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一部以文化为主旋律的旅行,带领我们从欧洲走到亚洲,从古代走道现代,而从现在又迈向未来。应该来说,我们的每一次旅行都是掺杂着文化的因素,但因为我们身在途中,只享受到了沿途风景,却并不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美。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给我展示了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以及发展历程。我始终觉得好的风景只能停留在浅意识的记忆中,而文化层次的美景能在记忆深处扎根,就像是一杯美酒,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在准备踏上一段新征程时,不妨先了解下他的历史,他的文化,才能不至于过目就忘,不至于所发出的惊叹声仅仅存在于当下。

新版的《文化苦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以及人生之旅,由近到远,由景到人。

先从如梦起点开始,这是作者的家乡文化:牌坊,表面上牌坊就是用于纪念的,但是却存在着这么个大胆的“金蝉脱壳”—那会,女方为了逃婚,借助“死”而“生”,立了“牌坊”,多年以后又回到了她们的出生地,以教师的名义,为的就是救助那些女性,让她们也能走出这个小村庄,在这里,这是就救赎文化;寺庙是佛教文化的场所,文中提及到了一个土匪劫走小女孩然后跑进寺庙,然后出了寺庙就把小女孩送回家了,我没有看明白他们的对话,我只知道这也是一种救赎文化;再说信客,信客的作用是在邮政还没发展起来时的一中以人工携带的方式为远在他乡拼搏的人将物件带回给家乡的人。文中的老信客因为剪了一段红缎子,却让自己丢失了这份体面而又艰辛的工作。但是到结局才发现,因为他用红缎子给姑娘捆书,向她传递了文化的信号,然后这位姑娘最后成为了文化厅的副厅长,无意间的一个举动最后成就了一份“伟业”,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来看看中国之旅部分:
中华文化的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以及长城,诸多的文化都是依存于流域而产生的,长城是个特例,他的作用是隔绝两种文化,农耕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原因外于,长城以北的降雨量低于四百,而长城以南高于四百毫米,降水量的不同则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我去过都江堰,那会去的时候主要是眺望远方的雪景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千年的水利工程对天府之国起着多大的作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去搜索都江堰的原理,但是也没有弄明白,但是他实实在在的是孕育了川蜀文化;再到敦煌,这个是今年计划去的地儿,只是有点可惜,曾经的佛教圣地却毁于自己人的手里,这文化的流失却再也回不来了;很奇怪,在茫茫的大漠之中竟然还有一泉清水,还有一抹绿色,静静的就守护这片沙海,对,他就是月牙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于阳关,最早是从《渭城曲》了解到的,历来,边塞出英雄,但是守住一个关口,付出的是千万将士的性命,因而就有了歌颂这些无名英雄的诗句;西域喀什,曾经丝绸之路的中亚中心,各式的文化曾经在这里交融,并由此传入中华民族或者由此传递到西亚乃至欧洲,所以喀什也是一座文化的桥梁;渤海国—曾经东北亚最大的城市,宁古塔—曾经的罪犯流放之地,承德避暑山庄—曾经皇家的后花园,山西—曾经的商业中心,天一阁—曾经的藏书阁,这一切现在来看都已经没有当初的辉煌或者说已经毁灭了,但是却实实在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得文化也能在僻远的角落散播开来,保存下来,无形之中就存在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世界之旅:按着自己的理解,一种文化想能在世界范围内散播开来,是离不开那些远走他乡的游子。也许他们已加入其他的国籍,也许只是生存的需要,但是故乡还是他们的故乡,那里还是他们的根,那里还有他们的亲人。无论是在南洋,国境边界,北欧,或者是太平洋某个小岛上,都有那么一群可爱的文化传递者,虽然只是为了生存,但是在无形中却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几千年来得以延续,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地理位置的隔绝,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大海的阻隔;2.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食,也避免了自身的枯窘(这一点并不是很理解);3.统一普及的文字;4.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极端的宗教主义;5.科举制度,避免社会失序以及文化失记。那么别的文化,由于极端主义的出现,文明之间产生了远征互殴,灭绝和复仇,于是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由于集权,整个文明又不具备足够的可理解性,把自己地灾难转嫁并扩大为别人的灾难,已获取没觉醒的快感。这个章节最后一段~写经修行,我觉得应该放在人生之旅会好一点,它是作者对《心经》的解读。“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生活中的一切苦都来自于人的欲望,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拟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苦是我们自行道路上最大的敌人,而这个苦却是由我们自己的感官产生的,归根结底,我们被我们自己所困,被我们自己所击倒,被我们自己所放弃,那么修行的道路要走的更远,就需要去屏蔽这些念想,于是有了“无避”、“无迎”、“无应”以及“少分”、“少忆”、“少冀”。

人生之旅: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本就那么艰难,那么苦,所以必须要在艰难困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百态,所以不可能有一套普世的准则去让人们去遵从,去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而人的心境也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所变化。虽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得到成长,但是也有可能遇到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让人们瞬间崩溃,也许路人能帮助你,但是最终能够跨过大山,越过鸿沟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人生之旅,就是去谱写自己的文化,谱写自己在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如何去解决的方法,越是艰难困苦,你的人生文化就越精彩。当然,人们可以被一次次击倒,但是一次次爬起来的过程才是最精彩的篇章。

这文化苦旅的人生之路是最难去总结的部分,从看完这本书到写最后这一段话,其实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因为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写,直到今天突然灵光一现,所以总算是画上了句号。其实中国之旅的大部分地儿都是很想去的,今年没机会,但是明年总归会有的吧。 https://t.cn/A6b3E61U

邹明长期致力于当代水墨实验,却非先锋性人物,与传统绘画渊源极深,却与新文人画风毫无干系。从人格、修为上看,邹明更近于传统知识分子,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而在创作中,他却更像站在时代前沿的刀客,放任自恣,一切逼窄、规矩、法度,皆在刀锋掠过处零落。总之,很难用单一的词汇对邹明的人格、身份加以界定。

读邹明的作品,时而仿佛梦入乡间民居,时而如在都市中游移彷徨,多有颠跌失措,难以自持之感。前者岚气舒卷,山色漫衍,鸳瓦粉墙深然于水色云容间,曲水迴廊隐没于晚霭明灭中。读之如独坐春风,万虑荡去,一股幽长的乡愁直上虚空,聚散不已;后者则如坠末式图景中:碎片式四处崩裂的废都,窒息的土地,巨兽般的钢架……俯身倾听,似有都市机器的呜咽,时而回环绵延,时而声如裂帛,逼使观者深深沉溺于不断被确认的某种罪过之中。真可谓大笔勾勒,肺腑槎枒,思绪苍凉而幽怨。

乡居与都市,作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观,交错地贯穿了邹明近30年的创作生涯,构成其水墨创作的两大母题。

邹明的机智之处在于,在创作、展览中,他一直试着将两种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母题置于同一场景,同一空间结构中,逼使两者始终处于意义互补、相互生发,乃至相互暗讥,相互对抗的状态中。邹明称自己“一脚走在水乡,一脚走在都市”,他认定“生活中的老屋、老门、老墙和水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它们积淀了太多的时光、记忆和故事”,“这是一种情韵,一种心致”,直通“达观之境”;而对于都市,他则“尝试以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以表现都市中土地的呼吸、土地的抗争”,“表现一种对自然生态的思考”。在当代水墨领域,邹明所设置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母题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在形态学层面上为水墨的形式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支点,而且还以歧义纷呈的方式,隐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精神状态。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水墨创作中,乡居或都市景观如何超越其表象再现而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近年来,由于“写生主义”的泛滥,无论乡居或都市题材创作,大都拘囿于表象再现的层面,从写生到创作的完成,呈现出无区隔的扁平化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乡居题材中的精神还乡意识,尽掩于扭捏作态的日常景观描绘中,而反思都市的触角,亦被简单罗列的都市图像所折断。从精神隐喻的角度讲,这类作品充其量只能抵上普通照片,或至多是充满中产趣味的装饰物。邹明之所以能避开俗流,逆势而上,就在于他比别人更透彻地理解了当代艺术家的本质。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家的使命并非执溺于物象,恰恰相反,他是可见性的解构者——解构事物的表象,使其无限地隐匿,从中建构并呈现不可见的精神世界,才是当代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正如修行高深的佛家那样,在渐修渐悟中,翻踏关捩子,从当下跳脱出来,在虚幻的表象外拓出一片神的空旷,开显出一个纯精神的心灵世界。如何完成这一超越?邹明的策略是:赋予母题以具象、抽象共居一体的半抽象结构,用以完成乡居、都市景观的意象性重构。显而易见,无论是对题材、母题,还是对作品的语言而言,这都是一次盛大而庄重的涅槃:乡居、都市的表象在笔墨不断地结构中渐次消失,而孤形绝状,触毫而生,恍惚奇象,喷涌而出,一个涅槃重生的景观,一个超越表象的廓然境界慢慢浮现出来,最终在隐喻的层面上自我凝聚为一个世界。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水墨”、“当代水墨”还未正式定名之前,邹明就开始了当代水墨的探索,无疑,他是当代水墨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近30年的笔墨实验,不仅让邹明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亦使他在结构、叙事、造型、意象摆布等方面具有了非凡的掌控能力。比这两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一直保持着卓越艺术所拥有的那种神秘的原创性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邹明的笔墨体系特点,那么,似可以这样说:结构精谨而勾染宽博雅正,筑空灵精逸于古穆深邃之上,既优游不迫,又气势争折,所有这些炫目的元素,共同构成了邹明笔墨的美学风格。

在创作实践中,依据母题表达的需要,邹明或先泼后画,或先勾后染,或亦勾亦染,多种手法变换交合。邹明的用笔,可称为虚化性用笔,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毛笔散锋虚染的特点,一笔之中见墨气飞白,空灵中半含皴意,有力有韵,且潜气内转,边缘在有无之间。对于老屋、古巷、老门、断墙、土地等物象的营构,邹明往往以矿物质颜料与水墨混融使用,或薄染,或厚敷,放任色墨在宣纸上的渗透、流淌和浸漫,形成墨彩的掩映互衬,局部施以皴擦、点厾,再以小心翼翼的晕染做整体性收拾,使画面渐至苍润,归于浑沦,获得润泽如玉般的半透明效果。最值得称道的,是邹明的泼墨、泼彩:在墨、彩中混入明胶、茶叶水、敦煌泥等,依兴而为,随性而泼,墨、彩与综合材料的自由分合、聚散,出人意料地形成或斑驳诡谲,或空灵恍惚的偶发性图式,“譬翕张而气作,犹吹煦而传声”,其舍形悦影的图式营构,焕发出一种摒落筌蹄、水流花开的道机禅趣。那些置于泼墨背景上的老屋、古巷、断墙、老门以及都市,仿佛从太古的梦幻中浮游而出,一如涅槃后的重生。其间涵蕴,迥非寻常意境,令人味之无极,低徊无尽。

时至今日,新水墨正以不阻遏之势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它的新标准、新形态正寓于一浪高过一浪的笔墨实验中。作为这一伟大进程中的一员,邹明以中西互融,古今互见的机敏判断,开拓出了别具一格的当代水墨路径。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去估价他,都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他所积累的当代水墨经验,所建构的笔墨体系,是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同时,他在乡居、都市两个母题创作上所表现出的新人文主义光彩,亦让新水墨探索具有了方位感。归根结底,在这个全球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此消彼长的复杂时代,邹明的作品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一丝烛照这个世界的光亮,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

画展展出邹明近年来在新水墨领域的一些探索,由综合绘画、写生路上、大漠胡杨和水墨水乡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有部分是他2015年在中国美朮馆个展的作品,更多的是近年来他坚守写生与创作并举的画作,无论是从作品的尺度、还是数量上看不能不令人称道,还有画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尤其是近年来他一直坚持行走写生路上,画了近千幅水墨写生,不断探索与发现,体验与思考,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真诚与执着。

读画,品味其中,会有一种来自艺术的感动。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中国美术报总编

邹明长期致力于当代水墨实验,却非先锋性人物,与传统绘画渊源极深,却与新文人画风毫无干系。从人格、修为上看,邹明更近于传统知识分子,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而在创作中,他却更像站在时代前沿的刀客,放任自恣,一切逼窄、规矩、法度,皆在刀锋掠过处零落。总之,很难用单一的词汇对邹明的人格、身份加以界定。

读邹明的作品,时而仿佛梦入乡间民居,时而如在都市中游移彷徨,多有颠跌失措,难以自持之感。前者岚气舒卷,山色漫衍,鸳瓦粉墙深然于水色云容间,曲水迴廊隐没于晚霭明灭中。读之如独坐春风,万虑荡去,一股幽长的乡愁直上虚空,聚散不已;后者则如坠末式图景中:碎片式四处崩裂的废都,窒息的土地,巨兽般的钢架……俯身倾听,似有都市机器的呜咽,时而回环绵延,时而声如裂帛,逼使观者深深沉溺于不断被确认的某种罪过之中。真可谓大笔勾勒,肺腑槎枒,思绪苍凉而幽怨。

乡居与都市,作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观,交错地贯穿了邹明近30年的创作生涯,构成其水墨创作的两大母题。

邹明的机智之处在于,在创作、展览中,他一直试着将两种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母题置于同一场景,同一空间结构中,逼使两者始终处于意义互补、相互生发,乃至相互暗讥,相互对抗的状态中。邹明称自己“一脚走在水乡,一脚走在都市”,他认定“生活中的老屋、老门、老墙和水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它们积淀了太多的时光、记忆和故事”,“这是一种情韵,一种心致”,直通“达观之境”;而对于都市,他则“尝试以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以表现都市中土地的呼吸、土地的抗争”,“表现一种对自然生态的思考”。在当代水墨领域,邹明所设置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母题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在形态学层面上为水墨的形式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支点,而且还以歧义纷呈的方式,隐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精神状态。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水墨创作中,乡居或都市景观如何超越其表象再现而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近年来,由于“写生主义”的泛滥,无论乡居或都市题材创作,大都拘囿于表象再现的层面,从写生到创作的完成,呈现出无区隔的扁平化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乡居题材中的精神还乡意识,尽掩于扭捏作态的日常景观描绘中,而反思都市的触角,亦被简单罗列的都市图像所折断。从精神隐喻的角度讲,这类作品充其量只能抵上普通照片,或至多是充满中产趣味的装饰物。邹明之所以能避开俗流,逆势而上,就在于他比别人更透彻地理解了当代艺术家的本质。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家的使命并非执溺于物象,恰恰相反,他是可见性的解构者——解构事物的表象,使其无限地隐匿,从中建构并呈现不可见的精神世界,才是当代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正如修行高深的佛家那样,在渐修渐悟中,翻踏关捩子,从当下跳脱出来,在虚幻的表象外拓出一片神的空旷,开显出一个纯精神的心灵世界。如何完成这一超越?邹明的策略是:赋予母题以具象、抽象共居一体的半抽象结构,用以完成乡居、都市景观的意象性重构。显而易见,无论是对题材、母题,还是对作品的语言而言,这都是一次盛大而庄重的涅槃:乡居、都市的表象在笔墨不断地结构中渐次消失,而孤形绝状,触毫而生,恍惚奇象,喷涌而出,一个涅槃重生的景观,一个超越表象的廓然境界慢慢浮现出来,最终在隐喻的层面上自我凝聚为一个世界。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水墨”、“当代水墨”还未正式定名之前,邹明就开始了当代水墨的探索,无疑,他是当代水墨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近30年的笔墨实验,不仅让邹明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亦使他在结构、叙事、造型、意象摆布等方面具有了非凡的掌控能力。比这两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一直保持着卓越艺术所拥有的那种神秘的原创性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邹明的笔墨体系特点,那么,似可以这样说:结构精谨而勾染宽博雅正,筑空灵精逸于古穆深邃之上,既优游不迫,又气势争折,所有这些炫目的元素,共同构成了邹明笔墨的美学风格。

在创作实践中,依据母题表达的需要,邹明或先泼后画,或先勾后染,或亦勾亦染,多种手法变换交合。邹明的用笔,可称为虚化性用笔,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毛笔散锋虚染的特点,一笔之中见墨气飞白,空灵中半含皴意,有力有韵,且潜气内转,边缘在有无之间。对于老屋、古巷、老门、断墙、土地等物象的营构,邹明往往以矿物质颜料与水墨混融使用,或薄染,或厚敷,放任色墨在宣纸上的渗透、流淌和浸漫,形成墨彩的掩映互衬,局部施以皴擦、点厾,再以小心翼翼的晕染做整体性收拾,使画面渐至苍润,归于浑沦,获得润泽如玉般的半透明效果。最值得称道的,是邹明的泼墨、泼彩:在墨、彩中混入明胶、茶叶水、敦煌泥等,依兴而为,随性而泼,墨、彩与综合材料的自由分合、聚散,出人意料地形成或斑驳诡谲,或空灵恍惚的偶发性图式,“譬翕张而气作,犹吹煦而传声”,其舍形悦影的图式营构,焕发出一种摒落筌蹄、水流花开的道机禅趣。那些置于泼墨背景上的老屋、古巷、断墙、老门以及都市,仿佛从太古的梦幻中浮游而出,一如涅槃后的重生。其间涵蕴,迥非寻常意境,令人味之无极,低徊无尽。

时至今日,新水墨正以不阻遏之势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它的新标准、新形态正寓于一浪高过一浪的笔墨实验中。作为这一伟大进程中的一员,邹明以中西互融,古今互见的机敏判断,开拓出了别具一格的当代水墨路径。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去估价他,都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他所积累的当代水墨经验,所建构的笔墨体系,是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同时,他在乡居、都市两个母题创作上所表现出的新人文主义光彩,亦让新水墨探索具有了方位感。归根结底,在这个全球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此消彼长的复杂时代,邹明的作品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一丝烛照这个世界的光亮,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

画展展出邹明近年来在新水墨领域的一些探索,由综合绘画、写生路上、大漠胡杨和水墨水乡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有部分是他2015年在中国美朮馆个展的作品,更多的是近年来他坚守写生与创作并举的画作,无论是从作品的尺度、还是数量上看不能不令人称道,还有画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尤其是近年来他一直坚持行走写生路上,画了近千幅水墨写生,不断探索与发现,体验与思考,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真诚与执着。

读画,品味其中,会有一种来自艺术的感动。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中国美术报总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既是影帝又再获博士学位,活该你红一辈子!盘点其成名电影
  • 霍金预言2600年人类需寻找新家园,师父是怎样看待世界末日?
  • 微信还款将收费?小利来支招儿!
  • 花钱如瀑布!少年三月内偷划母亲约40万存款
  • 提前上班被开除 老板给出的理由太奇葩...网友吐槽:那我只好提前下班咯
  • 赵薇夫妇遭处罚 “娱乐圈股神”被关“小黑屋”(通俗版八卦始末)
  • 11.9 盘后小结:中美2535亿大单,哪些个股收益?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这些高学历明星是怎么“毕业”的?
  • 霍金预言2600年 100年进入外太空 2600年地球变火球
  • 曝柯震东劈腿辣模 柯震东2017现状遭扒
  • 3个月偷划母亲40万打赏女主播
  • 创纪录!中美签署2535亿美元大单
  • 王力宏遭疯狂女粉丝攻击丨世界上奇怪的人还真不少!
  • 乐视员工获刑4年 家贼难防!内外勾结植入木马倒卖流量
  • 刘国梁下海经商了!
  • 宿舍比拼一字马,为什么我看的是别人家的宿舍,羡慕不来
  • 提前上班被开除 每天提前2小时到公司 最终最开除
  • 播报 | 微信还款将收费,苹果X拍照竟然101分!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否认内地餐饮代言,将追究被侵肖像权事件
  • 王源17岁生日获100多位明星祝福,你知道源哥最想要什么样礼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