色、声、香、味、触似的,都圆满了。五欲,就表示得到五根、五力,什么都圆满了。
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以前在大通佛时,我就教化你们大乘的佛法。我以大乘的佛乘来教化你们;我以大乘种子教化你们,这犹如得到无价宝珠。
今故现在,而汝不知:现在这无价宝珠还仍然在呢!你们没有把它丢了,你们这些阿罗汉自己还不知道呢!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你们把大乘法忘了,为了求小乘教,很辛苦的。
你们为修道,好像人维持生活似的这么拼命,你们太愚痴了!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你现在可用这无价的宝珠,修大乘法,你就能得到你所应得的果位,常常就得到如意了,不会这么贫穷。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佛亦如是:佛就像这个亲友一样的,为菩萨时,教化我等:在以前做妙光菩萨的时候,教化我们这一切的众生,令发一切智心:释迦牟尼佛在大通佛时,已经教化我们了,现种种菩萨身而教化我们大乘佛法,令发一切智慧的心。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但是我们离开这位菩萨时间太久了,尽挂着五欲,着到色、声、香、味、触上了,所以把大乘佛法都忘了,也不知道了,也不会觉悟了。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我们既然得到阿罗汉道,自己说这已经究竟灭度了。资生艰难,得少为足:阿罗汉这小乘的果位,就有如那贫穷人生活非常困难,一个样的;得到一点点,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可是我们以前所受教这大乘的种子、这大乘的愿,还在不失呢!所以我们以前所发的大乘的志愿,现在还没有丢;好像你们现在每一个人,也都知道发愿。
你看没有发过愿的人,就不知道发愿,不知道这个愿怎么发;发过愿的人,就知道每一个人自己要真正的发愿。发愿,就是种大乘的种子。
你们会发愿这些人,大约以前都发过大乘的愿,所以现在这么一提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就会发愿。你看这部《法华经》,这些罗汉都不会发愿,不知道发大乘的愿;可是他们以前也都发愿过,不过时间太久,都忘了。
你们这些不会发愿的人,也是以前都发过,现在因为时间太久了,就更迷了,不知道怎么样子好!所以想往前进,又不知道怎样子进;想要往后退,又恐怕退了更不好;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又生出很多麻烦了。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现在,佛来觉悟我等,令我等回忆起来以前所发的志愿,佛就这么说了,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你们各位比丘!你们现在所得到的果位,不是究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从很久以来,令你们种佛的善根,以方便权巧的缘故,来教化你们二乘的涅槃相,这偏空的理;但是,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你们以为是真正得到灭度了,这还没有真正得到灭度呢!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憍陈如等就又称了一声,世尊!我们这一切众罗汉,现在才知道我们真真实实地是大乘的菩萨,不是阿罗汉;我们现在也得到授这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位的记莂号。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以我们得授记这种的因缘,所以我们现在都高兴得不得了,从来也没有得过这么样的欢喜、这么样的快乐。

1、业是佛法重要的课题

  业在佛法认为是个最极重要的课题,不特众生界的形成,是以业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界的形成,同样是以业为基本的动力。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假定没有自己所造的业力在展动,不说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活动,会要立刻停止下来,就是能生存的人类生命,亦将无法延续下去。

  如问全体佛法所要论说的是什么,我敢毫不含糊的这样解答,那是说的业力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业力,包含因果在内,为任何人所不可侵犯的铁则。现代科学家老早说过:‘你什么都可不相信,唯有因果不可不信’。因果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事实,不论什么人都不可加以否认的,如否认就无法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了。

  科学家所说的因果,虽不全同于佛法,但他们重视因果,与佛法则是一样。为人尽可不信佛教,而于科学不能不信,科学最重事实,没有事实根据,决不随便轻信,如认科学家的言论是对的,那对他们所说因果就不能不信,信因果就无异是信佛教,佛教是以因果为宗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因果?当知宇宙间的物类,有无量那么多的差别,而生命界的形态,亦有种种的差异,至于社会界现象,更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特别是人类生存在这现实世间,有著各种不同的遭遇,假定不以业力来加说明,试问怎能清楚的分别生命界及自然界的种种?

  如印度有些宗教学者,不能说明万有现象的差别,只好说是自然如此。他们举例说:如植物中的荆棘是尖尖的,什么人把它削成这样的?再如动物中的乌鸦是黑黑的,什么人把它染成这样的?无法找出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工作,不是自然如此是什么?

  另有一些宗教学者,看到万物有这样众多不同,同样无法说明它们的所以然,只好说是万能的大梵所创造的,大梵本其意志,喜欢造成这样就成这样,高兴造成那样就成那样,神的意旨如此,吾人不必推论,推论也推论不出一个所以,神意岂容我人妄加推论?

  还有一些低级宗教者,说世间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大力者的创造,而是有些为我人所不见的鬼神,于冥冥中驱使诸怯如此如彼,不是我人知识所能知道的,因为我人的知识,还没有到那程度,对于万有诸法的差别现象,不必过问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些说法,在他们自以为说得很有理,可是相信业力的教派,特别是佛教,不能接受这些不合理的说法:如认诸法自然是这样的,不特是句不负责任的空话,亦是不肯运思追求诸法原因的懒人!至说是大梵创造的,同样为业力说者不能同意,因凡具有创造意志的大力者,必然是平等博爱的,理当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怎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现象?况且所谓创造者,根本是人类所拟想出来的,并非真的有这么一个创造者。还有说为鬼神之所驱使,更是一种妄诞之谈,骗骗无知的人还可,要想通过知识群的认可,那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如上三种不同说法,在理论上固站不住,亦不能解说世间千差万别的现象,如要说明万有诸法的现象不同,唯有依于佛法所说,全由各类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不断在那儿转动所形成的。俱舍论说:‘世别由业生’,‘但由有情业差别起’;成实论业因品说:‘业是受身因缘’;佛在经中更说:‘宇宙从他(业力)而生,依他而立’。是以佛教的业说,不特理论上无懈可击,即使事实上亦最有力,不是任何理论所能驳倒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业力?因这确是佛教最极重要的一法。在理论上讲到业力,那必然是讲的佛教道理;在信仰上相信业力,那必然是信佛教的教徒。反过来说,不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理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假定没有触及业力,那就不能说是讲的佛教道理,同样理由,有人如对什么都信得过,唯对佛教所说业力不信,那他自不是真正信仰佛教,亦没有资格称为佛教信徒。

  中国自有佛教传来,每一时代以及每一角落,虽说都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是否为真正的佛教徒,还得看他们对业力,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不特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夫愚妇,固应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对佛法有深刻认识的人,假定没有把握住佛法的业力说,那亦不过是知解之徒而已。

  在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中,虽各有他们的思想理论,但如佛教所说的业力,不特谈得很少,即或有些说到业这论题,非但说得不怎么彻底,即在他们自己,亦难自圆其说。如神本论的宗教,既说一切都由大力者所创造,甚至人们的行为活动,亦以神的意旨为意旨,还说什么业力?业力对神教徒来说,可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真能详尽的说明业力,并以业力说明万有差别,不能不说唯有佛教,因而信仰佛教,必须信仰业力。

  整个佛教要点,如说在于业力,是亦不以为过。有说业是小乘佛教的根本教义,殊不知大乘同样是以业为主体的,假定舍业不论,那就不成佛教。业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通称,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如承认自己有行为活动,就不能不承认有业力,如承认自己行为有好坏,就不得不承认有善恶业。不说现实生命为业所牵,就是无始以来直至今日,都是在业的网罗中转来转去,从来没有钻出业网而得自由的活动,业网笼罩著我们,是多么的坚牢?吾人在业网中无法突出,为善业之所牵时,就得较为快乐的果报,为恶业之所牵时,就会感受极苦的果报,钻来钻去,无非是苦乐果报的转换,要想突出业网是很难的。

  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既皆以业为本,是则业的力用不可思议可知。有部毗奈耶四十六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智度论中亦说:‘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譬喻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是以众生不投入业网便罢,投入不但难以突出,且受果的地方,不论怎样遥远,业都有种力量,牵你前往受生,千山万水固然无法挡住,天地之大亦没有你逃避的地方。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是这样的强而有力,无怪我佛于一代时教中,特别重视业力!

  业是佛教的重要课题,如前扼要指出,大体已可明白,但为进一步的坚定诸位对业的信仰,不再对业有所怀疑,特将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七(西元一九三八)年冬,在重庆长安寺佛学社,为众说法时,从佛法中一般认为各个重要论题,一个一个的抉择。最后指出‘唯有业报是最重要的一法’。报是由业所引生的结果,有业才会有报,所以业是最极重要。现依大师所说分析,以证业的重要性。

  有说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这当有它的道理,因缘起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佛法非佛法,可从是否说缘起看出。但缘起有广狭的分别:以广义的缘起说,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没有一法不是托缘而起说为缘起,诸如自然界及生命界的种种,找不到一法不是从缘而起的;以狭义的缘起说,则是专指十二缘起说的,亦即唯就有情的生死流转说的。如通常说的业感论,就与业果说是相当的;如说一切法皆是缘起,是就泛指一切因果而言,亦即以因果说明一切现象,与业果说就不怎样相当。说缘起是佛教的特质可,说缘起是佛教最要的一法则不可!

  有说空无我性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并亦认为这是不共世间的特质,因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学说,尽管有他们的不同思想理论,但都没有说到空无我性,总是在有上兜来兜去的,说明一般所知的道理,唯有佛法特别说明空无我性,因为佛法不仅是传授人们知识,而是要指导人们获得身心解放的,但这必须断除缠缚身心的烦恼,而烦恼的解决,不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根本是不可能的,系缚的烦恼不断,怎能得生死解脱?但这唯就修学出世法者说,为佛法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在未能向出世道迈进的佛法行者,只修世间的人天善行,就不需要通达空无我性,空无我性虽是说明一切法的共通性,但并不普遍所修的一切行,所以不能说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慧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唯慧学是以表彰佛法的特色’,亦唯慧始能显示佛法胜过其他的宗教学说,所以我们常说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说到慧,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不能说它全无智慧,如他们所说的各种理论,亦是从他们的智慧来的,是以唯说智慧,未必就能显出佛教的特胜。佛教所重的智慧,在于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的般若慧,唯有具此般若慧,方能说佛法超胜世间的一切宗教学说。如果泛说智慧,佛教的特胜难以显出。然而,佛法不唯是说出世间的,在世间法亦同样的论说。说出世间法固需要般若慧,说世间法并不需要般若慧,是以单单说慧,不能说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菩提心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如以修学大乘佛法说,这话并没有说错,因大乘佛法行者,确是以菩提心为本的,不发菩提心怎可成为大乘行者?印顺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即没有大乘法’。‘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便等于种下种子,经一番时日,遇适当机缘,自然可以抽芽开花,结丰饶的果实。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还是发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可知。但这唯就修学大乘不共法者说,如修学三乘共法,或修学五乘共法,菩提心是用不著的,所以亦非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信心是佛法最董要的一法,很有信心根本不能进入佛门,所以经说:‘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且佛法所说的信心,是彻始彻终的,从‘信顺’、‘信忍’、‘信求’、直到‘信证’,都离不开信,没有纯洁的信心,怎会信奉三宝?怎会深信因果等?所以修学佛法,要以净信为基。假定没有信心,即使见佛闻法,结果总是一无所得。佛法的无边功德,可说都从信心来,信心的重要可知。但信心不唯佛教有,任何宗教都极强调信心。有于信上加一正字,表示佛教是属正信,然而那个宗教承认自己是邪信?所以信亦不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为‘戒是五乘之基’,不论修学任何一种行门,都不能不严格的守持清净戒行,假定没有清净戒行做基础,在佛法中修学,可能走火入魔,是以说戒重要,确也并没有说错。但仅受三皈的佛教徒,虽说皈依也就得戒,不过以为不受戒,亦可成为佛教徒的,且其他的各宗教,同样有他们所应遵守的戒条,是以戒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何况还有一些学者,专以研究佛法的思想理论,为他们的唯一旨趣,根本不重视佛法所有的戒行,怎可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如上举出佛法中一般认为几种重要的课题略为一论,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即此缘起等法,确是极为重要。不过经太虚大师这样一分析,这些重要固极重要,但终不及业报的重要,所以最后终于指出唯有业报,方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因所谓业,不唯有世间的有漏业,亦有出世间的无漏业:有漏杂染业感世间的有漏苦乐报,无漏清净业得出世无漏清净报,必然如此而不容或乱的。所以为佛子者,必要深信有业有报,对于业报信任不过,不但不是纯正的佛教徒,且被认为是大邪见。因而,从整个佛教的教理说,不论从那一角度分析,的确唯有业报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不过佛法所说的业以及由业而感报,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我们凡夫,甚至不是二乘,所能究竟了知,唯有佛及高级菩萨,始能穷其底蕴,所以佛在大小乘中,常说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https://t.cn/RJ2IpDz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通过有关数据可知,钱某某每年从这四家上市公司中领取不菲的薪酬,这次经济上的损失可谓惨重。希望大家不另眼看待受害者,而是给她们站出来说话的力量,加油,请大家帮忙扩
  • 今天的一点小想法 崩溃的三天熬完了!不管画的好赖我发现画图真的磨脾气,昨天晚上心态崩的时候关于加不加阴影说了同学几句,可能我当时真的很凶而且没意识到吧!!回宿舍
  • (又抬起手,尚未说话)娃:妈妈,你能不能让人好好看看剧,别问了,哪一个都比你漂亮!咕:(读弹幕)lwx别骂了,你们想骗我的话要换一个人,lwx怎么可能骂我啊,我
  • 所以,即使全世界都在脱单,但倘若我没有遇见一个给我安全感的人,我宁愿一辈子都不谈恋爱。你们去看看你们现在用的粉底液 BB霜 的成分 都是化学添加剂美白 对皮肤
  • !可是现在主要是大晚上的这样子丧的然后不知道是拉肚子还是咋了的肚子疼让人很难受。
  • ”可见古来的人是如何了当和简切!只因你我根机陋劣,妄想太多,诸大祖师乃教参一话头,这是不得已也。虚云老和尚【一日禅】教你初发心用功方法打七这一法是克期取证最好的
  • 缶詰が発明されたのは1810年なんですってよ。で、缶切りが発明されたのが1850年。おかしいでしょう。でもそういうこともあるのよ。大事なものが後から遅れてくるこ
  • 其实美丽又浪漫的桃林不必舍近求远,这美景就在我们的家门口——运城市垣曲县第三届桃花节的现场!春暖花开好时节,赏花看景正当时,现在我省迎春花、桃花、杏花已经陆续开
  • 3.如果你有一些特殊的拍摄想法,如所在地为海外,可组织当地超过5位天使,有自己较完整的歌曲或音乐,等等你觉得加在视频里能够增光添彩的想法。要求:1.横版录制,可
  • 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古筝特色乐团和教师民乐团分别围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奏 10首作品。丰富的音乐语言、多样的音乐风格,生动表达了丰台区少年宫师生对祖国的赞美
  • 不过他也说了,不要求我做的多好,长大之后,所有的选择都看我自己怎么走了。工作以来每次有什么都会及时和爸爸去聊聊,他不会去安慰我,但是总是能够分析出我的心理状况,
  • 在夏强的多方协调下,刘俊林被安排到县职教中心读书,并为其办理了享受国家扶贫教育相关政策,解决了刘永荣一直以来的心病。  垫江县林山香料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42.
  • 上新♥️♥️268 125ml,FRESH馥​蕾​诗‌糖‎草莓去‎角质‎洗​面奶 质‎地是草‌莓‎果酱梅‎的​,感‌觉红色​半透‌明​质​地‎,抹‌开里面‌有
  • 即使能够背诵、记忆、受持十方诸佛所讲的十二部经(即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也只不过是增加
  • 因为内疚,我妈又一讲她小时候领唱全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立马配合翩翩起舞,结果我妈没唱完就笑场了,“傻丫头,跳的跟抓狼似的……”[嘻嘻][偷笑]我妈还讲了
  • 中国顶级流量的土鳖们认为是大咖的,粉丝过亿的如果发生事,看欧美会报道吗?中国顶级流量的土鳖们认为是大咖的,粉丝过亿的如果发生事,看欧美会报道吗?
  • 我坚信,我们终将不负众望,继承着我们云南建设学校学院黄金精神的我们必定会承载着学院以前种种的光荣一路突进,走向更加辉煌而美好的明天!这一年,感恩生活,让我们在日
  • 这周突然开始搞八维,看了大量不同观点的分析和资料,弯弯绕绕,想给自己做个判定好难。真的高考都没这么认真,考研都没这么刻苦。 最终确定了八维是 Ni Ne Fe
  • 看着它们让我陷入思考中,也许这就是成长中该经历的事情,身边伴你成长的人在不断的更替,你的成长的可见的,就像这几株植物,也许是时候更换养料了。从当初的小花,小草,
  •   【答】净空老法师:这个问题我想不只是你一个,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自己认为很认真在学佛,但是有好处,你只要认真学佛,你要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