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猜想文集

(321) 自然灾害与中生代

近几十年来,台风、暴雨与干旱气候成增长势态,以今年为例(2018年)已形成台风十多起,全国普降暴雨与特大暴雨,不降雨的地区 持续高温,有些地区的气温高达40°C以上,全年暖季共发生自然灾害3400多起(央视新闻报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近几十年来暖季的高温、暴雨、台风持续增长。在上个世纪六至八十年代的暖季,能见到二至三次台风或者暴雨是非常少见天气现象,一场夏季伏天的降雨,气温下降到36°C以下,并维持数日。而现在一个暖季的暴雨量就达十几起,降雨后24小时内恢复高温天气,特别是近些年来,年年都会发出高温天气橙色预警。气候的变化表明全球气候在持续不断的变暖过程中,只是气候渐暖分缓变与急变,象近些年持续发生的同期天气的明显差异,我们称之为气候急变现象。

相关资料表明:温度每升高1°C,空气中大约会增多5%的水分,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将会带来更多洪水和干旱。气温每上升1°C,空气中水分子的增长使空气密度下降,空气托举水蒸气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水蒸气过度集中于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形成局部的强降水,而其它地区无水可降,形成干燥气候。过去,冷季降水量相对较小,基本上是小雨,降水面积相对较广,往往是几个地域连片降雨,而现在冷季的降水出现了中到大雨的降水级别,说明太阳光辐射力度的增长,是构成气温上升、空气密度下降、空气中水气增长的结果。暖季降水量更大更,降水区域相对较集中在某些地区,暖季降水区域的变化反应出大气运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暖季,而暖季是太阳辐射力度变化最能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标杆,这一变化的持续必然引起大气环流、水循环密切关系模型的改变,形成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降水与气温的变化。

不同地质层中的雨水痕迹通过沉积环境反应出当时的气候状况,空气湿度、密度等大气圈层的相互关系。中生代地质层以红沙岩沉积为主,而且不受纬度限制,是中生代大气环境与今天不一样的结果。红沙岩的普遍分布证明中生代对流层的空间高度较狭小,空气密度相对较小,无法形成空气对流现象,也就无法产生降水现象,太阳光辐射虽然能产生水蒸气,但水蒸气只能活动于近地表,从而构成近地表空气湿度的增长,使泥土处于氧化状态。对流层空间下降与空气密度的下降,是形成中生代强日照的重要因素。中生代陆块都在近水平面的位置,太阳光形成的强光剥蚀物质得不到长途搬运,因而形成较大颗粒。而强光作用水渍物质形成氧化还原现象,是形成中生代红沙岩不分纬度分布的重要因素,也是太阳光辐射力度较大所形成的痕迹。新生代的始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才有了降大雨(以上)的痕迹,黄土所表现出的氧化环境充分展示出新生代土壤的氧化不如中生代,说明中生代干燥缺少降大雨的大气环境被新生代颠覆。

中生代的植物喜潮湿阳光的环境,如桫椤、苏铁、羊齿草等,特别是中生代的一些乔本植物中含有其它物质如淀粉等,表明这些植物主要生长于潮湿环境,而非多降水环境。今天绝大部份红沙岩都沉积于中生代;在许多红沙岩发现有恐龙的骨骼、粪便、足印与蛋化石,这说明红沙岩不仅有海相沉积、湖相沉积,绝大部份应为陆相沉积,这是由中生代特殊大气圈层所决定的。地质学认为中生代以温暖气候为主,这一观点与苏铁繁荣非常相匹配,中生代苏铁虽然多,但生长状态并不理想。现代铁树生长不理想的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附近以北的亚热带地区。从现代环境判断中生代苏铁生长的气候环境,中生代苏铁生长的环境应为温暧潮湿环境,而不是炎热多雨的生态环境,所以中生代苏铁的生长并不理想。

同样是一个地球,同样是一个太阳光普照,为什么中生代的气候只能形成温暖潮湿少雨的气候,低纬度地区不是高温多雨气候呢?由于中生代的地球距太阳比今天稍远一点,太阳光辐射产生的热量远低于今天,因而只能形成温暖气候。温暖气候大气中的水份含量较低,形成陆地干燥气候。气温每下降1°C。大气层的水份减少5%,今天低纬度地区空气的温度约为35°C,如果中生代大气温度下降10°C,空气中的水份减少50%,想一想中生代还会有降水的现象出现吗?

那么,中生代潮湿的生态环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暖季在雷暴降水形成之前,降水地区都会低低气压环境,低气压与空气潮湿让人类十份难受,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闷热天气”。这一 “气候”现象可以科学的解释中生代的大气环境。假设中生代的地球距离太阳稍远一点,地球磁场就会相对较弱,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相对较稀薄一些,水受太阳光辐射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爬升高度受阻,只能汇积于近地表,形成中生代特殊的潮湿环境,构成一些喜湿热环境、怕涝植物繁荣。缺少降水是中生代地质层无雨痕,近地表潮湿,天上无云是中生代大气圈层的真实写照。

若中生代近地表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约200百帕,中生代就会形成温暖潮湿气候,而这种气候生成的条件,只有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才能形成,而低气压使本来就缺少水蒸气的大气圈层无水可降。所以,今天丰富的降水与台风的形成,都是地球大气圈层扩张,气候渐暖的铁证。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生的命运是靠自己把握的,没有别人。七分命运三分靠打拼,因果的福报和今生的功德也在其中,就看你能否在生活中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去对待你人生的一切。

当生命中在困苦的时候,你是否可以高兴地说:很幸运,我的人生里面总是有所不足,在人生的过往中,得到就是失去,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不可能完美,如果你发现错了可以重新做起。当别人不原谅你的时候,你却可以自己原谅自己,但是千万不要一错再错。人活在世间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不一定是一个美好的结果,结果的苦乐都是福报。所以一个真正的修佛人,应该把乐留给别人,把苦留给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 ,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能知道人生的滋味。在生活中,每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一切,珍惜未来。只有快乐和激情的动力,才是创造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自己不断的创造快乐,能和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人生不去努力,就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每个人不能清洗心灵的尘埃,久了,财、色、利、赌、贪、懒、欲望、念等等,就会在你的心灵中和思想上,积下难除的污垢,从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意义,也就无法拥有一个宁静宽舒的心境了。清理心中的污垢,是在认识自己、觉醒自己、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你去从容面对生活和人生的良方。这样的改变与清理自己的心境,就如同一股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等污垢一洗而空,重奏清新激扬的旋律,让生命充满活力,生机勃勃。而生活中也充满着悲欢离合,并由此引发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会因事事如意而情绪高涨;当我们处于逆境时,又往往因为困难重重而情绪低落,我们的心境总是随着外境的转动而此起彼伏,忽上忽下,一时悲观,一时快乐。人生的道路上有悲有喜,有苦有甜,但在生活中人们看到的都是表面,都没有看到生活的实质。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都是什么原因?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你的性格和你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看得淡,重视过程多于结果;在人的性情中悲观和乐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芸芸众生中,绝对的悲观者或是绝对的乐观者都只是少数的,大部分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阅历的丰富,在悲观和乐观之间不停地晃动。虽说乐观的人相对要豁达一些,对生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将人生比作河流,这河流中处处隐藏激流和暗礁,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等待着你的是什么,突如其来的重大挫折和打击往往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转而成为悲观主义者。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世间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疾病和灾祸,往往心灵的迷茫,看不到人生的价值,找不到人生的希望。生命的存在都认为是虚幻的,而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目的地成功,在生命中而意志在追求目的同时,受到各种的创伤和压抑,则是痛苦的。

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实现了又会如何?是否会带来永远的快乐?遗憾的是,人们从来都是向往得不到的东西,一个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紧接着又会产生。社会在发展,人的欲望也随之不断提高。如果没有追求又会如何呢?就容易对人生产生厌倦,所以人总是在追求和厌倦间痛苦地徘徊着。人活着,暂时的价值当然是有的,尽管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成就不同,但在为自身谋取生存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但这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不管怎么说以死亡来衡量,人们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徒劳。另外,佛法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的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法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

很多人学佛后执着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学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息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面目皆非,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于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变生命,改善人生,去改变人生的业力和生命的无常。总而言之,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场痛苦的经历,也是一场苦难的磨炼,也是对人心的一种见证,只要想开放下,离苦得乐,在思想中认识到苦乐都是福报,一切都是福乐。那么,我们每个生存的人,都会平心静气,平衡无怨,才能闪现极乐和净土,与佛的善良慈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海花岛灯光秀#海花岛##灯光秀##旅游打卡##海花岛欧堡酒店##旅游[超话]# 【日照旅游,日照游玩的正确打开方式】旅行贴士日照紫外线很强,不想脱皮的话一定
  • 大半夜收到个投稿,看的高血压快犯了。#寻鸟##上海寻鸟#“最近 我告诉朋友说 我很想去西藏看看 最好是冬天 风把雪吹在我的帽子上 我问你冷吗 你只是一笑呼出的热
  • 当时蒋劲夫跟唐人的官司影响不小,之后他就只能去日本游学,结果就认识了日本女友,有了后续一系列家暴等问题……现在已经完全成了圈外素人,靠打工赚钱。但此前,蒋依依和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诵者把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热烈追求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更能看出对于祖国的热爱。我爱我的祖国,爱她那
  • 燕教授你越‮解了‬越会发‮没现‬有套路,‮天在‬使老妈这,你更会发现‮她,‬不仅是我们‮伯的‬乐,是真‮我的‬们的 “老妈” 【吴湖帆 花鸟画欣赏】吴湖帆(18
  • 吓死俺了,不会说话了......但是为啥这家伙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哪里我要和你一起...sos!- 这家伙居然图书馆睡着了,怎么办我不会要把他叫醒吧...
  • 电商界大佬马云,说完这句话后,卸任阿里CEO,在西班牙离岛打高尔夫,开启休闲退休生活;网易创始人丁磊退休后,做起了“快乐的养猪人”;“砍一刀”的黄铮激流勇退后,
  • 明·高启《江上晚眺图》:“观图忽起沧洲想,身堕黄尘又几年。⑤欸乃:摇桨或摇橹的声音。
  • 所以不杀自己的父母,更不吃父母之肉,与杀生造业无关,于戒律无关,不邪淫是一念无我,性欲是邪淫众生给我的感应,真正的修真者,会看一下是谁靠邪淫双修害人害己的乱修行
  • 接着就是白术和茯苓,白术是健脾,茯苓祛湿,一补一泻,来增强我们脾胃的功能,脾统血,脾胃好了,就能够更好地统摄血液的流动,同时脾气推动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来滋养我
  •   10、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11、我真想拉起你的⼿,逃向初晴的天空和⽥野,不畏缩也不回顾。  22、你有你的铜枝铁⼲,像
  • 而且他今天确实打了很多动脑子的聪明的球儿,中午路透视频里面连候场视频时候站在通红的大幕角落都在比划姿势和招数,嘴里念念叨叨地沉浸式准备比赛,谁能有他一个粤一单更
  • 岛上的小鹿很淡定,不怕人,会礼貌地来讨吃的,不像奈良的咬屁屁鹿我们在岛上定的是一家温泉旅馆,服务很好设施齐全,美中不足的是当我们要去享受露天泳池的时候天降大雨,
  • 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手机工具,架建沟通的桥梁,创造见面的机会,引导对方进入你的框架内,跟着你的脚步,感受你的真实情感。#离婚冷静期实施条款# 手机可以拉近你们彼此
  • 射手座:拜拜,我选择下一个。天秤座:也就难过一阵就恢复了嘻嘻哈哈。
  • ​‭生今‬‬你爱而不得的人,是你在‭还偿‬‬前世你欠他的情债,爱情的轮回里,就是‭了为‬‬将前世的情债结清。​最美的誓言,就是下辈子还要和你在一起;最‭定坚‬‬
  •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
  • 第六,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该解决的困难问题,必须解决;该说清楚的情况,如实告知;该回应的关切,及时回应。  第一,呼和浩特市要认真落实“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
  • 龙游浅滩不过虾戏,虎落平阳竟遭犬欺,岂不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天道循环,九九归一,须眉有仇不报,错为君子,跃武有恩不偿,才是地道小人,年龄虽老半百,怀有壮
  • “爸爸奶奶也可以一起来,但是这样就没人送我们了,那算了吧,爸爸就不要变小孩儿了,让爸爸送我们去幼儿园”这想法真不错[嘻嘻]超喜欢妹妹这张照片,欢快的样子神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