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屠尔佳哈】老子列传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太史公评: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
韩非揣事情,循埶理。

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道家】

【道法自然】
【知难行易】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

【神与形】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屠尔佳哈】

司马迁是儒家董仲舒的弟子,那肯定是笃信儒家的,对道家难免有贬低之嫌,他认为道家的《道德经》就是文词深奥难懂,实际上,做到很容易,如果容易,为什么信儒家的多,信道家的少?因为道家要求的更难做到!

【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为而不争】【上善若水】【仁爱百姓】【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身作则】【无为而治】

【老子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这就是司马迁认为道德经容易做到的依据吧!但这就像道的定义,我的道德经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就像道,似有似无,勉强叫做【道】吧!这句话的意思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讲的道理,其实很好做到,但是为什么没人做到!即使我说的话,讲的道理都是有根据的!诗经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稀】……曲高和寡……

【则我者贵】

闻过则喜……要珍惜你身边批评的声音,这个则应该通责,如果你听不到批评的声音,首先说明你身边没有比你强的人,能比老子还高,还强,还厉害,那肯定是贵人啊!

【道德经】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文景之治与【道德经】

【道德经】圣人篇



二十二篇为君之道

【道德经】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夫物
或行或随;或觑或吹;
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道德经】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道德经】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应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道德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道德经】

和大怨,必有余怨;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坤宁##时镜# 好久没有看权谋文了,这本真的很精彩 谢危,圣人皮囊,魔鬼心肠 世人道他是读尽圣贤书,为朝廷鞠躬尽瘁,谁知道他是当年被逼死的定非世子呢,活着
  • #王源[超话]##圆圆的yy##王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王源# 温柔的月亮被揉碎成一撮星星 融化在你的眼睛里 「 」 #王源
  • 住在莫斯科郊外森林里的熊和狐狸,以卖白桦树木炭卖给伏特加工厂为生,但由于限酒令造成的伏特加减产而失业。于是他们打算制作俄罗斯传统的私酿酒萨马贡来大赚一笔……!
  • #刘宇宁第一次手写童话# 。#ipsa水乳代言人刘宇宁# 。。#摩登兄弟[超话]# 摩登兄弟刘宇宁 mdxd 刘宇宁 lyn [音乐][音乐]满海余
  • 盛夏天光,绿木苍苍。站在季节的背后挽一缕长风薄念,独自成景。劝解自己,惟有情怀,才能抵漫漫时光,既然在繁花深处写下一世情长也无法把一个约定演绎成圆满,那么,就在
  • #新西兰# #新西兰留学# 【准备好来新西兰读研究生了吗?现在可以申请啦!】#奥克兰大学# 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 #王源[超话]##王源海风吹##环球人物专栏王源说##王源百川高校声乐时空##王源电视剧灿烂# 想让时间静止,掬一捧过往徜徉脑海;想把时光揉碎,涂一抹未来荡
  • #动物餐厅# #壁纸# 在这次的动餐周年庆艺术之旅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瞬间正好被记录下来!看一看他们都在画展中做什么[好喜欢] 【兑换码】动物餐厅生日快乐
  • #自建房# 【女子打工10年攒28万,委托表哥在乡建房,看到380平方别墅懵了】广东清远,女子10年辛辛苦苦攒了28万,交给表哥建房,没想到一回去,380平方大
  • 【欧西早新闻】 #早报# #创业# #广州办公室出租# 来看看都有什么大事发生 [春游家族][春游家族] 国内快讯 1、国家医保局: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通过医保
  • 【組圖】:第46回報知映画賞頒獎禮 【作品賞】:『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瀨瀨敬久) 【監督賞】:前田哲(『接棒家族』『老無所依』) 【主演男優賞】:木村拓哉(『
  • 這3天的比賽真的辛苦了 回看松倉海斗之前所說 想要成為世界star。 感覺又距離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從2015年初次在現場 當時初日自己一個進場看 見到17歲小
  • 搜索发现,天涯的一篇帖子,一同回到2012那一年(配图是当时版面)#张新起# #张种树# #青岛原市长张新起被查# 。青岛人都是‘四自’‘三不’之辈!!! 楼
  • [浪]http://weibo.com/u/3800246419将船何处去,钓彼大回中。叔静能塔鼓桡,正者君名高难闲,余身愚终休。相将长无因算命星塔座额试随弱翁
  • 妈妈来信:微辣,你好。今天晚饭聊天儿子说起今天在幼儿园,他手在桌子上压,不小心压到小朋友的手,他说有跟小朋友说对不起,小朋友回答说道歉也没用,说了几次对不起都是
  • 诗,是夜晚的下脚料。 诗歌于我如锤棒,能迅速敲烂情感容器,感受力似洪水猛兽般宣泄不可抵挡。也只有在悲伤的晚上,我才能一口气读完整本诗集。面对诗歌,我是不纯粹的孩
  • 早上做完核酸去姥姥家吃的饺子,孩子们上网课,一坐就是一天,脑袋和身体都累,所以吃的不能对付。中午我做了一个裙带菜虾丸粉丝汤,听美食博主说这个汤补钙。锅包肉芡汁有
  • 极致温柔的文案~[心] 1、可老天就喜欢看满身遗憾的我们 2、她擅写月亮,却并不圆满 3、四季很普通,冷暖都是因为有回应 4、爱世间温暖万物 沿途为晚霞
  • 闲看 静思 解悟~~~ ​ 处暑出暑义,热去早晚凉。不知今年还如同,持续高温将退否?三才平衡无灾祸,人居中间有大用。若然仍不知敬畏天地,今后日子只得祈自福。
  • #阴阳师手游[超话]##阴阳师神启荒# 就是想叫大家进来骂骂wy,周年庆不想好好过了是吧[微笑] 这条或评抽一个花合战30,抽到小号重抽 sp荒加强至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