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照、觉察、觉知、觉受在体验上是什么关系?又怎样运作?
唐朝,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僧人眼见幡动,见幡动者,为意识;另一僧人因幡动,而推理有风动,言风动者,为思虑。
意识与思虑,互为因果,意识在前,思虑在后,思虑储存意识分别,概念相续形成记忆,记忆带动意识,对六根尘境组合,分别取舍而成世界,故而,无论是说风动,还是幡动,都是意识分别,牵引头脑记忆所现的名相,因意识并无自体,故名相本无实性,如沙漠阳焰,如水中倒影,皆幻有而非实有,故言风动、幡动者,皆属梦中说梦,执幻为实。
僧人眼见幡动,意识分别继而说幡动,说幡动者必有见幡动人,见者为谁?非意识,而是意识深处的清醒,因为有清醒,而树立意识分别诸相之明确,若失去意识深处的清醒,则意识必为所分别诸相所转,那么,意识到风动,风动就成了意识,成为固定风动概念的意识,绝无可能转化为,分别到幡动景象的意识,你能同时意识到风动、幡动,就证明你的意识,并非幡动,也非风动,幡动风动都是你意识所现的分别结果。
佛法修行有“粗,细,精,微,妙,觉,寂”几重境界,对应心灵“色,受,想,行,识,觉,自性”诸层差别,诸法唯心所现,依心灵觉醒程度,现本性圆满如意,方便而假说如来“法,报,化”三身庄严,法法不离心,是名说法;心法不可得,是名究竟义。
意识,与所分别诸相是一体的,而意识深处,随意识所现,却不被意识改变,见概念诸相,却不被概念沾染的清醒,却不会被意识概念,蒙蔽了祂无挂意识,无染诸相的清醒。
清醒并非源于意识,清醒是心灵的觉知,在肉体中展现的纯澈身光;意识若失去心灵愿望的推动,则意识就失去了对六根,外界分别的动力,虽然意识分别的能力健全,可是意识并不会主动去分析世界,比如,一个人遭遇重大事件的打击后,心灰意冷,对人生世界彻底绝望的时候,他的意识依旧健全,可是意识本身,拒绝对外界产生任何的分别,这是心灵的愿望左右了意识的能力。
再比如,一个人在绝望的困境中,忽然获得了解救,巨大的喜悦,重生的希望冲散了他其余的想法,或许他的肢体支离破碎,或许他依旧危机重重,可是心灵深处的巨大希望伴随喜悦,操控他的意识,遗忘了客观环境,心灵只看到获救的希望,难道困缚他的险境不存在吗?难道他的意识丧失了分别的能力吗?都不是,而是,意识分别的根源在于心灵觉受,是心灵觉受的体验,在推动意识,因心灵所渴望的方向,对外界环境进行分别取舍。
既然意识仅仅是心灵达成愿望的工具,放下意识这个工具后,我们将可以看到,推动意识工具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觉受对六根的体验,形成了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感受,其中,心灵对意根的体验,呈现出意识分别,形成概念记忆,当心灵不再体验意根,则意识就不会去分别内外境界。
意识取舍外界,分别形成概念,概念牵引意识形成思维,思维裹挟意识,对外界名相分别的确立,形成世界与虚空的认知,以及认知世界的自我,此为“色阴“。唯色与空,为色边际。
心灵体验,是意识分别的源动力;构成体验的,是心灵细腻觉受,觉受攀缘肉体六根形成对世界的取舍感受,感受牵引觉受,在心灵觉知中形成了冷热、触离等分别感受,此为“受阴”。唯触与离,为受边际。
体验若舒缓轻柔,放松清淡的心,对意识思维的放舍,舒缓的心灵中,感受自然柔软清淡,纯净净化了体验,清澈的心灵中,觉知从体验感受中澄清,觉知自然明晰,明晰清醒的“觉知“,对思维念头,意识取舍,觉受情绪的静观,就是“觉察”。
体验感受犹如海浪,海浪升起于海水,海水是心灵感受深处,构成体验的细腻觉受,觉受对于所觉受对境的取舍,形成了心灵对存在的形态认知,认知固化了觉受,固化的觉受折射认知,认知分别觉受形成“想“,譬如,你想起酸杏,记忆概念牵引觉受体验,形成感受境界,你会不自觉地流口水,觉受牵引认知形成体验记忆,此为“想阴”。唯忆与忘,为想边际。
若心灵节制欲望,不被欲望体验裹挟的心灵觉知,逐渐清醒纯净,清醒心纯光灿烂,觉知脱落善恶对错之体验,就是“觉观”;清净心赤裸完整,脱落情绪欲望之我执,宁静纯净的心灵,舒缓明澈,不随身心欲望摇摆,透明通透的心灵,能“观照“身心烦恼,观察自我意识,却不随自我意识,身心体验迁流,心与世界同体,光明清澈无边无际,此为“行阴”。唯生与灭,为行边际。
觉受犹如构成海水的水分子,是心灵对存在的分辨,心灵对存在的认知,呈现觉知,觉知是空间的缘起;心灵对存在认知的感受,就是觉受,觉受是存在感的延续,存在感即空间,空间波动形成了时间,时空是心识觉知所呈现错觉,错觉相续形成了世界众生,故而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灵纯澈光明的觉受中,是心灵觉知,因分别存在,而由存在感构建的幻觉体验,当觉受清净后,心灵觉受中的纯澈光明,脱落了所觉受的色声香味触法诸种内境,当体验感受境界融化,觉受不再被体验蒙蔽,觉受深处细腻的心灵认知,也就从体验觉受中解脱,体验分解熄灭了,心灵极深处的觉知,也就失去了取舍的对境,犹如看到烟花的眼睛,当烟花熄灭于虚空,被烟花所迷惑的眼睛,也就觉醒了原来的清澈纯明。此乃为“识阴”,唯湛入与合湛,归识边际。
觉受体验波动,是心识对存在的分别相续,犹如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海浪平息后,大海就展现出来完整的原貌,识阴并无本体的存在,仅仅是觉性一念困顿,一念错觉,执幻为实,执即分别,实则存在,分别心蒙蔽觉性,错觉分别而有生,依行阴光明川流不息,呈现识阴广袤虚空不动,依生而有灭,宇宙万物生灭,相续轮回而固化了最初蒙蔽觉性的那一念,那一念就是识阴存在感,心识对存在的认知,当心识对所认知的存在体验熄灭,失去体验支撑的觉受融化后,觉受分解,则连带确立觉受的觉知,也一起分化瓦解,觉受融解则觉知熄灭,错觉熄灭则觉性本明。
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犹如白云熄灭于虚空,虚空湛然无挂,无生无灭,无挂无碍,虚空无体性,无需白云去描述;犹如湖水倒影虚空,虚空原本无相,湖水蒸发消融,虚空本不可得,本无湖水倒影解释的虚空。
觉性无生,故而无灭,无生无灭,则无挂无碍,如水中阳光,水流湍急光明不动;如云中虚空,云起云涌,而虚空无生,如光中之明,纯明无杂,熄灭身心疑惑,疑惑尽灭是名觉;觉性无挂,随生灭妄想,而熄灭生灭分别,无来无去是名空;空性无得,随顺因缘相续,而无所生,于如幻身心中,无取无舍,离幻即觉;故觉性即法界,法界本心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生灭幻灭觉心不动,因缘诸法性空无得。
心性本来明晰三世,觉性原本普照十方,心随诸幻非幻不动,心随诸法无取无舍,无生无灭本来圆满,无垢无净原本庄严,身心妄想性自空灵,明晰心无染觉知分别,湛然心无挂体验觉受,念起念灭如雁过寒潭,影过不留觉性明澈,是为“觉照”。
觉心即妄心,妄心不离觉,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寂灭,当下即“圆觉”;寂灭不可说,如来不可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无挂是圆满,念念清净是如来;故禅宗祖师,终日吃饭未曾吃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沾一粒尘,故而佛说: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一字,故而佛说:止,止,止,我法妙难思!
不可说,当下清净十方,无所得,遍满微尘宇宙,随顺圆满,了了清净者,为“寂照”。

【净空老法师开示 慧远大师见佛三次都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下面说,「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这个地方要记住,一念才能入佛境界,二念就不能。八万四千法门,一门就能入,二门就入不进去。好像一个大殿,厅堂有很多门,你从一个门走,不管哪一个门,你都能进去;你想从两个门进去,你就进不去,从三个门、四个门更没指望。这是佛在经论里,大小乘讲得太多太多,奈何我们不相信,我们偏偏要学好多门,广学多闻,结果一门都进不去,永远在门外。比锅漏匠差远了,锅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会,他进去了。我们自以为比他强,我们搞一辈子都进不去,人家一句佛号进去了。这是什么?一念。记住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聪明的人,真正是弥陀弟子,没有别的,就是一念,只要他一念,这个人是真佛弟子。念到妄想分别执着很淡薄的时候,那一念就有可能跟佛感应,佛就现身给你看。现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给你做证明,一个是接引你往生。我们在慧远大师传记里面看到,这是初祖,他老人家在世,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第四次见到是接引,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从来没有向人说过。如果喜欢向人说就见不到了,为什么?那还有妄念,你名利心没放下,向别人标榜我功夫不错,我见到佛了,你们都还没见到。你心里头有染污,你心里头有高下,自以为比别人高。这样学佛的人,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没有慧远大师那么老实,慧远大师见三次都不动声色,若无其事,这是有定功,这是有智慧。有定功,如如不动;有智慧,观机,没有到说的时候。什么时候说?往生的时候说,说完了就走,这是正确的,没有麻烦。说完了不走麻烦很多,人家把你当神看待,对你恭敬礼拜供养,你也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就退转了,那就受害了,贪瞋痴念头一起就退转了。重视、着重在一念,一念就入佛境界。「无量光明,普周尘剎」。入佛境界就入常寂光,自己变成常寂光了,加入常寂光里面的一分。「三涂六道同时解脱」,全不见了,一片光明。在佛的境界里头,三途境界没有了,全是常寂光,但是造作三途罪孽的人在不在?在,他还在那里,他要是有感,佛立刻就有应。只要三途众生想到菩萨、想到佛,那就得善根发现,他一想,佛就现身,菩萨就放光,他就能离开恶道。所以「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这个诸就是诸菩萨,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都见到了。「即今末法众生」,这讲到我们现在,说到我们自己本人,「但能入此法门」,你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遇到净土,遇到这部经典,「不离当念,疾得见佛」。我们能不能见到佛?能,只要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句句佛号都跟阿弥陀佛相应。在理上讲,当然有感就有应,那我们想见佛,为什么佛不现前?就是刚才说过的,我们这个感里面有染污、有分别。这个染污就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它们障碍,如果能把分别执着放下,见佛就不难。《华严经》上有一句偈子说得好,「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大圆镜能照,摩尼珠也能照,他照我、我照他,他的镜中有我,我这个珠中有他,自他是一不是二。「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这个佛躯就是佛的法身,没离开。完全是真相、是实相,是事实。「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自己不能见自己,自己眼睛见不到自己的眼睛,道理就在此地。但是这首偈子非常妙!诸佛不是一尊佛,不是说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就像大圆镜,我身在大圆镜当中,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中。这就像现在我们房间的灯,这十几盏灯,灯都打开了,每一盏灯的光融入一切光中,就像这个相,分不开。虽然分不开,还是各是各的光,你看我们熄一盏灯,这盏灯的光没有了;打开这盏灯,这个光跟其他的灯光融成一体,是一不是二。这个现象就在眼前,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体会,原因是我们有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佛把它分成这三大类,我们这三大类的烦恼具足,所以障碍我们见佛。见佛实在讲不是难事,只要障碍解除,消失了,诸佛现身现土,很自然的你就见到。
文摘恭录自—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八七集)

53. 七处征心之一:我们这个心是在身体之内吗? |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全集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53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这一段文,阿难就不是直心答出来的,这是弯曲心。怎么说呢?阿难被佛这么一问:“心在什么地方?眼睛在什么地方?”啊,这时他手足无措,不知怎么答好!但是不知怎么答好,也就照着现在的状况来讲啰!
阿难白佛言:世尊:于是阿难对佛说:“世尊哪!”相信这时候,阿难说话的声音是很小的,不会很大的。为什么?他自己没有把握,不知道是对不对。不过他就知道这么样子,就照这么样答;好像又想要说,又不敢说的这样。你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一定是这样的!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这世界所有十类不同的众生,就是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金刚经》上说的,本来是十二类的众生,那么现在就单单讲这十类异生。这在后面的文分析得很清楚,所以现在先就这么讲一讲。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这十种的众生,他的心都是在身里边。什么叫“识心”?就是生灭心,就是分别心,分别计度。阿难不说他自己,而说十类众生,因为恐怕:若是和其他众生不同呢?
所以他说:“这十类的众生,都是这样子嘛!不是单单我阿难一个人!”这里边,就包藏着一种狡辩的性质,说:“这不是谁都知道吗?这个心就在身内嘛!”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纵观”,就是纵目远眺,往远了看一看。我现在把头抬起来望一望,详细看看,世尊!您这青莲华眼,也在佛的脸上。
佛的眼睛生得光明修广,很长的,好像青莲华,所以叫“青莲华眼”。这无形中阿难就是驳嘴,说:“这怎么还要问我呢?这眼睛在脸上,心就在身里边,都现成在这儿嘛!”但是他没敢正式公开这么讲。
阿难说是:世尊!您的青莲华眼,也在您的面上,那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我阿难现在观看眼、耳、鼻、舌这四种东西,也只是在我面上。“此”,就是这个。什么呢?眼、耳、鼻、舌这四种;它们是在外边,在面上,很显明的可以看见,所以叫“浮根四尘”。
如是识心,实居身内:我现在再想一想,我这个分别的识心,能知道好丑善恶的识心,实实在在地,是住在我的身里边。这是阿难这么样答覆佛所问。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佛告阿难:佛听阿难说他的心在身里边,眼睛就在面上。佛先不答覆他这个问题,又问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你现在在佛的讲堂里坐着,你看一看战胜太子这个树林子,现在在什么地方啊?佛不答覆他“心在内”对不对,反而又来征问他,这是佛设的问难,来更正阿难的思想。
阿难听佛这样问他,就答覆了。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重楼曰阁,就是在房里头再加上一层;广东话叫“阁仔”,正式的文言,就叫“重阁”。
这栋大的重楼,这么干净的大讲堂,在给孤独长者这座园子里边。今祇陀林,实在堂外:现在您所说祇陀太子这树林子,确实在这讲堂的外边。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释迦牟尼佛听见阿难说,他的浮根四尘──眼、耳、鼻、舌这四根,生出色、声、香、味这四尘,就在面上,证明他这个识心在身里边。
佛就问他:“你现在坐在这讲堂里边,那祇陀林在什么地方?”阿难就答覆佛:“这个清净讲堂──我们大家住的这栋楼阁,在给孤独园里边;祇陀太子这个林,是在讲堂外边。”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佛就又对他说:“你现在在这堂里边,首先看见什么?”这是问他,因为他说心在身内。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就答覆佛:“我在这讲堂里边,首先看见的就是佛──世尊您!其次我又看见大菩萨、大阿罗汉这些听众。我像这样地看,先看里边,然后再向外边一看,才看见外边这个祇陀林和给孤独园。”“瞩”,是望,也就是看见。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佛问阿难:“你见这祇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么看见的?为什么你看见?你说!”这好像佛一趟比一趟不讲道理,但是这里头有深意啊!我们若往深的一研究,就知道了。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阿难又答覆佛说:“这大讲堂,因为门也开着,窗也开着,所以我在堂里边,就看见外边的东西──看见这祇陀林和给孤独园。”“户”,就是门;“牖”,是窗。“开”,是开开;“豁”,就是豁然通达。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这一段,就是佛设一个问答,来反问阿难。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佛告诉阿难,假如就像你所说的这样,这个身子在讲堂里边,因为门、窗都开着,才能看见外面的祇陀林和给孤独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也有一种的众生,他在这讲堂里边,看不见如来,单单就见到堂外边这林园,有没有这么个道理呢?“亦有”,就是也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就回答:“如果有人在这堂里边,看不见世尊,而单单见堂外边的树林子和泉井,没有这样子的,不会的!他若身在堂里边,一定就会看见佛的。看不见佛而能看外边,这是不对的,没有这个道理。”这很决定地就答覆了!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阿难!汝亦如是:阿难这样答,说这不对的。佛就告诉他:“阿难!你就是这样!你就像这个众生,在这堂里边看不见佛,只看到外边。”佛说“汝亦如是”,就因为知道阿难还没领会到真心的本体是什么样子,还是在妄想心、识心上用功夫呢!所以佛就又说这一段文。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你的心灵,一切都明了。说“人为万物之灵”,这心为人的万物之灵;“汝之心灵”这个“心灵”,还是那个识心。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假如你现在所明了的这个心,你说它实实在在,在身内的话。尔时先合了知内身:这个时候,你先应该知道你身子里边怎么样。
“内身”,就是身内,身子里边。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颇有”,就是能不能有。什么样呢?有没有这样的众生,先看身里边的东西,然后再看外边的东西呢?这又问阿难了。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你说你这个“心”在身内,“见”在眼睛上,那你应该眼睛看见,心里就知道。那么你心在身内,也应该知道你的心、肝、脾、胃是怎么样,你应该看得见!
即使你看不见里边的心、肝、脾、胃,那么外边这个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爪”,就是指甲。“发长”,是“长”(音掌)的意思;不是“长”(音常),不是长发披肩的,任它一天比一天长长了。
这个指甲每一秒钟生长多少,这个头发每一秒钟生长多少,甚至于你这个筋转动、脉动弹,也都应该知道的。可是你为什么不知道呢?为什么你里边看不见?外边这些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你也看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你一定说是里边不知道。那么你的心在里边,里边的事情都不知道,你怎么又知道这外边的事情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是”,因为这个;“故”,所以。因为这个,所以你应该知道。知道什么呢?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你说:“能觉察、分别、思量、明了的这个心,是在身子里边。”
你这个理论,是不对的,是立不住的。佛用种种的比喻、理论来形容,然后现在才正式答覆阿难:“这个心在内,是不对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五月三十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现在这是讲“七处征心”。真心是无在、无所不在的,它没有一个处。所以你说它在内也不对,在外也不对,在中间也不对,在什么地方都不对;可是在什么地方都对。
有人说,这有点冤枉阿难了。佛对阿难这个问,只差一点点,就把阿难问得理短辞屈了,“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
在这个时候,佛看来好像强辞夺理,可是你仔细研究,佛说的话里头有真理!我们这是显现真心,显现这个本有的智慧。
阿难尊者一向多闻,而不在定力上、戒力上、慧力上用功夫,就善于博闻强记,所以佛在这个地方,就是追,所谓“赶尽杀绝”,教他:“你记得那么多,到时候看你有什么用?”就是在这一点!
佛对阿难说,你说你先见我如来,次观堂外;那么你应该把你心、肝、脾、胃也都看见了,可是你不能看见。那么不能看见,外边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
现在又提出这个发怎样长的,指甲怎样生的,筋络──这血脉怎么样跳动,怎么样流转,为什么你也不知道呢?
所以这就是追!追他干什么?这就是要追得他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到这个时候,就“绝处逢生”,这也叫“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就逼得他“理穷辞尽”,理论也没有了,辞也没有了,说不出来了!就用这个方法,来逼着阿难开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她这是这样批判我的:你还说你爱国,也不能说你不爱国,就是你爱国是怎么爱,你也不懂,你爱的什么国,你爱国应该了解这个国和人……她激动地说了半天,最后摇摇头,表
  • 2. 开箱杂志/煤/JShop 主要是nabe的barfout,dt的eye ai,abe的anan,还有点皇的场限和genki的野球大会3. 我的自動回覆ww
  • 我本分工作,配合防疫,奈何还是被接触到,“冤”这个帽子真是扣牢了,被强制消费,各种打电话寻求帮助,奈何小小市民人家根本不放在眼里,上级领导就像玩皮球的高手,没有
  • 100公里处开始修整,股四头肌开始有了感觉,就近安排午饭吧.来大密云水库鱼必须安排[嘻嘻],一条大鱼,一份大拌菜,两瓶啤酒齐活[挤眼]。10月3日18:10-1
  • 共演还有三浦友和、船越英一郎、山本耕史等,主题曲为King&Prince的《ツキヨミ》将于10月21日开播。#海外影视速递# 高桥光臣、松本若菜将在平野
  • 从爱一到爱五虽然我不记得多长时间了,但是只要爱一到爱四播出过我就一定会看,那时候我还记得是过年我和几个小伙伴争着抢着看爱情公寓,多么美好的一段时间呀说过去就过去
  • ”金鞍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国带着记者走进一处正在修缮的石板房内,述说着自己的儿时记忆:“这里是刘家村落,是整个鞑子梁的第二道梁,过去这里是前厅后院连片建设的,能够容
  • 你说这还证明啥证明……最后贴一些图吧,都是ai绘画,有一些是我做的,有一些是群友#微博新知博主#心心问:等你老了,你这个手机还在不在?我还不会赚钱我回答:等你长
  • #日本[超话]##日本旅行##日本购物##LOVELYZ[超话]# #柳洙正[超话]# #万能少女柳洙正# 220421 [ESQUIRE Korea]«或许我
  • 也正如做梦,睡得太熟太沉,一直都会在梦幻中,忽视或耽误了现实中的事情,睡中有醒,才能让人有时间思考真正该做的事情。世界太复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透,也不是所有的
  • #王一浩[超话]##王一浩[超话]# 实力歌手王一浩❗实力偶像王一浩❗✨可爱宝贝王一浩❗✨模范爱豆 王一浩❗✨可帅可甜王一浩❗✨顶级vocal王一浩❗✨独一无二
  • 很不舍,可是这样来来回回的伤害,已经让我筋疲力尽了!也许你不愿意去呢,你又不觉得自己是只汪。
  • 9月30日,玉州刑侦大队经过将近半年的经营,成功抓获系列入室盗窃大盗宋某,破获案件14起,涉案金额近20万元,打击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1月份以来,刑侦大队不时
  • 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年的一起玩的小伙伴中,有一个家庭条件比较不错的家伙,他竟然让父母给他买了一个「萨克巨人」那是一个紫色的大家伙,是可以变成蝎子的「基地金刚」。但
  •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 “设防大于预报”面对当时贫困的张北震去区那“干打垒”的房屋,回想1976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降临在一座没有设防的城市发生,这对于建筑设防的重要性自然不难理解
  • 例如第十八回为“二九”之数,写元妃省亲;二十七回为“三九”之数,即写宝玉与众女儿入园、葬花;第三十六回为“四九”之数,则写“梦兆绛云轩”“情悟梨香院”;再往下数
  • 五月的第一天今年的五月来得格外快一些但依旧是闷闷的热热的 夏天真的要来了呀 是穿小裙子的季节呀上午起床就去了哥哥家一出门一股热气记得我上次出门还是毛衣今天就成
  • 伍咏薇21岁时嫁给51岁的媒体人练海棠,结果婚后仅仅13天,丈夫便离奇去世,而伍咏薇也分到了900万遗产,便被人怀疑其与丈夫去世有关系。毛阿敏她的丈夫解直锟是中
  •   建议时常多思考一下:    依赖性强 总把别人当作万能的生肖  趋炎附势 谁好就跟谁混的生肖男  有能力 对一切都信心满满的生肖  心存善念 这些生肖的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