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宇宙生命缘起,生死轮回原理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

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里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于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

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着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庄子最为著名的两篇,逍遥游关于人生态度的阐释,而齐物论是关于道家辩证思维的阐述。

01(((0)))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为什么叫“齐物”论呢?什么是齐物,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相同,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而体现“齐物”思想的,就是著名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句话了。这有一个简短的故事。

原文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意思是,南郭子綦(一个杜撰人物)靠着椅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自身。颜成子游(也是一个杜撰人物,是南郭子綦的徒弟)问老师“你这是怎么回事呀?,形体不动就像槁木一样,难度心神也可以让它如同死灰一样吗?您今天靠着桌子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呀”, 南郭子綦说“你问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说过地籁;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这里“籁”表示萧,是一种中空乐器,人籁就表示一种人演奏的声音,而天籁则表示为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意思是说,一般人能听到人吹的萧生,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天籁之声。所以庄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并不是一种消极怠慢的态度,而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02(((0)))

在儒家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而在这里,庄子将情绪描述的更加细致入微。庄子用了“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12个字来描述了人的情绪变化,欣喜、愤怒、悲哀、快乐、忧虑、叹息、反复、恐惧、轻浮、放纵、张狂、作态。

庄子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有的人跟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有的人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人疏怠迟缓,有的人高深莫测,有的人辞慎语谨。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

这些情绪都是反复无常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一切都是正常,就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意思是说,人的这些情绪变化,就像大自然的变化一样都是正常的。“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释然吧,一起都是偶然如此,不用太过在意。

03(((0)))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的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

而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意思是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两者其实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个“真宰”存在,但是又找不到它的迹象。而这里的“真宰”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家思想中,道在一种变幻莫测的存在,到在一切事物之中,也高于一切,是万物的初始和本原,也是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关于万物的相互相成,庄子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他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里庄子说万物相互形成了“彼此”,而“彼此”都是相对相生的,是否因果会相互转换。比如你可以“手指”来说明手指是手指,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证明”或者“证伪”来证明它的存在,这是一种辩证思维。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一句很关键,体现了庄子和道家思想的智慧。

其中“莫若以明”之“以”字当训为“已”。“以”、“已”二字在古代互相通用。“明”字,当如下文所谓“劳神明为一”中“明”的意思,即指智慧、认识活动而言。因此,“以明”即“已明”,亦即“止明”、“去明”、“弃明”、“不用明”的意思。这是说,"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要人们抛弃一般世俗人运用智力去分别是非、彼此的那种认识活动,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彼此之分的所谓"常"去加以认识。换句话说,世间万物的是否因果都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不要自以为聪明,从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去理解。

这是一种抛弃以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庄子能领略这样的智慧,显然已经非常了不起,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自信等都是人性显著的特征,是隐藏在人性底层的基因。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评价、判断和决策,这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误区。

——谋略国学帝王之师爷-通才伯乐总括论述译注! https://t.cn/R2Wx8K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看的书有很多心理学的(因为有一个好朋友在华师学心理,自己觉得自己完全待不下去的那段时间,她曾邀请我过去散心)然后都是些名著什么的(算是补补初高中不学无术的债)。
  •   一、中国出版印制的有关文献  ♦外地出版的有关“五三惨案”的文献  最早反映蔡公时被害场景的绘画  熟悉济南“五三惨案”史实的人们都知道,在1928年5月3
  • 我的小王子今晚生日會圓滿結束( ̄▽ ̄)/我的阿姨軍隊們陸陸續續地趕過來就為了看小muaji,大家都像追星一樣從見到muaji的那一刻開始相機就沒有關掉過,內存都
  • 4.我的乔妹儿真的玩得还️️️5.瑶妹儿的新皮肤可爱极了 我送了姐妹!3.快要飞去见姐妹们啦!
  • 现在是北京时间5月3日0点38分,我将游戏时间停留在了5月2日早上8点,蜜拉是个夜猫子,她的口头禅是月亮,早上喜欢跟我一样睡懒觉不起床,睡吧蜜拉,睡吧,这座岛的
  • 就当是在脸上画了很多幅画吧[鲜花]下一次回味的时候会重燃热情的[鲜花]我这人比较容易放弃 但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还依然放不下的就是人生里重要的东西啦[鲜花]【血型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人造草坪运动场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各个大学、中学以及小学都铺设了人造草坪足球场,很多的体育爱好者也投资兴建了足球俱
  • #GR战队[超话]#完全睡不着啊啊啊啊啊[抓狂][抓狂][抓狂][抓狂][抓狂]感觉像看着娃高考的老母亲,内心激动兴奋紧张担心[抓狂][抓狂][抓狂][抓狂][
  • 网友:至少应该24小时以后再收费】近些年,智能快递柜在小区、写字楼附近遍地开花,它能够提供24小时自助取件服务,让我们收取快递更加便捷。目前,多地丰巢快递柜已公
  • 同时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专业队伍分成2个小组深入到26家企业,通过散发知识宣传单、开展健康咨询和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复工返岗的干部职工基本掌握了如何预防职业病的
  • 之前所说的我把情绪戒掉了我觉得只是年少时的一种逞强,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要说出来让外人觉得自己不会被那些影响,刀枪不入的感觉。但心里一直有那种情绪在,而现在坦然的说
  • 我国的国家森林步道起步较晚,2017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了推动我国的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体验需求,第一批规划建设了5条国家森林步道(秦
  • 汽车行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中,《逛街》栏目特色板块“主播探店”完美契合客户投放需求,为长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摊手]【红旗披上身 国货当自强】华泰推出宝利格爱国版
  • 娇娇说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们要做的是两年后的高考啊#作业[超话]#高考英语138 郑大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厦门大学保研 有家教和教师经验 以帮助你提分为目的 诚
  • 【为什么和其他基督徒一起领圣餐是宝贵的?这样的分享与记念如何提醒你耶稣那牺牲的爱?】 [耶稣]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
  • 就算是对这世间最后一次仁慈,我也希望看到鲜活的你,不求名利,不卑不亢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对于水军的恶意引导,你也未曾有积极的维权。
  • ![心]..喻言,呜啊我的大狮子 有野心,进步很大,有野心的你不会止步于前,对自己这么狠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我爱大狮子 ,喜欢你对自己的那种狠,由内而外的独特
  • 因为经历过失败的感情也知道身边朋友遗憾的感情 所以现在更加珍惜和邵宇锋的感情 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表达我有多爱他就是 为了他我愿意放弃所有吧 全世界可以只围着他转
  • 天大地大坐一圈公交车环视这个城市今天一个人坐的公交车嗯昨晚将近崩溃毕竟所有的东西一起来了嗯今天和老板副总一起来广告公司听了一个方案大致上还算可以嗯然后跟他们告别
  • 深夜胡话,起床后删 …让我来康康相册里有啥有意思的登西 分享高三的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作文? 哦想起来呃这字我现在也看不懂 其实我很喜欢高三的语文老师,他就,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