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 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 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不责人之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 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 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洪应明《菜根谭》

第五个主题是“咏物言志”。现在老是说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那都是题材,我这里说的是主题。山水田园诗里既有人生苦短也有伤春悲秋,也有怀才不遇也有羁旅情愁,也有咏物言志。不要只根据表面分类。

咏物不一定是静物,山水、田园、风景都是物。咏物言志,状景抒情,我们熟悉的很多山水、田园、风景诗,实际上都是言志的诗。

咏物的诗,只要是咏一类事物的,咏静物的,比如咏梅、雪、松、石、笔、壶、瀑布、山峰、动物、植物、艺术品等等的,这是一般意义上大家认为的咏物诗,那么基本上都是言志的。

什么志?儒士之志。那是什么志?基础是做人的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志,所以文人爱咏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等之类,都是说做人的品格。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冕咏的墨梅、于谦咏的石灰等等。遇到这种诗,不要简简单单说做人的品格,而是要联系儒家思想,联系儒士的特点去说。儒士的特点是什么?记住三句话,就可以知道儒士是一群什么人。

第一句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话: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当然这后面还有话。但就这一句,已经足够吓人。想一想我们自己吧,还在想着怎么赚钱,想着自己的个人价值,给儒士提鞋都不配。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第二句出自《孟子》,是孟子说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当然这前面还有话。但这一句,也已经足够吓人。儒士是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济世安民的,这一点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儒士,不管他表面上怎样豁达,这个志向都是忘不了的,因为这是誓言,是使命。

第三句出自《礼记》,也是孔子说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儒士追求的是大道,自孔子出,道统与政统分开,儒士就代表了一群只相信真理,可以面对任何势力挺胸抬头做人的人。不仅不事天子诸侯,也不事怪力乱神。

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读那些咏物诗了。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傲霜雪而独立,这个品格我们是都知道的。为什么有“香”呢?“香”就是好的、有益的、造福于人的,并不是孤僻、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因此“雪”与“梅花”对立,梅花因此而可以喻君子、儒士。

王安石以此自励,要做梅花那样的人,所以是言志的。其志不仅仅在坚强,更在于造福于人,而且还是不求名利,是为“暗香”,这样才是君子。这首诗的入声字用的很棒,每一个都用到位了,特别突出了梅花倔强的感觉。尤其是“雪”字一顿,与后面的悠长形成了情绪的对比。灰韵也选的好,压抑而开阔,与“暗香”吻合。

我们经常说的状景诗基本上也属于广义的咏物诗。歌咏景色而言儒士之志,这种诗也很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等。

但是这种状景诗,更多的是抒发儒士济世安民情怀的另一方面——任性自然。任性自然与入世行道并不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一回事。道法自然,入世行道的目的,本来就是使天下为公,使天地自然各安其位,所以自己先得任性自然,赞美自然。自己既已任性自然,就应该让天地万物都任性自然,不然自己的这份任性自然还是自私自利啊。这就是儒家的逻辑。

状景诗的主题多是任性自然,这个传统是由魏晋时期确立起来的。阮籍、谢灵运、陶潜、谢朓等都做出了贡献。其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多循此道。而任性自然,又归于儒士人格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又与其济世安民的使命有关。把这些看穿,就读懂了。

先说赞美自然的,比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是干嘛呢?描述了一个画面,是搞科学研究吗?不是。那是干什么呢?感受生命的可爱。这样一说,很多人就会跟朱自清的《春》之类的文章联系起来,说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等等。这么说也不是不对,但是没有说完。儒家的基本世界观是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物我一体,所以格物可以致知,由此可以修身养性,最终达到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朱熹注: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历代文人欣赏自然的态度。参赞天地之化育。杜甫面对春景,他可以有很多的描述角度、描述方法,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是这样的画面?说是描述的是“丽”,但整个画面所提示的都是安详。

太阳是“迟”的,好像不动了;花草是“香”的,好像四面笼罩;燕子虽然飞得很快,但是嘴里的泥是软软的;沙滩是暖的,鸳鸯是睡着的。而“江山”两字,提示他观照的不是这样几个小角落,而是整个的天地。

你要说作者喜欢的是春天,那就是简单的儿童心理了,其实作者在欣赏的是万物遵循天道时的安详。“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近真的被弟弟圈粉了,真的有实力又努力!#吴宇恒[超话]# 万万没想到 继偶练给小鬼打投过以后,时隔三年我又为吴宇恒成为一名光荣的打投女工!
  • 安慰朋友的文案|追不到就不追了你看哪个公主跟在癞蛤蟆后面跑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还可以经受一点风浪你不一定要温柔,但一定要自由海和日落不归属于任何人,但又是每个
  • #我的健身Plog# #健身##考研政治腿姐[超话]#迟来的报喜[兔子]谢谢腿姐,我也上岸了,作为一个三跨考生,还是一个已经毕业了两年的考生,能够一战上岸,我
  • #吸脂#术前情况:小姐姐是很典型的大腿脂肪脂肪堆积,外扩造成假跨宽,形成O型腿的趋势。姑娘在面诊的时候也诉苦说,自己用了很多方法,比如用保鲜膜包裹、穿燃脂瘦身裤
  • 除了“从宏大的时间和空间中截取一部分展示给观众看”的“叙事诗般的视角”还有将宇宙移民者时代的“宇宙世纪(Universal Century:UC)”设定为“新历
  • 所以,一个人每天在激励自己的时刻,可以“觉今是而昨非”可以效法圣贤而“见贤思齐”可以立志“奋发向上”可以发愿“不达目的誓不休”可以读名人传记,“与古人为友”可以
  • 无论小白和小马的演绎还是故事剧情的不落入俗套,都让我极度舒适。无论小白和小马的演绎还是故事剧情的不落入俗套,都让我极度舒适。
  • 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明白本汪的深意………2018年11月7日,本汪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内心世界,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将自己的心意坦
  • 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剑风传奇烂尾了,最后少废点话,然后津和格里菲斯命中一战,还能封神,再这样烂展开,完全是在自己玷污自己了。但是女主在干啥,她在自我感动,而且自我
  • 嘎子真的太温柔了…我相信连格里菲斯在这个时候,也生出了想要依靠他的心思吧…“或许,这样依靠格斯也不错呢…”P3 嘎子终于意识到,自己追求的梦想,其实早都找到了。
  • 他指出,2021年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年,三道红线、两集中等政策对于具备管理红利的头部房企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广发证券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
  • 去年我收了一个三郎gsc的转单,但是到了补款期怎么也联系不上那位太太了,马上就到最后一天了,我都要放弃了[泪]心中苦涩然而今晚我刚把血源白金了,就收到了那位太太
  • 所拓古字,我多不识,但直觉以为其字高古,猜想是某青铜器铭文的清代翻刻拓本(因为其上有“北平翁方纲观;男 树培、树崑 侍”字样)。韦应物、韩愈皆以之为周宣王时代的
  • 这起事件令人震惊,一个走在放学路上的女孩,就在大白天被人掳走了,没有任何手段,就是等着女孩到预定地点,直接把人掳到偏僻的地方进行侵犯。警察顺着这些关系,基本上就
  • 民警随后对女孩和其家长进行了教育引导,希望她们要多交流多沟通,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原来,3月28日,桂林辖区内有一名14岁的女孩离家出走,至今还联系不到,家人
  • 即使过了一年多,还是觉得你们还在我身边。党员说好久不见我喔,我说:“因为她们两个都毕业不在我身边了,每一次我去七年的时候都会想起她们,所以不敢再去。
  •      哈桑衷心感谢中方自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向黎方提供的援助,高度赞扬中国向包括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表示中国的疫苗援助传递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
  • 「EXO九周年快乐」我一向三分钟热度 但是也真真切切地喜欢你们七年啦 你们曾是我枯燥生活的调剂 也许人会变感情会淡 也许以后会放弃 但至少我在过 记忆都是美好且
  • 如果说现在的很多素人明明不是科班出身却仍旧怀揣着明星梦,那么赵丽颖一定是其中很多人心目中的目标,她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成名也不算早,如今逐渐走向实力派,给所有人
  • 估计大家脚比较小,又只有男码的,所以我才抢的过吧[允悲](有点庆幸自己脚大)刚开始一直在刷新39.5有没有人没付款,然后蹲到了39的,但是觉得太小了所以没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