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这个仁波且为大众请法「什么叫修行?」这是非常基础的第一课,但也是许多修行人乃至长年修行者没有学懂而迷离颠倒的大事。人身难得,暇满人身宝更难得,故而今天我当为大家讲「什么叫修行」之法。

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

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胜义爱心。对觉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觉之证德证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众生,觉悟有情成佛道。对未觉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发愿众生与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脱,帮助他人走入如来正法之道,愿其成菩萨成佛。菩提心之法,对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于利他之故而自获德量,故对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萨之因。菩提心之业相,是大悲体现之三业之实际行持。凡真修行者,无论凡圣,均有权发菩提心,也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它不是圣人独有的觉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为,愿自他觉悟的因种。菩提心之所摄并不只含十善、四无量、六波罗密、四摄,而菩提心所缘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传诸法,建立合法利众渡生的大悲行举。故知菩提心是广义所缘谛相,对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当体无上正觉菩提心;对菩萨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对证悟者而言,是离绝诸相戏论,当体本来面目,即空妙有之诸法实相;对凡夫而言,是慈悲助益他人愿其学佛解脱。

发菩提心,首先必须要有无常观,对自我与众生轮回之无常流转痛苦,生起觉观无常境心,即发出离愿,由是则建立出离心,我出离,众生六道父母也出离,轮回苦海难熬痛不欲生,为是愿观而生强烈恐惧所逼,时时欲求当下解脱,但明了其菩萨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脱死,于是自我愿作因地菩萨,欲求快速自觉觉他,则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发。菩提心所发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义云:「大悲之水浇灌菩提籽发,则树茂果丰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萨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纯正见,依此正见,当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于此则化世俗菩提心为三轮体空,即转万有为胜义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萨地。

修菩提心必须付诸于实践,而不只是背诵行文仪轨、以空洞的发心和观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实施于深思我的身体无常,剎那变异,迈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观察,四十年观察,七十年观察,于中对比相貌、皮肤老度变异,快捷进入生老病死,长恒辗转受苦于轮回,又观由一少小儿时天真之欢,乳气活鲜,然何今无童相,脸老皮老,力气衰竭,时时多病,少小已无,无常将毙我命,亲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犹如一梦,快将做完,心生大惧,则决心坚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双运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发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报恩、慈爱、慈悲、舍贪、断执。

知母:了彻三界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应深深忆持一切无始过去、现在于轮回之父母,皆曾生育养育体爱于我,为我而劳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报恩:知父母为我而奉献一切,现在他们于六道轮回中转折流离,受苦无尽,我此发心,施之于行,自觉觉他,渡脱父母,以为报恩。

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

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解脱诸苦。

舍贪:所做一切利益众生父母之事,无挂于心,养成三业无著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质为善,并非刻意所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断执:于行持中,所修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义应无所住,断掉我执,空明觉相轻安,于修法中不执于法,不除妄念,不求于真,不来不去,乐明无念,平如静水,当体即空。

实施菩提心的助缘,必须建立在正见观照下,对众生所行事业于善因中施与的而非他造不净业的缘起所需增长施与的,故知凡善因缘起有利众生者,必须实施七支菩萨应照菩提心法,对善缘起当施与他助益善业,助益善因,对恶缘起当施与他损减恶业,远离恶因。菩萨应照菩提心法七支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换菩提心;三支,自他轻重菩提心;四支,功德回向菩提心;五支,无畏护法菩提心;六支,强导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两相利益对逢时,断除瞋恨之贪瞋、漫谤之心,不可利己为重,应自他平等对待。

自他交换菩提心: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一人来承担,我的一切快乐吉祥都给予他,让他离苦得乐。

自他轻重菩提心:我与众生均苦时,应先愿他人解脱苦,我与众生均乐时,应先愿他人多我乐。

请看完整经文内容

请以世界法音出版社之版本为准!

经典的“经”的深刻含义

一经者,释有多种,不出常法贯摄四义。

“经”,印度文称为“修多罗”,我们中国人把它译为“经”。修多罗的意思很多,有它的本义、有它的引申义。中国人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尊称为“经”。经的意思,它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永远不变的,尊称之为经。佛法也具足这个条件,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译成“经”。佛经的意义,比我们世间人称经典的意义还要丰富,所以特别要加以注解。注解有很多,《华严经》里面有十个意思,可是一般都是以“常、法、贯、摄”这四个意思来解释,这是最普遍。

二常者,三世不易。一切诸佛皆如是说,故云常。

“三世”是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易”是改变。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永远不会改变,这叫“常”,“常”就是真理。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说法,阿弥陀佛也是这个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说法,这是真实的真理。说法,诸位要晓得,说的言词可能不一样,多寡不一样,意思一定是一样。为什么?都是他亲证的境界,佛法的术语叫现量境界。他是现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听人说,是自己亲证,所以说出来都是一样,这叫常。常就是永远不会改变,这是讲超越时间。

三法者,十界同轨。四圣六凡由之解脱,故云法。

“法”的意思,超越了空间,十法界这一切有情众生都要依这个轨道。“法”就是轨道的意思、规则的意思,像火车行驶一定要在轨道上,不能脱离轨道,这个轨道就是法。这个法的意思是狭义不是广义,指什么?指佛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四圣六凡,他们得到自在解脱都要依这个方法,离开这个方法他是得不到,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四圣”是指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是指六道凡夫: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看这一句,如果是细心的人恐怕就有问题出来,“菩萨要得解脱还可以说,佛还要吗?”佛到究竟果位,佛怎么还要有解脱?佛也要。为什么?佛有很多种,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还要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为什么?他所证的佛果不是究竟佛位。他那个佛是分证佛位,他证的是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别教的佛,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地破十品无明,等觉破十一品无明,佛不过是破十二品无明而已,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他要不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他不能证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圆教的佛。十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法界不包括圆教佛,包括的是藏、通、别三教的佛。不依照这个法门不行,没办法证无上菩提,这是讲三藏经典。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专指这部经,常、法、贯、摄就是指这部《阿弥陀经》,这《阿弥陀经》的分量可就重了。

四贯者,贯穿所应知义。若无文字,无以贯穿义理,焕然可观故云贯。

“贯”,言语、文字,我们今天所讲章法、结构、组织有条不紊,这就是“贯”的意思。言语、文字里面含的有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谓是一种精严或者细密的思想,这是用世间意思来说。其实佛法里面它是离心意识,它不属于思想,但是它这个道理确实是有层次、有脉络,一点都不紊乱,理事都是如此。

整个宇宙虽然是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它不乱。世间人看到这个情形他就觉得奇怪,一定有个人在那里安排,如果没有人安排,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秩序?什么人安排?于是妄想一定有个神在安排,其实他不知道本来就是有秩序。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宇宙形成发展的顺序,它不乱,是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发展过来,不乱!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也彷佛通达这个道理,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易经》,可以说是《六经》都是《易经》的注解。《易经》讲宇宙的起源,它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是很有秩序、也是有条不紊。我们中国人没说是神造的、没有说是有一个人安排,这种观察与佛法的观察法非常接近。

但是没有言说、文字,对宇宙间这些真理就无法表现出来,无法传达令他人也能如是观察,所以言说跟文字就很重要。佛陀在世以音声为教体,教就是讲教学,拿什么来教学?用言语。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一切法集结,把它记录下来写成经典,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以经典为教科书。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记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对经典要深信不疑,要认真的研究、修学。我们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义,这个真正真理,必定要读经、要研究。“焕然可观”,焕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像火光,烧的光有很大的光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

五摄者,摄持一切众生。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

“摄”就是“摄持一切众生”。“摄”简单的说,好像它有一股力量,我们所谓是吸引力。你不接触不觉得,一接触之后就常常想亲近它,欲罢不能,有这个味道,这叫摄。经典确实如此,你要是展开经卷,真的欲罢不能,看一遍欢喜,看二遍更欢喜,十遍、二十遍、千遍、万遍,永远看不厌,这是摄。你们看报纸,看一遍之后还会看第二遍吗?为什么?那个文章没有摄这个字。摄是欲罢不能,为什么佛经有这么大力量?那就是它里面有无量义。一遍发现一点,再看又发现一点,天天有新发现,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经有没有讲法?给诸位说,经没有讲法,因为有个讲法那就是死的。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一遍是一个意思,第二遍又是一个新意思,第三遍又是新意思,遍遍不一样。如果把这遍讲下来都用白话文写出,死的。这个死的东西,摄没有了,常、法也没有了,顶多有个贯字,四个意思里面只有一个,其余三个都没有。所以,经遍遍有新意思。

佛经有没有讲法?没有讲法,佛经没意思,般若无知;我们谈谈,讨论讨论,无量义,无所不知。因此学佛不能死在字里行间,不能死在言语之下,万万不能执著,一定要记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清清楚楚,神听,这样听法会开悟;听不懂,我想一下应该会懂,愈想愈糟糕,想就落在第六意识,落在妄想里面。妄想怎么会开悟?妄想障碍你的悟门,不会开悟。悟是一接触就豁然明了,这叫悟。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诸位要是离心意识读经,那其味无穷,真是快乐无比。所以,它有一个力量能摄持一切众生。

“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佛摄受众生就是用言教对我们娑婆世界说,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音声为佛事。我们读,不见得能看清楚,一听就容易觉悟、容易体会。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在中国孔子的教学,都是以音声为教体。

六千叶良规,百灵常轨,诠真利物,目为经也。

这几句是总结。“千叶”是讲卢舍那佛,这是《梵网经》上说,卢舍那佛坐的是千叶莲花。“良规”是最良好的规范,这是经典。“百灵”是指诸佛菩萨,乃至于一切天龙八部,他们要想出离三界、要想破迷开悟,都要依靠这个经典。言说、文字是方便法,方便里面有真实的东西,“诠真”。世间法常讲“文以载道”,道是真的,道在哪里?道在文里面。但是要晓得,文并不是道,道确实在文中,文又不是道,道确实在言语当中,言语却不是道,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好比指路碑一样,指路碑放在那里,指著那条路叫什么路,这个碑并不是就是那条路,它指你那个方向,你寻著这个方向一定可以到达那条路。《楞严经》上说指月,手指不是月亮,寻著手指去看一定可以看到月亮。禅宗有所谓《指月录》,言说、文字就是指,你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月,不是要指。离开这个指,你得不到月,必须依靠这个指去悟那个月,这是佛法。所以你学佛要学到真实法,必须要言说、必须要文字。六祖大师不识字,他真正得到月亮。不认识字当然就不会讲经,可是你拿经念给他听,他就会给你讲,讲的就能叫你开悟,这高明,这叫真正的讲经。

不会讲经的人,把这个经在这里讲,讲得天花乱坠,叫你听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他是不善说。善说的人,轻描淡写就叫你大彻大悟,会讲的。怎样才会?必须你自己证到真,你就会;你自己没见到真,在文字里面摸索,怎么能把真东西给别人,指示给别人?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以真实的东西在里面,能够令他悟入,这叫“利物”。“物”字用得好,它不叫利人,如果讲人或者人天,十法界只包括两道,其余的包括不到,说个物,十法界有情众生全部都包括了,这才能称之为经。

经必须要具备“常法贯摄”四个条件。世间学术、文章、言说达到最高的标准,只能有这四个标准里的一个,那就是贯,其他的没有。世间再好的书会读厌,读到最后不想看了,为什么?那个意思有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意思没有止尽,愈读愈欢喜。我们程度浅的人,读孔子的书读一、两遍就打瞌睡,枯橾无味,读佛经更不必说,为什么原因?那个味道体会不到,没尝到。甜甜的糖给你吃,一尝就尝到,这个很不错。小学生念小学的课本很有味道,中学生不要念,没有味道。佛经是一切书籍当中最高的标准,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怕我们不够这个水准,尝不到法味,所以加以注解,这就是帮助。注解恐怕还太深,你还是尝不到这个味道,所以注解里再加注解。有疏,又有钞,又有演义,一层一层的来解释,无非是诱导诸位亲自尝到法味,那你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

什么叫普眼境界?
海云继梦

  “是即无尽无尽具,唯普眼所知,非是心识思量境界”,我们现在跟各位探讨一下,什么叫“唯普眼所知,非是心识思量所能知之”?当我们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表示你跟外接触,这时候,你的心安住在哪里?这一点就决定是凡夫还是圣人。我们的教育是一再的训练我们要把心放在外面,因为这样子你对于尘境才能够捕捉和拿捏的很正确,这样子你就是识性发达,完全用脑筋。现在修行你要转过来,你要把心安住在内在的世界

  记得跟各位举过一个例子,在菲律宾还是马来西亚那边,有一个乡村,大概就象我们这里讲的原住民的这一类,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很单纯。有一天有个小孩子在晚上,大概白天玩的很激烈,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说他的玩伴,就是邻居的孩子死了。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爸爸,他爸爸想了一下说,你昨天有没有欺负人家?他想一想,我们在玩的时候他在哭,噢,你欺负人家,你只是梦到他死了,他不是真的死了,你要去忏悔,要怎么忏悔呢?把你最喜欢的糖果,最喜欢的玩具拿去送给他,跟他忏悔。你想想看,假如是我们的小孩子,梦到隔壁的小孩死了,你会怎么说?你说做梦死了,又不是真的死了,你紧张什么,是不是这样?做梦而已,死了就算了。但是他不是,他向内想一下,你昨天跟他怎么玩的,你在跟他玩的时候他在哭,那你一定有欺负人家,不然他怎么会哭,你要去忏悔。

  人家爸爸教小孩,从小是这样教的,我们教小孩呢?差别在这里。这种根性跟识性的差别就在这里,就在这个地方,这个用识性发展出来,对外的境界,你会发现我们一直捕捉某一个东西。注意啊,用识性是你一直在捕捉特定的目标,所以你会发现,脑筋的负担很重,因为他去捕捉的是某一点,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脑筋会集中一切去捕捉那个东西,有没有感觉到?你在听音乐很美的时候,你已经全神贯注在那音乐上面,你在看画很美的时候,你就全神贯注。

  这个全神贯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把全脑筋的力量集中在某一点上,这种情况什么结果你知道吗?叫作费力多、结果少,也就是事倍功半。恐怕不只事倍功半,你六根全部投入只得到一尘的效果出来而已,全脑筋全部投入,事实上只得到一点点的效果出来,这个就是识性的特色。不但是这个投入产出的比例很不恰当,同时你会发现,你在捕捉某一点的时候,其他的你都已经放弃了,所以你在识性发展以后,你会发现人会产生一种偏执、偏差,因为他所看到只是个点,他没有办法看到全面,而这个点一再的累积起来以后就是意识形态。

  所以,现代的人你会发现很奇怪,比如有一个人很喜欢画,动不动一买就五、六百万,一幅一百万、一幅一百万的,他跟我讲,好高兴,画买很多,我跟他谈音乐,他就说,学佛人不能听靡靡之音。识性就是这样糟糕,画可以看,音乐不能听,你要知道,这只是说明,他对画很敏感,因为他的点就一直捕捉的是画,去构成他的意识形态。音乐他没有去捕捉过,所以他不会音乐,不会音乐怎么样?那就信佛学佛后,他的理由就是学佛人不要听靡靡之音,但却可以看靡靡之画,这就是识性。识性绝对是生活在局部里面,他没有办法生活在全面、整体上面,所以他一定有痛苦,只是他没有感觉到而已。这种识性的人生,告诉各位,永远是泡沫人生。

  用根性的人就不同,用根性的人是怎么生活呢?他不用脑筋,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他是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当他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那个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外面的境界是全然的了知,全然的,很敏感的,所以才叫作普眼境界。

  我们用脑筋只锁定一个点,你用了全神贯注,结果只得到一个点。而生命的智慧不是这样,当你把他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以后,生命的流会动,生命流会在我们的全身里面活动起来,这个时候,随着缘,你要知道随缘是在这里讲的,他可以随着缘,随着境界的来临,他会自然的展现,色尘到,他对色尘很敏感,声尘到,对声尘也会很敏感,他不会色尘到了以后,其他就不起作用,不会,声尘到他声尘照样接受,色尘的运作还是继续,他不会挂一漏万。

  而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跟识性刚好两方面都相反。第一个,他不是只捕捉到一个点,他是全面的;第二个,他不会全神贯注,这个时候是所费少,获利多,功效大,不止是事半功倍而已。这两个特点跟用识性的两个缺点,你去对照看看。生命之流这样的运作,是我们生命智慧的展开,不是脑筋的记忆,不一样。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运用大脑都是用记忆的,你用生命的话,他不是用记忆的,这一点是非常特殊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之下才叫普眼,我们常常讲的普眼境界是指这个部分。

  把你的心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面对外在的境界你就有一种自然的反应,那是真正的随缘。你现在讲的随缘是选择性,你要做的你去做,你不想要做的你就不做,当你想要做的时候,你说缘到了,你不想要做的时候,你说我随缘,所以你的随缘是拒绝的最佳借口,那是你外在识性的选择。

  识性,你注意看,当他运用的越多,而且他压抑的越重的时候,因为运用识性在外面不见得都能如意,事事不如意者很多,当他这些压抑又很重视的时候,这个人容易造成老人痴呆症。假如是你用根性,你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你任其随缘的话,你会发现,刚开始你不太能调适,一段时间以后,你会象小孩子一样,生命力会越来越强,你会越来越有朝气。

  正确的修行就是把心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面,他会触动我们的生命之流,那个流他会全身走动,我们讲的全身走动不是在我们身体里面走动,他是在宇宙间走动,那个内在的世界是包天包地的,那就是所谓的量周沙界,他是非常广泛的,他不是只在我们的生命中,他会走出去,因为他不受我们的色身生命框框把他框住,他能够尽虚空遍法界的存在,这个时候对于一切境界的出现,他都能知道,所以叫作普眼所知,普眼是这样来的。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境界,是指我们把心安住在内在的世界以后,这个生命之流他能够绕出我们的色身以外,尽虚空、遍法界的存在。这一点你就想不通了,我的生命之流应该在我的生命里面,你的生命之流应该在你的身体里面,大家都跑出来?是没有错,所以说,法身慧命只有一个,佛是那一个,你我他也是那一个,你要懂得,不是佛有个法身,你另外有个法身,佛的法身跟你的法身是同一个法身,你必须走出你的那个内在世界。现在因为你没有内在世界,所以你都是用识性,眼耳鼻舌身意的识性就捕捉外在的尘境,所以你看看你的生命、生活的圈子里面,六识的运作是不是非常非常小。你用根性的话就不一样,他能够走的出你的这个范围,生命的本体本来就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他是生活在总体的情况里面,而我们用识性是活在一个局部的部分,非常小的局部里面。

  所以佛经讲的都是法身的境界,而这个境界世尊曾得到,我们也一样可以证得,所以,在他不增,在我们不减,关键就在这里。问题是,你现在是把心安在对外尘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设法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内在的世界,内在的世界会触动我们的生命之流,他会包太虚、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都在生命之流里面。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能够不动本座而遍三千,他的色身还在这里,这个法界中的众生只要有缘,他就能相应,随着那个缘,他出现的形式不同,不是他跑过去了,他还是在这里,是他的生命之流出去了,是这个部分在起无边的妙用,这叫普眼境界,为普眼所知,不然这个重重无尽是怎么来的。

撷自《探玄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家庭住址:秦淮区,单位地址:还是秦淮,希望你::年龄90-95都可 有稳定工作 不要太内向 也不能脾气太霸道 太矫情 毕竟爱情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家庭和睦 未来一
  • 今天是雨水记录官ᐂ 寻到了一处全景式观雨平台,深深浅浅的绿填满雨幕,整个上午只学一门课:呼吸ᐇ 很喜欢大雨中水雾濛濛的涟漪,像是坐在一片浅浅的湖面上,水与人
  • 昨天晚上翻夏天衣服出来 看见几件完全不会再穿的 本来想直接扔掉 我记得以前学校宿舍楼下就会有回收箱 于是决定上xhs看看住的这附近有没有 结果看到一个定点捐大凉
  • [给力]平时门诊也比较忙,大家可以通过以下2个方式找到我:①加微信【956402】把你的病情详细跟我说一下②点链接【】认真填写您的具体病情如果你、家人或朋友,出
  •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当繁华落尽,当喧嚣归于平静,才发现,清淡的滋味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
  • ”他苦笑了一声,“如果她没有回来,又或者我和她之间没有孩子,我想还有点机会。”他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我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但是她说他
  • 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我最后的归宿,满满的幸福感~就这样我们恋爱了一年,感情很好,然后我发现我怀孕了7周,当时我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不想要那么快要小孩,男友也没做好马
  • 小的时候我们很多家长都经常告诉孩子要和好孩子玩不玩和不好的玩,反而到我们二十多岁了我们的父母就觉得我们最好是什么人都要玩才好,好像她们觉得这样才显得我们人缘好以
  • 给生活做减法,做个可爱的人,不烦世事,满心欢喜,只要来日可期,今天就值得欣喜,出现在别人的生活里要像一份礼物,加油![打call]之前做了两个小的,自从闺女开始
  • #初中生# 昨天下午到姐姐班级参加家长志愿监考第一次参加具体要做啥,怎么做心里没底先天晚上还问了一下佳妮吧啦吧啦说了一通我也只记住了一句先发答题卡刚她们教室的时
  • [送花花]5.16号开始,花了三天看完“与凤行”意料之外我走不出来了,太磕他俩了,接着5.19晚又看了他们的团综,因为之前看过白鹿和张凌赫“宁安如梦”的团综,真
  • 18支花香调香水!橙花香气迪奥白毒| 祖马龙橙花 | 玫默新特拉 圣罗兰自由之水 | 高缇耶裸女经典 |华伦天奴心声白花香气古驰花悦| 古驰绮梦茉莉花 |
  • 抖音热推主角小说jdju#ih>[送花花][送花花][送花花][送花花]书名:《鹿西颜宋英凡》又名《宋英凡鹿西颜》主角: 鹿西颜宋英凡《鹿西颜宋英凡》《鹿
  • 宝了个贝的哈哈哈哈 (突然觉得因为游戏这种事情就这样是不是太幼稚了…不太符合我成熟女人的气质,嗯…冷静冷静,如果明天早上醒来我还是很想炫耀的话,那就让我炫耀炫耀
  • #章昊[超话]# #章昊六男一# #章昊# 为了庆㊗️4.20章昊C位出道1️⃣周年,抽个。)⚠️本次抽奖共3份奖品,仅限铁粉的宝宝,感谢你们陪我唠嗑,铁粉3级
  • 得了重病,从周边人的眼中看出自己的时日不多(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他没有消沉,想的是要抓紧时间做一些好事——帮细马看羊,端水给饥渴的过路人……我看到了一个
  • 《许意暖顾璟辰》用心读 1984年,东江军区医院。 深夜,大雨滂沱。 她换上防护服,刚从更衣室里出来,几个穿着迷彩服的战士抬着一个满身血的人冒雨冲进来。 “医生
  • ”穿越进檀檀宇宙给檀健次送生日祝福吧 相柳 我的点评:[苹果][苹果][苹果][苹果][苹果]“此去长宁 山高海阔 安乐无忧好展眉 梧桐老死 鸳鸯薄命 鹣鹣独飞
  • 瑞士浪琴手表推荐一浪琴Longines-军旗系列 L4.774.4.12.6男士机械表浪琴表军旗系列经典的优雅设计和卓越的钟表技术为它在全世界赢得了长久的成功,
  • 老板(环视一桌90后的我们):那90后是什么风格?同事(狂点头):对,是,超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