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观念,是将富与贵分开的。

人骨子里的那份贵气,是金钱买不到的,而是与家庭熏陶和个人素养有关。

真正贵气的人,都有六大特征:厚德、底气、守信、清静、包容、坚持......

古人云:厚德载物。

就是说人只要有好德行,就没有承载不了的事,相反,人无大德便无法成就大事。

古人告诫我们,要乐于吃亏,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成就事业。同时,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厚德之人,往往能用雅量容人。

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宏的气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

《道德经》:

“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厚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居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看到,作为的华丽、繁华,或者我们现在说的“名利”,本质上是浅薄的,不实在的,更非永恒的。

什么才是实的呢?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厚”,也就是厚德。

真正贵气的人,不会过度追求繁华、虚名,他们往往见素抱朴,返璞归真。

还是洪应明老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得好: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

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

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没有厚德,仅靠功名、机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为缺乏生长的土壤,马上就会枯萎。

《孟子》中,世家,指世禄之家,世代显贵之名门。

世禄之家有种不怒而威的震慑力,这种震慑力来源自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真正 “世家”态度,实则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虽不事张扬,但无人回避得了它的贵气。

当代已鲜有世家的概念了,偶尔听某人说起出身于“音乐世家”“戏剧世家”,外人眼里总是泛起略微陌生的崇敬感:“世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怀旧名词。

也许,它只是一种慢生活姿态,精雕细琢慢工细活,要的只是这个范儿。

快餐时代里,人们已没有耐心去慢慢品细细嚼,“世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豪富,人们更看重的是存折上的数额,而非文化上的气蕴。

真正的贵气,乃是一种底气。

时间,是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世家”一代代累积起来的历史资产,是一个“贵”字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性。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

《荀子•不苟》中有言: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如果没有信用,什么事也干不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键是要讲信用。讲究言必行,信必果。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没有重量,也无标价,却可以使一个人轻如鸿毛或身败名裂,也可以使一个人重如泰山或名垂千史。

言而无信之人,他的灵魂便一文不值,甚至让人唾弃;诚实守信之人,其心灵高贵的让人仰慕。

“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

人在社会上如果不讲信用,肯定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更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贵气之人,必是守信之人

内心清静 人生最美是清欢。

现代社会太过嘈杂喧嚣,我们总想拒绝与躲避,找寻几许心灵的清静。

道教《清静经》中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经。

说明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就能体悟天地之道。

一个内心清静的人,往往可以明察,看穿表面的浮华,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对事物能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会被世俗利欲所困扰。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若能做到清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能够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无论生活环境优劣,都会生活得很安宁,不会产生忧思困苦之情绪。

守住心灵的清静,才能保持内心的至真至纯,找回孩童般的快乐,浑身焕发“纯真”的贵气。

常言说:“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

一个人要有容人之量,即“度量”,也就是气量。

大人有大量,如果没有容人之量,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包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包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包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而缺乏包容,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比平凡还不如。

包容,使友谊变得亲近;

包容,使亲情变得深厚;

包容,使社会变得和谐美丽。

拥有包容之心,就拥有了无限的魅力。

于丹说,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包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包容别人带来的愉悦本身是至高无上的,也使我们认识到没有包容的人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具有包容心之人,自带“和谐”贵气之美。

人贵有恒。

干任何事情要有决心、恒心和耐心,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这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否则,将一事无成。

所谓“滴水穿石,铁杵磨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有些所谓聪明之人,干事业左顾右盼,思东想西,结果还是成不了事。

把自己看得渺小一点,有什么不可呢?

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要是认准的事,就应该千方百计把它完成,把它干好,奋力追求成功的乐趣。

这种恒心和勇气,就是执著追求的具体体现。 https://t.cn/zRlr3wy

祸福命运,就在一念的转移(宣化上人)

阿难:佛又叫一声,阿难啊!我为什么说都是众生妄见所现呢?现在我告诉你。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好像那一个小洲上边有两个国家,其中就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一起看见这种种的不祥、种种灾难,这是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用众生“同分妄见”这个人多的妄见,和“别业妄见”那一个人少的妄见来比较,道理是一样的。

譬如这一国,是一切众生同见这个妄见;这一人有别业,他单单见着这种五色重叠的圆影,这是别业妄见。

而这个同分妄见,不是一个人看见,是国家所有的人民,都看见两个太阳、两个月亮,看见彗星、孛星,看见飞流、虹蜺,这种种不祥的情形。

在中国过去,每逢改朝换代,都有这种不祥的事情发生的。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春秋时代的宋景公),那时候就见着这个不吉祥的星星出现了。

他问钦天监──就是管天文学的人,说:“这主于什么事情呢?”钦天监告诉皇帝说:“这是最不祥的一个事情,主于国君死亡的。可是我有办法,您可以把这种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去!”

这个皇帝说:“这不可以的,因为我应该死,怎么可以叫宰相去死呢?这个宰相管理国家大事的,他若死了,不可以的!”

这个钦天监说:“那您不愿意叫宰相替你死,可以叫老百姓替你死,可以转移到老百姓身上去!”

这个皇帝说:“民为邦本,老百姓若死了,我这皇帝又有什么意思呢?我做皇帝就是给老百姓做的嘛!没有老百姓,我给谁做皇帝呢?那也不可以!”他也不愿意。

钦天监又说:“那您可以转移到这个岁上。”就是每年每年有一岁,年岁。说是:“您把这个灾难转到岁上,这个年景荒旱、饥馑贫年,这也可以的!”

皇帝说:“这样也不可以的!如果转移到这个岁上,也是会把老百姓饿死的。我做皇帝,也不愿意把老百姓都饿死,做这么一个皇帝也没有意思!”

于是钦天监就向皇帝叩头,说:“您真是明君!您有这种种的善心,我知道您一定不会死的了!这虽然凶事,也可以变为吉祥了!”果然,第二天这个凶星就退了,就没有了!

由这一件事看来,虽然说现凶星,也可以化凶为吉,只要我们人存这一念善心;你这一念心转变了,就虽然凶也可以变为吉祥。

你不要听我前面说:“现烧香、现念佛,这是来不及了。”事情也可以变化的;我们这个祸福,就在一念间,在一念的转移。

老君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你这个心或者生一个善念,你这善就算还没有做,这个吉祥的神就来了。

神,有善神、吉祥的神,有凶神、恶神,说:“凶神恶煞。”你不要以为神就都是好的。恶神就是专门管报应的,你谁做错事,他就去罚你。善神就拥护做善的人,恶神就是惩罚做恶的人,这各有各的责任。

所以这种一念的转移很要紧的。那么这个皇帝他宁可自己去死,不叫宰相替他死,不叫老百姓替他死,也不要这个年景不好;他有这样的善心,所以就逢凶化吉。事情都可以转变的,并不是一定的!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以前有个袁了凡。袁了凡本名叫袁学海,是明朝的一个名臣。他最初是一个读书的人,以后他父亲就叫他学医,说:“医生可以济世,又可以活人!”那么他就学医了。

学医之后,遇着一个姓孔的老人,这个老人修髯──就是长胡子;修,就是“长”的意思。这个人会相面,又会算卦,一看见他,就对他讲,说:“啊,你应该读书,你是个做官的人啊!”他说:“我因为家里的父亲、母亲愿意我学医。”

他说:“你不要学医了,你可以读书。你在某年就中秀才,某年你又中举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你又去做县官。做县官,你吃多少俸禄。然后你到五十四岁八月十四半夜子时,寿终正寝。可惜你一生没有儿子!”你看!他生的日子不算,死的时候都给算出来了!

那么算出,他就读书去了;以后一试验,果然这个命算得灵得不得了,纤毫不错──连头发那么多都不错,连中第几名秀才都给他算出来了。

这一灵,你说他怎么样?甚至于书也不读了!做什么呢?就坐这儿等房上往下落面包吃了!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你坐到炕上,等着房上往下掉馅饼。”馅饼,是饼里边夹上馅子那种饼。这就言其这个人什么也不做,就等着听天命的安排。这也是一种错误!

这个袁了凡那时候就是这样子,什么他也不做了,甚至于书也不读了。他心里想:“我这命中应该得的,我一定会得到。那么我什么也不必学了,什么也不必求了,一定会有的!”他就游山玩水,去各处游游荡荡的,到处去holiday/vacation(度假),什么也都不干!

这样子,一走走到南京栖霞山,听说那地方有位云谷禅师,他就去访这位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就递给他一个蒲团──你们英文叫cushion;它那个蒲团是圆的,我们现在这是方的。这么样子,两个人就打坐;一坐,云谷禅师没有动,袁了凡也没有动,对坐坐了三日。

云谷禅师很惊奇的,说:“哦,你从什么地方来啊?你真是一个特别有道的奇人啊!你为什么坐三天都可以不换腿子,也不动弹?”那时,袁学海就说:“我知道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的,所以我也不妄贪了!我就在这儿坐,也不打妄想,就不觉得腿痛了!”

你腿痛从什么地方来的?就从你打妄想那儿来的,也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妄见”,有那个妄见才腿痛;你若没有妄见,你有真见,腿就不痛了。他说因为他没有贪心,什么也不求了,所以就不打妄想,那么坐也就不会摇动。

云谷禅师说:“我以为你是个非常人呢!原来你是个凡夫俗子啊!”这样子一讲,袁学海也不高兴了,说:“你怎么又说我是个凡夫俗子了?”

人人都愿意自己争第一、认第一,那么他也就不想认第二;云谷禅师一说他是个凡夫,他就不高兴了。

云谷禅师对他就讲:“你如果不是凡夫俗子,你这十几年怎么会被这个命数把你捆得结结实实的?这个运把你绑住了,你一点都没有超出这个命数之外!”

袁了凡就说:“数可逃乎?”数,就是“命运”;可以不被这个命运所限制吗?云谷禅师说:“你是个读书的人,《易经》上说‘趋吉避凶’。如果数不可逃,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呢?”由此之后,他就改名叫“袁了凡”,说我不再是凡夫了,我把凡夫已经了了!

以后,他积极地行善积德,果然算命算的都不灵了。算他五十四岁八月十四寿终,到时候他也没有死,一直活到八十多岁。算他命中没有儿子,他又有两个儿子。

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转变,什么都转变了!为什么不吉祥呢?因为心里不吉祥,所以就遇着不吉祥的事情。

这也就是证明:这个妄见,有这种妄的因缘;你若见真了,这妄的因缘也没有了!

今天你这个仁波且为大众请法「什么叫修行?」这是非常基础的第一课,但也是许多修行人乃至长年修行者没有学懂而迷离颠倒的大事。人身难得,暇满人身宝更难得,故而今天我当为大家讲「什么叫修行」之法。

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

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胜义爱心。对觉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觉之证德证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众生,觉悟有情成佛道。对未觉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发愿众生与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脱,帮助他人走入如来正法之道,愿其成菩萨成佛。菩提心之法,对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于利他之故而自获德量,故对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萨之因。菩提心之业相,是大悲体现之三业之实际行持。凡真修行者,无论凡圣,均有权发菩提心,也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它不是圣人独有的觉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为,愿自他觉悟的因种。菩提心之所摄并不只含十善、四无量、六波罗密、四摄,而菩提心所缘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传诸法,建立合法利众渡生的大悲行举。故知菩提心是广义所缘谛相,对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当体无上正觉菩提心;对菩萨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对证悟者而言,是离绝诸相戏论,当体本来面目,即空妙有之诸法实相;对凡夫而言,是慈悲助益他人愿其学佛解脱。

发菩提心,首先必须要有无常观,对自我与众生轮回之无常流转痛苦,生起觉观无常境心,即发出离愿,由是则建立出离心,我出离,众生六道父母也出离,轮回苦海难熬痛不欲生,为是愿观而生强烈恐惧所逼,时时欲求当下解脱,但明了其菩萨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脱死,于是自我愿作因地菩萨,欲求快速自觉觉他,则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发。菩提心所发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义云:「大悲之水浇灌菩提籽发,则树茂果丰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萨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纯正见,依此正见,当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于此则化世俗菩提心为三轮体空,即转万有为胜义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萨地。

修菩提心必须付诸于实践,而不只是背诵行文仪轨、以空洞的发心和观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实施于深思我的身体无常,剎那变异,迈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观察,四十年观察,七十年观察,于中对比相貌、皮肤老度变异,快捷进入生老病死,长恒辗转受苦于轮回,又观由一少小儿时天真之欢,乳气活鲜,然何今无童相,脸老皮老,力气衰竭,时时多病,少小已无,无常将毙我命,亲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犹如一梦,快将做完,心生大惧,则决心坚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双运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发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报恩、慈爱、慈悲、舍贪、断执。

知母:了彻三界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应深深忆持一切无始过去、现在于轮回之父母,皆曾生育养育体爱于我,为我而劳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报恩:知父母为我而奉献一切,现在他们于六道轮回中转折流离,受苦无尽,我此发心,施之于行,自觉觉他,渡脱父母,以为报恩。

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

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解脱诸苦。

舍贪:所做一切利益众生父母之事,无挂于心,养成三业无著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质为善,并非刻意所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断执:于行持中,所修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义应无所住,断掉我执,空明觉相轻安,于修法中不执于法,不除妄念,不求于真,不来不去,乐明无念,平如静水,当体即空。

实施菩提心的助缘,必须建立在正见观照下,对众生所行事业于善因中施与的而非他造不净业的缘起所需增长施与的,故知凡善因缘起有利众生者,必须实施七支菩萨应照菩提心法,对善缘起当施与他助益善业,助益善因,对恶缘起当施与他损减恶业,远离恶因。菩萨应照菩提心法七支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换菩提心;三支,自他轻重菩提心;四支,功德回向菩提心;五支,无畏护法菩提心;六支,强导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两相利益对逢时,断除瞋恨之贪瞋、漫谤之心,不可利己为重,应自他平等对待。

自他交换菩提心: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一人来承担,我的一切快乐吉祥都给予他,让他离苦得乐。

自他轻重菩提心:我与众生均苦时,应先愿他人解脱苦,我与众生均乐时,应先愿他人多我乐。

请看完整经文内容

请以世界法音出版社之版本为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是这也是奢侈的啊,我还能怎么办呢,生气了也不能打人,也不能太耍小性子的不理人,不能骂人,还不能哭,只能自己生闷气。在别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我太小题大做,太矫情,可
  • 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一个人拥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满足,那种精神上的贫穷更加可怜!所以,人
  • 第一是虽然喜欢宠物的人越来越多,愿意花钱治病的好像不多,第二是刚进这个行业,起薪低,工作累,加班多,只有自己开店才是出路,第三是这个行业还挺乱的。这要看你自己未
  • 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迈进了2021年5月下旬,在这夏暖花开的季节里,处处洋溢着激情,努力和执着, 那么爱新觉罗.秀丰品牌中的一款系列产品: 爱新觉罗.秀丰海贝
  • #管道##家居装修##久益一修房屋快修# 局部墙壁走明管:家里已经装修完成了,但是有后期没考虑到地方缺少插座,拉插座太多线,最后决定还是走明线,虽然有碍美观,但
  •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的路很长,虚度或者浪费一点也不觉得心疼,而对于中年人而言,余生珍贵,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才会安心。不要嘲笑那些几十年如一
  • #大牌宠粉日# #五一小长假# ​ 今晚机缘巧合看了音乐剧>,大学同窗陈晨在里饰演的管家精彩到位!没有礼物的节日是没有灵魂的这个51的礼品SOU・SOU送
  • 另外,因为顾忌到男孩子的面子,他们一起出去时,小Y也不太敢点自己喜欢吃但是比较贵的餐厅;男孩子会因为打车多收了5块钱,骂骂咧咧一路;男孩子会嘻嘻哈哈地和她说,自
  • #读书#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 天地造化万物生#一然[超话]#识果因自然负载,明造化金丹成真。观象授時知数理,河圖洛書演乾坤。
  • 深圳一鑫创研技术有限公司(www.ympcnc.net)是专注从事精密机械CNC零件加工,非标零件加工的公司,一鑫精密配备CNC加工中心、CNC车床、线切割、铣
  • 这怎么不像是打算三年后会放她自由的节奏呢?这怎么不像是打算三年后会放她自由的节奏呢?
  • 他们家有不少毛绒玩具,他说要留给媳妇儿肚子里宝宝玩儿,明年的预产期,还要再挂半年多,告诉他留着有灰尘还会滋生细菌,并不适合给宝宝玩儿,也不晓得他听进去了没有。今
  • 「梵克雅宝」巧妙将这六十七颗不同切割、性格鲜明的传奇钻石融入隐密式镶嵌设计之中,以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隐密镶嵌的色彩盛宴衬托巨大钻石明亮动人的光辉。圆形明亮式
  • 在以前,人们一提到树葬会先想到九公山纪念林,另一个陵园就是受到关注的长城华人怀思堂。树葬是我国大力提倡的生态葬,树葬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安葬方式。
  • 我本质上是个很懒的人(恰好也没什么欲望与天赋,目前也只能寄情于盲目工作)倾向逃避,于是答复到:顺其自然吧,看命运把我带向何处。哇哦,忘带手环记录运动情况了,但今
  • ・・・もしかしてこれを開あけると、自分じぶんが暮くらしていた時ときに戻もどるのでは」突然无力地垂下肩膀的浦岛太郎一直看着玉匣,说:“对了,公主好像说过打开这个玉
  • 又跑去 正好遇到保婆砍猪草回来 哈哈哈 保婆又带我们上去 砍了一堆糯玉米回来 太谢谢保婆了这一片的玉米地 里面藏了好多辛苦的汗水没有什么比在外面晒的汗流浃背,洗
  • 白倾雨把门一关,整个人堵在了门前,说道:“我先不管这事是不是真的,你袭警也是事实,别想推脱,先老老实实给我待在这里! 感受到沈浪不老实的目光,白倾雨俏脸通红,
  • ”我就知道,我被这货拿捏住了.....(而且还有个惊喜,他的超能rapper小哥贼帅,风格非常贴脸,一点都不出戏)在我这,姜风桀属于人设立绘+cv+ra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