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赠好书# 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1964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上市!https://t.cn/A6t0brfu

[星星]何博超博士精彩译笔,译文通畅、准确。新增400余条知识性译注。

“事实上,反智主义比美国的国家身份还要古老”,而且具有漫长的历史背景......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并没有持续走低,也没有突然下降,而是经受着周期性波动。“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礼物]带话题#文轩网她的世界# 转评赞,抽两位送出新书《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如果拜登这四年无所作为,那么四年之后,共和党重返白宫,在推进保守主义议程方式将会更加激烈,在反智、非理性及抗华遏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几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东盟的一次论坛上警告,随着中美两国实力的接近,“未来10年将成为最危险的10年”,不知道他的计算公式中是否包括共和党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保守派行动大会透露出来的信号已很强烈,在美国国内,任何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中国是美国问题之源、是美国最强敌手”的认知越来越固化。对此,我须进一步做好心理和政策的准备。

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除了仿冒慈善组织设立旧衣回收箱,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小区的旧衣回收箱,因为长期无人使用和管理,已经生锈变形,成了垃圾箱。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发现了数十个可上门回
  • #左然[超话]##和ta见面吧# #与左然的故事# “守护你想守护的,坚持你认为值得坚持的,无需因他人而动摇。”为人生制定严谨规则的左然,追求公平正义的左律,守
  • #平凡的世界# 第一次看书看哭了[泪][泪]羡慕书里润叶对少安的细腻情感,这是最淳朴、最真挚的爱,但是终究是现实将两人狠狠分开。安于平凡的人,懂得做好当下的事
  • 《读与写》G4教育主管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国内刊号:51-1650/G4国际刊号:1672-1578发行周期
  • 这把容量为200毫升的银壶,通过錾刻与山水画的结合,传达出了传统水墨之“澄怀观道”又使欣赏者的观赏过程中感悟对生命的体验与品味。#茶道[超话]# 【非遗手工银壶
  • ”――《论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论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
  • 去剪了头发,今天的云超级好看,但五点多就开始暴阴了,感觉要下雨又不下雨的坏天气要一直持续到我出差前……给我剪了十几年头的理发师听说我换了工作:“又去体验生活啊[
  • 给列表里面的爱美的小姐姐们做个预告~~~因为男闺蜜要到日本留学可能会跟小伙伴合作搞搞代购[害羞][害羞][害羞]所有你想买的,在日本可以买到的,全部可以代购[爱
  • 比如我重新审视了考研的动因,发现如果是这种不入流的动因推动我考研的话,那考不上则是我应得的结果,所以我想把考研暂告一段落,先好好适应社会吧,好好和社会链接一下~
  • [抱一抱]哭了 真的很想去丞哥和大飞生活过的城市看看,即便是小说中所描绘的故事 但对我来说也是真的,我愿意相信有这种存在。总之这机子真的很智能很贴心,缺点就是有
  • 16、戒讥评之言:不要说讥讽别人的话。20、戒卑屈之言:不要低三下四,说奴言婢膝的话,因为德厚者无卑词。
  • 狗不理不珍惜自己的羽毛,依仗自己的名气,卖性价比低的包子,还要给顾客脸子,这种欺客的店,在信息传播慢的年代,也许不至于这么快走向衰弱,但是现在信息爆炸的年头,遇
  • 愿意陪喜欢的人做任何事,也支持尊重另一半目希望你年龄95-99,身高160~170+,白一点就更好啦,本科,有工作就好,在生活里独立自主,感情里粘人一点,善良有
  • 哈哈烂片 都可以拍#侏罗纪公园3# 国内的片没看头 引进的就是这些片 可以 蛮好 都可以看只要有一点正面的人物一路畅通无阻 甚至连大伤口都没有 一个以一层一层的
  • #任嘉伦[超话]# rjl#任嘉伦请君# rjl#任嘉伦暮色心约# rjl#任嘉伦无忧渡# rjl#任嘉伦嗨放派# rjl#任嘉伦etro品牌大使#
  • 超级可爱软萌,喜欢的抱走龙婆彭灭娃娃神娃娃神并非古曼它是属于仙灵能够为GY的善信带来数不尽的财运人缘♂️让GY人的生活幸福、事业顺利、保家镇宅‼️ 如果娃娃神给
  • 正刷视频呢,突然感概了一下我对小哥哥说,虽然你吃饭的时候总把不爱吃的大肥肉和鸡皮夹给我,但平时有好吃的你也会跟我分享比如樱桃葡萄了,如果那颗特别甜也会马上把吃了
  • 蕨根粉也算是最爱啦,不过今天的没有泡软软,醋也不够到位,没事没事,吃到就是幸福酸菜鱼是主餐啦!不仅菜品好吃,而且饮品也相当不错,冰摩卡、草莓雪顶啵啵、杨枝甘露都
  • 状态能差到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于是挖了多年前的老剧看,专挑了最虐心的那一段然后哭得稀里哗啦是哭剧还是想借此发泄一下自己,都有吧陈欣怡的新变化,也是自己期
  •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短视频是大部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并且发布短视频还有可能变现,所以有许多人闻风而来,纷纷要加入这个短视频的领域,那新手剪辑视频